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淄东铁路,以及淄东铁路平改立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截至2020年2月,济南到东营有一趟火车,车次是5001次。
5001次列车是从济南开往陵城的普快列车,7:25从济南出发,13:45到达陵城,其中济南站和东营站是途经站点。
5001次列车的依靠站点包括:济南站、淄博站、博兴站、东营站、利津南站、滨州站、阳信站、商河站、临邑站、陵城站。
扩展资料
5001次列车所属淄东铁路的线路走向:
淄东铁路(淄东线)位于胶济铁路中段北侧,自淄博市张店区向北经博兴至东营,正线全长89.456公里,另有由博兴向北至小营站的支线18.000公里,属国家铁路。
淄东铁路线路由淄博火车站东端向北出岔起经过杜科、农中、索镇、曹王、安柴、博兴、陈户、纯化、方家庄、史口达东营站,另从博兴站经庞家达小营站,共计14个车站。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铁路12306-济南至东营
1、济青高速铁路
济青高速铁路(Jinan-Qingdao High-speed Railway)是中国山东省境内一条连接济南市与青岛市的高速铁路,线路呈东西走向,为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青银通道的东端部分。济青高速铁路于2015年8月11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12月30日全线完成铺轨;于2018年12月26日竣工运营。
截至2019年,济青高速铁路西起济南东站、东至红岛站,全长307.9千米,共有11座车站(青岛机场站和红岛站暂不开通);设计速度350千米/小时,列车初期运营速度300千米/小时。
2、青盐铁路
青盐铁路分青连铁路和连盐铁路两段建设;连盐铁路于2010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青连铁路于2014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全线于2018年12月26日竣工运营。青盐铁路北起青岛北站、南至盐城北站,线路全长428千米,共设19座车站。
青盐铁路为国家一级双线电气化快速铁路,兼顾城际、港口等的客货运输,设计速度200千米/小时;搭配CTCS-2级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采用GSM-R无线调度方案;全线实现4G网络信号覆盖。
扩展资料
山东省铁路
1、国家铁路主干道普通铁路
京沪铁路、京九铁路、胶济铁路、辛泰铁路、淄东铁路、新兖石铁路、石德铁路、德龙烟铁路(含德大铁路、龙烟铁路、大莱龙铁路)、蓝烟铁路、桃威铁路、枣临铁路、张东铁路、邯济铁路、磁莱铁路、胶新长铁路等。
2、客运专线
京沪高速铁路、胶济客运专线、济青高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郑济高速铁路、京九高速铁路、鲁南高速铁路、环渤海高速铁路、石济客运专线、济莱高速铁路、济滨城际铁路、潍莱高速铁路、青连铁路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济青高速铁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盐铁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5060元每月。淄博铁路(淄东线)位于胶济铁路中段北侧淄东铁路,其中维护淄博铁路段淄东铁路的电工工资为每月5060元淄东铁路,年底有年终奖和劳动补贴。
将要修淄东城际铁路。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广绕城在2022年到2024年期间主要建设内容:自规划的东营东站引出,向西南经既有东营南站,向南经预留的广饶北站、规划的广饶站,向西南与济青高速铁路北侧并行,在淄博境内经规划的桓台临淄站,到达既有淄博北站。新建修淄东城际铁路线路长度104.32公里,其中东营境内70.35公里。
简单地将东营的成功与失败归于油田,似乎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不过,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东营的确是一座因油田而兴起的城市,但是他逐渐地没落,实际上是很多资源型城市的宿命。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东营市还不是东营市。
在当时,东营是山东省惠民地区广饶县东营村。
石油会战之时,华东地区的勘探人员在东营附近发现了油田,由于油田位于胜利村附近,这个由东营村、胜利村以及周边村镇组成的油田被命名为胜利油田。
1966年,运输原油的淄东铁路修建,东营拥有了第一个火车站。
石油改变了东营的命运。
就好像铁路改变了河北省石家庄村,河南省郑县的命运一样。
由于石油,东营获得了国家发展规划的青睐。
公路、铁路、火车站、机场,纷纷眷顾了这个渤海湾畔的小村庄。
甚至在1969年京校外迁之时,当时的中国石油大学也迁入了这座石油小城,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1983年,东营成为地级市。
车牌号为鲁E,由此可见,地位并不低。
石油给东营带来了诸多难以想象的资源,由村发展成地级市,东营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
不过,大量涌入东营的人口,似乎并没有多少人为这座小城做过长期规划,本地土著也好,石油工人也好,高校老师也好,外地学子也好,东营这座城市构成简单,石油将大家聚在了一起,但是似乎并没有团结起来。
譬如,中国石油大学的搬迁。
2002年,中国石油大学开始盯住了山东基础设施与经济环境更加良好的青岛,之后,便没有留恋地将主要的学院搬迁到了青岛。
在山东省内部,2017年,东营的GDP为3801亿元,这样的数字,远超一些三线城市。
作为一座人口只有213万人的城市,东营的人均GDP可以说是十分可观。
但是,东营的危机,似乎也要比其他城市更加明显。
比如,人口老龄化。
2014年,东营60岁以上人口为35万人左右,在当年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
坦率地说,东营人口老龄化,已经是难以挽回的事态。
这或许才是东营真正的衰败。
石油的发现使得大量工人纷纷前来,高校的搬迁带来了大量的教师与学生,火车站促进了东营与其他地方的商贸交流。
但是,这一切似乎停了下来,石油带给东营的,只有这么多,剩下的需要东营自身创造的,很显然,东营创造不出来了。
于是有才能有技术有野心的人选择用脚投票,离开了这座城市,中国石油大学的搬迁是一个标志,而人口老龄化则说明,东营难以吸取年轻人口。老年人因为年龄大了,难以离开。
东营的兴起,是自然蕴藏的石油资源。
但东营的衰败,应该是,原本眷顾给东营的优质资源与优秀人才,决意离开吧。
如果您到外地,别人问你是哪里人,说东营的话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如果说胜利油田,大部分人还是知道的,由此可见东营市的知名度还是需要油田来打响的。
现在我对悟空的问题提出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东营也算资源城市,依托于胜利油田,而且所有的建设也是让步于油田,所以在东营你想不到的地方都会出现油井,抽油机也许在小区里,也许在路中间。并且,东营市是山东省人均工资最高的城市,这项荣誉得益于油田职工的贡献,所以毋庸置疑的是东营肯定是:“成也油田”。
那么能不能“败也油田”,就得看东营的经济构成,和地方企业的发展方向了。炼油,化工,轮胎,有色金属是东营经济的支柱,如果哪天没有油了,估计炼油厂肯定是不存在了,而其他的又是高污染行业,所以东营如果在石油枯竭前能转型成功,也许还行,反之不容乐观。
反正我是不看好东营的,地方和油田矛盾太深,东营市人员构成复杂,治安不是很好是主要原因。
知道2017年油地经济比例吗?1:9,确切的说是11%:89%,地方经济早已经是东营的主体了。其实现在油田包括之前,油田的收入绝大数贡献给中央了,地方获得的并不多,油田的贡献在于东营最初的基础设施是依托油田建起来的,东营最初的高消费人群也是油田职工,带动了地方经济最初的发展,当然还有全省前列的高物价。
现在油田确实已经有些没落了,而东营还没有败!我们现在已经不提油城了,现在东营的目标定位是: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 旅游 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东营也已经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149家。东营现在的支柱产业是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产业”,现在石化产业很大一部分是用的进口原油,质量比油田的好,价格还低。东营的石油装备制造国内外闻名,装备制造业最集中的东营区的石油装备产业规模占到全省的80%、全国的30%。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达7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9亿元。东营正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现代高效农业、文化 旅游 产业“四大潜力产业”。这几年东营正大力发现这几大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以航空航天为例,建设了中国商飞试飞基地,C919正在这里试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院正在建设,空客中国再交付中心也有望落户东营;高效农业去黄河三角洲农高示范区看看就能看到东营农业的未来了……
说东营败也油田的朋友怕是有些想当然了吧!
东营成于油田但不是败于油田。败也是败于他自己。东营市的许多居民来自全国各地本来应该是文化多元包容性强,实际上不是当地人本位主义严重吃地皮行为成风。建市多年还油田地方经纬分明油田人一直没有被真正的被看成是东营市的居民。更不要说是外地来东营的务工人员。东营不消灭地痞文化是会严重影响东营未来的发展。
可能很多人连“东营”这个地名都没有听过,不知道它在哪个犄角旮旯,但说到胜利油田,它的名声却如雷贯耳,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胜利油田的大本营就位于东营市。
先有胜利油田,后有东营
1955年国家在华北平原勘探石油。1961年,在东营村(记住,东营是一个很小的地名)附近打的华8井,首次见到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1962年,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随后,大规模的石油会展开始了,大量的石油技术人员、工人及其家属涌入今天的东营境内。 1950年开始,今天东营境内的广饶、利津、垦利均隶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东营地级市建立。1989年胜利石油管理局正式成立,机关主体位于东营市。因此,胜利油田和东营关系是,先有胜利油田,后有东营市。
东营的经济发展
因为有胜利油田的存在,东营的石油、化工、专用设备等行业规模巨大,极大地带动及当地的经济发展。2017年东营市GDP达到3800亿元,对于一个人口只有220万的地市来说,经济规模很大了,因此其人均GDP名列国内前茅,人均生产总值177376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26271美元。
2017年,东营2235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比重为11%。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产量也很高,石油开采和加工业成为了东营的经济支柱。
非也,非也。东营成也油田,败就不会说了!东营炼化产能能炼胜利油田三个的年产量,实际炼油田两个的年产量。假如油田大规模裁员下岗达百分之五十,将对东营经济近乎毁灭性打击。油田人消费量的占比远大于GDP的占比。文化建设也领跑东营市,与济南青岛看齐。没有了油田的东营市,只好和莱芜并肩了!
就一句话!没有了石油,东营就是一个村!转型失败!看看这几年东营还有几台提油机在运转?!自己开采的石油比进口的还贵!难怪每年两桶油都说卖的越多,亏损越多!再看看这里面东营市几个县区的发展,别的不很清楚,广饶哪有发展。简直就是倒退。除了不停的申请各种城市的荣誉称号,狂提房价之外,别的还有啥?一个人口五六十万的小县城,房价都万元左右,简直就是扯蛋。轮胎化工企业接连倒闭,烂尾楼不断出现。就连惠及民生的中医院和开发区卫生院的大楼三年还没有建起来,徘徊在烂尾的边缘。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东营确实成于油田,但是没有败于油田。因为目前东营市还是在正常发展,生产总值受到油价带来的油田产值减少的影响,但是没有败落,因为还有其他的产业撑起了半边天。
所以,说东营败于油田是不对的。其实东营一直在发展油田以外的产业,虽然有些企业和油田的关联度比较大,但是也可以向外发展。所以胜利油田作为央企,对东营市的影响虽然很大,还没有达到可以衰败东营市的地步。
所以我们相信,东营市也会逐步加大其他替代产业发展的,因为有 历史
教训的。
以前叫惠民地区,归滨州管,早一批来的油田人都知道东营这片最擅长的是要饭,饿死人的事太正常了。后来大量油田人口涌入,当时的油田的待遇好,工资高,直接带动消费,尤其是90年代末大量东北和南方地区的人涌入经商。东营经济飞速发展,带这个时候东营本地人的存在感微乎其微。直到21世纪,国家大改企业就是企业,不能有公检法,学校医院等等。而且房地产崛起,东营靠卖地皮发家一大批。有了资金从而各类企业也都崛起,反而油田天天改革走上下坡路了。油田是资源型城市,虽说天天喊生态 旅游 型但是拿出手的没几个地方。
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地方的人!成于油田是肯定的!败于油田是谬论!因为,东营立市是因为油田的发现发展,因为油田的产值,会战的人口和中石油的投入,否则,以当地的农业,人口数量绝无可能挤身于地级市的层面!东营市依靠油田的技术,人才,产业优势,选择了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发展,一方面建设炼化企业,一方面把装备销售到油田企业,东营市的发展少了油田成吗?你们把油田和地方切割的如此干净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吗?还是少些夜郎自大吧!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淄东铁路和淄东铁路平改立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