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西魏 东魏西魏前面是什么

金汇小助手 百科知识 2023-02-02 27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东魏西魏,以及东魏西魏前面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东魏与西魏的故事是怎样的?

    高欢当上北魏丞相后,功高权大,手握重兵,孝武帝元修非常忌惮他。543年五月,元修想讨伐在晋阳的高欢,就假称自己将讨伐南梁,并下诏让军队戒严。六月,元修送去密诏给高欢,说自己觉察到国内宇文泰、贺拔胜有谋反的企图,因此假称南征,想发兵征讨他们,希望高欢派兵支援,元修想以此试探高欢。高欢回奏说,已经派遣部下率领大军出发。高欢是何等聪明之人,元修知道高欢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图谋,就拿出高欢的奏折,让群臣商议想对策。

    此时,高欢也聚集部下商议,然后上表说东魏西魏:“东魏西魏我受到陛下身边的奸臣离间,知道陛下对我有顾虑怀疑。我如果敢辜负陛下,就让我遭天谴,断子绝孙。陛下若相信我一片赤诚,使我不必动用军队,就请废黜身边的奸臣。”这样书信往来了几次,但并没有达成共识。中军将军王思政劝说元修:“高欢的居心十分明显,谁都能看出来。洛阳这个地方不适合打仗,宇文泰是向着皇室的,现在迁到他那里,以后再光复旧都,怎么会不成功呢?”

    元修就派散骑侍郎柳庆到高平会见宇文泰,一起讨论当下情形。宇文泰请求去迎接元修,柳庆回京报告,元修私下里问柳庆说:“东魏西魏你有什么好建议?”柳庆说:“关中地形有利。宇文泰的才能谋略值得依靠。荆州不是要害之地,南面接近强敌梁,不能去。”元修又询问阁内都督宇文显和,宇文显和也认为不可去。元修从各州郡召集兵马,东郡太守裴侠率领部属到达洛阳,王思政问他说:“当今朝廷掌握大权的官员专权,皇室日益衰微,怎么办?”裴侠回答说:“宇文泰在三国中的声望都非常高,并且他占据的是以二万人就可以抵挡百万人的险要地势。自己拿着戈矛,谁会愿意把手柄交给别人?想去投靠宇文泰,就像刚出虎口又入了狼窝一样。

    ”王思政问该怎么办。裴侠说:“图谋高欢,忧患就在眼前,往西去则将来会有忧患。两害互相权衡一下,还是暂且去关西,再慢慢考虑更合适的。”王思政认为裴侠的观点非常正确,就把他推荐给孝武帝,元修任命他为左中郎将。元修询问群臣有何计策,有的说投奔南方的梁,有的说到南方依附贺拔胜,有的说西去关中,还有的说固守洛口决一死战,一时无法决定。

    二十七日,元修派使者召回斛斯椿,然后率领南阳王元宝炬、清河王元直、广阳王元湛,带着五千骑兵宿营在浊水西边。寄居在南阳王门下的出家人惠臻,背着玉玺拿着千牛刀跟随。大家都知道元修准备去西边,当天夜里,就有一半以上的人逃走,清河王元直、广阳王元湛也逃走了。武卫将军独孤信骑马来追随元修,元修无比感叹地说:“乱世识忠臣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啊!”二十八日,元修逃至长安,李贤在崤县境内遇上了元修。二十九日,高欢进入洛阳,派遣领军娄昭等人追赶元修,请他东归。长孙子彦没有守住陕城,弃城逃走。高敖曹率领精锐骑兵追赶元修,一直追到陕城以西,没有追上。

    宇文泰派遣赵贵、梁御率领两千名精锐骑兵迎接元修。元修沿着黄河西行,对梁御说:“河水向东流,朕却西上。如果有一天能重回洛阳,亲自祭祀宗庙,那都是你们的功劳啊。”左右侍从都感动得流下泪水。宇文泰准备好仪仗队与卫士,在东阳驿拜见元修。宇文泰脱下帽子,流着泪说:“我没能阻止敌人的侵犯,使得皇上颠沛流离,这都是我的罪过。”元修说:“你的忠心节义,远近闻名。都是因为朕没有德行,让贼寇横行,今天在这里与你见面,朕惭愧至极。现在就把国家的重任托付于你,你一定要努力!”将士们都高呼万岁。

    元修进入长安,任命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政国事都由他决定。这个政权,史称“西魏”。高欢见没有追上元修,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立谁为帝。最后,决定立清河王元亶的长子元善见为皇帝。十月十七日,元善见在洛阳城东北即位,是为孝静帝,这就是“东魏”政权。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政权一直掌握在丞相高欢家族手中,其执政期间关东地区胡汉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东魏与西魏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从而奠定了北朝分裂的基调,历史也进入了南北朝末期的“后三国时代”。

“西魏”、“东魏”是什么意思?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曹魏主要是律法,文化贡献也很大。

北魏的历史贡献最大,从文化和融合角度讲。主要是孝文帝,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是怎样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的?

北魏的分裂过程:

公元531年,高欢乘机攻占洛阳,控制了北魏朝政,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同年,高欢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这就是东魏政权。

公元535年,投奔宇文泰的孝武帝元修因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由,即魏文昭帝。国号“大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扩展资料:

东魏、西魏对峙的格局并没维持多久,东魏高欢执政至公元547年死,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皆尖锐,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公元549年,高澄遇刺而亡,高洋再继任父兄之职。

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皇帝元善见,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齐”,建立了北齐政权,东魏灭亡。

公元551年,西魏皇帝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公元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公元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公元557年宇文护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西魏正式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魏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建立和灭亡时间

东魏西魏:南北朝时期北朝5国东魏西魏

北魏(386年-534年)开国君主东魏西魏:拓跋圭 首都东魏西魏:洛阳

东魏(534年-550年)开国君主:元善见 首都:邺

西魏(535年-557年)开国君主:元宝炬 首都:长安

北齐(550年-557年)开国君主:高洋 首都:邺

北周(557年-581年)开国君主:宇文觉 首都:长安

东魏西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东魏西魏前面是什么、东魏西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