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一笑大江横 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妙处

金汇小助手 百科知识 2023-02-02 24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出门一笑大江横,以及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妙处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原文及赏析

原文: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黄庭坚〔宋代〕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译文:

凌波仙子尘土沾上罗袜,在水上轻盈地踏着微月。是谁招引来着断肠的惊魂,种成了寒花寄愁绝。形体素洁、蕴含芳香欲倾城,山矾是她的弟弟梅是兄。我独坐相对真是个被花恼,出门一笑但见大江横。

注释:

王充道:作者的友人,当时在荆州做官。

水仙花:放在盆中与水石同供,白花黄心,有“金盏银台”之称,绿叶亭亭,幽香微吐,是冬天花中清品。

“凌波”句:借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描写,把水仙比作在月下水上行走的洛神。

微月,任渊注:“盖言袜如新月之状”,这说得通。

断肠魂:悲伤的灵魂。这句是说,是谁把洛神的断肠魂招来,变成冬天开放的水仙花,来寄托她深深的愁恨。

体素:指质地素洁,形容水仙花很素雅。

倾城:美丽得可使一城人都为之倾倒。语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山矾”句:说梅花开在水仙花之前,故称兄。

山矾:本名郑花,春天开小白花,极香,叶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

真成:真个是。

恼:撩拨。

赏析:

在其他题材中,作者用梅花、兰花等来和水仙比较,这首诗却用人物作比。所谓人物,是传说中的洛神。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诗篇开头两句:“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慢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假如把“微月”看成步的补语,即谓缓步于“微月”之下,也是有依据的,《洛神赋》的“步蘅薄而流芳”句,“蘅薄”亦作“步”的补语。这两句直呼“凌波仙子”,未写到花,下面两句:“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就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上两句写姿态,这两句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断肠魂”移来状花,但说的还是洛神。洛神的断肠是由于对爱情的伤感,《洛神赋》写她:“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这三个字无论说水仙或说洛神,都是很动人的,因为把其整体概括成为这样的一种“灵魂”是有极大的引起联想和同情的力量的。

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写;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矾、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山矾,这个名字是黄庭坚起的。他在《戏咏高节亭边山矾花二首》的《序》中说到为郑花改名山矾之事。用山矾来比水仙,也始于黄庭坚。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那样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大谈“兄弟”问题;前后不统一,不调和,几乎有点滑稽。实际上,作者正是有意在这种出人意外的地方,表现他写诗的随意所适,抒写自由。这一句,作者有意使读者惊讶于诗句的粗犷,惊讶于与前面描写格调的不统一,不调和,还是第一步;作者还有意要把这种情况引向前进。最后两句:“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被花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与黄庭坚,都不是真正“恼花”,恼花是来自爱花。杜甫是恼赏花无人作伴;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诗说赏花之后,想散散心,换换眼界,故走出门外。但作者所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诗笔和前面相比,也是“横”得惊人,“粗犷”得惊人。这两句诗,不但形象、笔调和前面的显得不统一,不调和,而且转接也很奇突。宋代陈长方《步里客谈》说杜甫诗《缚鸡行》结尾从“鸡虫得失无了时”,忽转入“注目寒江倚山阁”,“断句旁入他意,最为警策”,黄庭坚此诗,当是仿效。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往往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连属,非寻常意计所及。此小家何由知之?”这些话,点出了此诗出奇的结语的用意和功力所在。

纪昀《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的七言古诗:“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这一首诗,从整体看,是“离奇孤矫”;从前半看,是“骨瘦而韵远”;从后半看,是“格高而力壮”。文学作品,千变万化,有以统一、调和为美的,也有以不统一、不调和为美的。从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统一和调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之一。能够掌握这个关键,就可以从该诗的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参差变幻之美。陆游《赠应秀才》诗说“文章切忌参死句”,把问题看得太简单,看得太死,往往就会走上“参死句”的道路,对佳作失之交臂。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这两句古诗是什么意思?

阮籍不这样猖狂就没有人认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出门一笑大江横,他出门大笑一声便有大江横流的气概。

出自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

原文:

纵横诗笔见高情出门一笑大江横,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认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出门一笑大江横。

赏析:

这首诗应是暗指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态度之作。反映出门一笑大江横了他对阮籍狂放品格的称许,对阮籍在黑暗统治下隐约曲折,兴寄深远的风格也是肯定的。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是什么意思?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的意思是:阮籍不癫狂谁会认识他,走出门要有一笑就大江横流的气势。

出自金朝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五》

《论诗三十首·其五》

金朝 元好问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这首诗评论了西晋正始诗人阮籍。阮籍所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姑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世人以为阮籍狂、痴。但元好问深知阮籍“不狂”,看到了阮籍心中的“块垒”,认识到了阮籍诗中的真情郁气(“高情”)。元好问认为阮籍的诗笔纵横,如长江奔流,神与俱远,正是他高尚情怀、胸中不平之气的表现。这说明元好问认识到了写诗须有真情实感,反映了他对阮籍狂放品格的称许,对阮籍在黑暗统治下隐约曲折、兴寄深远的风格也是肯定的。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这两句诗的意思

1、意思是:阮籍不这样猖狂就没有人会认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出门一笑大江横,他出门大笑一声,便有大江横流的气概。

2、原文: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3、注释:

块垒:比喻郁积在心中的气愤或愁闷。

老阮: 阮籍,是魏晋之际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得:识得,理会他。

4、赏析:此诗应是暗指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态度之作。

前两句,描写作者对人生际遇的失落:纵横诗笔见高情,指的是作者经常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情操,更暗指作者无以施展的人生抱负出门一笑大江横;何物能浇块垒平,通过反问的形式递进说明,诗作依然难掩和平复作者内心的痛楚;接下来,诗作又是为之一转,展现出作者无奈之下的豁达态度:老阮不狂谁会得,直译:阮籍不狂则无人相识。这是作者无奈之下的自己安慰,也是作者为自己“诗笔见高情”的自出门一笑大江横我辩解。出门一笑大江横,直译:走出门去仰天一笑便看到大江横流。这是作者强压内心的失落、忘却人生抱负之后,转而采取的一种人生态度。有点我行我素、独自风流的放荡和无奈。

当然,既为诗,直译挺可笑,只为帮助理解而已。诗中意境,唯有意会,方觉回味无穷。

这首诗评论出门一笑大江横了西晋正始诗人阮籍。阮籍所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姑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世人以为阮籍狂、痴。但元好问深知阮籍“不狂”,看到了阮籍心中的“块垒”,认识到了阮籍诗中的真情郁气(“高情”)。元好问认为阮籍的诗笔纵横,如长江奔流,神与俱远,正是他高尚情怀、胸中不平之气的表现。这说明元好问认识到了写诗须有真情实感,反映了他对阮籍狂放品格的称许,对阮籍在黑暗统治下隐约曲折、兴寄深远的风格也是肯定的。

5、作者:元好问 (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后裔。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老阮不狂谁会得 出门一笑大江横是谁写的古诗?

意思是阮籍不这样猖狂则无人相识,出门大笑一声,阮籍的诗笔纵横,如长江奔流,神与俱远,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这首诗怎么解?什么意思?

此诗应是暗指作者出门一笑大江横的人生际遇和态度之作。

前两句出门一笑大江横,描写作者对人生际遇的失落:

纵横诗笔见高情,指的是作者经常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情操,更暗指作者无以施展的人生抱负;

何物能浇块垒平,通过反问的形式递进说明,诗作依然难掩和平复作者内心的痛楚;

接下来,诗作又是为之一转,展现出作者无奈之下的豁达态度:

老阮不狂谁会得,直译:阮籍不狂则无人相识。这是作者无奈之下的自己安慰,也是作者为自己“诗笔见高情”的自我辩解。

出门一笑大江横,直译:走出门去仰天一笑便看到大江横流。这是作者强压内心的失落、忘却人生抱负之后,转而采取的一种人生态度。有点我行我素、独自风流的放荡和无奈。

当然,既为诗,直译挺可笑,只为帮助理解而已。诗中意境,唯有意会,方觉回味无穷。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出门一笑大江横和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妙处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