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传说 狐仙传说小说

金汇小助手 百科知识 2023-02-12 33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狐仙传说,以及狐仙传说小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九尾白狐的传说_九尾狐狸的千古传说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狐仙传说的生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狐仙传说的《山海经》,而后传至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下面是狐仙传说我就为大家整理了九尾白狐狐仙传说的 传说 ,希望大家喜欢。

九尾白狐的传说

狐仙即狐狸。中国夏代开始,民间就有大禹治水时曾娶九尾白狐——涂山氏的女儿为妻而生下夏朝第一代君主启的传说 故事 ,说明了早在5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视狐狸为吉祥动物加以崇拜了。民间普遍认为狐狸有灵性,能作祟作妖,也能成仙。它们精通道术,能报德,能复仇,同人恋爱,还会捉弄人。同时也能为人医治病痛。许多巫师在进行巫术活动时,也常常说自己是狐仙附体,并以狐仙的名义对病人发号施令,解答问题。旧时,天津在河北建有三太爷庙,天后宫中也有胡三太爷的塑像,常有信徒前去进香朝拜。人们还赋予狐狸一种灵敏机智可爱的性格,喜欢把它想象为善良多情而浪漫的女人,在民间传说或文人墨客笔下的“狐狸精”多是美妙的风情女郎。当然,也有人将“狐狸精”贬为勾引男人的不正派女人。

狐狸精最早以祥瑞的形象出场。说起它们的祖上,那可比现在风光多了。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代王朝 ——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的贡献。治水的大禹,整天忙着工作,有一次走到涂山,看到一只九尾白狐,意有所动(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就在此地娶妻生子。后来,各地的大禹庙都说涂山在自己这里,九尾狐也在这里——抢着跟狐狸精攀亲戚。

狐狸在汉代的地位最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什么的一起成为祥瑞之一,这大概与汉代人喜欢到处跟神仙套近乎有关。还有人上纲上线, 总结 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着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但是,狐狸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汉代灭亡之后,祥瑞的在版编目急剧萎缩。狐狸的地位也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要把狐狸批烂批臭的言辞。按照当时的规矩,一定是用生活作风问题作抓手,所以,狐狸成了著名的淫兽,几乎没法翻身。

修仙术兴盛之后,狐狸又成为修仙的先锋。修仙一要讲究缘分,二要讲究灵气。因为狐狸在动物界的灵性一等一,所以动物修仙的责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狐狸身上。从人这方面看,想修成神仙,却不愿意投入金钱和时间,又懒得研习复杂的的修仙理论书籍,那么编点狐狸精修仙的故事,讲一讲,听一听,也能达到替代性的满足。这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

人不是个个都能成神仙的,狐狸也不例外。狐狸要修仙,首先要举行资格认证。据说是泰山娘娘每年举行一次狐狸精考试,试题不是世俗的八股文,而是讲究性灵的诗词歌赋。只有会写美文的才能成为生员,不通文理的称为野狐。野狐谈禅在佛教里也是旁门左道,修仙的资格证书当然也没份。

成为生员不过是拿到修仙许可证,后面的路还长呢!曾经有一位狐仙对人陈述修仙的艰难:

“我们狐狸要学仙最难,要先学人形,再学人说话;学人说话之前,还要把四海九州的鸟语先学全,无一不精,才能学会人说话。这就要花掉五百年的工夫。而且在这期间,操行得分还要是优。你们人类多舒坦,凭空就比我们少修炼五百年。要是祖上积德,三代都是贵族、名作家,修炼时间还可以打个对折,算起来,有些人只要两百年就能成仙,你们人类还嫌辛苦漫长,不肯用功,真是资源浪费,昏头了。”

狐狸修仙先要炼形,就是炼成人形,我们熟知的 “狐狸尾巴,时不时会露出来”,说的就是炼形炼到一半的尴尬情景。有些狐狸精因为尾巴问题不能成仙,还要请人给她做断尾手术,这样又多少满足了人类的优越感。有的狐狸精已经炼成人身,但头还是狐狸头,晚上修炼时脱下狐皮,等天亮时再披上成为狐狸。

炼形只是完成硬件,还有软件,就是德行的修养。狐狸精为了生存、修仙,不仅要勤于修炼,还要讲求 “修齐治平”。修炼成人形不容易,要是不小心做点坏事,多少年的心血会全都白费。所以有些狐狸精拼命做好事,来积攒点阴德。有一对狐狸姐妹,二十年如一日帮助一位大嫂推磨,才被上帝嘉许,特批为狐仙。

有时,在对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方面,狐狸精甚至比人还极端。清朝时,山西有一位姓孙的富商,接纳了姓胡的一家租住。孙富翁与胡氏全家一接触,就猜到他们是狐仙。胡氏持家极严,每天都要读《道德经》和王阳明的《语录》,整日讲求心性问题。孙家的人都叫他们 “狐道学”。可是有一天,胡家的孙子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对孙家的丫鬟进行性骚扰,丫鬟去胡氏那里告状。胡氏说:“你放心,我会收拾这小崽子的。”

第二天,胡氏一家离奇失踪。孙家的人在他们租的房子里发现作为房租的三十两银子,还有一只掐死的小狐狸精。讲求道学到这种地步,即使朱熹、王阳明再世也未必做得到。

狐狸精的修炼过程与人的修炼过程差不多,也分不同的档次。最高的是吸取日月之精华,内结金丹,然后羽化登仙,但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缘分;其次是采补术,利用人类帮助自己修炼,但是损人利己,往往会遭天谴;第三档是乘人睡觉时,吸取人的鼻息,就像蜜蜂采蜜,自己得到修炼,同时也无损于人类。

修炼经常要与人打交道,所以很容易产生人狐之恋。从狐狸精的角度看,这是为了采阳补阴;从男人的角度看,这也多少满足了自己的欲望。狐狸精行采补术,风险极大,一旦当事人发觉,采取手段报复,狐狸精几百年的努力就要付之东流。(人狐恋爱的故事,我觉得多半是书生们在准备科举考试的时候编出来的,试想一下:一位贫寒的秀才,窗前苦读,有狐仙来打理生活,不仅衣食无忧,还有 “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香艳景象,读书人谁不渴望?)

狐狸修仙真不容易啊!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狐力、财力、物力,还要躲避和尚、道士、捉鬼的钟馗、雷神的追杀。

有一位会作法的和尚,因为有克制狐狸精的法器和咒语,经常四处大捉狐狸精。有时候,狐狸精想来报复他,但是由于法器和咒语的威力太大,它们多半不能抵挡。后来,有一个老太太来求和尚捉狐狸精,和尚拿出照妖镜,确认老太太不是狐狸精,于是放心地跟她走。

不料走到一个湖边时,老太太突然抢走他的法器,扔进湖里,和尚正在懊恼,突然间成群的狐狸精大举出现,一时间板砖横飞,把和尚砸得满脸花。幸好他还记得咒语,狐狸精不能近身,否则小命不保。和尚狼狈逃回庙里,第二天就灰头土脸地溜走了。原来,老太太确实是人,但她女儿爱上了一位狐帅哥,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爱女及狐,于是替姑爷设下了这么个十面埋伏阵。

人对狐狸精也是如此,一只小小的狐狸精,再有灵性也不能跟万物之灵长相比,连狐狸精都能修成正果,咱们人类来练,还不是小意思吗?而且狐狸精修仙,必须借助人类,有人往往因此得到意外的好处:良田美宅,美女在怀,长生不老,这些不都是人类最世俗的愿望吗?

小小的狐狸,寄托了人类多少因为偷懒而产生的理想,你们能不努力吗?

九尾狐的 延伸阅读

九尾狐,中华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生物,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编纂的《山海经》而后来传到日本,朝鲜 等亚洲地区《山海经》《南山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瑞应图》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宋书·符 ” 瑞志》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

狐在先秦时期曾被视为瑞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狐之善良形象、美好品德之象征、祥瑞之兆,逐渐让位于与凶恶形象、恶劣品质之象征、凶险之兆。与之密切相关,人类对狐的敬仰、认同之情与厌恶、恐惧之情,也彼消此长。人类之所以对狐敬而远之,烧香礼拜,讨好贿赂,正是想制制不住,防又不胜防的结果。例如《朝野佥载》写道:“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由《广异记》所载,长孙无忌美人为雄狐所占,请术士崔参军惩治,崔参军调动家神,战不能胜,又调五岳神前来,最终也只是驱赶了事的故事,可见人类对神狐的无可奈何。

九尾白狐的历史起源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篇、《海外东经》篇、《大荒东经》篇有关九尾狐的记载:“青丘之国,其山有狐,九尾,“又云"其有四足,其叫声如婴儿,有时也能吃人,而吃了九尾狐的肉,也可以不逢妖邪之气。”西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在注释中说:“太平则出而为瑞。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撰的《白虎通义》、敦煌汉魏《瑞应图》、北齐魏收的《魏书》等多有提及“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王者六合一统则见”等。《吴越春秋》将其与大禹治水娶涂山女娇联系在一起,可见其不仅吉祥而且贞贵。汉画像石中将九尾狐与兔、 蟾蜍、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以呈示祥瑞与子孙兴旺。夏朝君主姒杼曾东征后获得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具有复杂的 文化 内涵,总是和神秘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众多的兽类形象中,九尾狐形象的特征是鲜明的,社会覆面也极为广阔,一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和其他文学意象几样,九尾狐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有在原型基础上的分化演变。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狐仙,究竟是什么来历?

在古代狐仙传说,民间祭祀狐神狐仙传说的目的是为了建房、致富和避难。民间对狐仙的祭拜是对狐神的一种崇拜。

在中国神话中,狐狸可以通过修炼、吸收日月精华或通俗化而成为人的形体,最终达到不朽,同时也有许多关于狐仙的民间传说,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农村狐狸传说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神仙更是神仙。

中国自夏朝以来,早在5000年前,中国人就崇拜狐狸为吉祥动物。人们普遍认为狐狸很聪明,能做鬼神。他们精通道教,能报德、报仇、相恋、捉弄他人。同时,它还可以治愈人们的痛苦。许多巫师从事巫术活动时,常说自己被狐仙附体,并以狐仙的名义命令病人回答问题。旧时,天津在河北建三太爷庙,天后宫中有胡三爷塑像吸引信徒朝拜。

中国狐仙传说源远流长,先秦前期,《山海经》就有关于九尾狐的记载狐仙传说:“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据说青丘山上有吃人的九尾狐狸,如果人吃了九尾狐狸,就可以“不被迷惑”,也就是说变聪明。

汉代以后,民俗学进一步拓展了狐仙的传说境界。狐狸沈慎《说文解字》曰:“

䄏(妖)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从犬瓜声。”认为狐是鬼所驱使的,毛色中和,体形前小后大,有灵性,死则会把头朝向出生时的山丘。

到了宋代,狐狸的灵性又扩大,可以化身为人,还可以知道千里迢迢的事情,能力非常大。

明清时期,民间关于狐狸的传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三部笔记小说中都有很多关于狐狸的故事。在封建诸神的传说里,欺骗了纣王,使江山断送的是一只千年狐狸。

根据民间传说,化为人形的狐狸都姓康、白、胡、黄,都是随着修行年限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姓白为最高级别。黄鼠狼、刺猬、蛇、老鼠、狐狸在中国已经成为“五仙”,在中国古代农村,人们把五仙和人联系在一起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它们是一种亦妖亦仙的灵异产物。

如果他们侵犯了五仙,他们可以复仇,用恶魔的咒语惩罚人类狐仙传说;如果他们被崇拜,他们将给予祝福。民间的五仙崇拜有两种形式:寺庙崇拜和家庭崇拜。

祭祀庙是专门为狐仙建庙的,或称云“狐公庙”,或称“狐仙庙”。家中祭祀是在殿堂上设置壁龛,书名为《胡仙大师神像》或《某古仙女神像》。献祭的时候,要把供物的果子和锡纸烧了。

狐狸在先秦、汉代的地位最为显赫,与龙、麒麟、凤凰并列为四大之一。吉祥物。汉代石刻和砖画中,常有九尾狐狸、白兔、蟾蜍和绿鸟在旁边。从西太后基地向镇祥展示。

有人认为狐狸有三个优点:皮毛柔软,符合中庸之道;在狐狸面前大小,符合自卑的顺序;死后不能忘记根,头转向自己洞穴。由此可以推断,狐狸在夏至汉朝过着非常悠闲的生活。

                                                                                                                                                           

中国民间传说的狐狸神是什么

古时候民间供奉狐狸神的目的是镇宅、发家致富、得到庇护狐仙传说,供奉的是民间传说的狐仙,这是一种狐仙崇拜。

中国的狐仙传说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山海经》就有关于九尾狐的记载狐仙传说:“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说在青丘山有吃人的九尾狐出没,人要是吃了这个九尾狐,就能“不蛊”,也就是变聪明起来。

汉代以后,民间传说进一步扩大狐的灵异性。许慎《说文解字》说:“䄏(妖)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从犬瓜声。”认为狐是鬼所驱使的,毛色中和,体形前小后大,有灵性,死则会把头朝向出生时的山丘。

到了宋朝,狐的灵异性又扩大了,能够变身为人,还能知千里之外的事,本事很大。

到明清,民间关于狐的传说到了高峰。这也体现到民间文艺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这三部笔记小说就有大量关于狐的故事。在《封神演义》里,迷惑纣王,断送锦绣江山的妲己乃是借体成形的千年狐狸。

民间传说中,化为人身的狐都姓康、胡、黄、白四姓,按修练年数不同来改姓,以白姓为最高等级。狐与黄鼠狼、刺猬、蛇、老鼠一起,在中国民间被成为“五大仙”,合称“狐黄白柳灰”。在古代中国农村,人们认为五大仙是与人类长期伴生的,是一种亦妖亦仙的灵异。

如果侵犯了五大仙,它们就能以妖术对人类进行报复和惩罚狐仙传说;如果加以敬奉,则会得到福佑。民间对五大仙的供奉有庙祀和家祀两种形式。

庙祀是专门为狐仙建造庙堂,或云“狐公庙”,或名“狐仙堂”。家祀则是在住宅的厅堂之上设置龛位,书“胡仙大师之神位”或“某某仙姑之神位”等。祭祀时,摆上供果,烧以纸箔。

扩展资料:

日本的狐狸神

稻荷神是日本神话中的谷物和食物神。主管丰收,传说狐仙传说他有时以男人形态出现,有时以女人形态出现,甚至会变化成蜘蛛等其狐仙传说他形态。他有两个随从,是白色的狐和狸猫。

由于稻荷神主管丰产,许多日本的企业也敬奉稻荷神,稻荷神已经纳入日本神道教诸神的范畴,全日本有许多敬奉稻荷神的神社,最重要的是位于京都伏见的稻荷大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狐仙

百度百科—稻荷神

狐仙的传说在中国的哪个地区比较多

1、狐仙狐仙传说的传说在中国长江、黄河流域都有很广狐仙传说的流传。

2、当然狐仙传说,不光是中国有狐仙的传说狐仙传说,在过去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国都有不同版本的狐仙的传说。

3、在中国神话中,狐狸透过修练、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能够化身成为人形,最终达至不死之身。同时,民间有许多切实的狐仙传说,特别以农村居多。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关于狐仙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

想问一下狐仙是什么?

狐仙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狐狸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玄中记》有记载据说狐五十岁即可化为妇人,百岁可化为美女,为神巫,是世间万事,可迷惑人的心智,狐千岁为天狐。据说狐狸精对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狐仙的传说:

《玄中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即有狐之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贡献。大禹治水时,禹整天忙碌无心结交女朋友,一副有为青年事业为重的样子,眼看就要绝后。有一次他走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意有所动,于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启,后来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所谓“狐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为什么在中国非常盛行?

在《玄中记》中有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所以,在中国狐仙传说的神话传说中,狐狸是能修炼成仙狐仙传说的,并且,还能化为人形,与人来往。

最早接触到文学作品中的狐仙,便是在《封神演义》这部经典小说里。犹记小说里被九尾妖狐附体的苏妲己蛊惑纣王间接断送了殷商江山的故事。即便是在封神之战濒临结束,妖妃妲己即将面临处斩时,此狐仍拥有可怕的媚术,令西周士兵不忍下手:

“话说,妲己缚绑在辕门外,跪在尘埃,恍然是一块美玉无瑕,娇花钦语,脸衬朝霞;转秋波无限风情,顿歌喉百般妩媚……

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狐仙传说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受《封神演义》及《聊斋志异》的影响,明清以后人们在潜意识里已将狐仙定义为摄人心魄狐妖。

实际上,在汉朝时期,九尾狐还不属于妖物,而是一种祥瑞。

根据《礼记》的记载,因为每一只九尾狐在过世时都会将头转向巢穴的方向,所以人们觉得九尾狐是一种不忘本的瑞兽,拥有仁德的品质。《山海经》的注解者郭璞亦写过一篇《九尾狐赞》,以此来歌颂瑞兽九尾狐:“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

由此可见,狐仙传说我国的“狐仙信仰”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段颇具颠覆性的转变,以至于,时至今日狐仙信仰仍显得模糊不清。在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里,狐仙都是以女性的形象出现的,然而,在《说狐》一书中提到,狐仙(狐狸精)的形象极有可能是男性,亦有可能是女性。

可以说狐仙可以随意幻化成男女老少的形象,并不一定是美女。除此之外,狐仙活跃的场所非常多,如旅店、官署等,都有可能出现狐仙。在一些北方地区,人们将狐仙当做一种神祇,如一些人家会祭祀狐仙,让狐仙成为家庭的守护神。倡优亦会供奉狐仙,以求保佑。

根据古生物学者的研究,古代中国全境几乎都有狐狸生活。正因如此,自中古时代开始,人们便已与狐狸这种生物频繁接触,当时的先民就已经开始相信狐狸是一种拥有灵性的动物了。现存的中古时代的狐仙传说,大多是以华北地区作为地域背景的,而随着狐仙信仰的发展,即便狐仙信仰已经传播到中国的各个地区,但华北地区的狐仙信仰依旧氛围浓厚。

上世纪三十年代,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李慰祖来到京郊进行了调查,经走访发现,虽然,当时京郊地区的狐仙信仰遭到国民政府的禁止和打压,但当地的狐仙信仰仍屡禁不绝。

从《四大门》这部描绘了京郊风土民情的传记体小说来看,北京城郊的狐仙传说真可谓多如牛毛。

据书中称:

燕京大学男寝楼后就曾有一位狐仙,这位狐仙还曾在寝室楼后炼制丹药。

燕京大学西门处也住着一雌一雄一对狐仙,这对狐仙通常会在蔚秀园炼丹。

宗教楼西侧有一座小山包,山包里住着一位修炼有成的狐仙。

关于狐仙传说和狐仙传说小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