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生命以负熵为食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生命以负熵为食谁提出的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生命以负熵为食,也即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生命赖以负熵为生。
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对以孤立系统的无序程度的描述。一个系统越是无序,越是混乱,熵就越大,即熵代表的是混乱度。反之,一个有序的系统或向有序化发展的系统,人们就用负熵来表达,负熵代表的是有序。所以生命赖以负熵为生,就是生命以“秩序“为生,生命以”秩序“为食。
生命以负熵为食,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是生物信息学一个重要观点。生命依靠从外部环节摄取负熵维持和发展。
无序混乱带来能量的耗散,由于能量的耗散,世界万物趋于衰弱,宇宙趋于“热寂”,结构趋于消亡,无序程度趋于最大值,真个世界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走向死亡。这就是耗散结构。
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命是原理热力学平衡的,它从环境摄入高级形态的能量,将低级形态的能量排给环境。即生命的维持和发展其实是以造成环境的熵增加为代价的。生命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实质,是通过交换从环境中摄入负熵。
耗散结构论把宏观系统区分为三种:
1. 与外界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的孤立系统
2. 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无物质交换的封闭系统
3. 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开放系统
孤立系统永远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有序状态,其发展的趋势是“平衡无序态“;
封闭系统在温度充分低时,可以形成“稳定有序的平衡结构“;
耗散结构是在原理平衡区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结构。由于存在非线性的正反馈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生命体是一种原理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它只有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因而时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
人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构造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所有生命系统的生长过程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都是有序化的不断增长过程。
对于前述的三种系统,可以以个人,国家为例来说明:一个与世隔绝的个人,难于建立高度有序的生命状态;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度,也无法建立高度有序的国家形态。
孤立封闭的国家,必定走向混乱。只有开放的国家,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获取“负熵“,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人类历史上哪些曾经强大,文明的国家,一定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国度。
而作为具有高度耗散结构的人,其生存和成长必须依赖瓦解环境提供负熵。人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从外界获取负熵以建构更有序的生命过程。所以,生命的成长过程就是给生命建序的过程! 生命的建序包括了身体的建序和精神的建序。 因此人不仅需要高度有序的物质食物提供负熵,更需要高度有序的精神食物提供负熵。
生命从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出各具功能的,相互协调的器官,身体结构越来越复杂。身体的发育过程就是身体的建序过程。身体发育得越完美,其有序性就越高。
身体的建序过程,须以高度有序的东西为食物,低序的物质对人是无营养的。如人们须以粮食,蔬果,蛋肉等高度有序的有机物为食。泥土,石头及动物,人的排泄物等低序物质,对人是没有营养的。在有序性上,肉类食物又比谷物,菜蔬等素食更有序。所以,我们要填饱肚子,只吃肉的量比吃素的量要少得多。 我们吃三四量肉,肚子就能饱,但吃素可能要吃一两斤。看看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得食量就清楚了。
有形的身体须以序为食,同样我们无形的生命– 精神也是以序为食。
给我们的精神建序,也必须以有思想,有深度,高度有序的精神粮食为食。
西方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人的研究认为,人的成长由遗传,教育和环境所决定。遗传可以看成是先天部分,这里暂不做分析。
西方语境下的教育和环境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教育),即西方人认为人的成长,决定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事实上,人的成长是由环境,家庭,学习,社会四个方面决定。因此西方的教育理论对于人成长的全程来说,是一个半截子理论。所以,人的成长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生活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所以人精神或心灵的成长是由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所决定,即人精神的建序时从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中抽序。因此要构建高度有序的精神生命,决定精神生命成长的所有因素都必须是高度有序的,即:我们生命成长的环境应当时高度有序的;我们所读的书应当时高度有序的;我们去亲近的人应当时高度有序的;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高度有序的。
何为高度有序的环境?何为高度有序的书?何为高度有序的人?何为高度有序的社会?后面将逐步予以解析。
这是因为生命是远离热力学平衡的,它从环境摄入高级形态的能量,利用其自由能维持和发展生命,将低级形态的能量排给环境,实际像从环境摄取负熵的能量转化器。
也就是说,生命的维持和发展是以造成环境的熵增加(亦即摄走负熵)为代价的。生命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实质,就是通过“入”和“出”的交换从环境摄取负熵。
“生命以负熵为食”是生物学的信息学派的一个重要观点,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
扩展资料
负熵是熵的对立:
负熵就是熵的对立,熵代表的是无序,而负熵表示的则是有序。汲取负熵,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外界吸收了物质或者能量之后,使系统的熵降低了,变得更加有序了。因此,我们吃的东西必须本身非常有序,即食物必须低熵,所以我们动物只能吃生命。
植物则有所不同,对于植物来说,最根本的负熵来自太阳的阳光,阳光是整个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汲取的负熵的根本来源。与此同时,我们的身体不断地向外界辐射红外线,这就是带走生命运作增加的熵的一种方式。
生命的结局就是走向灭亡。相信很多人都在互联网上看到生命以负熵为食了这样的一种观点生命以负熵为食,叫做“生命以负熵为食,最终会走向灭亡”。很多人以为这句话不过是危言耸听的民科,那可真是大错特错生命以负熵为食了。这句话出自鼎鼎大名的近代物理学家薛定谔,没错,生命以负熵为食他就是提出那只可怜的猫的人。“生命以负熵为食”,听起来似乎玄之又玄。什么是负熵呢?人类为什么会因为以负熵为食,都要走入灭亡的宿命中去呢?
其实熵增定律并不是形容生命的。熟悉物理学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其实熵增和熵减,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熵增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现在很多常见的家用电器,比如说空调,吹风机等电器,都是利用熵增定律为基础来进行研制的。熵增定律从根本上否定了前几个世纪很多物理学家津津乐道的“永动机”的存在,也正是因为熵增定律的适用性非常大,它不仅揭示了,不可能存在不消耗能源,能一直运转下去的“永动机”,也揭示了不可能有“永生”的生命,一切生命都会走向灭亡。
熵增用通俗意义上的话语来讲,就是事物的“混乱程度”。熵增定律中有一条,就是事物在孤立环境之下,就会不断的做出熵增,直到它彻底混乱到“死亡”为止。就像我们看到的,如果没有外力的煮沸下,一杯热水,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凉水;而熵减的过程,一会定带来熵增。所谓的熵减,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利用能源,乃至于进食,消耗宇宙资源;而消耗的同时,也会带来全宇宙的熵增,让宇宙的“死亡速度”增加。从这个角度上讲,一切生命的存在都会导致自己的灭亡。
综上所述,生命以负熵为食,的确会走向灭亡。
最近在重构认知体系,当我尝试逼近边界,去思索那些基本概念和定理/公理的时候,又再次遇见了“熵”,熵是一个迷人的观念,可以说是宇宙第一公理:宏观关乎宇宙、世界,中观关乎国家、组织,微观关乎生命、人事物,选择和行动。So,似乎你也绕不开“熵”了吧,那一起来死磕它!
什么是熵?
熵就是系统的混乱、无序的程度,系统无序程度高熵值就高,系统无序程度低熵值就低。而熵的概念,导出了熵增定律,即 热力学第二定律:没有外力作用的孤立系统会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其混乱无序程度不断增加,最后达到熵最大值的状态。
熵增定律是无情的,与时间演进一样不可阻挡的,爱因斯坦说:熵增定律是科学定律之最。我的相对论可能有一天会被证伪,也许熵增定律永远成立 。物理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一直处于膨胀过程中,熵值不断在变大,持续变得无序,未来宇宙的熵即无序达到最大值,宇宙将坍缩,归于热寂。
对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自出生起,处于一个低熵的状态,而生命生长成长过程,熵值不断增加,最后进入死亡的时候,熵达到最大值。
居然熵是混乱,无序、最后是死寂,而我们人的本性中,无比渴望 熵的对立面:负熵,即有序、活力、活得热烈而充实。
谔定薛说: 生命以负熵为食 ,一语道出了负熵对生命的根本意义。负熵,是生命的根本意义所在。
从物理学角度,要维持有序,系统必须是一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从而维持有序状态;
生命作为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要进入负熵,维持负熵,必须开放,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如此,才可能活得有序、充满活力、热烈而充实。
对于生命如何进入负熵,维持负熵,迭代,进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探索路径,和不同的答案,但在底层逻辑上,我相信都殊途同归。即所谓:路很多,但道归一。
对于我自己,我想得到的,在探索的让自己进入负熵、维持负熵的方法结构大体如下:
1. 发自内心热爱的有意义的事业 ,这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并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和最深层持久的热情。这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挑战的系统命题,因为找到自己内心热爱的有意义的事业,需要我们清晰深入地自我认知,在清晰深入认知的基础上展开足够广阔和深入的人生历练体悟,在如此这番以后,仍然上下求索,孜孜求问,或者求而得之。若得之,人生一大幸事,长期负熵!
2. 有意义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 ,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内心情感最根本的支撑和滋养,也是在这种结构中,人得以活得拓展事业的勇气、力量和意义。
3. 健康的身体 。身体是灵魂的支撑和载体,两者的协同,能让生命负熵达到最大值。抵御熵增的侵蚀,我们需要身体力行,用正确的方式锻炼身体,以获得负熵的健康的状态。我的探索发现:让身体进入负熵维持负熵的非常健康的锻炼方法,是让自律神经系统重归平衡,即让长期被抑制的副交感神经系统重新康复,活跃起来。非常非常推荐:站桩!随时随地都能锻炼,见效快,直接激活打开副交感神经系统,练完身体通透舒畅,负熵值很高。
4. 让灵魂不懈的成长,持续精进迭代 。成长是让灵魂负熵最好的方式,在读书、写作、思辨交流等活动中彼此获得智慧、能量的交换和共振,这种负熵感觉真的很美好。而浪费时间,没有成长,这是生命最可怕的熵增。
5. 快速行动、持续行动 。人不能思考过多,没有行动,不能拖延过度,迟迟不行动,否则精神之熵陡增,弥漫在精神天空,侵蚀你的意志,压力重重。我们的人性中,似乎有一种难以承受的拖延之熵,不到Deadline,精神熵增到临界爆发点,都不启动去专心做重要事务,当我们终于猫被踩到尾巴,通宵达旦,踉踉跄跄地在Deadline完成重要事务以后,精神之熵重回有序,但身体之熵又陡增。。哎,人就是那么难以搞定寄几!唯一进入熵减的方式是有了深入思考以后快速行动,边做边修正,不断打磨迭代,这样,方能成事。但当然,这需要我们拿出十足的勇气,搞定自己的思维模式,归因模式,用习惯搞定大脑神经元的结构,这是一个十分挣扎磨砺的心路历程,但这种熵减的价值是爆表的。
6. 保持精炼简洁 。人的时间、注意力、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迷失于各种繁复中,必定让人精神熵增,心神不宁,唯有安住在精炼简洁中,才能精神熵减,安定宁静。
7. 培养美德 。塞利格曼教授和合作者研究了整个世界横跨3000年历史的各种不同文化后,归纳出了他们觉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六个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仁爱里面,利他,助人为乐,是让精神负熵的极好方式。过于自私自利,会让精神快速熵增,永远相信:施比受更有福。
生命是一种耗散结构,从来没有天然自得的负熵,要进入负熵和维持负熵,我们必须付出所有努力,去和我们的生命自身的耗散结构去作能量交换,以换得让我们生命焕发光彩的奖赏,也是生命的唯一目的:负熵。
生命的身体,难以改变熵增的进程和方向,但我相信,生命的灵魂,能够进入负熵和持续负熵,当死亡来临时,身体熵增到极致,归于尘土,而灵魂却熵减到极致,变得充实,自由,永恒,这,是否也是一种能量守恒呢?!
关于生命以负熵为食和生命以负熵为食谁提出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