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白起嬴政,以及白起嬴政小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不是,白起是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时期的人。
1、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
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
2、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扩展资料:
白起所处时期的秦王: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秦武王去世,回国夺位,是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当权执政,外戚魏冉处理庶务,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
听从范雎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
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然而,长年征战,民生凋敝,受到了东方诸侯国的联合打压,之前战果一一丢弃。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起
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合称战国四大名将,位居首位。 白起熟知兵法,用兵如神,在战国七雄时代辅佐秦昭王,战绩彪炳,在其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间,攻掠城池70余座,一生从无败绩。据统计,在战国战乱时期,战死的人共有200万多人,而战死于白起手下的就有100多万,白起一人就占了一半,所以白起也有“杀神”之称。 秦将白起的存在让其它六国闻风丧胆,打得六国毫无还手之力,大大削弱了六国之战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因为他的贡献太大,以致于功高震主,在公元前257年被秦昭王赐死于杜邮。
虽然白起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嬴政还没做皇帝之前,白起已经死了。所以白起和秦始皇是没有君臣之实的。也就是说,白起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业当中,直接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另有其人。下面来看看白起一生中有什么了不起的功绩。
打败韩魏联军。秦国在秦昭王时期,经过了商鞅变法和数代的积累,已经具备一拼六国的实力。秦昭王此君也是很有野心的一位皇帝,早就有吞并蚕食六国之心。 公元前294年,秦国决定起兵攻打韩国。由于韩、魏两国都地处秦国交界,而韩国的国力也较弱,秦想称霸天下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如果韩国不敌,下一个肯定就是魏国。
在这样的军事战略背景下,韩、魏两国便组成了联军,共同抵抗秦国的铁蹄。 公元前293年,秦国和韩、魏联军的三国激战拉开了序幕。白起率领秦军用绕行分割了韩魏联军,让他们不能成为一个整体,切断他们之间的呼应,再集中相对优势兵力对其进行包围歼之。
是役,白起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多万,并俘虏了韩国大将公孙喜。 秦昭王深悉不能给敌人休养生息之机,派白起继续攻打韩国和魏国。白起这次决定对魏国下手。由于之前的联军失败已令得魏国元气大伤,所以对这次秦国的进攻,魏国并做不了多大的抵抗,被白起势如破竹攻破了垣城。公元前291年,白起再一次率军出击韩国,攻下了韩国的宛城。用了三年的时间,白起就打得韩魏两国元气大伤,再无一战之力,最后也只能割地求和,俯首称臣。
由于宛城在当时是冶铁工业重镇,秦国经此一役,收获大量冶铁资源和技术,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弱国无外交,魏国虽然割土地摆低了姿态,但还是喂不饱秦国的胃口,公元前289年,白起再次进攻魏国,这次秦军可没有再客气,连下魏国六十一城,打得魏国几乎灭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打败赵国。以战养战的秦国变得空前的强大,收拾完韩国魏国之后,秦国剑锋直指赵楚两国。公元前280年到279年,秦军在白起率领下左右开弓,先是大败赵军于光狼城,然后再是南下进攻楚国,以摧枯拉朽之势点领了楚国都城郢都,让楚国不得不迁都东移。
大败楚国后,秦军掉转马头,将兵锋再次对难了赵国。此时的战国七雄,其它五雄都被秦国铁蹄践踏了一遍,彻底沦为了战国五虫。唯有赵国还有资格和秦国扳扳手腕。上次秦军虽然大败赵国于光狼城,但是赵国国力强盛,并没有伤筋动骨。加上赵国由于有名将廉颇和名相蔺相如相助,所以赵国是秦国一统天下之拦路虎。赵秦争霸必将会上演。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派王纥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国主将廉颇应战。由于此前秦军多年养战,挟着多次大胜之威,军队士气正旺,打得赵军节节败退,最后廉颇命令赵军沿百里石长城构筑防御工事,决定坚守不出,双方一时之间进入对峙阶段。由于廉颇打败了几次仗,后面的只守不攻也引发了孝成王的不满,加上赵国内部有种廉颇老矣,需要换帅的压力,孝成王决定撒了廉颇,换上赵括为主帅。 由于此战秦国也输不起,秦军方面也换帅,换上了大杀神白起。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白起事先便对赵括作了一番研究,并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一系列的作战方针。 赵括在完成军队整顿后,磨刀霍霍转换了作战方针。组织赵军对秦军展开了一系列反攻,白起则下令军队假装不敌,让秦军且战且退。赵括不知有诈,让赵军乘胜追击,一步步地掉进了白起精心布置的陷阱当中。 待到赵军一直追至秦军精心打造的营垒当中,白起起出两队骑兵,一队从侧包抄赵军后路,一队从侧转中路,直插赵秦两军街接中间,将赵军切为了两段。
赵括发现敌方陈地久攻不下,后路又被断退无可退,这才慌了手脚。无奈之下赵括只好改变策略,原地筑起工事御敌,等待己方援军来救。 孝成王得知赵军被困,、粮草被断之后,连忙在全国征集了十五以上的男子,全部加入军队增援长平,结果也是无济于事。赵军在被困了40多天后,饥肠辘辘的士兵甚至发生了互相残杀而食的惨剧。无计可施的赵括组织了数支精兵想着突围,轮番冲击之下赵括被乱箭射死,饥饿且群龙无首的赵军,最后只能向秦军投降。
据说,当时投降的赵军有40多万,全部被杀神白起坑杀了,只留下200多名年纪小的回赵国报信。当时七国皆惊,深感白起用兵的厉害和可怕。由于长平之战历时三年,而秦国虽然战胜,却也是惨胜,秦军伤亡过半,战死者亦有三十万余。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赵国降卒?
1、在战国时候的冷兵器时代 ,那时候七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还不足2500万人,可以说当时的军队人数是和城池一样重要的时代,而杀神白起当然也明白这一点。对于赵国40多万的降卒,如果放回赵国去,迟早有一天会重新拿起武器回归战场,这对于秦国来说无疑是放虎归山,搬不头砸自己的脚,所以白起宁愿背负“屠夫”之骂名,也要残忍地将之坑杀。
2、在战略目标上,秦国是当时的军事强国,他最怕的是什么?他最怕的就是其他六国合伙起来打他。白起每打一次胜仗就大开杀戒,不留战俘,除了打击别国的有生力量,还起到震慑其他六国的作用。
长平一役后,白起已彻底的打啊了名声,也基本扫清秦国一统六国的最大障碍。同时也由于他的功劳太大,惹来了国内政治对手对其的妒忌和秦昭王的猜忌。在长平之战后不久,便被秦昭王赐死于杜邮,失去乘胜追击,亲自统一六国的机会。一代战神,就此退出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历史舞台。
长平之战后,白起仅仅只放了240名少年士兵回国,那么在长平之战后一直到被接回秦国之前在赵国的嬴政究竟是何处境?
我们就从《大秦赋》未详细展开的点来聊一聊。
白起:我放240名少年回国,是我的仁慈?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受人瞩目的战争,甚至没有之一。
这场战争是秦国和赵国的大决战,但其却影响了整个战国时局的走势,又可以说这是秦国与山东诸侯的最后一次超大规模的大决战。
此战之后,秦国一家独大,山东诸侯皆弱。
唯一能与秦国在军事上抗衡的赵国,已经被彻底打残了,而这要归功于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的白起的身上。
白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江湖人送外号“杀神”。
在他手上折损的山东六国的士兵,数以百万计,其中在长平之战后更是创造了屠戮四十余万降卒的记录,《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所载:(白起)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当然这个数字可能是有水分的,不过这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白起屠戮了那么多人,但赵军并没有全军覆没,还是有生还者的,生还者是240位年纪较小的士兵。
说到这,或许有人就说了,白起还挺“仁慈”的,毕竟放过这些士兵。
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白起放这些士兵回去的目的,是为了在赵国制造恐慌,以便于他接下来好彻底灭亡赵国。
吕不韦:公子莫怕,有我在,就会尽力护你周全
在这些士兵回到邯郸之后,赵国便被巨大的阴影所笼罩,赵人悲痛,人人恐慌,无数个家庭日夜哭声不断,想想也是,当时被白起屠戮的士兵皆青壮年,是家庭的顶梁柱,顶梁柱没了,家也就散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没人注意到,邯郸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今邯郸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带),嬴政降生了。
而嬴政的母亲赵姬和父亲嬴异人丝毫没有感到欣喜,因为悲痛的赵人对秦人恨之入骨,当然也包括在赵国的嬴异人一家。
白起想着趁热打铁,直接率兵包围了邯郸,本来邯郸被攻破已经没有悬念,但偏偏秦国内部范雎劝着秦昭襄王让白起退了兵。
邯郸总算逃过了一劫。
但嬴政一家人的境遇没有丝毫好转,时时刻刻都担心赵王会杀了他们来泄愤。
在襁褓中的嬴政,此时并未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的肃杀之气,但几个月后,小嬴政也能感觉到父母脸上的恐慌了。
因为他的太爷爷秦昭襄王,再次派王陵攻打邯郸,后来王陵作战不利,又被换上了更猛的王龁,于是就出现了《大秦赋》一开场的那一幕。
随着这次邯郸保卫战的白炽化,赵王便想着以嬴异人一家逼迫着秦昭襄王来退兵。
可是秦昭襄王根本就不在乎这个嬴异人,更不会退兵,赵王恼怒便想杀了嬴异人一家。
好在嬴异人在赵国认识了大商人吕不韦,他觉得嬴异人奇货可居,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嬴异人化解危机。
就这样邯郸之战持续了两三年,小嬴政也不断长大了。
嬴政:在邯郸数次死里逃生,悲惨的童年是朕一辈子的伤
秦军攻城越来越猛,赵王则越来越愤怒,于是他决定杀了嬴异人一家来泄愤,消息又被吕不韦提前知悉,这样看来,在当时有钱也是不错的。
看着这次危机化解不了,吕不韦便买通了邯郸城门的守卫,他带着嬴异人便逃出生天了。
可是赵姬和嬴政却被留在了邯郸城内。
赵王想要杀嬴异人,但却找不到,自然恼怒,于是便命令人去抓赵姬和嬴政,这一对孤儿寡母,在邯郸城内自然只有躲躲藏藏。
还别说,赵姬还真有一手,在邯郸城内藏匿地很是安全,愣是没有给赵王找到。
小嬴政已经两三岁了,他虽然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但他却知道,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除了跟着母亲担惊受怕之外,他周边的小朋友也总是欺负他。
邯郸之战结束后,嬴政的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但他被人欺负却一点没有改变。
这样的生活又持续了五六年,嬴政也已经八岁了,在邯郸数次死里逃生,嬴政想想都后脊背发凉。
好在这场噩梦结束了。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嬴政的亲爷爷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便撺掇着安国君立了异人为太子。
为了缓和与秦国的关系,赵王决定将赵姬和嬴政送回秦国。
就这样,小嬴政回到了秦国,他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他再也不用被人欺负,后来安国君去世之后,他的父亲嬴异人更是成为了王,而他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大秦的太子。
属于嬴政的时代,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白起和嬴政没有关系。
白起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的战将,在秦昭襄王时期为秦国征战六国,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在秦昭襄王时期,其他的六国只要听到白起率军前来,便会在还没有开始打仗的时候就已经下破了胆子,因此白起在当时也被成为杀神。
后来在范睢进入秦国以后,因为嫉妒白起的军事才能设下计谋使秦昭襄王在杜邮赐死了白起。在白起死的时候,秦始皇嬴政还没有出生,因此白起和秦始皇是没有关系的。
扩展资料:
白起,是个有人屠之称的著名将领。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统计,战国时期共有200万人在战场上丧生,其中一半都是白起的杰作。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个恐怖的数字。因为在那个时代,战斗往往是击溃战,只要杀伤少数敌人,其他的敌人就会不战自溃,战场上斩首其实没有那么多。
然而白起却不同,他最崇尚的战斗方式不是击溃,而是大规模的歼灭,让敌人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在白起面前,任何敌人都只有死路一条。
据考证,白起应出身于低级贵族,一开始只是个小军官,甚至只是一个小兵。在重视军功的秦国,作战凶狠而狡黠的白起很快从行伍之中脱颖而出,得到当时权臣魏冉的赏识。在魏冉的支持下,白起步步高升,直到位极人臣。
公元前293年,白起领兵在伊阙之战大败韩魏联军,一战斩首24万。韩国、魏国百年来积攒的精兵,在此战之中丧失殆尽。随后,白起攻占了韩国和魏国的大量领土,韩魏两国几乎从大国的名单上除名。
随后,白起将长剑指向楚国,他仅率数万人,就像热刀切入牛油一般深入楚国境内。楚军本号称百万,却在白起的攻势下一触即溃。从公元前281年到公元前278年,白起击败数十万楚军,横扫大半个楚国,将楚国的发源地全部占领,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首都郢都被攻克,宗庙全部焚毁。
白起还残忍地掘开大堤,淹死鄢城百姓数十万。于是,楚国的残余势力只能龟缩于寿春附近,丧失了和秦国争霸的能力。白起休息了5年,又重新进攻韩魏两国。原本韩、魏刚刚恢复元气,又遭到白起的致命一击,被斩首20余万,大量城池 被攻陷,其中韩国被拦腰切断,其上党郡成了飞地。
韩国上党郡守不愿屈服秦国,于是归附了赵国。赵国随即派遣大军与秦军争锋,两军各筑营垒,相互拉锯长达数年之久。此时白起已经撤军回去休息了。在长期的拉锯战中,赵国不是秦国的对手,随即在秦国间谍的反间计下,派出激进派赵括代替了稳健派的廉颇。
随后,秦国也临阵换将,将主将换成善于歼灭战的白起,于是残酷的长平之战打响了。此战之中,赵军45万被引诱入白起的包围圈,被围困长达46天。随后,40万赵军向秦国投降,并全部遭到白起的坑杀,至今长平地区仍然白骨累累。
秦国是个严格执行军功爵的国家,按照秦律,军官的爵位是按照集体功劳计算,如果自己部队的斩首达到了三十人以上,该队的百将、屯长才能记功,如果攻城战中斩首八千人、野战中斩首两千人,指挥作战的将军才能记功,从军吏到将领都会受到赏赐。
白起率领属下攻城拔寨,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所谓武安,就是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这个封号对于白起是恰如其分的。
在白起手上,秦军战不无胜,几乎每人都能斩获大量首级,而首级是可以用来换取爵位、田地和奴隶的。白起战功越大,士卒们就越爱戴他,因为他能够给士兵们带来荣耀与财富。所谓功高不赏,白起的威望引起秦王以及其他权臣的戒心。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望上升到极点,这也引起了权臣范雎的戒心,他唯恐白起会抢走他的相国之位。于是向秦王建议,将军队撤回国内,稍作休整后再进攻赵国首都邯郸。然而白起认为,赵人新败,人心浮动,此时是灭赵的最好时机。
然而秦昭襄王却听从了范雎的建议,撤军回国,而白起对此事十分不满,也为他的死埋下了祸根。公元前260年,秦国发兵攻打邯郸,结果被同仇敌忾,做了充足准备的赵军所打败。于是,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希望他来领兵灭赵。然而白起却十分不识抬举,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了征召。
对于白起的不合作,秦王几乎立刻起了杀心,愤怒的秦王赐死了白起,这位有着“人屠”之称的秦国名将终于死于非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嬴政
白起和嬴政历史上没有直接关系,白起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的战将,在秦昭襄王时期为秦国征战六国,几乎没有打过败仗。
在秦昭襄王时期,其他的六国只要听到白起率军前来,便会在还没有开始打仗的时候就已经破吓了胆子,因此白起在当时也被成为杀神。
相关信息
白起(?—公元前257年),男,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
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
非要较真白起嬴政的话,也可以算吧。
秦国白氏,白起祖先,原本也是公族,也姓嬴白起嬴政:
秦武公死后,原定接班人,公子白未能顺利继位,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岐山、噤县一带),于是,德公就把平阳,封给了侄子公子白,后人以白为氏。
当然了,不说,您也明白,姓氏起源,和家族起源,并不是一个概念。就拿白起,这一支白姓来说,公子白居于平阳,平阳人以白为姓,姑且认为是这样,但并不是所有平阳人,所有以白为姓的平阳人,都是公子白的后代。
具体到白起家,有可能,是公子白的直系后代,也有可能是家臣,或者依附,追随白起嬴政他的百姓。所以说,姓氏起源这种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罢了。
关于白起嬴政和白起嬴政小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