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载,以及杨载的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杨载(1271~1323) 元代诗人。字仲弘杨载,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徙居杭州。年四十未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后中进士,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当时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赵孟□等对他都很推重。他的诗对现实一般是歌颂的,有时也微露不满。如《怀钱塘故人柬应中父》、《寄维扬贾侯》,都为怀才不遇者愤愤不平。另外,在他晚年感到事业无成就时,也每有叹老嗟卑的情绪,他的《客中即事》诗说:渐觉星星雨鬓皤,推愁不去奈愁何杨载!客中忘却春光度,惊见前林嫩竹多。道出杨载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情况。其诗总的基调并不消沉。杨载的一些比较好的诗作,特点是含蓄,老练而不陈腐,颇有新的意境。他的《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诗,颇象唐诗,圆润而不枯涩,风格雄健。他把典故融化在诗句中,平易通顺,全诗意境空灵飘忽。他炼字造句,下过苦工夫。他自己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鸿沟定约东归杨载,又谁遣赤龙回指。青娥舞罢杨载,重瞳饮泣,断肠声里。半壁酸风,两淮寒月,古今兴废。眇乌江满眼,惊涛卷雪,分明总是英雄泪。木末招招舟子,载何人断烟流水。平沙尽处,青山数点,江东千里。长啸风前,无人会我,登临此意。但黄芦古木,夕阳回照,有渔歌起。——元代·杨载《水龙吟 式古堂书画考卷十八》 水龙吟 式古堂书画考卷十八 鸿沟定约东归,又谁遣赤龙回指。青娥舞罢,重瞳饮泣,断肠声里。半壁酸风,两淮寒月,古今兴废。眇乌江满眼,惊涛卷雪,分明总是英雄泪。木末招招舟子,载何人断烟流水。平沙尽处,青山数点,江东千里。长啸风前,无人会我,登临此意。但黄芦古木,夕阳回照,有渔歌起。杨载(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杨载
同尘混迹,悟玄元、奥旨深穷庄列。会集云朋扶正教,相继先师无别。外貌悠悠,内容整整,果是如愚拙。门清户静,自然显出高洁。长春境界无边,清凉永占,处处堪休歇。物外壶天清绝处,游戏白云金阙。身寄尘寰,性通天外,万事难索惹。六根不动,便是无生无灭。——元代·尹志平《无俗念 继人韵》
无俗念 继人韵
同尘混迹,悟玄元、奥旨深穷庄列。会集云朋扶正教,相继先师无别。外貌悠悠,内容整整,果是如愚拙。门清户静,自然显出高洁。长春境界无边,清凉永占,处处堪休歇。物外壶天清绝处,游戏白云金阙。身寄尘寰,性通天外,万事难索惹。六根不动,便是无生无灭。乘车坐马走东西。论玄规。入幽微。天下峥嵘,随分立阶梯。吾教流通天地*,无不喜,尽归依。其中讯息与谁期。解忘机。识无为。霞友云朋,心地要平夷。抱朴全真明日用,神灿灿,性辉辉。——元代·尹志平《江城子 和苍盖郭秀才韵》
江城子 和苍盖郭秀才韵
乘车坐马走东西。论玄规。入幽微。天下峥嵘,随分立阶梯。吾教流通天地*,无不喜,尽归依。其中讯息与谁期。解忘机。识无为。霞友云朋,心地要平夷。抱朴全真明日用,神灿灿,性辉辉。东家西舍随缘住。是个忒老实愚父。赏花时暖薄寒轻,彻夜无风无雨。占长红小白园亭,烂醉不教人去。笑长安利锁名缰,定没个身心稳处。——未知·冯子振《鹦鹉曲 愚翁放浪》
鹦鹉曲 愚翁放浪
东家西舍随缘住。是个忒老实愚父。赏花时暖薄寒轻,彻夜无风无雨。占长红小白园亭,烂醉不教人去。笑长安利锁名缰,定没个身心稳处。
杨载(1271—1323年9月15日[1] )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诗法家数
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者;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
诗之为体有六:曰雄浑,曰悲壮,曰平淡,曰苍古,曰沉著痛快,曰优游不迫。诗之忌有四:曰俗意,曰俗字,曰俗语,曰俗韵。
诗之戒有十:曰不可硬碍人口,曰陈烂不新,曰差错不贯串,曰直置不宛转,曰妄诞事不实,曰绮靡不典重,曰蹈袭不识使,曰秽浊不清新,曰砌合不纯粹,曰俳徊而劣弱。
诗之为难有十:曰造理,曰精神,曰高古,曰风流,曰典丽,曰质干,曰体裁,曰劲健,曰耿介,曰凄切。
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著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摺要不著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譬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今之学者,倘有志乎诗,须先将汉、魏、盛唐诸诗,日夕沉潜讽咏,熟其词,究其旨,则又访诸善诗之士,以讲明之。若今人之治经,日就月将,而自然有得,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茍为不然,我见其能诗者鲜矣!是犹孩提之童,未能行者而欲行,鲜不仆也。余于诗之一事,用工凡二十馀年,乃能会诸法,而得其一二,然于盛唐大家数,抑亦未敢望其有所似焉。
诗学正源
风雅颂赋比兴
诗之六义,而实则三体。风、雅、颂者,诗之体;赋、比、兴者,诗之法。故赋、比、兴者,又所以制作乎风、雅、颂者也。凡诗中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然《风》之中有赋、比、兴,《雅》、《颂》之中亦有赋、比、兴,此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凡有所作,而能备尽其义,则古人不难到矣。若直赋其事,而无优游不迫之趣,沉著痛快之功,首尾率直而已,夫何取焉?
作诗准绳
立意
要高古浑厚,有气概,要沉著。忌卑弱浅陋。
鍊句
要雄伟清健,有金石声。
琢对
要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忌俗野。
写景
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细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写意
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
书事
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用事
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虽死事亦当活用。
押韵
押韵稳健,则一句有精神,如柱磉欲其坚牢也。
下字
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当。
律诗要法
起 承 转 合
破题
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
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
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
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言
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
五言
沉静,深远,细嫩。
五言七言,语句虽殊,法律则一。起句尤难,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其尾联要能开一步,别运生意结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亦妙。
诗句中有字眼,两眼者妙,三眼者非,且二联用连绵字,不可一般。中腰虚活字,亦须回避。五言字眼多在第三,或第二字,或第四字,或第五字。
字眼在第三字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字眼在第二字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坐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字眼在第五字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字眼在第二、五字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楚设关河险,吴吞水府宽。
杜诗法多在首联两句,上句为颔联之主,下句为颈联之主。
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实,五言下字较细嫩。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诗,须字字去不得方是。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联珠不断,方妙。
古诗要法
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覆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观魏、汉古诗,蔼然有感动人处,如《古诗十九首》,皆当熟读玩味,自见其趣。
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备此法者,惟李、杜也。
绝句
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荣遇
荣遇之诗,要富贵尊严,典雅温厚。写意要闲雅,美丽清细,如王维、贾至诸公〈早期〉之作,气格雄深,句意严整,如宫商迭奏,音韵铿锵,真麟游灵沼,凤鸣朝阳也。学者熟之,可以一洗寒陋。后来诸公应诏之作,多用此体,然多志骄气盈。处富贵而不失其正者,几希矣。此又不可不知。
讽谏
讽谏之诗,要感事陈辞,忠厚恳恻。讽谕甚切,而不失情性之正,触物感伤,而无怨怼之词。虽美实刺,此方为有益之言也。古人凡欲讽谏,多借此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托物陈喻,以通其意。但观魏、汉古诗及前辈所作,可见未尝有无为而作者。
登临
登临之诗,不过感今怀古,写景叹时,思国怀乡,潇洒游适,或讥刺归美,有一定之法律也。中间宜写四面所见山川之景,庶几移不动。第一联指所题之处,宜叙说起。第二联合用景物实说。第三联合说人事,或感叹古今,或议论,却不可用硬事。或前联先说事感叹,则此联写景亦可,但不可两联相同。第四联就题生意发感叹,缴前二句,或说何时再来。
征行
征行之诗,要发出凄怆之意,哀而不伤,怨而不乱。要发兴以感其事,而不失情性之正。或悲时感事,触物寓情方可。若伤亡悼屈,一切哀怨,吾无取焉。
赠别
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如杜公唯待吹嘘送上天之说是也。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第一联叙题意起。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前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要次第。末句要有规警,意味渊永为佳。
咏物
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要二句咏状写生,忌极雕巧。第一联须合直说题目,明白物之出处方是。第二联合咏物之体。第三联合说物之用,或说意,或议论,或说人事,或用事,或将外物体证。第四联就题外生意,或就本意结之。
赞美
赞美之诗,多以庆喜颂祷期望为意,贵乎典雅浑厚,用事宜的当亲切。第一联要平直,或随事命意叙起。第二联意相承,或用事,必须实说本题之事。第三联转说要变化,或前联不曾用事,此正宜用引证,盖有事料则诗不空疏。结句则多期望之意。大抵颂德贵乎实,若褒之大过,则近乎谀,赞美不及,则不合人情,而有浅陋之失矣。
赓和
赓和之诗,当观元诗之意如何。以其意和之,则更新奇。要造一两句雄健壮丽之语,方能压倒元、白。若又随元诗脚下走,则无光彩,不足观。其结句当归著其人方得体。有就中联归著者,亦可。
哭挽
哭挽之诗,要情真事实。于其人情义深厚则哭之,无甚情分,则挽之而已矣。当随人行实作,要切题,使人开口读之,便见是哭挽某人方好。中间要隐然有伤感之意。
总论
诗体《三百篇》,流为《楚辞》,为乐府,为《古诗十九首》,为苏、李五言,为建安、黄初,此诗之祖也;《文选》刘琨、阮籍、潘、陆、左、郭、鲍、谢诸诗,渊明全集,此诗之宗也;老杜全集,诗之大成也。
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或感古怀今,或伤今思古,或因事说景,或因物寄意,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结,三致意焉,则工致矣。结体、命意、鍊句、用字,此作者之四事也。体者,如作一题,须自斟酌,或骚,或选,或唐,或江西。骚不可杂以选,选不可杂以唐,唐不可杂以江西,须要首尾浑全,不可一句似骚,一句似选。
诗要铺叙正,波澜阔,用意深,琢句雅,使字当,下字响。观诗之法,亦当如此求之。
凡作诗,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阔,血脉欲其贯串,风度欲其飘逸,音韵欲其铿锵,若雕刻伤气,敷演露骨,此涵养之未至也,当益以学。
诗要首尾相应,多见人中间一联,尽有奇特,全篇凑合,如出二手,便不成家数。此一句一字,必须著意联合也,大概要沉著痛快、优游不迫而已。
长律妙在铺叙,时将一联挑转,又平平说去,如此转换数匝,却将数语收拾,妙矣!
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如〈清庙〉之瑟,一倡三叹,而有遗音者也。
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妙。
诗结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诗中用事,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易,说意要圆活,说景要微妙。讥人不可露,使人不觉。
人所多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则自不俗。
诗有三多,读多,记多,作多。
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
作诗要正大雄壮,纯为国事。夸富耀贵伤亡悼屈一身者,诗人下品。
诗要苦思,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以为?古人苦心终身,日鍊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则曰一生精力尽于诗。今人未尝学诗,往往便称能诗,诗岂不学而能哉?
诗要鍊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鍊中间一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鍊末后一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鍊第二字。非鍊归入字,则是儿童诗。又曰暝色赴春愁,又曰无因觉往来。非鍊赴觉字便是俗诗。如刘沧诗云:香消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是鍊消入字。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是鍊空浩二字,最是妙处。
《到京师》是“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的作品。杨载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本诗描写初春之景,既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心情,又表达作者因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充满希望的.心情。
到京师
(元·杨载)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思想内容
一、二句中“生”、“少”两个字的艺术效果:
京城雪刚刚消融,荠菜已经冲破冻土,崭露勃勃生机,这一细节蕴含作者对京师的无限希望;“少”字则描写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静落寞的环境,这与前面的“生”字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他愁闷心情的写照。
问题解说
诗作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一声清脆的鸟叫声从柳梢枝头传来了,打破了寂寞、偏僻小巷的寂静,仿佛给诗人带来了人生新的生机。那善解人意的黄鹂令作者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1.联系整首诗,赏析一下一、二句中“生”、“少”两个字的艺术效果。
2.诗作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解析:
1.京城雪刚刚消融,荠菜已经冲破冻土,崭露勃勃生机,这一细节蕴含作者对京师的无限希望;“少”字则描写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静落寞的环境,这与前面的“生”字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他愁闷心情的写照。
2.一声清脆的鸟叫声从柳梢枝头传来了,打破了寂寞、偏僻小巷的寂静,仿佛给诗人带来了人生新的生机。那善解人意的黄鹂令作者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杨载(1271~1323) 元代诗人。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徙居杭州。年四十未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
杨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杨载的诗、杨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