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东汉宦官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东汉宦官外戚交替专权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阉人、宦官和太监虽说都是供内宫驱使、受阉割的男人,但三者之间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东汉之前的宦官是专指供侍于内宫之人,其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东汉时,由于“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后汉书·宦者列传》,”这时阉人才与宦官等同起来。(辞源}中把“太监”解释为“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这一点不错。但紧随其后又有“自此,太监遂成为宦官的专称”一句,这里显然把太监又同宦官认作是一回事。由此便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阉人=宦官=太监。但从(明史·郑和传):“郑和……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握太监”的记载看,太监显然与宦官、阉人不是一个概念。郑和12岁受阉割人侍燕王朱棣,因“靖难”有功,成祖时被提拔为太监,“太监”显然是超于阉人之上的一类。如果太监即是阉人、宦官的话,又何需“累握”呢? 可见,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阉人、宦官在东汉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东汉时起,二者才合流。太监则是地位高于一般宦官的阉人,或者说是阉人首领,三者不应混为一谈。
东汉宦官当道,说到底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宦官制度从夏商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从未间断。宦官阶层在历代作用都极其恶劣。
东汉是宦官揽胜比较严重的一个朝代。
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加强尚书台,削弱和架空三公权力(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名义上三公的是上层首脑,而实际上集中行使权力的是尚书台,而尚书台又都是皇帝亲自挑选的亲信。所以,成立尚书台实际上是要加强皇帝的专权,是皇权揽政的结果。此外,刘秀在改革中还提高立御史中丞的地位,废除了内地郡国都尉。
到了东汉中后期发生了微妙的权力转移。由于尚书台权重朝野,既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这就为外戚宦官扩展权力,干预朝政,提供了条件。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尚书台,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掌控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东汉时期宦官专政的根源,说到底是东汉权力的设置有很大的漏洞,为宦官专政提供了制度便利。
东汉宦官势力最为鼎盛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集团之后,从这时候开始直到东汉灭亡,宦官专权势力不断扩大,制造了一次又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三国演义》大家都很熟悉,东汉末期皇帝都是幼主,皇室的权力大都落在宦官与外戚之手,宦官与外戚交替把持朝政,而外戚又极力想独揽大权。士大夫阶层又不能容忍皇权落入宦官之手,于是,便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矛盾冲突,最终,朝局的混乱和京城的混战断送了东汉王朝。
(剧照:宦官)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在弥留之际,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要求其辅佐刘协继位。但汉灵帝驾崩后,刘协并未能顺利登基,当时围绕着继位人选问题,宦官与外戚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蹇硕想尽快扶持刘协登基,而外戚何进则想拥立自己外甥刘辩为帝。双方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计划除掉何进,以确保刘协顺利登基,但是,何进的行动更快,他联合众多反对宦官专权的官僚士大夫,抢在蹇硕行动之前拥立刘辩为帝。此时,蹇硕决定利用何进入宫之时除掉何进,可惜消息泄露了,何进杀了蹇硕并控制了朝廷的精锐之师西园军。士大夫代表袁绍见何进初步得手,便建议何进灭了整个宦官集团,以铲除东汉长期的政治恶瘤,何进便向何太后提出诛杀宦官的想法。
(剧照:蹇硕)
何太后认为她还需要宦官的协助,所以表示反对,何进想到了他和何太后都曾得到过宦官的帮助,于是,他也犹疑不决,在杀宦官的问题上没有决断。此时,袁绍又劝何进召集天下精兵进入洛阳,以武力威逼太后诛杀宦官。何进接受了建议,命令发布后,各地方武装陆续进军洛阳。宫中的宦官们得到消息,大为恐慌。
(剧照:何进)
在各种力量的威迫下,何太后不得不罢免了大多数宦官,只留任少数宦官服侍内宫,何太后想以此平息风波。此时,何进再一次犹豫不决,他面对着不少到他府中来谢罪求饶的宦官心软了,何进失去了铲除宦官集团的最佳时机。
袁绍散布消息,谎称何进正命令各州郡立即逮捕宦官的家属。宦官们得到消息之后,感到外戚和官僚士大夫正联手要致他们于死地,他们没有任何的退路了。于是,宦官们急忙进后宫,哀求太后怜悯他们,最终说服了何太后恢复他们的官职,他们决定放手一搏。宦官们假传太后意旨,称何太后召见何进,何进信以为真,其属下劝他勿独自入宫,何进以为自己掌控着西园军,无所畏惧。何进固执地独自进宫,在宫内,宦官们乘其不备,一拥而上,最终何进被官宦除去。这就是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
(剧照:十常侍密谋除何进)
在东汉中后期,为什么宦官在朝中的地位会不断上升,为什么宦官能把持朝政?
首先,皇权高度集中,依附于皇权的宦官群体乘机崛起
东汉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皇帝采取了种种强化皇权的政治措施,首先,不设丞相,并弱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史称刘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刘秀起,“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即太尉、司徒、司空原来皆是实权职务,而到了刘秀这里都成了虚职。其次,刘秀将“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官小权大”政治机制抑制了相权,但这对于维护皇帝的专制统治是非常有利的。
(光武帝刘秀)
但凡事看两面,缺少了相权,缺少了“三公”对于皇权的制衡,专制统治便走向了极端和反面,给了原本依附于皇权的宦官提供了专权的便利,皇权超强专制,朝廷官员缺少权力,而依附于皇权的宦官们便乘机揽权。发展到最后,宦官专权,连皇帝也被架空了,宦官成了朝中的第一大势力。
其次,皇帝年幼,外戚专权,而为了抵御外戚,皇后或皇帝纵容宦官揽权
东汉中后期,大都是幼主继位,这也许是东汉的大不幸。从和帝开始,多是幼小的皇帝登基,年轻的太后临朝。《后汉书》记载,东汉中后期的11个皇帝继位时,年龄都比较小:和帝10岁继位;殇帝,乃是百日的小儿便登基了;安帝13岁继位;顺帝11岁继位;冲帝2岁就当了皇帝;质帝8岁继位;桓帝15岁继位;灵帝12岁继位;少帝17岁继位;献帝9岁继位。
(剧照:汉少帝刘辩)
东汉王朝皇帝大多不幸夭亡,太子多是年幼就继位了,小小年纪的新皇帝啥也不懂,自然就出现了母后临朝的局面,垂廉听政成了常态。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皇帝幼小,太后年轻,缺乏驾驭朝局的能力,只能依靠娘家的父兄来帮助处理朝政,于是,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力便落入了外戚的手中,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剧照:何后)
而当皇帝长大之后,或者有些皇太后不甘于权力由外戚掌控,为了夺回政权,便依靠身边可以信任的人来辅佐,与外戚斗争,而宦官则成了皇室和后宫最值得信任的力量,如此一来,与皇帝、皇太后关系最密切的宦官便渐渐拥有了权力,在同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中,宦官也就成为皇室的得力助手。
第三,宦官地位的逐步提升,除了谋求政治上的待遇,经济上也欲壑难填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功勋阶层都有食封制的待遇,但宦官是不能食封的,当时的宦官无法得到稳定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在朝中的政治地位难以提升。而到了东汉时期,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东汉中后期,帝幼后弱需要借助于宦官力量来削弱外戚力量,宦官的势力在政治上有了强势的表现,而且,他们也想在经济上提高地位。
(刘邦画像)
汉章帝时,宦官郑众以小黄门迁中常侍,汉和帝时加位钩盾令,管理皇家花园,公元102年被封为郸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和帝时郑众的这一封侯,它开了宦官封侯的先例,这让宦官有了经济基础的支撑。
先例一开,一发而不可收,到汉顺帝时,以孙程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的形成,开启了宦官集团发展的重要阶段,宦官食封数量大大增加;到了桓帝时,侯览的宦官集团已不仅仅是食封了,他们直接掠夺土地,他们手握权柄,专权掌控重要部门,肆意利用手中职权,直接掠夺田宅。
东汉宦官获“食邑封侯”是非常可怕的事件,这表明宦官不仅有政治上的权力,而且也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他们成了有爵位有封地的贵族阶层。
第四,皇权的至高无上,粉饰了宦官的揽权恶行,使宦官窃取皇权被严重忽视
东汉时,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创立的“新儒学”,成了倍受推崇的新的思想意识,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主流观念强化了大一统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对于加强皇权的目的愈发明显。
(董仲舒)
“君权至上,皇权独尊”核心理论在维护皇权,强化专制的同时,却也无形中维护了宦官作为君权的维护者有机会进行揽权、专权。这无形中助长了宦官的嚣张气焰,宦官经常以皇权代理人的身份走出宫门,处理政事,这便促成东汉宦官集团在朝廷内外势力的双重扩大, 形成了东汉一朝宦官集团专权的严重局面。
我自己认为,是因为东汉时期皇帝死的早,除了刘秀,基本死的都早,然后小皇帝的母族就会把持朝政,小皇帝长大后会不满意,但是手中没有大权,也不能反抗,这个时候他就会发现朝中没有什么可信的人,唯一可信的就是和自己一起长大的那群太监们,就是宦官,于是他就这样宦官和几个比较可信的大臣发动政变,重新掌握朝政,这个时候,宦官就会得到皇帝的大大的信任,于是就出现了宦官专权,接着皇帝死的又早,又会有新的小皇帝,新的小皇帝的母氏一族又会把持朝政,清理宦官,等小皇帝长大后,又一个轮回开始了,所以到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就会在一起,一个是由皇帝支持,一个是由太后支持,这样他们两方就会动不动进行斗争,有时宦官占上风,有时外戚占上风,最后,农民起义爆发,灭亡。
关于东汉宦官和东汉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