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儒家经典名句,以及儒家代表人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谭》
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译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译: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译: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译: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译: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译: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译: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译: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学 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译: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译: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译: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译: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译: 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译: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译: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译: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译: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译: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译: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天资聪颖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译: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译: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译: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译: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译: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译: 富贵犹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译: 学习既是智慧之源、进德之基,更是生存之本。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译: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不要说今年不学还有明年。岁月流逝,成长的时光无法逆转,
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译: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译: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习真理的人应该努力地去探索。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译: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译: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译: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花饰。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译: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译: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译: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译: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译: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译: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译: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译: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译: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译: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译: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译: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译: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译: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译: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译: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译: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译: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译: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译: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译: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译: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1.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3.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4.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5.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6.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9.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
解析:做人既不能没有原则,也不能斤斤计较。只要在大的原则上不超越界限,在小的细节方面,还是可以稍有出入的。
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解析: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救,后悔是没有用的,只能徒增烦恼。但未来的事情,我们还来得及修正,所以为将来考虑,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解析:人心都是肉长的,一个人做事讲究良心,讲究道义,支持儒家经典名句他的人就多儒家经典名句;一个人做事泯灭良心,不讲道义,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解析:人天生的本性其实都是很相近的,区别不大,只是由于后天环境习俗的熏陶,才彼此有儒家经典名句了明显的差别。
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解析:如果两个人的思想主张不一样,那就不要在一起共事,否则的话,迟早都会发生矛盾,必定不会成功。
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解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儒家经典名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心非,名为错,无心非,名为过。犯错不可怕,如果明知犯了错,却还不知道悔改,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解析:凡事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也不愿意做,所以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解析:为什么别人讨厌我们?往往是因为做人太过苛刻,宽于律己而严于待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那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解析:现在人经常说“压力越大,动力越大”,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的一生要是太顺利了,一点压力没有,往往都不会有出息。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越是经历坎坷,越是多灾多难,就越容易造就人才。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惧怕任何困难,所有的磨难,都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而已。
1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解析:古人一再告诫我们,要虚心,不能傲慢,但我们就往往改不了这个毛病,稍微有点小成就,就飘飘然起来了,看别人都不如自己,然后就该倒霉了。这句话应该时刻牢记于心,在任何时候,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要有一点傲慢情绪,否则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2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3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2.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33.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3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35.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3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4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41.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4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4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5.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4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4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8.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49.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50.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5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5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5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54.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5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56.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5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5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5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儒家经典名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儒家代表人物、儒家经典名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