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无异鸟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无异鸟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飘转:piāo
zhuǎn
1.回旋飘飞。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飘泊转徙。
宋
王安石
《嘲白发》诗:“久应飘转作蓬飞,眷惜冠巾未忍违。”
宋
叶适
《故朝奉大夫知峡州宋公墓志铭》:“至于父子兄弟不能相保,飘转数千里外,死生莫辨,疑信不分。”
清
刘大櫆
《游晋祠记》:“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
1. 游晋祠记全文翻译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
其曰汾东王[1],曰兴安王者[2],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3];山下有圣母庙[4],东向。
水从堂下出[5],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6],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7],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8]。
水下流,会于汾[9],地卑于祠数丈[10],《诗》言“彼汾沮洳”是也[11]。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12],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
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13]。庙南有台骀祠[14],子产所云汾神是也[15]。
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16]。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17]。
环祠古木数本[18],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19]。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20],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21],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22],二月,予游天龙之山[23],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24],灌木森沉,鯈鱼群游[25],鸣鸟不已。
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
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26],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山谷,桑乾、滹沱[27],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
马行深淖[28],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29],坡陀厄隘[30]。
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色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31],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32],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不去[33],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注释: [1]汾东王: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的封号。 [2]兴安王:五代后晋石敬瑭时追封的封号。
[3]蔽亏:遮挡。 [4]圣母庙:又称女郎祠、娘子庙。
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据说因求雨灵验,封为“圣母”。
[5]堂:指晋祠正殿。因其右边有泉眼,水从此流出。
[6]难老:难老泉,它有好几个泉眼,为晋水的主要泉源。 [7]沟浍(kuài):田间水渠。
[8]“《山海经》”二句:《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时又有所增删。书中记述了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巫等内容,保存了不少史地文献和神话传说。
文中所引见《山海经·北山经》。 [9]汾:汾河。
[10]卑:低。 [11]彼汾沮洳(jù rù) :语见《诗经·魏风·汾沮洳》。
沮洳:低温之地。 [12]魏奕:高大盛美。
[13]“隋将”二句:太原留守李渊谋起兵反隋,事为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所知,便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伺机加害李渊。谋世,李渊杀王、高,起兵反隋。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14]台骀(tái)祠:祀传说中的汾水之神。
台骀,相传为少昊帝的后代,因治汾河有功,颛顼帝就把汾河流域封给了他,死后成为汾水之神。 [15]子产:春秋时郑国政治家。
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晋平公得了重病,卜知“实沈”、“台骀”作崇,晋史官不知其何神,叔向请教子产,子产指出台骀是汾水之神。 [16]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名世民,继位为唐太宗。
晋祠之铭: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谒晋祠,刻石铭记李渊起兵晋祠事,立于祠东。 [17]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光义年号,相当于976—984年。
[18]数本:犹言“数棵”。 [19]“郦道元谓”四句: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引文即见《水经注·晋水》。凉堂:亭子。
飞梁:凌空架设的桥。曦景:阳光。
[20]智伯:即知瑶。春秋末晋国四卿之一。
先灭范、中行氏,又向赵襄子索地,不与,遂胁迫韩、魏共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引晋水灌城。 [21]宋太祖: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
宋太宗:赵匡胤弟匡义,继赵匡胤为帝。北汉:五代时十国之一。
[22]丙午:康熙五年(1666)。 [23]天龙之山:天龙山,在今太原市西南。
[24]冽(liè):寒冷。 [25]鯈(tiáo)鱼:又名白鲦。
《庄子·秋水》:“鯈鱼出游从容。” [26]云中:今山西大同市。
[27]桑乾:桑乾河。源出山西北部管涔山,流经河北省西北部,为永定河上游。
滹沱:滹沱河。源出山西五台山,流入河北,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
[28]淖(nào):泥沼。 [29]雁门勾注:雁门山,又名勾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因山形勾转,水势注流,故名勾注。 [30]坡陀:同“陂陀”,不平坦。
厄隘:险要。 [31]金天氏:即传说中的少昊,黄帝之子,名契,黄帝死后继承王位。
因崇尚金德,故称“金天氏”。 [32]匪直:非但,不仅。
[33]冯(píng)依:凭借,依靠。冯,同“凭”。
本文选自《曝书亭集》卷六十七。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为晋水发源处。
西周成王时,以其地封其弟叔虞。叔虞子燮继位,因晋水而改国号为晋。
后人又建祠以祭晋始祖唐叔虞,遂名“晋祠”。它是晋中第一胜地。
作者于康熙五年(1666)游其地,因为此记。文章融学识、美景与人生经历于一炉,读来既长见识,又能激发游兴,在游记中别具特色。
2. 游晋祠记朱彝尊译文
游晋祠记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3. 刘大櫆的《游晋祠记》翻译,急用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4. 游晋祠记
游晋祠记(1)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2)。
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3)。其南又有台骀祠(4),子产所谓汾神也(5)。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6),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7)。
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8),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9),《山海经》云(10):“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12),称晋阳。
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13),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1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唐高祖盖以唐公兴(15),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16)。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17),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
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
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20),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1]。
5. 游晋祠记
游晋祠记(1)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2)。
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3)。其南又有台骀祠(4),子产所谓汾神也(5)。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6),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7)。
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8),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9),《山海经》云(10):“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12),称晋阳。
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13),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1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唐高祖盖以唐公兴(15),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16)。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17),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
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
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20),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1]。
6. 游晋祠记翻译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刘大櫆:游晋祠记
刘大櫆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祠西为悬瓮山,山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湮,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溪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水碧色,清泠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左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尢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称晋阳。晋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崇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祠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依游记常例,作者先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太原之西南”,悬瓮山之东麓,近有圣母庙,南有台骀祠,并点明晋祠是纪念晋人祖先周代叔虞的祠。晋祠素以周柏、隋槐、难老泉、宋塑侍女闻名于世,所以作者以泉为纵线,结构全篇。
第二段写晋祠周围景色,先从难老泉写起,说:“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点明此泉从叔虞之母的神座之下涌出,自然来历不凡,去向更非平常。对于这处泉水,“居人”爱之,“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谁料“左井已湮,泉伏流地中”。可是它又“沮洳隐见”,在低洼地中时隐时现,再探寻下去,十几步远处,又竟然“出流为溪”,再沿溪漫游,见“溪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灌溉良田几乎达千顷之多。从“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至此,寥寥数十字,写景移步换形,行文曲折有致,而观景者情随景变,兴味盎然,亦令读者无限神往。
接下去写泉水出流为溪(即晋溪)的清美景色。溪水呈青绿色,清澈见底,水底布满了小小的石头,由于光的折射,一个个如碧玉晶莹剔透,小鱼在石罅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使这清幽的画面充满了生机。水上不能无桥,而此处之桥则别有风致:“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桥的功用,舟的造型,室的内容,三者巧妙融合,可谓匠心独运。溪水左右乔木交荫,古柏参天,而亭台佛屋就建造于这优雅的环境之中,雕梁画栋,交相辉映,绚丽庄严,月光流泻在水面,树、亭台、佛屋,倒映其上,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尤其可爱。溪中之石,大的象马、象羊,还有的平平整整如同棋盘一般。眼前水清、鱼悠、桥奇,树美、石怪;耳边溪流潺潺,如诵如歌。当作者与同游者登上溪中之石时,恰好有一群儿童唱着歌蹚着水,来到溪中如马似羊的大石上,彼此不知姓名,也用不着问及姓名,大家久久地坐在溪石之上,足濯清流,相视而笑,真是其乐何如,唯此足矣。他们不分老少,都一样地沉浸在大自然美的赏爱中,给景色带来了活力,添加了灵气,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童叟戏水图!不,它比图画更美,它是一组立体电影镜头,把读者带到了久已向往的神奇境界。那圣洁的溪水净化了游者的灵魂,美妙的歌声呼唤着失去的童心,接受了一次大自然的洗礼。晋祠之溪如此优美,悬瓮之山另有情趣。山下远望,只见山腰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山上俯视,“墟烟远村,映带田塍如画。”这是一组远镜头,和溪流特写相辅相成显得疏密有致,各尽其妙。
接下来,交代晋祠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历史悠久。说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在晋水之阳,这和篇首“有周叔虞词”相照应。春秋末,赵国由于此地在晋水南面,因而称它为晋阳,晋祠由此得名。然后又叙述说这条晋祠之溪是汾水的一部分。而这汾水,远在春秋末年就有过一段令人伤怀的往事。那时,智伯为了向赵强索土地,率韩、魏攻赵,引汾水灌晋阳城。后来,宋太祖率兵伐北汉,围太原,又“决晋祠水注之”。这两次灾难,使作者深为感慨,因而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这样写既介绍了晋水的历史,又使枯燥的考证富有感 *** 彩,而且和前面的细致描写自然呼应,形成对比,可谓一石三鸟,别出心裁。接着谈到祠东两块石碑的来历,一是唐太宗所立,一是宋太宗所立,它们都记载了晋祠的历史,歌颂了叔虞的高尚品格。
经过一番饶有兴趣的游览和历史回顾,作者不禁浮想联翩,感慨古今,叹“浮生之飘转无定”,并由此引出了穷达忧喜均可等量齐观的议论,情绪骤然低落。晋祠的优美风光只能暂时使作者忘却痛苦,在大自然中遨游,而现实生活却使他重新跌入深深的失意之中。
这篇游记描写部分曲折细致,分明如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议论感叹,虽稍低沉,但缘事而发,真实感人,整篇文章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小编认为,人生在世,生而为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了解过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吧,几维鸟既然叫做鸟到底有没有翅膀,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谈一谈几维鸟真的没有翅膀吗?
首先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几维鸟,几维鸟(学名:Apteryx)又译为鹬鸵,是无翼鸟科3种鸟类的共同名称。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几维鸟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长而尖,腿部强壮,羽毛细如丝发,由于翅膀退化,因此无法飞行。几维鸟很容易受到惊吓,大部分的活动都在夜间进行,觅食时用尖嘴灵活地刺探,长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虫的位置,进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蜘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寿命可达三十年,是新西兰的特产,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几维鸟的平均大小与人们常见的大公鸡差不多,不同的是 褐几维鸟和 大斑几维鸟体形稍大,可达 35厘米左右,体重超过2000克; 小斑几维鸟较小,体形只有 25厘米左右,体重约为 1200克。几维鸟的羽毛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
然后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几维鸟真的没有翅膀吗?虽然几维鸟身上看起来像还有着翅膀一样,那是因为几维鸟的翅膀没有完全退化干净。但是,这种状态的翅膀,无异于没有。它不会像其它鸟类那样飞起来的。几维鸟无翅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双翼完全退化了。所以几维鸟是没有翅膀的。
好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到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要和我们分享的,都可以在评论区下方留言讨论哦。
无异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无异鸟、无异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