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泌 唐朝李泌生平

金汇小助手 百科知识 2023-03-17 37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唐朝李泌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唐朝李泌生平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唐朝著名政治家李泌生平简介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 政治 家、谋臣,为南北朝西魏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著名政治家李泌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李泌生平简介

三国 中的谋臣当论诸葛亮为首,而唐朝的谋臣不可不说李泌。李泌,到底何许人也,居然能够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想必也是有大智慧的。

李泌出生于公元722年,在经历了67个春秋后,于789年 自然 病逝。他出生于唐玄宗时代,死于唐德宗时代。

李泌的智慧在他幼时便崭露头角,7岁时李泌在跟随老臣张九龄处理朝政时便提出了自己对政事的独特见解,据传张九龄当时亲自认错,并不顾年龄上的悬殊,身份的差异一意与李泌结为知己,这在当时是广为流传的。李泌也因为此事被唐玄宗亲自接见。成年后的李泌更因与玄宗讲解《老子》而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同时兼任太子师。

李泌在侍奉唐朝四代君主时,在保全自身安危之后,会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传达给了当朝皇帝,一般被采纳的建议实施后均获得不小的成效,未被采纳的却或多或少导致了时局的进一步动荡混乱,可说李泌真是具备长远的眼光,能够做到深谋远虑。

李泌性格上的一大缺失便是他信道教,所以他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很少食用烟火食物。这在现代来看是多么的可笑之极,但在当时来说,正因为他信奉道教,所以他议政时见机行事,当大环境不利于己的时候,他会选择明哲保身,正可谓留的青山,才能做以后的图谋,如果连青山都不在,何谈将来。

李泌,客观来说,他为唐朝时期的四朝元老,具备了谋臣的眼光,但却因避祸保全自己,而未能将其才能完全发挥,可想如果他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晚唐时期何以生灵涂炭到那种地步。

李泌避祸

什么人叫做聪明,聪明人一般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习惯呢?首先,他们是少言多看多听的,因为他们深知言多必失,少言才能及时查明所在形势,才能更好的判断,才能做出最优选择方案。

其次,除却专业知识外,他们一般懂得很多,各种领域均有所涉猎,当与领导谈论时就会有更多的谈资,并能从各方面针对难题来做出分析,寻求最优解决 办法 。

最后,聪明人不以聪明自诩,他们一般是谦虚的,谨慎的,因为他们知道大智若愚才是最合适的,不然过早的暴露往往会导致自己的短命。

在唐朝,就有一个顶聪明的人,那就是李泌,他博学,他谨慎,他善于审时度势,并能够做出明哲保身之举。

他的一生就象是个传奇,他辅助过四位唐朝皇帝,四位皇帝所在的朝政可谓一个比一个黑暗,四个皇帝的性情也是一个比一个更难让人捉摸,但在那样混乱的局面之中,多少奸臣想要夺取李泌的性命,均被李泌先悉察觉,并想出办法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有人可能觉得李泌,太过于自私,不顾朝廷的黑暗造成的人伦惨剧,只顾着保全自己。但换个角度想想,若不是他的明哲保身,又何以在四个朝代里谏言,并帮助朝政走出几度困难,这样看待李泌的人,真可谓目光太过于短浅。

能进就进,该退就退,常人一般做不到的,李泌做到了,李泌避祸留给后世的可谓是大智慧,大聪明。

李泌开六井

李泌,我们一直在说他的聪明,说他的大智慧,却一直没有谈论到他的政绩究竟有何?作为一位隐士,他的隐士生涯可谓十分的惬意,来回穿梭于朝堂和山林,在山林间,他潜心向道,不食烟火,参佛悟理。

但作为一名政客,他给晚唐留下了什么,值得后世尊称他为一代政治家,李泌的政绩其实不胜枚举,内政不断调和君王父子之间的矛盾,虽搬不上大太面,但于私于公,都是有 历史 大意义的,外政他力谏皇帝对抗番邦,推荐了良将最终也取得了胜利,在胜利后,李泌语重心长的对德宗说,千万不要因嫉妒而斩杀良将。李泌亲自治理的政绩中,当属开六井最为闻名于世了。

六井,开在杭州解放路,其中又以相国井最为闻名。它蕴含了怎样的历史 故事 呢?

在唐德宗时期,李泌任杭州刺史,当时杭州人民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没水喝,李泌到来后便到处进行实地考察,想方设法解决杭州人民的饮水难题。在他的努力下,他发现西湖之水可以通过引流的方式引入杭州,便采取了当时比较罕见的引流方式引入了六口井至杭州城内,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后来,杭州饮水难的问题得以解决,李泌也升任了相国一职,杭州的百姓为了纪念李泌,便将李泌所开槽之井命名为相国井。

直到现在,只要提起杭州的相国井,人们便自然会想到李泌,杭州市政府为了纪念李泌,特地重修相国井以作观赏之用途。

猜你喜欢:

1. 北宋名相韩琦

2. 隋唐历史人物唐高宗李治简介

3. 唐朝大臣及史学家朱敬则生平简介

4. 隋唐历史人物姚崇简介

5. 各朝代的官位和大小顺序

唐朝李泌是谁?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世称李邺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道家学者,北周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平生辅佐四朝天子。

李泌七岁能文,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机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见。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赋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张说听后,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非常高兴,赐李泌束帛,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宰相张九龄特别喜爱李泌,常常把他请到卧室内交谈。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谄媚,劝张九龄谢绝与萧诚的来往。张九龄忽然自己念叨说:严挺之太刻板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唤来萧诚,在他身旁的李泌马上说道:您以平民身份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却喜欢软美的人吗?张九龄听后,非常惊讶,急忙改容认错,并称他为小友。在朝中,李泌不仅受到张说、张九龄的赏识,大臣韦虚心、张廷珪也很器重他。

李泌成年后,非常博学,擅长研究《易经》。他经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仰慕神仙不死之术。

天宝(742年-756年)年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于是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因其讲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李亨待李泌极为优厚。李泌曾经写诗讥诮宠臣杨国忠、安禄山等,杨国忠于是诬称李泌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蕲春)安置,而李泌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白衣山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出走,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他便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肃宗很高兴,要给他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肃宗也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名。

此时,李泌已少吃烟火食。肃宗有一天夜里,高兴起来,找来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炉吃火锅,因李泌不吃荤,便亲自烧两颗梨请他食用。三王争取,也不肯赐给他。

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李泌外出时,也陪同肃宗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肃宗听说此事,便赐李泌金紫,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肃宗曾对他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玄宗),中间又作过我的老师,如今下任广平王行军司马,朕父子都借助了你的道义。军中商议立元帅,人们都注目于建宁王李倓,李泌暗中对肃宗说: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有为人君的气量,难道想要使他做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已被立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帅呢?李泌说:假使元帅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继承人,能行吗?太子随从时是抚军,驻守时是监国,如今元帅就是抚军。肃宗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肃宗在做太子时,宰相李林甫多次以进谗陷害他,肃宗积怨已久。到即位以后,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焚烧。李泌认为身为天子却念及旧恨,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显示于天下,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想法。肃宗大为不悦,说:你忘了往事吗?李泌回答说:臣考虑的不在于这些。上皇统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指玄宗逃亡四川),南方气候恶劣,而且他已年迈,听到陛下记恨旧怨,将会内心惭愧不乐。万一上皇伤感得病,就是陛下以天下之广大,还不能够安抚亲人啊。话未说完,肃宗便感悟,下阶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道:朕没想到这些。

肃宗问李泌剿贼的战略,他就当时的情势,定出一套围剿的计划。首先,李泌断定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是一群没有宗旨的乌合之众,目的只在抢劫,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因此,他拟定战略,使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叛军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劳损其精兵。而唐军常以逸待劳,剪除其弱卒。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与朔方军共同平叛。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叛军失去根据地,必将身死于河南诸将之手。肃宗统统照他的计划行事,后来都不出其所料。这便是李泌的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运用。但可惜的是肃宗急功近利,没有听信李泌的建议,致使河北没有彻底肃清。

肃宗为了尽快收复都城长安,等到郭子仪筹借到西北军大集合的时候,便对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就说:如果动用大军,一定想要速得两京,那么贼势一定会重新强盛,我们日后会再受到困扰。我们有恃无恐的强大兵力,全靠碛西突骑(骑兵)、西北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师,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成功。但是关东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等情况,春天来得较早,气候容易闷热,骑兵的战马也容易生病,战士们思春。也会想早点回家,便不愿再来辗转作战了。那么,沦陷中的敌人,又可休养士卒,整军经武以后,必复再度南来,这是很危险的办法。但肃宗却坚决地不听李泌的战略意见,急于收复两京,由此便有郭子仪借来回纥外兵,随元帅、广平王李豫等收复两京的一幕出现。

遁避衡山

自从肃宗在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居室。

入朝出朝

李泌隐居数年后,玄宗去世,肃宗随即也驾崩,新继位的皇帝便是李泌当年特别加以保护的广平王李豫(即唐代宗)。代宗即位,马上就召李泌回来,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代宗先让他住在宫中的蓬莱殿书阁,跟着就在长安光福里赐他府第,又强迫他吃肉,还为他娶朔方已故留后李暐的外甥女为妻。但是宰相元载认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刚好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元载就盛称李泌有才,可担此任。李泌就以检校秘书少监、江南西道判官之职再次以离开朝廷。旋即改为检校郎中,仍任判官。临行前,代宗暗地对他说:先生将就一点,外出走走也好。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为宰相常衮所忌,常衮再三设法外放他出任楚州刺史,李泌推辞不去,代宗也留他在朝中。适逢澧州有职务空缺,常衮极力陈述南方穷困之状,请求放李泌前往治理,代宗无奈,只得授李泌为澧(今湖南澧县)、郎、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团练使,后迁任杭州刺史。李泌虽被贬任地方行政长官,但在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政绩,尤以在杭州任上的治绩著名。北宋苏辙称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

皇太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也曾与李泌交游。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议,代宗也必定采用照办。

致身宰辅

李泌是玄、肃、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所以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

泾原兵变后,德宗避难于梁州,急诏征李泌至行在(天子巡行之处,此指梁州),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德宗令李泌每天在中书省值班,以便等候德宗召对,受到朝野关注。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陕虢(今河南陕县、灵宝一带)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节度使张劝,代领军务,邀求旌节,并密召李怀光将达奚小俊为援。德宗鉴于局势危急,便于任李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李泌请求单骑前往,德宗初时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李泌先见陕州进奏官及将吏在京城的人,欺骗他们说:皇上因陕虢饥,所以让我领运使,督江淮米以赈济。陕州行营在夏县,如果达奚抱晖可用,就让他统军;如果有功,就让他出任节度使。以此麻痹达奚抱晖。同月十七日,德宗加李泌为陕虢观察使。李泌至陕州行营,让达奚抱晖自领家人亡命。李泌辞行时,德宗曾草拟参加叛乱的七十五人名单授李泌,命他诛杀。李泌遣走达奚抱晖后,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李泌一定要诛杀叛乱者。李泌不得已,只械送了兵马使林滔等五人送至京。达奚小俊领兵入境,听说李泌已入陕,只得还军。陕虢遂安。

贞元三年(787年),参与防秋的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率步骑四千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浑瑊派部将阻拦未果。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发兵拦阻,不得让淮西军渡河。李泌马上派押牙唐英岸率军至灵宝,但淮西军已渡过黄河列阵。李泌于是令灵宝供给他们粮食,淮西军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军在陕州城西宿营,李泌不再向他们供给粮食,而派部将率精兵埋伏于太原仓隘道。一日后,淮西军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齐发,淮西军大败。残军从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将燕子楚率军四百至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唐英岸多次追败叛军,吴法超等至长水,被燕子楚伏杀。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调和矛盾

李泌执政的时间虽短,但他在任内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

李泌对内政的处理,外交的策略,军事的部署,财经的筹划,都做到了安和的绩效。 他勤修内政,充裕军政费用。保全功臣李晟、马燧,以调和将相。外结回纥、大食,达成贞元之盟,从而遏制吐蕃以安定边陲。李泌常有与德宗政见不同之处,反复申辩上奏达十五次之多。德宗曾对他说:朕要和你约法在先,因你历年来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当权,就记恨报仇,如对你有恩的,朕会代你还报。李泌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害臣的李辅国、元载他们,都自毙了。过去与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显达了。其余的,也都零落死亡了。臣实在没什么恩怨可报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说,臣可与陛下有所约言吗?德宗就说: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李泌便进言,希望德宗不要杀害功臣,认为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言之者。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怒反厌,恐中外之变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德宗听了认为很对,接受了李泌的建议。李晟、马燧在旁听了,当着德宗感泣而谢。

郜国公主是太子妃萧氏的母亲,因蛊媚(使用邪术)获罪,被德宗幽禁在宫中。德宗在处置完郜国公主后,又因怒责备太子李诵,太子不知所措。李泌常常听德宗称赞舒王李谊贤明,他估计德宗有废立太子的意图,便说:陛下有一个儿子却怀疑他,想要立陛下弟弟的儿子,臣不敢用古例争论。再说十王宅的叔父们,陛下是如何对待的?德宗惊讶道:你怎么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儿子?李泌回答说:陛下过去为臣说过这事。陛下有嫡子(指李诵)却要怀疑,那弟弟的儿子(指李谊)怎敢为陛下所信任?德宗不满,语带威胁地说:你违背朕的心意,难道不顾及你的家族吗?李泌回答说:臣已经衰老了,位居宰相,因谏言被杀,是我的职分。假使太子被废除,他日陛下后悔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却被我杀了,李泌不劝谏我,我也要杀了你的儿子’,那么臣就绝后了。虽然臣的兄弟有儿子,但他们的祭祀不是我该享受的。说罢便呜咽流涕。他又说:昔日太宗下诏:‘太子无道,藩王窥伺太子之位的,二者都应废黜。’陛下对太子生疑而称赞舒王贤明,他能没有窥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吗?如果天子有罪,请求废掉他而立皇孙,千秋万岁以后,天下还是陛下的子孙所有。何况郜国公主被女儿妒嫉,而蛊惑太子,陛下怎能因妻子的母亲连累太子呢?李泌在德宗面前争论数十次,愈加坚持己见,德宗才醒悟,太子李诵乃得安。

接着李泌又提出唐肃宗与代宗父子恩怨之间的往事,道说:陛下不记得建宁王的事情吗(唐肃宗因受宠妃张良梯及奸臣李辅国的离间,杀了儿子建宁王李倓)?德宗说:建宁叔(指李倓)确实是冤枉的,他的不幸是因为肃宗性子太急了。李泌说:臣以前为了此事辞职归隐,发誓不再靠近天子身旁(大意指不再入朝任职),不幸今日又担任了陛下的宰相,再次看到了这件事(指太子被诬陷)。而且那时候先帝(德宗之父代宗)心中常常担忧恐惧。臣离开朝廷前辞谢时,曾诵读《黄台瓜辞》,肃宗才悔悟而哭泣。(《黄台瓜辞》为章怀太子李贤所作。武则天掌权时,杀李唐宗室,李贤自测难以幸免,故而创作此辞) 德宗听到这里,总算受到感动,但仍然说:我的家事,为什么你要这样极力参与?李泌说:臣现在独自承担宰相的重任,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任都归咎在臣身上,何况是坐视太子横遭冤祸而闭口不言,这样臣的罪就大了。他甚至说到臣敢用整个宗族的性命来保太子。君臣之间又往返辩论很多,李泌还告诉德宗要极力保密,回宫后不要让侍从知道如何处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不要气馁,不可自裁,他对太子说:一定没有这种忧患,希望太子更加恭敬孝顺,假使我死了,那就无法得知此事如何处理了!最后总算解开德宗父子之间的死结。德宗特别打开延英殿,只召见李泌一人,对他哭着说:不是你的直言,朕现在就悔之不及了!太子仁厚孝顺,的确没有其他事。从今以后,军国事务及朕的家世,都应该与你商议。李泌听了,拜贺之外,便说:臣报效GJ的使命完成了。惊悸之余的亡魂(指他为太子之事忧愁思虑所带来的压力),不能再用了,希望陛下允许乞骸骨。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辞职。但过了一年多,李泌果然去世。

病逝相位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所赐赙礼加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与历代功臣四十人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唐朝宰相李泌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生平有什么事迹呢?

李泌是一个能力十分出众的人,他曾多次入朝为官却又因奸臣的陷害而一次次归隐山林。李泌在幼年时期便因为聪慧而声名远播,还拥有“神童”之名。李泌七岁那年便因才情出众而受到唐玄宗的关注并因此得到召见。期间唐玄宗还曾让人出题为难李泌,但是李泌不但没有被难住,还给出了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答案。为此唐玄宗对李泌赞赏有加,还吩咐李家要好好培养李泌。

在李泌成长过程中,不少朝臣都对他十分关注,其中包括张九龄、张说等人。待成年之后李泌以一篇名为《复明堂九鼎议》的文章再次引起唐玄宗对他的关注,随后他便奉唐玄宗之命教导太子。当时杨国忠仗着君宠在朝中肆意妄为,李泌对他的所作所为颇有微词,为此还曾写诗嘲讽过杨国忠。杨国忠因此十分不喜李泌,故而在唐玄宗面前诬陷李泌有诽谤朝廷之举,李泌也因此退出朝廷隐居于山林之中。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太子趁乱即位,成为唐肃宗。唐肃宗刚一即位便差人前去寻找李泌,待找到李泌之后便想授予他官职。但是李泌却不愿入仕,最后只以宾客身份辅佐肃宗。而肃宗对李泌的器重则引起了李辅国等朝臣的嫉妒,最后在李辅国等人的陷害下李泌再次选择归隐。待唐朝君王再一次发生变更,新登基的唐代宗又一次差人将李泌请回朝堂。此次回归朝堂之后李泌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但是不久之后便因元载等人的排挤而被改派至其它地方任职。

待元载过世之后代宗本想将李泌召回,但是李泌不肯受命,而是一直在外地对代宗进行辅佐。待唐德宗即位之后才又一次回到朝堂并被授予宰相一职,之后李泌便辅佐唐德宗改善内政,抵御外敌,协助唐德宗创造了“元和中兴”。

李泌是何许人也

李泌是何许人也

李泌是何许人也唐朝李泌,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臣子,年幼时候就已经聪慧过人非常出众,受到皇帝赏识,但是因其性格,多次任官不了了之,他曾写诗讥讽政敌而被记恨,后来又被人诬陷,无奈只好辞官归隐。

李泌是何许人也1

李泌,字长源,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早年,李泌因为聪颖过人深得唐玄宗赏识,被诏为翰林。

后来,他写诗讥讽杨国忠等人被其忌恨,只好辞官归隐。唐肃宗即位后,多次邀请李泌出山,封其为参谋军事。不过没多久,他又被宦官李辅国等人诬陷,再次归隐衡山。唐代宗、德宗时期,李泌再次复任翰林学士、中书侍郎等职,累封为邺县侯。

公元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唐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李泌在朝为官虽不长,但是他在外交策略,军事部署,财经筹划等政务都有不错的政绩。

李泌是何许人也2

李泌是中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他几乎和郭子仪相终始,身经四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郭子仪等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只是因他一生爱好神仙佛道,被历来以儒家出身、执笔写历史的大儒们主观唐朝李泌我见所摒弃,在一部中唐变乱史上,轻轻带过,实在不太公平。其实,古今历史,谁又敢说它是绝对公平的呢唐朝李泌?说到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善于运用黄老拨乱反正之道的.作为,实在是望之犹如神仙中人。

李泌幼年便有神童的称誉,已能粗通儒、佛、道三家的学识。在唐玄宗(明皇)政治最清明的开元时期,他只有七岁,已经受到玄宗与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和奖爱。有一次,张九龄准备拔用一位才能不高,个性比较软弱,而且肯听话的高级巨僚。李泌虽然年少,跟在张九龄身边,便很率直地对张九龄说唐朝李泌:“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相公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处理国家大事,素来便有正直无私的清誉,难道你也喜欢低声下气而缺乏节操和能力的软性人才吗?张九龄听了他的话,非常惊讶,马上很慎重地认错,改口叫他小友。

李泌到了成年的时期,非常博学,而且对《易经》的学问,更有心得。他经常寻访嵩山、华山、终南等名山之间,希望求得神仙长生不死的方术。到了天宝时期,玄宗记起他的幼年早慧,特别召他来讲《老子》,任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因而与皇太子兄弟等非常要好。

唐朝时的李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泌聪明绝顶,有宰相之才,只可惜生不逢时,屡次遭受小人陷害,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由易烊千玺扮演的李泌得到观众的喜爱,剧中他虽然年少却聪明绝顶,料事如神,而在真正的历史中,也确实有李泌这号人物,虽然历史关于他的记载比较少,但每一次出现都是惊艳绝伦,数次挽救唐朝于危难之中。

李泌出生于辽东李氏大族,家中人才济济,家世显赫,李泌小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开蒙读书之后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七岁的时候便能出口成章,被当地称为神童,因此得到君王唐玄宗的召见。唐玄宗当场考校李泌的学问,李泌均对答如流,唐玄宗不禁龙颜大悦,给与丰厚的赏赐,并传旨于李家,一定要好生教导李泌,成年之后李泌入宫成为太子李亨的老师。

当时唐玄宗颇为宠爱贵妃杨玉环,导致杨家在朝堂上非常有分量,李泌看不惯杨国忠的所作所为,因此写诗讥讽于他,被杨国忠诬陷李泌对朝廷不敬,因此李泌被罢官归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走,太子李亨继位称唐肃宗,唐肃宗登基之后想起李泌的才智,便派人找到他,亲自将他迎回朝堂辅佐自己,朝政中遇见的问题都会问过李泌之后在做决定。

李泌在唐肃宗身边数十年,始终兢兢业业辅佐他,但后来由于才能出众而遭人陷害,李泌再一次退居山野,直到唐代宗继位,唐代宗在做豫王的时候和李泌便私交甚好,他登基之后立刻邀请李泌出任翰林院院士。回想李泌的一生虽然在朝堂上受过多次排挤,但始终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不计前嫌挺身而出。

关于唐朝李泌和唐朝李泌生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