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御史大夫,以及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御史大夫是秦朝的。
御史大夫始设于秦代,是负责监察的官员。他和丞相、太尉并称“三公”,是地位最高的中枢要员之一。
但级别又较丞相、太尉稍低: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丞相和太尉都是秩万石,而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二千石分四个等级,依次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和比二千石,中二千石是其中的最高等级。
职责
参与司法审判权。一般案件的审理,由九卿之一的廷尉负责,但一些大案要案,皇帝也可以直接让御史来审理。如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骂秦始皇后逃亡,秦王朝追查同案犯,即“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有些重大案子在廷尉审后,皇帝还让御使审阅决狱材料,平断廷尉审理得是否符合法度。
中国最早的监察机构御史大夫,主要是秦始皇时期的三公九卿当中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当时的副丞相,权力和官职都很高,几乎是所有官员都要向御史大夫汇报情况,这几乎是监察机构权力最大的时候。到了唐宋时期,监察机构变成了御史台,御史台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有一系列的御史大夫担任;这些御史大夫的行为大多数还是很强的,御史大夫他们是可以根据一些小小的传闻或者行为,向皇帝举报的。这样大多数的官员,对他们还是有所畏惧的,但监察御史的权力虽然大,但是大多数是一些七品官员,最大的官职也仅仅是七品官员,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权力很大、官职很小的现象。
明清时期的都察院,可以监察所有的官员,包括地方和京城的,而且左都御史的权力,甚至可以监察一些皇族的行为。明清时期,由于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的行为,使得他对全国所有的官员和皇族都不相信,因此进一步加大了都察院的权力,让监察御史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所有官员的行为,到后期,这样的职能逐渐由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担任。但权力比其他官员还要高。
综上所述,古代每个超导进行监察职能的,主要由御史大夫。到御史台,到后来的都察院,他们可以监察全国所有的官员,官职虽小,权力却大。
御史大夫是秦汉御史府的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及掌管图籍秘书。
御史大夫,中国古代官名,秦朝中二千石,唐初从三品,之后逐渐变为正三品,元朝从一品。秦朝设立的官职,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汉代时,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东汉时又改名司空,大司空和司空仍为三公之一,但均已不再是最高的检察长官。
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大夫官职又偶有恢复。隋唐之后的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最高的检察官,但不再有秦汉三公的权位。明代改御史大夫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一职遂废。
御史大夫主要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作为丞相副手处理政事,因此有副丞相之称;另一个则是作为监察机构御史台之长,负责监督百官,尤其是丞相。其升任方式一般是丞相之位空缺,由御史大夫担任。
历史沿革:
西汉晚期,从原来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变为三公并立,是汉代官制中一大变革。
东汉初年,御史大夫的官属,由御史中丞总领,中丞替代御史大夫而成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偶尔也恢复御史大夫的名称,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
隋、唐以后所设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御史台长官,已经不再具有汉、魏三公的性质。
明代改御史大夫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废。
秦代最高御史大夫的监察官御史大夫,始皇时此官位次于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后逐渐成为御史台长官。西汉时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御史大夫,故丞相、御史并称,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议决。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御史大夫之秩为中二千石。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西汉初,诸王国也设此职,景帝中元三年(前147)时省去。
先秦的御史本为殿中执法官。西汉时御史大夫虽居副丞相之位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但仍偏重于执法或纠察,不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还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
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御史中丞之秩为千石,其职掌是外督部刺史或守、令,在朝可举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某些有关刑狱之事,如武帝时御史中丞咸宣治主父偃及淮南王狱。侍御史员十五人,秩为六百石。汉代所谓的御史,有时就是指侍御史。其职掌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绣衣御史不常置,其职务主要是奉命镇压人民的武装反抗活动。
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并将其禄秩提高到丞相的标准,与丞相、大司马合称三公。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前1),又改名大司空。从此到东汉,遂沿续不变。献帝时,在曹操专权的情况下,又恢复御史大夫了丞相和御史大夫。
西汉晚期,从原来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变为三公并立,是汉代官制中一大变革。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的官属,由御史中丞总领,中丞替代御史大夫而成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
魏晋南北朝有时也恢复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隋、唐以后所设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御史台长官,不再具有汉、魏三公的性质。明改御史大夫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废。
相当于中央纪检委,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
拓展资料
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晋又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
炀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又一度增设从九品的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有治书而无殿中。明、清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此外尚有分任各种任务之御史,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漕御史等。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见《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邑宰置御史,见《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御史大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御史大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