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香冢,以及香冢的拼音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出自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香冢碑铭文。
原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译文:我心中的愁楚与目睹或亲历的人生劫难,如同浩茫的沧海无边,短歌为你唱罢,抬首却见此刻明月亦缺。
这座安睡的坟芳草蒙起,其中浸透了你忠诚之躯的碧血,也许这碧血的颜色将会褪尽,也许它会在泥土中干涸。可是唯独你的一缕香魂永不断绝!若有人问这是真是假,请看那坟上,就是这一缕香魂化为的翩跹蝴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张中行老先生《负喧琐话》载,“飘零风雨可怜生,香梦迷离绿满汀,落尽夭桃与秾李,不堪重读瘗花铭。”诗后还有一跋:“金台始隗,登庸竞技,十年毷氉,心有余灰。葬笔埋文,托之灵禽,寄之芳草。幽忧侘傺,正不必起重泉而问之。”
由跋看来,张盛藻与香冢碑或有关联,不知为何同时之人对其立碑的原委却有全然不同的说法。按照瘗文稿之说,张盛藻给皇帝上过许多奏折,但均如石投大海,杳无回音,只好偷偷将那些谏稿、诗文等一起葬入地下,并写了这样一篇碑文以遮人耳目,一腔忠愤,方可当此碧血,而托之灵禽,寄之芳草,亦是楚辞余意。
但是,香冢旁边还有座鹦鹉冢,碑文是这样的:”文兮祸所伏,慧兮祸所生。呜呼!作赋伤正平。“鹦鹉冢里埋的不是别物,竟是那些多次来京会试而落第的考生,为抒愤懑之情和表示决不再试的决心所掩埋的试卷、诗文和笔墨等物。
这反映了科举制度的残酷性,士子们寒窗苦读,最终名落孙山,因而产生“浩浩愁”,感叹“茫茫劫”。但却不能下定论,张盛藻作了香冢碑铭文,因为有几个疑点,如张中行老先生所说跋,拓片中不见;鹦鹉冢与香冢有无关系;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冢
出自《香冢碑》铭文。
原文:
浩浩愁,茫茫劫。
短歌终,明月缺。
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
一缕香魂无断绝。
是耶,非耶?
化为蝴蝶。
香冢,又名蝴蝶冢,座落陶然亭东北方向的高地——锦秋墩南坡上,坟头很小,其出名在于墓前的一座石碑。
这个石碑,既无任何款识和署名,也无年月。原碑现已毁,北京图书馆藏有香冢碑拓片。香冢原位于现北京陶然亭公园内,在公园中锦秋墩南坡上。冢前原有一石碑,上刻“香冢”二字,被称为“香冢碑”。
扩展资料
“香冢碑”的来历:
香冢一般认为是源于清初,不过未见确切考证,但被正式称为“香冢”甚至误传为“香妃冢”则是咸丰年间以后的事了。
后人凭吊,不尽了解个中情况,这段没头没脑的碑文,诗句如此凄美绝伦,世人皆信墓中应为一绝代红颜,便产生出许多猜测和遐想。
张中行老先生在《负暄琐话》“香冢”中,记录了曾经的一种说法:江南某士子与京城某青楼女子订了白首之盟,士子南归回京迟了,女子抑郁而死,士子葬之陶然亭,并立上石碑,碑下“浩浩愁,茫茫劫”的铭文,这是一段古代男女的生死恋情。
众口纷纭,越说越神秘。有说香冢是纳兰容若葬爱妾处,纳兰的词学造诣才冠有清一代,有人以此附会。《寒蝶笔记》载,香冢中埋的是清代京中的一位名妓李蓉君。
也有人认为与香妃有关,写出“谁知芳草香妃墓,却在荒凉南下洼”的诗来。
清末的《满清外史》记录了这种说法,“一缕烟痕”变为“一缕香魂”,并称香冢即香妃冢,从此香妃说流布甚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冢
香冢的起源多认为是在清初,不过未见确切考证。但被正式称为“香冢”甚至误传为“香妃冢”则应是咸丰年间以后的事了。
晚清作家魏秀仁所作《花月痕》的初稿写于咸丰8年。书中对香冢所在地的陶然亭锦秋墩有详尽描述:“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围远眺,数十里城池村落,尽在目前,别有潇洒出尘之致。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于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
书中对此处另有一诗云:“云阴瑟瑟傍高城,闲叩禅扉信步行;水近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疏钟响似惊霜早,晚市尘多匝地生;寂寞独怜荒冢在,埋香埋玉总多情!”
可见此冢在咸丰初年就已经存在多年,已然是一座“荒冢”,不过既与香妃无关,也尚无“香冢碑”。
据魏秀仁所写,此冢乃多情善感之人效仿林黛玉筑起的葬花冢,文人骚客嫌“葬花”太俗,来个雅称“埋香”。
后来人口口相传,由“埋香”引发,逐渐叫成了“香冢”。只是此“香”乃花,并非彼“香”妃,所以香冢碑偈文有“不堪重读瘗花铭”之句。
香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香冢的拼音、香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