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秦伯,以及秦伯未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在周朝的时候 ,下面的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晋国是侯等,秦国是伯等,所以叫晋侯秦伯。秦穆公(前683-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穆,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扩展资料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号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投其门下。
由于他在用人方面,始终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贵族极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
秦穆公还是位治军有方的人。秦人自古就有养马的传统,可以说是个马背上的民族。秦穆公当政后,发挥这一优势,建立骑兵部队并为每一位士兵配备一把匕首。这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制要早得多。 成语“短兵相接”亦因之而来。
秦穆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骊姬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杀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夷吾事先答应将河西八城割给秦作为谢礼,但继位后却毁约。晋臣丕豹逃到秦国,受到穆公重用。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晋国旱灾,秦穆公运了大量粟米给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秦穆公
秦穆公这个人物是最受后世喜爱的东周君主之一,他在位时期虽然不占有天时地利,但是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不失为一代枭雄。但是我们看史册的时候,发现一点很奇怪,就是秦穆公是公爵,为什么还有人叫他秦伯呢?因为秦封伯,是伯国,所以也叫秦伯,而公是一种尊称,一般都是死后追加的。在正式外交祭祀场合还是要叫秦伯的。
秦穆公格局远大
秦穆公刚上位的时候,就深刻认识到晋国的强大。所以尽量不与晋国正面交锋,还想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此秦穆公就向晋国求亲,娶他们家的公主。后来晋国君主晋献公去世,秦穆公看出重耳比夷吾更加贤能踏实,后来秦穆公想称霸诸侯,就改立夷吾为晋候。由此可见,秦穆公能看清形势,当敌方比自己强的时候,示弱博同情,借着对方的力量壮大自己的实力。再找准时机,通过不立贤君来干扰敌方发展。
秦穆公爱惜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明确的选拔人才机制,基本上就是王公贵族参与政治,而且官位还可世袭。简单来说,只要你当了官,不犯大错误,那你的子子孙孙都是官。但与时代不同的是,秦穆公非常注重人才,不论贵贱。可以说为了能寻找人才无所不用,百里奚逃到楚国,秦穆公害怕被人发现百里奚的才能,遂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换回来。后来百里奚推荐蹙叔,秦穆公为了得到他,特意跟宋朝把他要过来重用。
公,天子之官
秦穆公在历史上是一位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但是见仁见智。不论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他给后人做出的历史贡献十分巨大,为秦国最后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不论秦伯还是秦穆公都是人们对他的敬重。
翻开《左传》,我们会看到,文中对诸侯的称呼大部分时候分为两种,一种是郑伯、秦伯、齐侯、楚子、陈公等,另一种是郑庄公、秦穆公、齐桓公等。这两种称呼都存在,如果认真区别这两种称呼的话,也比较简单。
这里拿秦穆公来说,秦穆公生前,是被称作秦伯的;等秦穆公去世后,世人多半会称呼他为秦穆公。春秋时期的诸侯,去世后基本都是称作某某公,当然楚国是例外,楚国最早称王,所以楚国的国君去世之后,是被称为楚某王的。
最能体现这两种称谓的是《左传·隐公八年》中的这个记载: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八月,葬蔡宣公。”
意思是,鲁隐公八年的七月,宋公、齐侯和卫侯在瓦屋会盟,到了八月,蔡宣公要下葬。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段话中,会出现两种称呼呢?这两种称呼又代表了什么呢?
其实前面说的宋公、齐侯和卫侯就是他们生前的称谓,即宋国的国君被叫做宋公,齐国的国君被叫做齐侯,而卫国的国君被叫做卫侯,之所以有公、侯之分,这就和当时的诸侯国爵位有关系。
而后面提到的蔡宣公,则是因为蔡国的国君去世之后,就有了自己的谥号,然后就不能再被称为蔡侯了,而只能叫他蔡宣公,这个称谓的格式一般就是:诸侯国国名+谥号+尊称,“公”是当时对诸侯国国君的尊称。这里就大体说一下当时的爵位和谥号。
当初周武王建国后,“封建亲戚,以屏藩周”,将周王室子弟、功勋之臣、古国后裔都分封出去,共同护卫周王室的安全。而在封建过程中,诸侯国的爵位也分了好几档,大体上就是公、侯、伯、子、男五档。像陈国、宋国等古国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一般是公爵国,所以他们的国君生前被称为陈公、宋公等。
而齐国、卫国、蔡国等诸侯国都是侯爵国,所以他们的国君生前被称为齐侯、卫侯、蔡侯等;郑国、秦国等诸侯国则是伯爵国,所以他们的国君生前被称为郑伯、秦伯等;楚国在西周时期被封以子男之田,所以国君被称为楚子。
在所有的诸侯国中,楚国和秦国比较特殊,楚国在周成王时期才勉强被封以最低等的子男之田,仅仅方五十里的土地。楚人在丹阳一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最终发展成后来的大国,而因为地处蛮夷之地,所以一直被诸夏归为异类,后来楚人果断以蛮夷自居,并自己称王。
所以我们会看到,早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去世之后就被称为楚某王,而不是楚某公。而秦国特殊在它一直处在周王室的最西边,和西戎争夺土地,在周宣王时期才终于成为西垂大夫。
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秦襄公领兵救援周王朝,才终于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当时周平王还许下承诺:“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意思就是你有本事,抢回来的土地就是你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国才正式成为伯爵诸侯国,从此以后,秦国的国君被正式称为秦伯。接下来再说一下谥号。古代历史上的谥号出现在西周初期,最开始是专门为周公旦和太公望准备的,因为他们对周王朝的功劳很大,因此在死后获得了谥号,从此之后就出现了谥号。
谥号一般用于天子、诸侯、大臣以及一些有功之人,在他们死后,会被加上谥号。有了谥号,就不能再用原来的称谓来称呼他们,而要用到谥号,以及特定的尊称。比如周天子死后的称谓就是:周+谥号+王,比如周宣王、周幽王、周平王等等,中间的那个字就是他们死后获得的谥号。
而诸侯的话,则是:国名+谥号+公,比如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等,也有一些人的谥号有两个字,比如赵武灵王,谥号就是武和灵。
天子或者诸侯的谥号一般就是死后,新任天子或者诸侯给他们上谥号,大部分是子为父取谥号,大臣的一般就是朝廷给定下的谥号,谥号就是用一个或者两个字来概括这个人的一生,一般来说,谥号都比较符合这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只有很少一部人能可能会有不太符合。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一度废除了谥号制度,但后世又开始用谥号。不过后世的谥号变得越来越长,到了清朝时期就是一长串,比如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这长度完全记不住啊,就算是要背,也得背好一会才可能记得吧,所以谥号也逐渐不再成为称呼,大约从唐朝开始,皇帝们的死后的称呼开始用庙号来表示,比如李隆基,其庙号是玄宗,所以一般被称为唐玄宗,而他的谥号则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秦伯得到杞子派人送来的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攻郑。
秦伯就是秦穆公,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
出处:先秦·左丘明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文章主旨:
文章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秦穆公不听蹇叔的一再劝阻,被晋军在崤山打败。出征前,蹇叔哭送秦军,并阐述了他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彻底分析,也表现了他对秦军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心。
创作背景: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秦伯向蹇叔咨询,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他凭着自己漫长的阅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根据秦、晋、郑三方情况,分析全面,陈词剀切,将潜在的危险无不一一道出,对“劳师以袭远”的违反常识的愚蠢行径作了彻底的否定,指出袭郑必败无疑。
秦伯,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可以说战与不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听烛之武之言则和;拒烛之武之言则战。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其言,因为他是烛之武说服的对象,如写其言,一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二则也会使行文繁琐不简。所以作者用了“说(悦)”、“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一是反衬烛之武劝说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决策之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决策?虽然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盟,但这并不是说明秦伯是一个朝三暮四的君主,因为秦伯的决策,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这也是秦国以后能够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扩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盟。这样一来,反面形成了秦、郑围晋的有利形势,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并且“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之决策,使秦、郑之盟非常牢固,而秦、晋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烛之武出使之功效。我们看到,作者笔下之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
首先,秦穆公的“公”不是爵位,只是一种尊称。秦国的建立,是因为秦的先祖秦非子替周王养马,他养马养得好,因此周王给他一个附庸国的名号。等到秦庄公击败了意图进兵的西戎,周宣王为了奖励他的勇猛,将他封为西垂大夫。但要知道,附庸国和西垂大夫都不是诸侯,顶多就是一个地位比一般官员稍微高一点、地盘小一点的领地主罢了。
秦国是什么时候被封为诸侯国的呢?周平王往东迁都的时候,秦襄公很积极,因此被认为是护送有功。周平王一高兴,赏了一个诸侯的位置下来,将秦襄公封为伯爵,秦国也一跃成为了诸侯之列。当然,在西周时期,除了公国以外,其他诸侯国都是严格按照爵位和等级来面见周天子的,当时的“公”最多只是诸侯们在家里的自娱自乐罢了。
等到春秋时期,周天子慢慢从权力顶端走了下来,列侯林立,礼乐制度崩坏,野心膨胀的诸侯国在面对周天子的时候也不再以爵位来互称,而是一律称为“公”。当然,在这当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国家,那就是楚国,楚国当时的君主连“公”都懒得看,他直接称王了,要晓得,楚国只是一个子国而已,连它都称王了,诸侯称公称王就更加没有什么顾虑了。
战国时期的诸侯们更加猖狂,周天子基本上只是一个工具人了,诸侯国的君主们想起来了就用一用,想不起来就叫他滚远一点,比如说秦昭襄王和齐缗王开始互尊为帝,好家伙,直接从王成为了帝,这可真的是完完全全不把周天子放到眼里了。因此说,秦国君主自称为“公”,前期是为了表示尊敬,后期则完全是依据自己的心意来称呼的。
关于秦伯和秦伯未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