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规律口诀

金汇小助手 百科知识 2023-03-30 25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月相变化规律,以及月相变化规律口诀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规律是什么

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峨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

月相是指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月相变化规律详细介绍:

1.农历每月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相当于"黑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几乎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下同) 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蛾眉月,亮面朝东。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即A点,月相变为新月(朔)。

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 新月(也称"朔")(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渐盈凸月)→满月(也称"望")(十五,十六)→凸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廿二、廿三))→残月→新月(初一)。月球由A点经B点→C点→D点→E点→F点→G点→H点,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

月相成因

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朔: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

上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月"。

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黄经差为180°。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

下弦月: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开始新的循环。

月相变化规律

1.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上背离太阳黑暗的一面刚好对着地球上的观察者,因此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图中A)。此月相大约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太阳同升同落,即日出月出,日落月落。白天即在当空,只有在日食时才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图中B),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其中有一部分朝向地球,可被看到,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图中B)。此月要出现在农历初二、三。若蛾眉月和太阳同在天空,则月光将淹没在日光之中,我们看不到。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过了一会儿,随着地球的自转,它也没入地平线以下。

3.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初七、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呈半圆形,这叫上弦月(图中C)。上弦月在太阳东边90°,因此在太阳刚落山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月面朝西,离地面高度较大,子夜(24时)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即日落月中,日中月出。

4.月球继续东行,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图中D),黄昏时分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西行,至子夜后落于西方地平线下。

5.当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时,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日、月位于地球的两侧。这时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即5°09′),多数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被太阳照着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个圆的明月,称为满月或望(图中E)。(有时地球遮挡住了日光,不能照到月球上则发生月食)这时月球和太阳相差180°,因此,傍晚太阳落山时,它刚好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日出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即日落月出,日出月落。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图中F),但这时月面凸出的方向和前述相反,半圆面指向地平面东边,而不是指向地下面西边了。黎明(即日出)时分位于西南天空,月面朝东。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图中G)。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正高悬于南方天空。即子夜月出,日出月中。

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在日出之前我们将会看到月亮呈凸面朝东的蛾眉月(图中H)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日出时位于东南部天空。

随后月球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日、地之间即A点,月相变为朔。月球由A点经B、C、D、E、F、G点到H点,相对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日月会合运动周期)叫做朔望月。

总之,农历上半月以朔到望,月地连线和日地连线间的夹角由小到大,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朝西。我们看到的月相即是月面朝西并且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月球在天空位置由西向东即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月亮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落下的时间也一天比一天迟。

农历下半月,以望到朔,月地连线和日地连线的夹角逐渐变小,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朝东,即月面朝东。月亮升起的时间也一天比一天迟,日出后在天空中的月光即被日光所淹没。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月亮每天都会自西向东移动,随着反射太阳光面积的不同产生了位相变化,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的,这一天叫做“新月”或者“朔”,是农历的初一。

过了新月,随着月球的公转,在地球上可以看到一丝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天空西侧,弓背朝西,叫做“蛾眉月”,是农历初三、四。

到农历初七、八,可以看到半个月球,凸面朝西,叫做“上弦月”。

到农历初九至十四,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叫做“凸月”。

农历十五、十六、十七,能看到一轮圆月,叫做“满月”或者“望”。

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叫做“下弦月”。

再过几天,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牙,弓背朝东,叫做“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又从朔开始,周而复始。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就是一个“朔望月”,约29.53天,农历一个月的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用一个口诀可以简单地记忆月相的变化规律,那就是“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在农历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天空的西侧,亮面朝西。下弦月在农历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天空的东侧,亮面朝东。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月球部分,这就是满月。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月月相变化规律;而当首度再见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时,称为“新月”。当地月联线和日地联线正好成直角时,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阳直射的部分的一半,这就是上弦月。

月相变化规律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口诀月相变化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意思是月相变化规律: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月相变化产生原因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月相变化规律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条:

1、月球不发光,不透明。

2、与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一个月中,月相变化规律是什么(用图表示)

按照阴历,从初一到月末,月相分别经历(北半球):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盈凸)—满月 —凸月(亏凸)—下弦月—蛾眉月(残月)—新月,既朔月→望月→朔月。

阴历就是依照月相变化规律制定的(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农历月初时,月亮正好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称为新月,或者叫做朔月;农历十五十六时,就是满月,或者叫做望月,如此循环。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需要27.32天,但是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变化周期,是要滞后于月球公转周期的,月相周期为29.53天,这也是农历中定义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原因。

扩展资料:

月相成因

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朔:如图所示,在位置1,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

上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也就是图中的位置3,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月”。

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图中的位置5,黄经差为180°。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

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

下弦月: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也就是图中的位置7,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开始新的循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有什么变化规律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这时是农历初一。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东边偏了一些。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镰刀形的一部分,称为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娥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和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度。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则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即为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有一夹角,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称为满月或望。

6、农历十六到-农历二十二左右,满月以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此时的月相称为亏凸月。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度。这时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月相变化规律和月相变化规律口诀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