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赵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赵高简介及人生经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
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帝。
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扩展资料
赵高——大秦帝国的终结者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他自封始皇帝,他相信自己的秦朝能够千秋万代、绵延万世。
可万万想没想到,在他死后,秦朝仅仅传了两世就被灭亡了。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功劳”,那就是赵高。
赵高本来是秦国宗室远亲,由于他的母亲触犯刑法遭到处刑后身体残缺,就被收入秦朝宫中。
他深知身份十分卑微,且母亲因律获罪,故自幼努力读书,在秦朝法律上狠下苦功,逐渐精通法律刑令。
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为人勤奋好学,且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
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深得秦始皇宠信,于是秦始皇想让赵高去服侍他最喜爱的大儿子扶苏。
可是扶苏很看不惯赵高的为人,认为他阿谀奉承,故公然拒绝,两人的敌对因此埋下。
但秦始皇对赵高很宠爱,不以为然,于是就将赵高分给小儿子胡亥,让他教导胡亥学习秦朝律法。
然而,秦始皇的这一做法,竟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最具传奇色彩的狼狈为奸。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云游途中死于沙丘平台。
秦始皇一死,赵高便正式踏上中国政治界的舞台,并在此后的两三年里,泱泱大秦帝国的命运便与其息息相关,直到帝国崩塌,赵高命陨。
其实在云游途中,秦始皇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拟定好诏书指认太子扶苏为继承人,并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诏书。
但赵高知道自己与扶苏向来不合,担心太子扶苏继承帝位后,对自己的地位不利,而幼子胡亥昏庸无知,若胡亥继任帝位后,容易控制,因此暗中扣压了遗诏。
不久,秦始皇病故。
赵高封锁住一切消息,他知道自己的成败在此一举。
于是他亲自跑去找胡亥和李斯商议,他抓住了胡亥的野心和胆小,又抓住了李斯贪图功名利禄的心里,成功地说服了胡亥和李斯一起篡改遗诏,并立胡亥为皇帝。
赵高很清楚,扶苏的威望之高,如果扶苏不死,胡亥抢来的帝位就不保。
于是,赵高以秦始皇的名义,伪造了一份命令扶苏自尽的诏书。
扶苏接到诏书,知道一切已经无可挽回,便毅然饮下毒酒自尽。
紧接着,赵高又以新帝胡亥的名义赐蒙恬自尽。
此时,胡亥登上皇位正沉迷于穷奢极欲的生活中,朝中大权可谓在赵高一人之手。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宫廷之中大屠杀拉开了序幕,并且历史上最残忍的兄妹残杀首次上演。
赵高首先修订了严刑峻法并杀害了蒙毅等群臣,紧接着将矛头指向了秦王氏族。
他命人将胡亥的十二个兄弟抓到咸阳街头斩首示众,将十个公主拉出去分裂肢体处死。
至此,赵高的欲望已经无法填平了,他不在只局限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之后,他设计杀死了李斯,并逼死了胡亥。
等他身边所有的人被他杀完了,他的死期也到了。
最后,秦王子婴在斋宫杀了赵高,又诛灭赵高三族,在咸阳示众。
纵观赵高的一生,他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可叹、可恨啊!
对于赵高我们来说赵高,想要窥探一段历史,也只有通过历代史书才能探究一二,可是史书的记载,很多时候也是带有作者的个人感情的。我们先抛开史书中也会出现错误这一个前提,来看看赵高,这个被认为是大秦帝国的掘墓人的形象。他断送了秦国的命运,只为了自己的私欲,然而在这之前他也是一个好青年,那么在司马迁的眼里,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赵高,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人物,坏蛋做成“名满天下”,的确是一种本事。能把一个大型帝国搞垮,是个技术活,光“坏”肯定不行。如果我们认真读一下关于赵高的史书,不得不承认,赵高还是有两下子的。在“扶胡亥上位”那段,赵高的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至少司马迁笔下的赵高的确很厉害。我们就从始皇帝病重说起。
在外巡游的秦始皇感觉自己要挂,马上发布书面命令,召公子扶苏回咸阳与自己会合。“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命令书已经写好,为什么会在中车府令赵高那里呢,因为赵高是负责玉玺印章的主管,章盖好了,走流程的话,交给使者,使者去找扶苏公子。
但是,就在盖好玉玺,还没交接给使者的节骨眼上,准备回咸阳的始皇帝两腿一蹬,就这么去了,宾利也不留一台。丞相李斯认为,皇帝死在外边,皇帝的儿子又那么多,为了夺皇位可能发生混乱的局面,就把始皇帝死亡的消息压了下来。这时候,赵高敏锐的发现一个“机遇”,这是关乎自己下半身,哦不!下半生幸福的天大机遇。秦始皇死了,身边随行的只有一个儿子“胡亥”,他是胡亥的老师,和胡亥的关系“老铁了”,如果胡亥当皇帝,那么我赵高…………岂不美哉!!
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在那个时代,“立嫡长子”是传统也是潜规则,赵高敢这么想,是有三个前提。第一:所有人都知道扶苏是得罪了秦始皇,被秦始皇以接近“发配”的模式派到边疆,也就是说,至少表象上看,秦始皇与扶苏关系很不好。第二:所有人都知道始皇帝宠爱小儿子胡亥。第三:“立嫡长子”并不是必须遵守的规则,之前也非嫡长子成功上位的案例。有这三个条件,以秦始皇的身份发布假命令,传位于胡亥,欺骗的成功性极高。
放到现在,这就是“事业心”和“洞察力”,一个成功人士必须有洞察机遇的眼光,赵高无疑具备了这个能力。赵高先试探性的问胡亥。“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柰何?”你爹死了,没有找另人,只找你大哥扶苏过来,扶苏一过来,肯定会立为皇帝,你呢?爹死了就啥也没啦,有啥想法没?赵高思路清晰,始皇帝的命令上虽然没有传位于扶苏,但只叫扶苏一人来,到时候,把控时局的扶苏肯定是当皇帝了。
与其说胡亥“无尺寸之地”,不如说自己“无尺寸之地”。胡亥的回答,可圈可点,并没有立刻顺着赵高的意愿,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你说的有道理,但这是父亲大人的决定,我做儿子的服从父亲的安排。赵高立刻用“利”诱惑。
“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於人,制人与见制於人,岂可同日道哉?”小伙子,现在的情形,由我和李斯控制,你要想当皇帝,立刻做决定,你是想当皇帝威风凛凛地指挥别人,还是想低三下四地被别人指挥,你可想好喽!胡亥的回答让人动容。“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
有理有据,最主要的看起来不那么坏和那么没智商。可惜他遇到的是赵高。“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商汤杀夏桀、武王伐纣王,这种“不忠”的事情,比废兄而立弟“不义”的事情要恶劣,但没人说什么。
“卫君杀其父”比“不奉父诏而畏死”要恶劣,孔子都说不算不孝。赵高的临场反应堪称神灵附体,能在海量的信息里迅速提取相应例子反驳胡亥。首先,你得有这些海量信息,接下来。“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百官不同功”文字排列让人赞叹,字字珠讥。胡亥自然心动。胡亥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胡亥也绝对平庸之辈,一下子找到这件事最难的一点。
好,你赵高说的对,但李斯怎么搞定?丞相李斯要是不同意,我同意又有毛用?赵高第一个目的已达到,立刻帮胡亥或者说为了自己,去找李斯。赵高找到李斯,发动口遁,也就是超高的语言艺术。口遁第一击,直截了当道出本意。“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皇帝死了,给扶苏的命令书在胡亥那儿,现在消息还未走露,立扶苏还是立胡亥就看咱俩了,你看着办吧!
李斯做为丞相,岂能听不出赵高的意思,不管自己心里怎么想,刚开始必须要装做正人君子的样子,必须指责赵高。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你这个仆街,竟敢违反老板命令。
口遁第二击。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别装了,你自认为,你的能力、功劳、谋略、人缘,还有和扶苏的关系,和蒙恬比如何?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李斯这个人精这么说,极有可能已经心动,因为口气已经变弱,对赵高的态度也有所缓和,但又不能非常容易的妥协,要显得自己是逼不得已才违反了始皇帝的命令,自己不忠,是有苦衷的。
赵高立刻口遁第三击。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馀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君计而定之。”
比较长,翻译过来就是“兄弟,我本是宫中的仆役,有幸能凭熟悉狱法文书进入秦宫,管理事务二十多年,还未曾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传给下一代的,我告诉你,被搞死的都有。皇帝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这个咱们不管他,我们在意的是,这孙子一旦即位肯定会用蒙恬担任丞相,很显然,您得下岗了。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让他学法律多年了,还没见过他有什么过失。他为人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内心明白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可以立为继承人,胡亥要是当上继承人,您就是有功之臣,您看,要不要……?”
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不管你怎么说,我李斯还是准备听老板的话。话虽这么说,但李斯心里有没有犹豫只有他自己知道。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利”已经解释完了,赵高开始用“害”吓唬李斯。斯曰“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李斯仍在做心理挣扎。
赵高放出最终奥义,极具水平和杀伤力。高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权命悬於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从外制中谓之惑,从下制上谓之贼。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见之晚。”
“我听说圣人并不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变化,顺从潮流,看到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而事物本来就是如此,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更何况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随之凋落,冰消雪化就万物更生,这是自然界必然的结果。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
这里是在用自然规律,进一步解说上面“安可危也,危可安也。”,极具哲学性和说服性和迷惑性。斯曰“吾闻晋易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身死为戮。纣杀亲戚,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李斯说:“我听说晋代换太子,三代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戚,又不听从臣下劝谏,都城夷为废墟,随着危及社稷;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还算是个忠心的臣子,怎么能参与这些阴谋呢!”
李斯也不是吃白饭的,一下子举出三个例子,让赵高给自己一个当二五仔的理由。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赵高说:“上下齐心协力,事业可以长久;内外配合如一,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一定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实在令人为之寒心。聪明人能因祸得福,您到底如何让处理此事呢?”
赵高没有对李斯的三个事件进行解读,他已经懒得解读,他非常清晰地知道李斯的心理,直接用美好结局吸引李斯,用“君何处焉?”结尾,透露出自己看穿李斯的心理,告诫李斯,别在装了,别在浪费时间,立刻做出决定吧。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於是斯乃听高。李斯的演技爆棚,刚刚还说“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听了赵高上面的话,立刻哭泣认命“乃听高”,转变如此迅速,说明李斯心里早就已经下了决定。
赵高说李斯的这段过程,主题鲜明,利害关系对比强烈,投资回报率计算方法得当,数据有说服力,不能不让李斯动心,简直可以和“触龙说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相媲美。这里也表现出赵高,宽阔的知识面、绝佳的口才、神一样的临场反应。之后,在控制胡亥、阴李斯的过程,也体现了赵高超高的口才艺术和整人水平。可惜,赵高在小聪明上是“王者”,治国水平和自身德行太差了,最终,断送了大秦的前程,自己也落下个身败名裂的应有下场。
1. 文言文《指鹿为马》赵高简介
赵高,原为赵国宗族远支,其母在秦国服刑,故兄弟数人皆生隐宫。
赵高为内官厮役,因精明强干,通晓法律,被秦王政提拔为中车府令。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赵高和胡亥随从秦始皇出游会稽,还至平原津,始皇病危,乃为玺书赐长子扶苏,命其将兵权交给蒙恬,返咸阳主持丧葬。
赵高当心蒙氏兄弟对自己不利,遂与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诈造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扶苏和蒙恬死。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
他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诛戮宗室、大臣。群臣、诸公子触犯秦二世意旨的,都交赵高审治。
赵高惟恐大臣入朝奏事告发他,又劝二世深居禁中,不朝见大臣,以此进一步专擅朝政。后来他又逼迫胡亥自杀之后立了子婴为皇帝,不料的是子婴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却将赵高给杀了,并且还诛杀了他三族。
2. 文言文《指鹿为马》赵高简介
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1](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2][3]死后,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二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书。”著有《爱历篇》六章。
秦二世当政的时候,赵高骑着鹿慢慢的前进。秦王问:“丞相为什么骑着只鹿呢?” 赵高说:“我骑的是马。” 秦王说:“丞相错了,(您)把鹿当成马了。” 赵高说:“陛下以为我说的不对,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所有大臣中,有一半说鹿,有一半说马。在这个时候秦王不能不相信逆臣的说法了
3. 文言文《指鹿为马》赵高的简介
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二世自杀,另立子婴。
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
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书。”
著有《爱历篇》六章。
1、赵高是秦朝宰相、宦官。
2、赵高(?-前207年)赵高,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3、赵高身世有争议。其母亲因触犯刑法遭到处刑后身体残缺,被收入“隐宫”,赵高兄弟皆出生于此。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赵高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违背不遵守律法,要按律处他死刑,赵高巧言令色,最终使秦始皇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
1、赵高(?-前207年)赵高,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2、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赵高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灭亡)赵高;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赵高,最终于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赵高53岁)被秦王子婴所杀。(有说赵高死于公元前207年,死时52岁。难定)
赵高(公元前259年-前206),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气的宦官。秦始皇死后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并逼死始皇长子扶苏。秦二世即位后设计陷害李斯,并成为丞相。后指使心腹杀死秦二世,迎立秦始皇嫡长孙子婴(身世无定论)即皇帝位(秦三世)。不久,子婴依赵高建议,废帝号,称秦王。(子婴在位仅46天,史称“秦王子婴”。)
公元前206年九月,赵高要子婴实行斋戒,到宗庙行礼,接受传国的玉玺。经过五天,子婴与他两个儿子及宦者韩谈谋议说:“丞相赵高在望夷宫杀了秦二世,害怕群臣们诛杀他,便假作是行德义而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竟与楚国约定,消灭我国的宗族后瓜分土地在关中称王。现在要我斋戒,到宗庙敬祀祖先,这是想趁机在宗庙中杀死我。我推托有病不能去,丞相一定会亲自来到我这里;他一来我们就杀了他。”赵高几次派人来请,子婴都不去宗庙。果然他亲自来到斋宫,子婴便命令心腹韩谈刺死赵高,并诛灭赵高三族。
赵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赵高简介及人生经历、赵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