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兰花螳螂图片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兰花螳螂图片有棕色吗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据国外媒体报道,动物世界向来就是一个充满奇迹和怪异的地方,尤其是在昆虫王国。有些昆虫是人类眼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大力士”,例如蜘蛛和蚂蚁;有些凭借奇特的外形和可以改变体色的本领,成为伪装高手,例如竹节虫;有些则拥有令人吃惊的生存能力,例如大名鼎鼎的蟑螂;而有些动物与生俱来的外貌让人看了会感觉很不舒服。
1、茸毒蛾
茸毒蛾学名“Calliteara pudibunda”,广泛分布于丹麦山毛榉树林。这种昆虫在丹麦繁殖后代,6月份在天空中飞舞的暗灰色的蛾便是这些另类的家伙。据悉,每只雌性茸毒蛾可产下300-400枚卵,孕育母蛾的蛹就位于产卵地非常近的地方。茸毒蛾幼虫长有大量毛发,很容易被风吹走。待到晚秋时,幼虫已经发育成熟,此时的体长达到5厘米左右,体色非常漂亮。化蛹过程在树叶上进行,它们首先努力作茧,最终化蛹为蛾。
2、魔花螳螂
魔花螳螂学名“Idolomantis Diabolica”,有时也被人们称为“螳螂之王”。获得这一头衔的理由很简单:魔花螳螂外表美丽、体型独特、数量稀少,是所有模拟花朵的螳螂种群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3、蜻蛉
蜻蛉俗称“豆娘”,学名“Ischnura heterosticta”。“蜻蛉”是一个通用名称,指的是任何带有蜻蜓目均翅亚目特征的肉食昆虫。这种昆虫体型细长,复眼较大且间距较宽,同时长有强壮而透明的翅膀——典型特征为折叠在腹部之上或在腹上微微张开。通常情况下,蜻蛉会在交配时一前一后地飞行。
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蜻蛉都在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饱受各国艺术家喜爱。蜻蛉外观优雅,通常带有令人心动的体色以及独一无二的交配方式,所有这些特征使其成为自然界最美丽的生灵之一。
4、刻克罗普斯蚕蛾
刻克罗普斯蚕蛾学名“Hyalophora cecropia”,也被称之为“罗宾蛾”,它们是在北美洲发现的体型最大的蛾,翼展经常可达到6英寸(约合15厘米)。罗宾蛾栖息地覆盖了从北美大陆东部三分之二的地区到落基山脉的广大区域。它们是天蚕蛾或巨型蚕蛾家族成员之一。有记录显示,雌性罗宾蛾翼展可达到130毫米以上。罗宾蛾幼虫通常生活在枫树上,但有时也会在野樱桃树和桦树上看到它们的身影。
5、白带天蚕蛾
白带天蚕蛾学名“Eupackardia calleta”是天蚕蛾家族成员,同时也是唯一的Eupackardia蛾,主要生活在墨西哥、危地马拉和美国最南部地区。白带天蚕蛾的幼虫主要以白蜡树苷、红玉花芙蓉、墨西哥跳豆以及蜡烛木(一种类似仙人掌的树)为食。
6、兰花螳螂
兰花螳螂学名“Hymenopus coronatu”,是花螳螂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从名字我们不难猜出,兰花螳螂的外形看上去像是一朵兰花。它们会躲藏在与自己外形类似的花朵上,静候美味可口的昆虫主动送上门来。
7、大力士甲虫
大力士甲虫学名“Dynastes Hercules”,俗称“独角仙”,是一种犀牛甲虫。这种生活在南美地区的昆虫包括尖角在内的体长可达到6英尺以上(约合15厘米)。从名字我们便可以看出,令大力士甲虫著称昆虫界的绝非它们的体长,而是惊人的力量,它们的外壳可承受相当于自身体重850倍的重量。这种甲虫只以蔬菜为食,并不具有攻击性。但到了交配季节与其它雄虫上演“夺妻大战”时,平时不具有攻击性的大力士甲虫也会成为凶猛的斗士。
8、巨骆驼蜘蛛
如果不是参加波斯湾战争的美国士兵拍摄照片并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将其带回美国,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奇特的动物或者很少听说它们的存在。据说,当时一只巨骆驼蜘蛛爬进一名士兵的睡袋,并趁着他熟睡的机会狠狠地咬了一口。幸运的是,原产自伊拉克的巨骆驼蜘蛛并不是一种有毒昆虫。
巨骆驼蜘蛛会用爪子捕获体型不及蜘蛛纲动物的猎物。它们素以移动迅速著称昆虫界,移动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0英里(约合每小时16公里)。巨骆驼蜘蛛学名“Arachnid Solifugae”,“Arachnid”在拉丁语中意为“避日”。
9、田鳖
田鳖学名“Belostomatidae”,“大水虫”或者“咬趾虫”是其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田鳖家族绝大多数成员体型通常较大,与世界上一些体形最大的昆虫较为接近。所有田鳖都是凶猛的捕食者,暗中追踪和攻击水生甲壳类、鱼类以及两栖类动物。它们经常静静地潜伏在水底并且将不同的伪装物附在身上,只等猎物靠近。一旦进入“射程”,它们便会发起攻击,咬住猎物并向其体内注射可怕的消化唾液,而后吸食被融化的猎物尸体。
被田鳖咬上一口所能带来的痛苦是所有昆虫中最为严重的一个。它们的唾液能够让肌肉液化。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被田鳖咬上一口也会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害,因此,尽可能不要在喝醉时将面部靠近这些可怕的昆虫。有时候,在遭遇体型更大的捕食者或侵略时时——例如人类——田鳖则会上演“装死”的逃生伎俩。它们从肛门喷射出一种液体,让自己看上去非常恶心,令捕食者丧失胃口。
10、豹蛾
体型巨大的豹蛾或虎眼蛾学名“Hypercompe scribonia”,其翅膀上生有独特的黑环图案,好似美洲豹身上的豹纹。图片中这只豹蛾翅膀上的清晰图案是一种警戒色,形象地说就是在做广告,警告潜在捕食者“我们并不好吃”。
动物兰花螳螂图片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防御行为(种间)、攻击行为(种内)、觅食行为、贮食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它能够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和繁衍。
防御行为(defensive behavior)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兰花螳螂图片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防御行为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两大类。
不论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初级防御都能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具体包括:
穴(洞)居:很多动物生活在洞穴或缝隙中,如蚯蚓、鼹鼠几乎终生都生活在地洞中。再如野兔白天藏身洞穴内,只在早晨和夜晚才出来活动,其地下洞窟纵横交错、相互连通,在不同位置有多个隐蔽开口,就算被天敌发现也会就近钻入洞内进行躲避,可谓“狡兔三窟”。
保护色:很多动物的体色都与周围环境背景色很相似,因此不宜被天敌发现,如生活在池塘的青蛙背是绿色,而生活在山涧石块上的棘胸蛙背是深褐色。有些动物的体色还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如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夏装”。
警戒色:有些危险或有毒性的动物往往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这样能够对天敌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有利于其自兰花螳螂图片我保护。如有些蛾类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身上有毒毛,如果被鸟类吞食,这些毒毛就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尝到这种苦头的鸟类再见到同样幼虫就不会再吃了。
拟态:有些动物的外观形状、色泽斑纹等与其他生物或环境非常相似,很难分辨。如枯叶蝶变成了“树叶”,还狡猾地伪装了点破损的地方;兰花螳螂像一朵鲜艳的兰花。
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能增加与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具体包括:
回缩:遇到危险,有壳动物(如河蚌、龟、鳖)将身体缩入壳内,有刺动物(如刺猬、豪猪)滚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保护自己,让捕食者“无处下口”。
逃遁:很多动物在捕食者接近时往往靠跑、跳、游、飞等方式迅速逃离,逃遁路线或为直线或不规则折线。如羚羊被猎豹追逐时经常变换逃跑路线以迷惑、甩脱敌人。
假死:有些捕食动物只攻击活动中的猎物,因此很多动物会靠“装死”来逃避捕食者。如负鼠在一动不动装死的同时,其肛门腺还能放出有腐尸味道的气体,“死”得很逼真。
转移捕食者攻击部位:很多动物通过诱导捕食者攻击自身非要害部位而逃生,可谓“丢车保帅”。如壁虎被追逐时,尾部能自断脱落并不停摆动,吸引捕食者注意力,壁虎乘机逃脱,之后还会长出新尾。
反击:最后的防御手段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牙、角、爪、毒液、生物电等)进行反击,如黑颈射毒眼镜蛇在遇到难以吓退的敌人时,通过收缩肌肉挤压毒腺将毒液从中空的牙齿中喷射出,目标直指敌人的眼睛,若直接接触毒液会导致终生失明。
当然,上述防御行为都是动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绝对有效,如具有保护色的动物,虽然可躲过依靠视觉捕猎的天敌,但往往会被嗅觉或听觉发达的天敌所捕获。
作者:李晋军
审稿人:江建敏
图片来源网络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是【兰花螳螂】吧
兰花螳螂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在很多不同种类的兰花会生长着各自的兰花螳螂,它们有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兰花螳螂应该算是螳螂目中最漂亮抢眼的一种了。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最适合螳螂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也算是最高明的掠食者之一。
从兰花螳螂图片你的图片上看兰花螳螂图片,这个是兰花螳螂。
兰花螳螂,体长3-6厘米。长得像朵粉红淡雅的兰花。类似一朵兰花的花,其四条行走的腿像花瓣。大多数兰花螳螂是白色的,但也有一个粉红色到紫色的变色。
若虫的身体会随着成长改变颜色,从血红转为粉红再到白色,处于3、4龄最漂亮的阶段。
兰花螳螂图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兰花螳螂图片有棕色吗、兰花螳螂图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