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董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董说著的西游续书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西游补》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BSWP
《西游补》作者:明.董说
《西游补》是一部奇书。关于这部奇书的评论,是为奇论。
奇论之奇,在于纷杂多样,有以西方现代意识流标榜解读者,有以精神分析学说套用搬弄者,有以讥弹明季皇族与社会论说者,有主张以破情根立道性者,也有以越界颠覆延滞替代等术语定义作解者……
《西游补》讲述的是火焰山之后的一段故事,但是和原书没多大干联。仔细比较西游记和水浒传,其实长得有点差不多(作者写作水平相似,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比西游更好,都有点虎头蛇尾),但是西游补比较有特色,在中国古代众多长得很像的小说中,确实有自己的个性和独道风味,绝对不会和其他小说弄混。
读完这本书后给我的体会是:
1、想象力超凡,无论是凿天,还是万镜楼台的设想,以及过去世界、未来世界(估计是最早一部穿越小说),诙橘诡怪,令人望而生叹,作者完全是自主创新,自由发挥
2、此书文笔清新优美,有散文之风,有大气,描写情景生动可爱。
3、思想;鲁迅认为西游记不过一游戏之作,但处处折射人情。西游补作为玄幻小说,继承了折射社会的一面,思想比较深刻。比如万境楼台,有一镜子里面的景象很能让你想到儒林外史
4、写作手法;有些地方和红楼梦挺像的,这部小说看上去比较现代,手法比较新颖,还真不像古人写的小说(如果忽略语言的话,其实红楼梦也尝试使用了很多现代或后现代手法),不知道红楼梦的谐音是不是学它(青青世界,小月王啊之类的)
此书值得一读,而且可读性强,比较有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唯一的缺点就是名字取得太不勾引读者了。
这是历史记载中能查到的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董姓名人,供参考: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名儒,广川(河北省枣强县东)人。
董卓(?- 192) 字仲颖,汉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
董钧 东汉犍为资中人,字文伯。
董伯仁,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代画家,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属河南)人。
董晋,字混成,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年),死于贞元十五年(799年),仕唐,官至宰相。
董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董贤 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邦政、明山东阳信人,字克平。以贡生授六和知县。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
董说,(1620~1686),明末小说家。
董邦达 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1797-1882)清代人,八卦掌创始人
董必武 (1885,一作1886-1975)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原名贤琮。选》。
董浩云 (1912-1982) 浙江定海人书》四辑。
董存瑞(1933-1948)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董氏来历]
董姓起源有二:①相传颛顼帝的己姓子孙飂叔安有一后裔名叫董父,他从小喜欢龙,对龙的习性颇有研究,是驯养蛟龙的能手。当时有诸侯向帝舜进贡了几条蛟龙,舜就任命董父担任驯练官。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这几条蛟龙学会了各种舞蹈,舜很高兴,封董父为鬷川侯,赐他以董为姓,他的后世子孙便以董为姓了。②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在晋国任董史(相当于太史,“董”是督导、管理的意思),他的子孙世袭为晋国史官,后世子孙遂以官职名为姓,称为董氏。
[董氏名望]
董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二十九大姓,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例如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生卒年不详。晋灵公无道,正卿赵盾屡次劝谏,灵公不听,反欲杀之,赵盾于是逃亡国外。其后族人赵穿弑灵公,盾还晋国,而不讨穿。董狐乃书曰:赵盾弑其君。孔子因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其“秉笔直书”的著史态度为后世史官提供了一个典范。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名儒,广川(河北省枣强县东)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提倡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正式得以确立。着有春秋繁露等书。
董卓(?- 192) 字仲颖,汉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桓帝时,官羽林郎;灵帝时,为前将军。灵帝崩,引兵至京师,诛宦官,废少帝,立献帝,弑太后,自为太师,淫乱凶暴。袁绍等因而起兵讨伐,后为吕布所杀。
董钧 东汉犍为资中人,字文伯。习《庆氏礼》,博通古今。西汉平帝元始五年举明经,迁廪牺令。光武帝建武中举孝廉。明帝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多与议,世称通儒。累迁五官中郎将。卒年七十余。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中郎将董和之子。初为太子舍人。刘禅嗣位,迁黄门侍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虑后主年轻,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上表请以允、费祎、郭攸之任宫省事。不久,迁允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允对后主常诤谏。时后主宠宦官黄皓,允不但正色匡主,而且数责皓。皓畏允,允在世时不敢为非作歹。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九年,卒。
董伯仁,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代画家,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官至光禄寺大夫殿内将军。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
董晋,字混成,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年),死于贞元十五年(799年),仕唐,官至宰相。他出使回纥不辱使命;在韩滉权盛时,挺身而出为元琇辨解;在四镇之乱时游说李怀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时,平息邓惟恭之乱,井抚御其骄兵悍将,其中后两点最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安定。
董平 (?-835) 唐宣州溧阳人。顺宗永贞进士。累官门下中书侍郎。文宗太和末,与大臣贾梀等谋尽除宦官,诈称天降甘露,命宦官仇士良等往视。事泄,反为宦官捕杀。史称“甘露之变”。
董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书画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性和易,通禅理,诗文俱佳,书法卓然成家,画极潇洒生动。着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书。
董贤 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邦政、明山东阳信人,字克平。以贡生授六和知县。善骑射,嘉靖三十二年(1553)率兵讨倭寇,任按察司佥事,领海防道,驻上海县。次年,通倭头目萧显导倭进犯县城。他以弱兵固守,迫倭败退。所练士兵,识地势,知敌情,屡立战功。三十四年,率兵直捣川沙倭巢,又会兵击倭于苏州。后受赵文华抑制,降谳苏州府同知,不久引疾辞官。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说,(1620~1686),明末小说家。字若雨,号西庵。明亡后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中年出家苏州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世代显贵,至其父时已趋衰落。董说幼年曾受业于"复社"领袖张溥之门,后加入"复社"。又与具有民族意识的南□和尚意气契合,南□去世后,董说即继任主持灵岩寺。好记梦,曾成立"梦社",并作《梦社约》,还有专写梦的《昭阳梦史》、《梦乡志》等书,在奇异的梦幻世界中透露出现实的内容,寄寓他对黑暗时势的不满。他创作小说《西游补》与此有关。
董邦达 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必武 (1885,一作1886-1975)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原名贤琮。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等职。长征抵达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代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委员等职。在北京逝世。有《董必武选集.诗选》。
董浩云
(1912-1982) 浙江定海人。名兆荣。早年在上海求学,通英、日、法等国文字。1928年考入金城银行,任职于天津航业公司。1940年以民营方式,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1946年在上海申请重办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开创中国人驾驶轮船远渡大西洋、太平洋先例。1948年创办复兴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董事长杜月笙)。1950年公司迁台湾,并出版《般运》杂志。1959年建造七万余吨油轮“东亚巨人号”,为当时世界十大油轮之一。1971年与美国却普曼学院等校合办“海上进修学院”,为世界上唯一海上学府,又名宇宙号,任校董会主席,并设“董浩云奖学金”。后又在旧金山创办美国亚洲银行,任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理事、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董事等职,是董氏航运集团创办人,被誉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病逝于香港。著有《董氏航业丛书》四辑。
董存瑞董存瑞(1933-1948)1945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但找不到炸药支架,为保证整个战斗胜利,他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如今戏说之风大盛董说的状况下,《大话西游》亦往往被看作是一种戏说。但戏说之为戏说,主要是只以形式的新奇滑稽取代原著或史实的严肃性,只求眩人耳目,其精神内涵全无。《大话西游》则不然。事实上在《大话西游》荒诞搞笑的外表之下,深藏着与中国古典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与古代众多经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董说我将《大话西游》与古代几部经典略做对比,相信可以见出其蕴藏的精神实质,以及与古代经典内在的关联和形式上的借古开今之处。
《大话西游》与《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故事原型是从《西游记》中来的,评论《大话西游》的观点一般是分为褒贬两种,褒者认为《大话西游》是在《西游记》原著之外重新塑造董说了一个崭新的悟空形象;贬者则认为,《大话西游》任意篡改了《西游记》原著,损害了孙悟空的原有形象,是对经典的亵渎。董说我认为贬者完全错,褒者也不完全对。
《西游记》作为一部古代文学经典,几百年来深入人心,悟空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英雄,其典范意义自不待言,然而正是由于它太经典,太为人们所熟识,致使它陷入了与其他无数经典相同的命运,成了“不用读的经典”。
所谓“不用读的经典”,就是说因为人们对某一典籍的情节人物太熟悉了,加上古往今来专家学者对它的评价太多了,以至于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早就先入为主地在脑海里把那些经典故事、经典人物定型。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读原著,也知道是怎样的故事,就算读了原著也会被先入为主的认识牵着鼻子走,根本体会不出新的东西。
但一部作品如果能成为经典的话,必然是不能被定型化的,它必然能适应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人的口味。也就是说它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容纳无数不同的读者在其中驰骋想象,每个人都能从其中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才是一部作品的恒久生命力的所在。
《西游记》从古到今有很多解释,“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又有“反映农民起义”或“反映市民阶层斗争”之论,目前“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的解释大体得到认同。我赞同最后一种观点,但我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纯属个人的体会——《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人性的自由本质逐渐受到制约,乃至泯灭的两难处境。
为了说明方便,我将孙悟空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一、水帘洞称王为孩童期,二、大闹天宫为青春期,三、八十一难取经为成长期,四、成佛为成熟期。
在第一个阶段,孙悟空像任何儿童一样,无知无欲,快乐自由,可与许多动物为友,没什么善恶之分,不计较什么功过得失,他的称王也就像是当上了一个孩子头,其实没什么威仪和排场,而且此时他也是求知欲较强的时候,平生所学基本都在这个时候。
在第二个阶段,孙悟空开始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承认,希望被认同,象青春期少年一样自我意识增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小小的虚荣心,而非什么功利目的,他几度反出天庭其实都不是因为官小或没有实权,而都是因为被人轻视(第一次被讥笑说小小的弼马瘟,第二次是因为蟠桃会上没安排座位),他的大闹天宫更多的是任性胡为或叛逆,绝对不是有预谋性地造反之类。这两个阶段应该说孙悟空的个性自由还没有受到压抑,只是在融入神仙世界时处处碰壁,使他认识了世态炎凉。这象征了青少年在融入成人社会所遇到的挫折。
接下来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回到花果山,继续做妖精;二是接受取经的责任修成正果。第一种虽然保持了个性的自由,但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第二种虽可融入正途,但个性将受到压制。这种情况就象征着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是保持个性,独立高蹈,还是消磨个性,适应社会。选择前者很容易误入歧途,成为边缘人,而选择后者则似乎更合理一些,因为这符合了人的社会依赖性和群体认同感,不过是以泯灭个性为代价的。
在第三阶段,孙悟空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从一个有着强烈个性、任性自由、无所拘束的人,逐渐成为一个符合神仙世界规矩的人,并由此最终达到第四个阶段:成佛,即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这两个阶段就集中体现了自由本质与社会制约的矛盾,是人性的自由与人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之间强烈冲突所致,如果说梁山好汉们最后不得不接受招安,是囿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的话,那么孙悟空选择西去取经,则完全是因为人性的自由,不得不让位于人本身的社会性。
孙悟空由无知无识,到希望被认同和接受,从对各种压制的反抗,到不得不接受现实的约束,直到最后修成正果,完全适应了现实对个性的压抑,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人心灵成长成熟的过程。(可能从世俗的眼光看这个过程是件理所当然的好事,但我认为这是个难以避免的悲剧。)
所以,《西游记》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部人的心灵成长史。不过古典小说《西游记》却似乎漏掉了很重要的一环。张贤亮曾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过爱情,那他对这个社会一定是有偏见的(大意)。这句话还是比较有道理的,在人的成长经历中,爱情的确是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应该说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所漏掉的就是爱情这一环,不过《大话西游》弥补了这个缺陷。
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说,爱情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本身是快乐的源泉,同时爱情的丧失又是痛苦的源泉,这一的解释可能有助于我们来理解《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蜕变。
从《大话西游》中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对个性自由的向往一如原著,他一直都在逃避或对抗取经使命所带来的约束,逃避观世音的制裁,逃避唐三藏喋喋不休的说教,这些都是对原著精神的拓展。而他对感情的迷恋和理想化的执着,则是《大话西游》在原著基础上为孙悟空赋予的现代意义。在《大话西游》中,孙悟空所承受的自由与责任、放纵与压抑的矛盾,比在原著中进一步升级,已经发展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所以其结果也更加惨烈,就是孙悟空将被观世音消灭掉。此时的唯一转机,就是由于唐三藏的求情,孙悟空获得了一个重生的机会。
这次重生使孙悟空接受了八十一难之外的另一个磨难,即感情的磨难。也就是通过至尊宝对白晶晶和紫霞的追求过程,使他明白理想实现的艰难,世事的难以预料和把握,命运的残酷与多桀,人与人之间的生爱之难与结怨之易(曾经深爱一个人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移情别恋,而恨一个人却可以几百年一直恨下去)。这种对现实的深刻理解最终导致了孙悟空的彻底昄依。一个真正爱过的人,特别是又痛失所爱的人,才可以真正完全地理解他的现实处境,这就是《大话西游》带给我们的结论。就这样,《大话西游》重新塑造了一个仍然有着自由与批判精神,同时又更贴近人性更贴近现代人的孙悟空。
《大话西游》与《西游补》
《西游补》在小说史中往往被忽略,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多有肯定,我在这里不评价它的艺术价值,而是要说它与《大话西游》之间在结构上有着惊人的巧合。《西游记》的续书据我所知至少有三部,《后西游记》、《续西游记》以及《西游补》。前两者是对《西游记》故事的延伸,基本是八十一难故事翻版,而《西游补》则是从取经路上截取下来,然后别开生面地虚构了一部不属于八十一难故事结构的小说,在这一点上《大话西游》是相同的。
《西游补》和《大话西游》所发生的故事都是在取经路上,因为孙悟空做了一个梦,从而演绎岀来一段自成体系的故事,其结尾也都是梦醒后踏上继续西行的征程。两个故事构筑成两个不同的人生经历,但都在其中完成了某些未了的恩怨,当梦醒之后,又都是带着曾经沧海的感受更加坚定了取经的决心。
从故事的发展看,促使情节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都是以时空大幅度跨越来完成的。只是《大话西游》利用了月光宝盒而穿梭时空,《西游补》则是描写悟空误入“万镜迷楼”,得“大颠倒”而穿梭时空,形式的相似同时也造就了精神层面上的近似。
在《西游补》中,孙悟空因心中偶发爱恋之心,即为鲭鱼精所乘,诱其进入“青青世界”,所谓鲭鱼也好,青青世界也好,其实都是指一个“情”字而已。悟空坠入其中无由得返,最后幸得虚空老人一声喝,才看破“青青世界”的虚幻,也就是看破了情的虚幻,勘破了情之一关,方从大梦中醒来。
《大话西游》亦如出一辙,佛祖让悟空去取西经,本想让他修成正果,无奈他凡心未泯,爱欲颇炽,处处留情,最后发展到欺师灭祖,要吃唐僧。只因唐僧舍命求情,才给了他重生的机会,让他重新坠入轮回,并通过月光宝盒,经历了感情的悲欢离合,目睹了自己的前生今世,明白了“情”之一字的无从把握,“尘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并通过春三十娘之手见到了自己的本心,从而大彻大悟,勘破情关,决定“不再留恋人世间半点情欲”,重返正途,出世为僧,从轮回之中超脱出来,原有的一切轮回就象一场大梦与己无关了。
我在第一次完整看《大话西游》时,恰逢正读《圆觉经》,立觉颇有契入。《圆觉经》是佛门华严宗的一部重要经典。所谓圆者,当指轮回,所谓觉者,当为觉悟。佛家认为我们所处的是婆娑世界,即不完善的、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的世界,人生其中,轮回不已,无法超脱,只能无力地忍受轮回之苦,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因为人皆有欲,有欲则生爱,有爱便有了不舍之心,爱与不舍之心造成无数业障,由此因果往复,不可间断。欲脱此轮回,则必先破一切情障,断一切欲念,方能得清净之地,由此勘破业果,跳出轮回。那么应当如何修行?佛说:“以幻修幻”。无论是一场大梦,还是误入万镜迷楼,都是暗喻人世间的一切为梦幻泡影,不值得留恋,但不经历这场梦幻,也无从觉悟。
尽管两部作品都不是有意识地在谈禅说法,但由于都采用了:入梦-为情所迷-勘破情关-梦醒,这样一个回环的故事结构,所以都在无意间讲叙了一个破执、戒情、跳岀轮回的故事。只是时代不同,两部作品对情的理解上也不相同,侧重也不一样。《西游补》更近于佛理,表现了“情”的虚妄;《大话西游》则更多地表现了当代人对感情的迷惘。
(注:《西游补》的作者是董说,五岁读书时老师教开始读书,但他就是不开口,只好问他想读什么书,董说方才开口,点名要读《圆觉经》。)
《大话西游》与《红楼梦》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很多故事都是说天上的神仙因为犯了什么错(一般都是因为凡心偶炽),就会被赶到下界,经历一番人生的痛苦,知道尘世是不值得留恋的地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过是一时的镜花水月,不会给人真正带来快乐,反而只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于是得到彻悟,重返天庭,继续去过那种似乎逍遥自在,但无欲无求的神仙生活,这个过程就叫“历劫”。
我在这里之所以只用《红楼梦》进行比较,是因为《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用它作为一个代表。
在《红楼梦》中神瑛侍者就是一时“凡心偶炽”,于是转世为贾宝玉,经历了风月繁华,同时也看到了整个家族的末世衰亡,更重要的是逐一了断了他与黛玉、宝钗乃至史湘云等人的情缘。感情上的失败,最终导致他彻底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孙悟空也是因为凡心不死,处处留情,因此被观世音收伏,并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转世成为至尊宝,逐一了断了他与白晶晶、牛香香、铁扇公主之间的恩恩怨怨,并遇到自己的真爱紫霞,而这一段感情的失败,终于使他得到了彻悟,重新昄依了佛门。绛珠仙子是因为报神瑛的甘露之恩而转世,是为了了断她与神瑛侍者的前缘,最后咫尺天涯,泪尽而亡,是为情而死。紫霞仙子原本是一根灯芯,为了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而下界,是为了了断她与至尊宝这段上天安排的姻缘,终因“相逢恨晚造物弄人”而化为泡影,伤心之余为护至尊宝而亡,亦是为情而死。最后是有怨的报了怨,有恩的报了恩,贾宝玉融入荒野,唐僧师徒走向群山,落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同是上天安排的一段姻缘,一个有“木石前盟”之约,一个有紫青宝剑为信,然而同样都以失败告终,那么上天安排这段姻缘做什么呢?为了了却一些未断的尘缘,了却几个神仙未泯的凡心?这段失败的爱情的故事,就是“历劫”的整个过程。而当一切结束时,作者告诉我们,这都不过是一场梦罢了,这是对悲剧的淡化,也是无可奈何的喟叹,只是看过之后又有几人真正能够释怀,正所谓是“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关于董说和董说著的西游续书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