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是干什么的 去天坛有什么忌讳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1-25 34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坛是干什么的,以及去天坛有什么忌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北京天坛是古代干什么用的?

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

北京天坛最初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但年门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筑而无改建除外。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甚至还把司令部设在这里,并在圜丘坛上架设大炮,攻击正阳门和紫禁城,联军们将几乎所有的陈设和祭器都席卷而去。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除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1913年冬至祭天外,天坛不再进行任何祭祀活动。1918年起辟为公园,正式对民众开放。目前园内古柏葱郁,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园林。

天坛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它的布局严谨,建筑结构独特,装饰瑰丽,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原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扩展资料:

建筑特色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此外,在天坛中的大片柏树林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也起很大作用,利用姿态挺拔和色调沉静的常绿树所具有的庄严肃穆的性格,衬托祠祀的有效手法;人们感到大片苍翠浓郁的柏树林,在祭祀时候增加人们的肃穆感。

布局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参考资料: 天坛公园

天坛在古代的作用是什么

天坛的作用是明清皇帝用来祭祀和祈福五谷丰收的地方,是世界上现存较好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天坛是干什么的

祭祀的啊。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0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礼仪即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中国的祭天历史即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

天坛公园是干什么的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天坛是干什么的的地方。天坛以严谨天坛是干什么的的建筑布局、奇特天坛是干什么的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

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

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扩展资料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坛公园

天坛的作用是什么

天坛的作用是明清皇帝用来祭祀和祈福五谷丰收的地方,是世界上现存较好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是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时候开始建的,占地面积约有270万平方米。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内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边,祈谷坛在北边,但是二坛同时在一条南北轴线上。圜丘坛里面的建筑主要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里面的建筑主要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有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连接着两坛,称为丹陛桥,又被称海墁大道,地势是北高南低的,北端大约有4米高,南端大约有1米高,北行时会感觉步步登高。

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建立在皇家园林里面,天坛的四周环抱着古松,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之一。

天坛是用来干什么的?

天坛位于崇文区正阳门外永定门内大街路东,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之处,分内坛和外坛,有两重坛墙围隔。内坛象征天圆地方,四周苍松翠柏,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里。环绕坛周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这些建筑各有门墙相隔,由一条长360米、宽30米大道连成整体,大道高2.5米,称为丹陛桥。北部的祈年殿为祈谷处,南部的圜丘坛为祭天处。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为三重檐亭式圆殿。殿顶九龙藻井极为精美,中央的4根龙柱高19.2米,代表四季,外圈两排柱子各有12根,分别代表12月和12时辰。大殿台基为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以石栏环围。殿外有高3.72米、周长193米的圆形围墙,俗称“回音壁”。天坛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是干什么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去天坛有什么忌讳、天坛是干什么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