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均田免赋,以及均田免赋是谁提出来的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李自成我们都知道是谁?明未年间赫赫有名的李闯王啊!是他一手打垮明朝,是他一脚踏破北京城的城门,是他逼得崇祯帝自杀于煤山。在攻入beijing城,登基为帝的这四十二天里,李自成可谓是风光无限,人生最巅峰的时刻!他享受到了之前从未享受过的权利与美色,但也因为这样,最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的精锐在山海关外全军覆没,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并与顺治二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一代枭雄据这样死在了一个村民的手上,这不得不说是对李自成这位纵横华夏18年的枭雄最大的讽刺了。
那么这里肯定就会有人问“如果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能统一天下吗?”,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李自成在beijing的这四十二天都干了些什么?初期,李自成刚入beijing还能较好的约部下,也能很好的安抚百姓,他曾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所以说这个时候的京城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百姓照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京城的商家们也都照常做生意,可以说这个时候京城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民间也都在慢慢恢复着原本的活力。但是从二十七日起,这一切都在慢慢的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于李自成本人和其军队从根上都是穷苦老百姓的心态,他们从未见过也没享受这都城的繁华世界,所以他们慢慢的腐化了,李自成已经毫无进取心了,而他手下的大顺军也早已忘记“均田免赋”曾经那个高风亮节的初衷了。
慢慢的先是京中的官员和富商开始遭殃了,大顺军先是弄出了一个“助饷”的名头,规定助饷额“凡中堂以上缴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而在此过程中,大顺朝的汝侯刘宗敏还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以这种酷具来威胁其缴纳助饷额,“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不过如果大顺军单单就是对前明的这些官吏进行追讨的话,我想京城的百姓也只会欢声栽道,因为百姓恨透了这些贪官污吏,他们巴不得这些贪官早死,所以大顺军这种做法在百姓的眼里绝对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但是李自成和手下的将士,千不该万不该对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下手,李自成开始不满于从官员和富商的手上弄钱了,他开始对自己治下的百姓下手了,为此他还特意颁布了一条连坐之法,其规定“令十家一保,如有一家逃亡者,十家同斩”这样的酷法,之后他开始纵容手下的士兵对这些穷苦百姓进行了掠夺。
李自成和其手下的将士,可能忘记了,他们本来也是穷苦百姓,他们就是因为明朝对其的压榨和剥削才毅然而然的决定拿起武器进行反抗的,李自成的成功最大的原因也是在于穷苦百姓对他的支持,如果百姓不支持他,恐怕他早就被孙传庭、左良玉、曹文诏这些明军打趴下了,而他也就不会再一次又一次被明军打的全军覆没了又一次又一次的崛起,可以说李自成的成功不是他自己的本事有多高,也不是他手底下的将士有厉害,而且他有百姓的支持,我们往后看看,自从百姓不再支持他之后,他就被清军迅速打垮,而且再也没有崛起的机会,直接就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可以说即使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即使吴三桂最后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也统一不了天下,以他的做法最终只会引来灭亡,不是被自己的将领“谋朝篡位”,就是被南明“反戈一击”彻底击败。其实李自成的“大顺”的结局,我们完全可以看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初期完全就跟大顺军一模一样,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而洪秀全也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他们都是靠土地平分给老百姓的口号,才得以崛起。
由于穷苦百姓的支持,太平天国和大顺军一路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李自成占领了beijing,洪秀全占领了南京,但是他们最后都被这花花世界所迷惑了,他们开始走不动路了,他们开始享受了,他们自认为已经不是穷苦百姓了,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了,已经是真正的贵族了,可惜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根还是穷苦百姓,自己最大的依靠还是穷苦百姓啊,如果没有了他们,留给他们的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向灭亡。
在太平天国的那个时候,如果洪秀全不是贪图享受,不是建皇宫,不是在剥削老百姓,而是继续励精图治,就如明朝朱元璋统治南京那般的话,可能清朝就早已灭亡了,太平天国可能就统一整个全国了,只可惜洪秀全一占领南京之后,他开始只顾贪图享受了,他开始不再为民着想了,他开始在乎自己手中的那个权力了,他开始贪恋屁股下的那个皇位了,所以他败了,他败得很彻底,身亡之后身体被剁碎放入炮中,连炮射出,而他的儿子也被凌迟处死,全家无一幸免。所以即使清军不入关,以李自成的这种行为,他最终也只会得到如同洪秀全那般下场,至于统一全国就更是痴心妄想。
其实李自成还有一种好的结局,而且这个好结局还赤裸裸的摆在李自成的面前,那就是他灭亡的这个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朱元璋一开始也跟李自成一样,也是因为被元朝逼的造反,他也是得到百姓的支持才得以在最开始成为一方诸侯,但是不同的是,朱元璋在占领南京,在占领这半壁江山之后,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穷苦百姓的身份,他也并没有开始贪图享受,他还是依然既往的对百姓好,还是那样的励精图治,最后他成功了,他成功地消灭了中国所有的势力,并赶跑了元朝,最后得以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大明王朝。
而且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在统一中国之后还是依然的关心穷苦百姓,还是依然的在乎穷苦百姓,所以他的大明王朝才得以延续千年。只是这么一个例子,李自成却装作看不到,只能说李自成注定不是“天选之君”,他注定当不了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他始终只能是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
四百七十六年前,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自此,明朝宣告灭亡。
原以为苦难在这里可以稍作停留,歇下兵戈,天下安宁,大顺朝从此登上舞台,开始其顺应民心的表演。
可是,历史再一次大浪淘沙,山海关守备吴三桂打开关隘,满清铁骑趁虚而入,窃取中原,实现了千年梦想。
尘埃落定,凝重、唏嘘、遗憾、叹惋……眼前浮现当年旧事,不由得让人想起李自成,并引来无尽的思考,于是落下一个命题一一一李自成到底是反贼还是英雄?
紫禁城
陕西的米脂名不见经传,可是因为有了李自成而扬名四海。
历史关于李自成的纪事大多从1627年起。
那时候的李自成还是银川驿的一名驿卒,相当于现在的一名邮递员,工作稳定,收入颇丰,加上驿站多少有些福利,一家人自给自足应该没有大的问题。
他自小喜欢舞刀弄枪,练就一身好武艺,浓眉大眼、颧骨高耸,颇有城府,就当时而言,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中,算得文武双全。
崇祯皇帝登基后,颁下圣旨,要求裁撤全国部分驿站,且下岗分流后,不予安置,由个人自谋职业,自寻出路。这一决定,成为导火索,改变了他和李自成。
李自成担任驿卒期间,屡屡往来于榆林、米脂、延安之间,工作相当卖力,但他犯下了两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一一一丢失公文、累死驿马,得罪了驿官,所以首当其冲,惨遭裁撤。
此后便祸不单行。
因待业在家,欠了举人艾诏的债,被告到县衙,县令晏子兵把他“械而游于市,将置其死”,后来亲友把他救了出来,当年底,义愤的李自成杀了艾诏,成为了一名旧有秩序的破坏者;
接下来,他的老婆韩金儿与同村的盖虎通奸,被他抓获,一气之下李自成杀了韩金儿,成了一名旧有秩序的咆哮者;
两条人命在身,被逼上了绝路,于是他领着侄儿李过到甘肃甘州投军。
因为李自成身体魁梧,胆识过人,不久便被参将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兰州榆中县因部队欠饷问题,又杀死了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这时候他又变成了一名旧有秩序的挑战者。
从破坏到咆哮,从咆哮到挑战,就当时而言,李自成充其量算得上是个莽撞而又不计后果的反贼。
李自成
榆中兵变后,李自成便走上了不归路,因为他已不可回头。
他首先投靠了王左桂的农民军,第二年(1629年)小农意识的王左桂被朝廷招降,李自成转而投靠张存孟(外号不沾泥),并被委任为战斗队长。
顺便提及一下,同年,后金军(清)第一次攻入塞内,与明朝分庭抗礼,战略上处于进攻的态势。
1630年,张存孟在陕北被朝廷大军击败,归降明朝。同年,兵部尚书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全力围剿农民军,陕西境内起义军几乎被消灭殆尽,李自成在陕西一带被四面夹击,已无容身之地。
1633年,他被迫出走山西,带着余部东渡黄河,投奔他的舅父高迎祥。高迎祥号称闯王,是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一一军纪严明、赏罚有力,而李自成身先士卒的勇气赢得了高迎祥的赏识,被封为闯将。
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这一次后金军帮了起义军的大忙,因为号称剿匪战神的曹文诏被调到大同抵御入侵的后金军,剿匪工作由陈奇瑜接替。
同年,各路起义军为躲避新任五省总督陈奇瑜的围剿,一路撤退,误入陕西兴安车箱峡,车厢峡四面山势险峻,易进难出,朝廷军又把住了唯一的出口,起义军生死一线。
这一次,李自成开始展露头角,献顾君恩计,贿赂陈奇瑜左右,采取诈降的方式逃出车厢峡,可是大军刚出峡谷,李自成便斩杀安抚官,再次复叛。
1635年,得以喘息的起义军退守河南。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十三家七十二营在荥阳召开大会,讨论起义军的去向。大会一致同意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略。于是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部攻下南直隶凤阳。
这一年,高迎祥与张献忠结怨,李自成得以分兵去了甘肃,第一次带领大军实施战略迂回。
1636年,后金军,第三次出塞。四月正式建国“清”。
九月,高迎祥部从子午谷进攻西安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所余残部纷纷投靠李自成,李自成接过闯字大旗,被推举为“闯王”,正式以起义军首领的身份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1637年,张献忠投降明朝,闯王大军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布下的埋伏,全军覆没,仅剩十七人,李自成全力突围,率十七骑落荒而逃,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
之所以介绍这么多关于李自成的战斗经历,是因为要告诉读者,1637年以前,李自成从零开始,从零结束,万般无奈之下躲进了商洛的十万大山之中。
这八年,李自成虽然失败,一无所有,但他赚得了经验,锻炼了勇气,在不断的战斗中成熟了韬略,从一个盲从的跟进者,变成了智慧的、令人胆颤的领头羊。
李自成
高迎祥留给李自成最大的一笔财富,便是闯王的身份和“闯”字大旗,让他成为了一个引领者。
他总结多次失败的原因,深谋远虑,在心中谋划着自己的蓝图。要想推翻旧有王朝必须要有一个纲领,一套体系,一些叫得响的口号;必须要有自已的军队,且纪律严明、战力强悍,不做乌合之众;必须要有勇猛过人的将领,饱读诗书、出谋划策的智囊团队;必须得对奋起的百姓有个交待,带领他们脱离苦海。
李自成有这样的决心和意志,此时他是非凡的。
接下来,他与张献忠密谋,搭救下受尽磨难的谋士牛金星,不断壮大着起义军队伍。他想建立一支战力非凡的军队,过黄河,去中原,打下京城,向明朝宣战。
1639年,按与李自成的约定,张献忠在谷城(今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李自成重塑“闯”字大旗,振臂一呼,几千人马从商洛山呼啸而出。这一次李自成的部队不再是当年的游击大军,而是一只训练有素,战力非凡的王师。一人提二三战马,可以不知疲倦地投入战斗。
张献忠部吸引了朝廷追剿的主力,李自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河南。一路下来,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均田免赋”,许诺“给牛种、赈贫固、畜孽生、务农桑”,一时间,激起老百姓的万千斗志,纷纷响应耕者有其田,均田免赋的起义大军。
“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其势燎原不可扑”。
这就是起义军,这就是均田效应,这就是一呼百应撼天动地的老百姓。闯王军队所到之处满城欢呼雷动,只因起义军带着老百姓心中理想,民歌唱“迎闯王,不纳粮”。被盘剥了几千年的老百姓早被压弯了腰,谁不想扬眉吐气一回!
1643年,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十月,攻破潼关,杀掉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自杀出商洛山,李自成仅用四年时间便华丽转身,从一个龟缩于山中的落魄者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创造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奇迹。
他是一个引领者,一个成功者,坚强如铁,意志超凡,他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因为他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希望。
闯王
李自成在陕西称帝后,立下了更大的目标,打到京城去。
1644年一月,李自成向东挺进。造三千舰船,渡过黄河,攻汾州、取阳城、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三月十五日,起义军抵达居庸关;三月十六日,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用大炮轰城。
三月十八日,安排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与崇祯皇帝秘密谈判。
据相关资料记载,李自成开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封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当看到这段记录的时候,不由让人瞠目结舌。如果仅要做一个西北王,那么闯军攻入京城干什么?如果这次谈判属实,那只能证明李自成面对胜利措手无策,一派惊慌!还没洗净他的小农意识,还没滋生国家的概念,还不具有掌控天下的格局。
这一点,李自成是个失败者。
随后,崇祯皇帝自缢,李自成又做起了家国天下的梦。
四月十三日,他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这是起义军第一次与关宁铁骑对决。趁起义军不备,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兵鱼拥而入,关宁铁骑与清军联手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于是退回京师。李自成愤怒之余,杀掉吴三桂家眷三十四口。
这里有些疑窦,之前和崇祯谈判,分明提到了作战勇猛的后金军队,还有拒不投降的关宁铁骑,以谋略著称的李自成为什么会如此愚蠢?在立足未稳之时,仓促间前往征讨,一个关宁铁骑本就够他喝一壶,何况他早已料到关外虎视眈眈的后金军,难道他没想到受包夹合围?这在逻辑上说不通,或者不够合理。
如果当年是李自成自己贸然作了这个决定,那他注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根本就没勾划出问鼎天下后的局。随之起义军在京城干下的那些丧尽天良的事,离经叛道,有违常伦,背离了初衷,辜负了“均田免赋”的政治口号,或者说他只画了一个圆,挂在天上和幻影无异。
接下来,他仓惶称帝,随后往西撤退,死因成了千古之谜。李自成,当年那个来自米脂的驿卒落幕了。他的理想、抱负、挣扎、惶恐,所有的一切全都沉没于静秘的空气中。
起义军态势图
后纪:历史像一粒粒尘埃掉进了史页的字里行间,李自成永远沉睡在了那些墨香里。如果非要笔者评价:李自成就是一个被胜利冲昏头脑,潜意识里不愿做皇帝的人;他是个勇者,是一个帅才,但算不上英雄。
大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均田免赋,原名鸿基均田免赋,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均田免赋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扩展资料明朝后期最后一战1636年孙传庭与洪成畴平定均田免赋了李自成的起义之后,崇祯决定跟满清决一死战,于是1639年,崇祯派遣洪成畴率领大明几乎所有的精锐部 队参与均田免赋了对满清的最后一次决战,历史上被称之为松锦之战,这次派遣去参战的部队,有之前镇压李自成起义的精锐部队,有从明朝九镇抽调出的精锐部队,留在关 内的都是老弱病残。结果大家也知道,松锦之战大明被打败了,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洪成畴都被俘虏了。这一次明朝失败跟之前都不一样,松锦之战几乎耗尽了明朝最后一丝国力。李自成在这时候又死灰复燃,率领农民军起义,建立大顺政权,而明朝 又集结不出一支精锐部队对付李自成的几十万农民军,最后崇祯交给孙传庭的军队是一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就这样明朝被李自成推翻了。如果不是在松锦之战中,明朝精锐毁之一炬,李自成的起义依旧会被百战名将孙传庭镇压下去。也就不会出现吴三桂放满清入关这段历史了。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将领,原名鸿基,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3月18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顺治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一说战死,另有出家之说等)。
首先均田一词最早是汉代按照等级赐给臣属一定数量的田地,称为均田。哀帝赐给宠臣董贤田二千顷,王嘉认为是逾制,说:“均田之制从此堕坏。”(《汉书·王嘉传)其次是北魏至唐实行均田制,简称均田。那么明章潢《图书编·均田论》:“今之均田云者,无亦欲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乎?”就是指平均分配土地。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均田免赋和均田免赋是谁提出来的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