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章衡,以及章衡的一首诗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中国 历史 悠久,上下五千年之久。在这些朝代中许多朝代的君主都将掌管兵力的大将军这一官职交付给自己的心腹。 而宋朝因为赵匡胤就是起兵造反,所以他杯酒释兵权。宋朝同时也成为了我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家。
这一举措便导致了大宋王朝人才辈出,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
说起这一时期的文豪,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作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洵、曾巩、欧阳修等人。 但却有这样一人,他击败了这些大文豪,一举高中状元。那么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这位打败苏轼、曾巩而高中状元的人就是章衡。是蒲城人。
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展现自己的学习天赋。在没有高中状元之前,为了村民和家取水方便,于是他就和家人在家门口挖了一口井, 在他高中状元之后,这口井在之后被称为状元井。
嘉佑二年的科举可谓是“神仙打架”。 那一年参与科举的有苏轼、苏辙、曾巩、曾步,其中唐宋八大家就占了三位;有提出程朱理学的程颐和程景;有提出为天地立命的张载……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苏轼就是差了几分运气。而章衡就是实力与运气并存的人。
而张衡能在众多大神级别的考生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同为考生的林希的衬托。
当时文章林希的试卷恰好在章衡试卷的上面。而林希在试卷之中直抒胸臆地写下治国策略。这让宋仁宗看到之后十分不满,而章衡的试卷写的委婉很多。这样鲜明的对比,使得宋仁宗大喜。 因此章衡就成为了那一年的状元。
不过运气也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毕竟那一届的考生实力太多强胜。 而章衡能成为状元,客观来讲,和他的实力肯定也离不开关系。
毕竟在北宋这样重文轻武的朝代能打败这么多的文人墨客,他的实力的确也不容小觑。
嘉佑二年,章衡高中状元之后,被任命为润州长史,之后多次升迁到左光禄大夫。
章衡在物产丰富的湖州地区做通判。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章衡也不例外。 他查出了朝廷内部有吃空额的问题,立即上奏皇上请求裁免掉这些官员。
这样直言不讳地上书,让他在暗中受到了许多嘲讽和敌人。 不过张衡不以为意,他直指三司的经费领取不知道多少,没有做好预算。经常在经费告急之时向百姓征收,百姓大都苦不堪言。
章衡请议三司做好预算规划,征收前可提前下达指令,这样百姓也可以提前得知,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宋仁宗接纳了章衡的建议,但三司的人妒忌章衡的才能。 在暗地里将他从湖州分配到汝州、颍州。 直到熙宁初年,皇帝下召召他回京任职太常寺。 章衡看到许多学者不懂 历史 ,于是编纂历代帝系《编年通载》,宋神宗看后认为“可冠冕诸史”。
三班院在查案后发现还有剩余,就擅自将剩余缺额使用完。 用完之后却“恶人先告状”,反而控告吏部职责不清。
但万万没想到宰相却支持三班院。章衡知道后,为吏部抱不平,连续奏疏辩论。 有人劝他不要和宰相作对。但他坚持要辩明事实,一直申诉到皇帝面前。
宋神宗命内侍将章衡带到中书省,宰相看到后非常生气。章衡丝毫不畏惧,告诉宰相: 我是执行朝廷法规,只想弄清事情的真相。
于是他让手下将申诉状交给宰相让他查看。 宰相看完申诉状之后才明白自己错怪了吏部。
在任职澶州之时,章衡发现当地官府立法禁止百姓私自贩盐。 而当地百姓依靠贩盐来贴补家用,维持生活。 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以下犯上来违反法规。
但这样的命令不但没有抑制住贩盐的行为,反而监狱里面住满了人。 章衡看后,就下令取消禁止贩盐的命令。
在真定知府任命时,滹沱河每年都要发大水。 洪水泛滥成灾冲毁了百姓了田地,让百姓苦不堪言,遭受洪水后的很多百姓都成为灾民四处乞讨为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章衡主持修筑河堤20多丈,从而避免洪水祸害。让沿岸百姓免受洪水之灾。
苏堤是苏轼在杭州时所修筑,后人都知道纪念苏轼。但却不知,首先提出修筑苏堤的正是章衡。
当年章衡写信告诉苏轼修筑河堤的重要性,苏轼这才开始修筑。 而章衡也在修筑的过程中提供人力、物力。 在苏堤的修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张衡在政治上的建树还远不止此,他还曾担任宋朝的“外交官”,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宋朝使臣的颜面。
当时,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它的存在就是北宋王朝的最大的威胁。虽然明面上北宋将辽国称为自己的兄弟国。但北宋武将少正好给了辽国可乘之机, 辽国多次趁北宋戒备不严进攻北宋王朝,使得北宋苦不堪言。
辽国作为北宋的劲敌。 历史 上有名的檀渊之盟就是在此建立。明明北宋打了胜仗,但却需要每年给辽国缴纳税款和金银珠宝。这样的屈辱条例,北宋却签订了。 章衡受到圣命出使辽国。
在到达辽国之后,辽国君主因为章衡是文人而轻视他。在酒宴之上提出要射箭助兴以此来羞辱章衡。 但辽国君主万万没想到,章衡射箭连连射中靶心。 辽国君主大为震惊,看章衡文武兼备是个人才。这才对他特别的优待。
回京之后,章衡向皇帝反映辽国没有戒备之心。 辽国也直到北宋重文轻武,丝毫不对北宋戒严。 章衡提出此时出兵可收复山后八州,但却没有被皇上采纳。北宋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收复失地的机会。
元祐中年,章衡已经历任湖州、襄州、河阳、苏州等地。而且他为人谦卑有礼,广交好友。 北宋许多文人对他都称赞有加,苏轼称赞章衡到,章衡的才能,百年之内都没有人可以超越。而他在职位中安度晚年,享年七十五岁。
章衡这个在现代的知名度低于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等人的状元。他一参加科举就是状元,这样令人称赞的开局,但他却依旧不卑不亢。坚守自己读书人的初心,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在为官之时可以反抗强权,只为寻求真相。
章衡能力卓越、心怀天下百姓。这样的优良品性是值得我们后代去学习,去追捧。
王俊杰猛
国风:苏东坡科举不是第一名,那第一名是谁?
962年前的那场科考(嘉祐二年),是两宋最有名的一场科考了。
那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位都是文坛巨匠。那一年的考生中有五位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前三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后两位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这儿,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苏轼被欧阳修错判。
当年欧阳修看了苏轼的卷子,惊为天人,但又觉得这可能是爱徒曾巩的,为避嫌,没把第一的名次给苏轼。
后来事情真相大白,为了这事,欧阳修专门向苏轼道歉。
不过,欧阳修评卷的是会试,所以虽然苏轼没拿到第一,但后来他与其它才子一起都进入了殿试。
殿试,就是皇帝亲自考查,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在这次殿试上,皇帝亲选出来的状元并不是以上五位牛人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一位来自福建的才子,章衡。
才华力压苏轼、曾巩当上状元,这位没有名气的章衡,他的水平到底如何?
章衡平生只有一首诗存世,诗名《送程给事知越州》。
《送程给事知越州》北宋.章衡
雅留威爱在南昌,又拜新恩指旧棠。
一节帝颁严使旆,十州人喜拥壶浆。
彯缨自结凝旒眷,揽辔思澄插笔乡。
刘晏有材将大用,豫章楼上急飞觞。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来看是为送好友任越州知州所作。在诗中章衡写对方新任,这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而对方也将会在越州一展抱负,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格律是极工整的,而且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看得出这位章衡确实是有水平的。
但是这样的水平与苏轼相比,确实差了太多,就算和曾巩和苏辙相比,也是要落下乘的。
那么,章衡为什么可以当上状元呢?
章衡虽然写诗水平一般,但苏轼对他却很服气。苏轼评价他时却说:“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这又是为什么呢?
章衡字子平,1057年考上状元后,他历任长史、汝州、颍州的地方官员。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发现西湖淤积严重,有心治理,当时他就曾写信向章衡求助。
在信中苏轼恳切地求对方分享治理西湖的经验,而苏轼求助的原因是因为章衡在任真定府时,曾主持修建20多丈河堤,对治水是很有见地的。苏轼在章衡的帮忙下,建成了苏堤。
后来,章衡出使辽国,当时辽主看他是一介文人,便有意让他下不来台,在酒宴时提出射箭助兴。章衡当仁不让,连发几箭,箭箭破靶心,令辽主对他刮目相看,也为北宋保住了一点颜面。
状元章衡,虽然名气不如苏轼、曾巩等人,却也是人才,只是文学方面不如苏轼等人而已,治国方面超苏轼远甚。
章衡和苏轼是同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当时的殿试章衡得了第一,状元及第。在以后的仕途中,章衡也展示了惊人的执政风采。
欧阳修剧照
苏轼的辞赋放在现代来说绝对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殿堂级著作,但为什么当年的科举考试他会败给章衡呢,章衡在后世的名气不算很高,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为什么他能让苏轼心服口服呢?苏轼是古代著名的考霸,三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公元前1056年,是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一年,在这次考试中,大主考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而主持科举考试的考官是宋诗鼻祖梅尧臣,可谓是历史上最高配的考试了。
苏轼剧照
最后因为它产生了三个文学大家,分别是苏轼苏辙和曾巩。这次科学考试不仅出现了这些诗词人才,还出现了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程颢和张载。但这次科学考试的状元,大家一定想不到,他不是这些人才之中的任何一位,而是到现在都名气不大的章衡。章衡不只是在成绩上艳压群芳,在政绩上也名声斐然。他干练的官绩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表扬。
苏轼剧照
宋神宗称赞章衡“资识敏明,器度凝远博雅”。宋徽宗称赞他“内德温纯,外容庄重,翰苑词宗,国家梁栋,幼学壮行,明体达用。”在出使辽国时,比赛箭术他箭箭中靶,让辽国皇帝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为官一任,他造福四方,守护百姓的权益。另外, 西湖著名的苏堤,就是章衡帮助苏轼建造的。
章衡,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字子平,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状元。章衡中状元后,通判湖州,值集贤院,默默十年后,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因对三司总理财政提出建议,被贬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年(1068),回京任太常寺,上疏建议编辑《厚陵集礼》,以传后世作为依据,被神宗采纳。曾出使辽国,于宴会上施展射技,发发中的,显示出文武兼备才略,赢得辽国优厚待遇。章衡担心学者不知古今,编写了《编年通载》,神宗阅后称善,赐之品服。后任吏部流内铨,剖析人才铨选制度利弊,多次上疏与宰相争辩,言“衡为朝廷大法,并非个人恩怨”。使宰相从其所言,时名声大振。不久,知通进银台司,值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曾请朝廷允许百姓贩盐,但如泥牛入海,未得回音。改成德军时,因朝中同僚犯案受牵连,被免官。元祐中(1086~1094),历知秀、襄、曹、苏州,复以待制知扬、庐、宣、僎州。章衡历事三朝,享年75岁。
宋朝自恢复科举以来,文化到了鼎盛的时期。嘉佑二年的科考进士榜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科举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榜。那时进士的龙虎榜有苏轼、曾巩、程颢等等优秀的人才。后来被名不见经传的一位才子得了状元,他就是章衡。因为章衡的试卷很受宋仁宗的喜欢所以提点他这状元。但是章衡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能文能武,还可有着治国的本领。所以被大家称这“天下第一状元”。
一、群星璀璨的龙虎榜
公元1057元,宋朝开始科考,当时的宋朝十分的繁荣,尤其是文化已经到达了鼎盛的时代。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欧阳修等人。进入进士的榜单中有我们大家熟悉的苏轼、曾巩、程颢等众多才子。当中唐朝宋八大家就有三名在此次入榜。按理说状元应该是这里面的其中一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而是被一个毫无知名度的才子章衡所得。当时在殿试的环节当中,程颢所写的试卷句子虽然不高深,但是句句在夸赞当朝天子的清明。所以宋仁宗一高兴就让状元给了章衡程颢。所以如何说话,情商高不仅现代重要,在古代也同样重要。
二、文武双全的状元
如果大家认为章衡只是一个会拍马屁的人,这可错了。他不仅有文采还会武功。当时章衡出使辽国的时候,在宴席上辽国人对宋朝一直不服,看到章衡以为是个文弱书生就想取笑他来灭灭宋朝的威风。于是就辽主决定让他与几个武官比试箭法。没有想到章衡连射数箭全中靶心。从此章衡大扬国威也受到了辽君的尊重;章衡的才华不仅如此,他还发觉许多学者不懂历史,于是凭一已之力编纂了《编年通载》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取消禁贩盐令让群众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同时还主持修筑了河堤,避免洪水的祸害。当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还请教过章衡的治水的办法,最后在章衡的帮助下修建了苏堤。
在宋朝能人辈出的时代要想出人头地真的十分困难,章衡的才气虽然不如苏轼、曾巩等人。但是他的文武双全、治国之道让他不愧成为“天下第一状元”的称号。一个人的成就不单单只是他有多少才华,而是将毕生所学的才能用于报效国家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关于章衡和章衡的一首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