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夏完淳简介,以及夏完淳简介别云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夏完淳简介,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南明诗人,爱国英雄。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夏完淳简介;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夏完淳简介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表现为:①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②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③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④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
夏完淳是明朝末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散曲家、骈赋作者,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下面是关于夏完淳是哪个朝代的的内容,欢迎阅读!
夏完淳是哪个朝代的
夏完淳是明朝末期的。
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1631年—1647年)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亡之后取别名为“复”。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词人、散曲家、骈赋作者,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匿故居,试图再起。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辗转跟随吴易,在太湖一带继续抗清,再次失败后,避居嘉定岳父家中,为参与策反清松江提督吴胜兆,秘密回到故乡松江。吴胜兆事败,导致通海案也被清廷发现,夏完淳因为是其中首领之一,受到缉捕,于南明永历元年六月底七月初之间在家乡被捕,遗母与妻,九月十九就义于南京,年仅十七岁。
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别云间》等。夏完淳不仅是明末民族英雄,同时是明末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以优美雄壮著称;夏完淳亦工词,其词哀婉凄恻,成就也较高;夏完淳在狱中完成的.数首散曲也是明代散曲的珍品;夏完淳在狱中写的散文《狱中上母书》是出色的作品;夏完淳的赋也有出色作品,如《大哀赋》、《寒泛赋》等;夏完淳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史学作者,其《续幸存录》评价南明弘光朝廷人物得失,常有很独到的见解。夏完淳一生虽然只有十七岁,但在诗、词、曲、赋、散文、史学方面都留下了杰出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占有突出的地位。
夏完淳的故事
这样一个人,有了他的存在,一部浩瀚中国文学史,平添几多豪气,几多傲骨;有了他,那国破家亡的凄凉,又陡增几许悲壮,几许轩昂。可是数百年来,他的诗,很少有人读到;他的名字,很少为人所知。至少当代公众中,知道夏完淳这个名字的,为数不多。但是,这个16岁为国赴死的少年诗人,应该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有了他,自宋以来至民 国,中华民族萎靡不振,几度亡国的千年屈辱史,也见一线亮色。
夏完淳,生于1631年,卒于1647年,松江华亭人(今上海人)。他才华横溢,胆识过人,9岁即能赋诗为文,名重一时。不幸生于动荡年代。明末,朝廷昏庸,宦党专权,政治极其黑暗。又连年大灾,饥荒尤烈,民众以野菜树根为食,饿死者甚多。政局动荡不安,内战不断。李自成起兵,明灭。斯时夏完淳年仅14岁,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太湖抗清,征战于长江流域。夏家本为江南名门望族,富甲一方,为救国复明,父子倾尽财富,毁家抗清。历经两年血战,无奈明朝大势已去,独木难撑。夏完淳16岁兵破被俘,壮志未酬。生死关头,凛拒苟且偷生,慷慨赴难。
少年如此英雄,还难得才思敏捷,写下几多诗文,辑有《夏完淳集》传世。他的诗文,写军旅艰辛,追思死去的同仁志士,写赴死前的心情,慷慨激烈,高亢雄壮。他写道:“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励志鸡鸣思未楫,惊心鱼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 仇。”少年英雄倚剑报国形象跃然纸上。兵败入狱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以表心曲:“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英雄恨,泪满巾,何年三户可亡秦。”少年的侠肝义胆,激越豪情,英雄气概,吞山河,盖宇宙。
少年英雄更难得有柔情万种。临刑前写《遗夫人书》与妻诀别:“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见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言至此,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绝……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少年英雄视死如归,绝无贪生之念。
四百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少年英雄的侠骨、诗章、柔肠,穿越时空,撞击我心。短短一生,竟如此不凡,实乃旷世之英才。
别云间 夏完淳夏完淳简介,是一首风格悲壮的诗篇,表达作者对国忘的悲与痛。本文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夏完淳简介!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字词解释:
羁:停留。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南冠:被囚禁的人。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作品背景: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作品赏析: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夏完淳简介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明永历元年六月在家乡被捕,遗母与妻,就义于南京,年仅16岁。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别云间》等。
以上这篇别云间 夏完淳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夏完淳简介!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翻译如下:
别云间 ·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参考翻译: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背景: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年代:明朝
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明永历元年六月在家乡被捕,遗母与妻,就义于南京,年仅16岁。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别云间》等。
明朝夏完淳的诗词诗句
1、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夏完淳
2、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夏完淳《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似雨江梅,如烟飞絮,细细香风欲送。江上梦回青琐闼,佩声却是谁家凤?几番空对紫薇花,而今悔、虚害也黄粱梦。正宿雨初醒,春眠未起,一派画楼钟动。叹谪仙先朝供奉。看春色流光,雨梢花重。西楼倚,锦筝低按,东郭卧、玉樽休空。莽游仙、白了人头,但芝草连天,丹霞封洞。待饮马榆关,拂衣黄阁,古月梅花三弄。夏完淳《金明池》
5、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夏完淳《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
6、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7、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日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往事思量一饷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夏完淳《一剪梅柳》
8、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
9、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夏完淳
10、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合》黄花无分,丹萸几人。忆当年,吴钩月下,万里风尘。夏完淳《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11、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
12、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夏完淳
13、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恨柳丝,系得离愁住,系不得离人住。夏完淳《寻芳草别恨》
明朝内家拳名家王宗岳诗词诗句
年代:明朝
王宗岳作品:《太极拳论》
王宗岳简介:
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另有《阴符枪谱》等。见《清史稿·王来咸传》、《王征南墓志铭》。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
王宗岳诗词诗句
1、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王宗岳《太极拳论》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王宗岳《太极拳论》
3、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王宗岳《太极拳论》
4、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王宗岳《太极拳论》
5、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王宗岳《太极拳论》
6、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王宗岳《太极拳论》
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王宗岳《太极拳论》
明朝吕坤经典诗句
明朝吕坤经典诗句
年代:明朝
吕坤作品:《呻吟语》
吕坤简介:
吕坤(1536--1618),字叔简,商丘宁陵县人,明代著名无神论思想家,哲学家。
明朝吕坤经典诗句
1、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居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强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吕坤《呻吟语》
2、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吕坤
3、目不容一尘,齿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吕坤《呻吟语》
4、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过则两过都免,一不认过则两过不免。——吕坤《呻吟语》
5、"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作热闹人,说孟浪语,岂无一得?皆偶合也"。——吕坤《呻吟语》
6、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驰则百兴俱废。圣人之治天下,鼓舞人心,振作士气,务使天下之人,如含露之朝叶,不欲如久旱之午苗。——吕坤《呻吟语》
7、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吕坤
8、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吕坤
9、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吕坤
10、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吕坤
11、凡听言,要先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识见,又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吕坤
12、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13、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吕坤
14、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吕坤
15、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吕坤
16、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吕坤
17、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吕坤
18、奋始怠终,修业之贼也;缓前急后,应事之贼也;躁心浮气,蓄德之贼也是;疾言厉色,处众之贼也。——吕坤
19、厚时说尽知心,提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吕坤
20、有所不言,言必当;有所不为,为必成——吕坤
21、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22、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吕坤
23、方严是处人大病痛,圣贤处人,离一温厚不得。——吕坤
24、侍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吕坤
25、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吕坤
26、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吕坤
27、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28、一切利己的生活,自——以时间来衡量生命。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所为。——吕坤
29、把意念深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起,何事不可做。——吕坤
30、“无伤”二字,修已者之大戒也。——吕坤
31、轻言骤发,听言之大戒也。——吕坤
32、久立先养足,久夜先养目。——吕坤
33、门户可以托父兄,而丧德辱名非父兄所能庇。——吕坤《呻吟语·存养》
34、形生于气。——吕坤《呻吟语》
35、我只是我。——吕坤
明朝张景岳经典诗句名句摘抄
年代:明朝
张景岳作品:《类经》《景岳全书》
张景岳简介:
(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汉族,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同名张景岳,1945年12月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河南。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张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78岁。
明朝张景岳经典诗句名句摘抄
1、为人不可不知医,以命为重也。而命之所系,惟阴与阳,不识阴阳,焉知医理?此阴阳之不可不论也。夫阴阳之体,曰乾与坤;阴阳之用,曰水与火;阴阳之化,曰形与气。——张景岳《景岳全书》
2、志闲而无贪,何欲之有?心安而无虑,何惧之有?形劳而神逸,何倦之有?——张景岳《类经》
3、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张景岳《类经》
4、天有日月而照临万方,人有眼目而明见万象。——张景岳《类经》
5、不明天道,则不知运气之变。不明地理,则不知方土之宜。不明阴阳更胜,则本末俱失。不明气之先后,则缓急倒施。——张景岳《类经》
6、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张景岳《类经》
7、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大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晨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张景岳《景岳全书》
8、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何危焉?——张景岳《类经》
9、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张景岳《类经》
10、人身之病,变端无穷。其治法则千态万状,有不可以一例拘者。——张景岳《类经》
11、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张景岳《景岳全书》
12、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遂气亡。释氏有戒欲者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2),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此言深得制欲旨要,亦足为入门之一助也。——张景岳《景岳全书》
13、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民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张景岳《景岳全书》
14、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王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后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张景岳《景岳全书》
1、夏完淳拼音:[xià wán chún]。
2、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3、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4、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和遗腹子,遗腹子出世后夭折。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柳亚子《题》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夏完淳简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夏完淳简介别云间、夏完淳简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