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 宋哲宗是南宋还是北宋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1-08 24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宋哲宗,以及宋哲宗是南宋还是北宋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宋哲宗是一个好皇帝吗?为什么说宋哲宗短命最可惜?

宋哲宗赵煦是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登基的时候才十岁。不过宋哲宗他的身体从小就不好宋哲宗,甚至还会咳血。在位十五年后英年早逝了,死的时候才二十五岁。他的确是大宋难得的一个好皇帝,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宋哲宗的早逝非常可惜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在位期间,对内进行了改革,一举击败外敌。与那些一听外敌入侵就吓得逃跑的皇帝相比不知道强多少倍。

宋哲宗登基后年纪还小,所以大权掌握在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但她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当初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她就是总后台。那么她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重用司马光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

宋哲宗少年老成,他到了亲政的时候,可高氏不放权,更让赵煦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朱氏也过于严苛。等到高氏死后,宋哲宗亲政了,他开始大力打击保守派,同时启用改革派,继续神宗遗志推行新法。

新政开始实施后,各项新法先后恢复,并根据神宗时推行新法的弊病,作了些改进,相比宋神宗他更加理性和客观。

宋哲宗之所以改革,主要的目的除了国家的发展之外,更关键的是想要在军事上有所发展。在几年之后,国力有了提升,宋哲宗便对西夏下手了。

宋哲宗早期,保守派当家做主,他们摒弃了新党开边政策。为巩固边防,企图向西夏求和,可人家还不乐意。所以宋哲宗其实对于西夏的态度并不是那么软,相反还想用武力解决问题。

在这种思想下,大宋与西夏开始了一系列战事,还取得了胜利,将旧党割让过的土地都尽数收回了。

相比之下,宋哲宗的确比宋朝很多皇帝都要强一些,这个强并非完全指的是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宋哲宗对于外敌的强硬,这在宋朝也少有的。

两宋之所以总被人家认为羸弱,其实并非实力真的差很多,关键在于统治者根本就没有对抗下去的决心,这是非常危险的。

就像当初宋真宗那样,一听说外敌入侵了,吓得腿都软了,指望着这样的人统治一个国家,没有灭亡已经是万幸了。

可惜,就在大宋事业上刚有些起色,宋哲宗英年早逝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实在是有些可惜。否则历史或许将会走向另一个结局。

评说宋哲宗——赵煦

大宋"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又名赵佣,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十岁,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赵煦开始亲政,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七年的励精图治。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赵煦病逝,葬于永泰陵,年仅二十五岁,在位一十五年。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 十二月七日,赵煦生于皇宫,赵煦出生后,被授给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封为均国公。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 ,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为延安郡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宋神宗在集英殿宴请群臣,当时赵煦就在神宗的身旁,赵煦外表纯粹温和,举止完全符合礼仪制度,都说人对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赵煦这算是留给朝臣们一个不错的印象,为他以后被立为皇太子打下了基础。要知道,宋神宗是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驾崩的,而且还是病逝的,这会儿已经是元丰七年三月了,由此可见,宋神宗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我猜想,宋神宗把赵煦带在身边见朝臣,一来,就是想历练一下他这位未成年的儿子,俗话说得好,临阵磨枪,不亮也光,毕竟自己的身体已经快不行了,想让儿子看看他是怎么处理朝政的,怎么跟朝臣相互周旋和勾心斗角的;二来,是想看看他这位儿子见到朝臣是否会怯场或是仗着有皇子身份对朝臣吆三喝四,三来,是想让大臣给自己把把关,毕竟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四来,是想看看朝臣们对他这个儿子态度如何,毕竟只有让大臣信服,皇位才能坐稳,否则,一切都是扯谈。

其结果没有令他这个当爹的失望,赵顼顺利地通过了这一关。果不其然,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宰相王珪率宰执入见神宗,请求立储,然后由皇太后高氏(宣仁圣烈皇后)垂帘听政,当时宋神宗已说不出话,只是点头首肯。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初五,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赵煦即位。高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神宗生前,高太后就不赞成变法改革,在她执政后,便任命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左丞,参与朝政。司马光用"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作为废除新法的理论依据,新法遂渐被废除。这就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佑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 元佑更化 的事件。

在史学界中,大多 历史 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把元祐更化看作一场复辟和 历史 的倒退,并将变法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元祐党人的反对和阻挠,甚至把北宋的中衰和灭亡也归罪于元祐更化及其代表人物司马光等人。我个人认为,从王安石变法到元祐更化是一个必然的 历史 过程,是北宋 社会 矛盾自身运动的结果,不能把这个 历史 进程中的某一个事件单独拎出来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不正确的,评价 历史 事件应该要有人们常说的大局观,这样往往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说完了元祐更化,我们再往下说,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个事情,不说在别的朝代,光说在宋朝,就发生了好几次,那就是"帝后矛盾",我这里的"后"指的是太后,相信大家都看过古装剧《清平乐》,在剧中,有王凯饰演的宋仁宗和由吴越饰演的刘娥刘太后就有矛盾,至于矛盾是什么,不在今天的谈论范围之内,但是今天的"帝后PK战",就在谈论的范围之内,请大家睁大眼睛好好看看,今天这两位的PK战,最终到底是谁胜谁负呢?

在这里,我要说一点,高太后与赵煦不是亲生母子,而赵煦的亲生母亲是朱氏。高太后听政时,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赵煦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赵煦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赵煦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高太后奏事,背朝赵煦,也不转身向赵煦禀报。以致赵煦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朝中官员的臀部和背部。这算怎么回事呀!不仅如此,到了赵煦十七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赵煦,使其心中非常怨恨,这也是他亲政后大力贬斥元佑大臣的一个原因。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赵煦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赵煦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二十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赵煦晚上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这如何能忍?堂堂九五之尊落得这般田地,他怎能不气?更让赵煦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朱氏也过于严苛。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地说一下这位皇帝亲生母亲的生平经历,说起来,她和宋仁宗的亲生母亲其实挺像的,不过要比宋仁宗的亲生母亲要幸运一点。朱氏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赵煦、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被封为德妃。

好了,说正题。前文说,高太后对朱氏过于严苛,那怎么个严苛法儿呢?赵煦即位后,按照常理,皇帝的母亲应该被尊封为皇太后,而朱氏呢,这位皇帝的亲生母亲,只被尊为太妃,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大伙儿别忘了,这会儿赵煦才刚登基,还是个孩子,主持朝政的人是谁呀!是高太后!这就说明,封赏朱氏的旨意出自高太后口中,真是岂有此理!你对我不好也就罢了,你竟然这样对我的母亲!为此,赵煦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

也许你会说,高太后这样对赵煦,赵煦就不知道反抗吗?他不是不知道反抗,相反,他很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例如:每次大臣向赵煦和高太后奏报时,赵煦都沉默不语,有次高太后问赵煦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赵煦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赵煦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太后令人换掉,但赵煦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后问为何,赵煦答:"是父皇(神宗)用过的。"高太后心中大惊,知道他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为此,刘挚曾上疏,让高太后教导赵煦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说:"我常与孙儿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担心,当然更不敢放下权力。

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后崩逝 ,赵煦开始亲政,然后赵煦召回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章惇,在亲政后次年改元"绍圣",表明绍述的思想,大力打击元佑大臣,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于岭南(今广西、广东、海南一带),别看现在那里经济发展水平高,很发达,但是在我国古代那里可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为的让他们永无翻身之日。不仅如此,赵煦甚至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 ,竟一度想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由此可见,赵煦与高太后的关系僵到何种程度。高太后和赵煦的"帝后PK战",到这里就正式收官了,其结果是宋哲宗胜出,不过这才符合常理,毕竟年龄差距在那儿摆着呢,高太后再厉害,但她说到底只是个没几年好活的老太太,"千古第一女帝"武则天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说完了"帝后PK战",我再来说一件发生在哲宗朝的著名 历史 事件——平夏城之战。常人往往把公元1041年西夏与宋朝缔结和平条约作为宋夏战争的结束,而在真实的 历史 中,那纸和约不过是一个短暂的休止符而已。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病逝后,宋夏之间维持了20年和平,然而宋仁宗去世后,宋夏战争终于风云再起,这也成为了王安石变法的一个动因。而在宋朝新旧两党的争执中,西北军事改革也成为新法中硕果仅存的独苗。宋朝始终将整顿西北军务当作了国策的重点,这一政策很快也收到了回报。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宋朝与西夏在西北连年征战,虽互有胜负,却渐渐扭转了仁宗时代被动挨打的局面,甚至能够主动出击,在与西夏硬碰硬的较量里不断蚕食西夏的战略要地。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国力不及的西夏终于渐渐走向了下坡路。而发生在公元1097年的宋夏平夏城之战,则是西夏人军事进攻里最后的疯狂。就在这种背景下,平夏城之战爆发了。

从元佑八年(1093年)到绍圣二年(1095年),宋廷重新调动陕西前沿的人事任命。新党强硬派吕惠卿当上鄜延路经略使,孙路继任河东路经略使。武将王文郁成为熙河路经略使,章楶出任泾原路经略使。开封方面,朝廷罢免韩忠彦及其余旧党支持者,重新建立战时政府和战区指挥体系。圣三年(1096年),吕惠卿在五十日内,组织了十四次小规模的出击行动,激起夏人全力反扑。同年末的延安一役,西夏集结五十万大军,意图击溃鄜延路所有军事力量。这场战役的结果是以西夏的战术胜利而结束,并杀死近三千名宋军,但以五十万人杀死不到三千名宋军,战果无疑微不足道的,于大局毫无裨益。由此看来,西夏已经下坡路了。

在外交上,北宋与辽国在这个时期和平共处,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崩逝;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后逝世,宋方皆遵循成例,告哀于辽朝,辽方亦遣使吊祭。并曾遣使祝贺赵煦即位 ;北宋与西夏上文已经说过了,对其进行武力征服。

对于宋哲宗赵煦的评价,《宋史》中是这样说的:"哲宗以冲幼践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马、吕诸贤,罢青苗,复常平, 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几仁宗。奈何熙、丰旧奸 枿去未尽,已而媒蘖复用,卒假绍述之言,务反前政,报复善良,驯致党籍祸兴, 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矣。吁,可惜哉!"

我个人认为,宋哲宗是一位悲剧性的皇帝,他的悲剧性从他九岁登基就已经注定了。和所有幼年登基的皇帝一样,因为年幼从而失去了执政的权利。当时的国家政权都掌握在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手中,朝臣们往往忽略了年幼的皇帝,而直接向太后回禀。不仅如此,宋哲宗长大之后,到了亲政的年龄后,高太后仍然没有还政于他,一直到高太后去世,国家大权才回到 哲宗手中。时时刻刻的压抑,让宋哲宗心里充满了逆反的心思。他的悲剧还在于,哲宗自幼受到的压抑,也许是高太后给他的压力太大,以至于他对高太后的所有都充满了憎恨,而对自己父亲神宗充满了欣羡与敬仰。所以亲政后,宋哲宗启用 新派人士,贬谪旧党,从而使得宋朝的党争越发严重,对国力的消耗极大,埋下了宋朝党争的祸患。可以说,如果不是高太后的压制,这位年轻而聪慧的帝王,也许不会如此偏执,以至于为后世留下祸患。

历史人物故事:宋哲宗

宋哲宗简介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年仅24岁,葬永泰陵。

宋哲宗历史故事

宋哲宗(1076年—1100年)赵煦,汉族,宋神宗第六子。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元丰五年(1082)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元祐八年(1093),太后去世,亲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

哲宗登基时,只有10岁,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宋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1100年)1月病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原因。

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

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王赵佣为皇储,由皇太后高氏暂时听政,神宗表示同意。宋哲宗坐像高太后出身尊贵,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时,高太后与英宗都住在宫中,曹皇后视她如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这种世家与皇室之间的联姻无疑有助于巩固高氏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经历了仁、英、神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丰变法等事,政治经验很丰富,她在保证哲宗继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神宗生病时,他年龄最大的儿子延安郡王赵佣才10岁,而两个同母弟弟却年富力强,雍王赵颢36岁,曹王赵頵30岁,论声望、地位和出身,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做皇帝。当时,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们曾想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邢恕以赏花为名将二人邀请到自己府中,对他们说神宗的病情已无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高公绘大惊,明确表示,这是邢恕想陷害他们全家,急忙与高公纪一起离开邢府。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王珪。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却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暗处,只要王珪稍有异议,就将他杀死。王珪胆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称“取圣旨”,皇帝裁决后,他称“领圣旨”,传达旨意是“已得圣旨”)。见蔡确相问,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赵佣。王珪这一次却很有主张,蔡确无法,便只好四处张扬,说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却反诬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此事在后来给他招来大祸。  不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赵颢和赵頵也极为关注选立皇储一事。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高太后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寝。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加快了立赵佣为储的步伐,还暗中叫人秘密赶制了一件10岁孩童穿的黄袍,以备不时之需。

这年三月,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赵佣,宣读神宗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皇储之争总算平静下来。数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达8年之久。

高太后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神宗时代,高太后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新法败坏0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司马光在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达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复出,称他为“司马相公”,而许多赋闲在家的反变法-也很钦佩他,这些人是司马光执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以神宗母高太后的名义来变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废除新法之彻底,不能不说他带进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情绪的影响。然而,高太后却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又将支持变法的-吕惠卿、章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时,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但她却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在高太后垂帘时期,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哲宗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转身向哲宗禀报,以致哲宗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朝中-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们,这也是哲宗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哲宗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哲宗成为一个恪守0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哲宗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因为仁宗创下了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哲宗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0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间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得知后大惊,哲宗此时才14岁,后宫竟然寻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声色?刘安世上奏章,告诫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疏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高太后对外解释说,是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哲宗身边的宫女一一唤去审问。哲宗后来回忆说那些宫女们个个红肿着眼,脸色惨白,他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是刘、范暗中告了状,而自己却浑然不知。高太后的这些做法虽然目的是为了照顾和保护哲宗,但却使得哲宗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

更让哲宗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妃也过于严格,甚至是苛刻。或许是她有着某种隐忧,担心哲宗母子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妃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随母亲改嫁后,却为继父不喜,只得在亲戚家长大。-妃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才封为德妃。-妃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元丰八年十一月,-妃护送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大臣韩绛任河南知府,亲自往永安迎接灵柩。-妃走在后面,韩绛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韩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礼?”吓得-妃淌着眼泪谢罪。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妃却不能母以子贵,只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如何对待朱太妃问题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见。有人想趁机拍高太后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级,以凸显垂帘的太皇太后。有人想着将来终究是哲宗掌权,主张尊崇朱太妃,以显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却另有打算,想压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哲宗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从哲宗生母的待遇问题上,可以看出其间夹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们所做的一切,对于哲宗来说,负面影响非常大。哲宗早慧,八九岁时便能背诵7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颇得父亲神宗的喜爱。元丰七年三月,神宗在宫中宴请群臣,时年9岁的赵佣随同。赵佣虽然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但却表现得极为得体,得到父亲的夸赞。哲宗即位后,辽朝派使者来参加神宗的吊唁活动,宰相蔡确因两国服饰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便反复给哲宗讲契丹人的衣着礼仪。哲宗先是沉默不语,待蔡确絮絮叨叨讲完,忽然正色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一愣:“当然是人,但是夷狄。”哲宗道:“既是人,怕他做甚?”言辞极锋锐,蔡确无言以对,惶恐退下。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对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后奏报时,哲宗都沉默不语。有次高太后问哲宗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弦外之音就是自己无非是一个摆设而已。哲宗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太后令人换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后问为何,哲宗答:“是爹爹(神宗)用过的。”高太后心中大惊,知道他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大臣刘挚曾上疏,让高太后教导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说:“我常与孙子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担心,当然更不敢放下权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绍圣,大力打击元祐大臣,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拨下,直指高太后“老0擅国”,欲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也许在最初,哲宗对父亲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时期被冷落和忽视的经历加剧了他对元祐政治的不满,便极力推崇神宗。可见,在哲宗的政治抱负中,有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使得他的人生多了些悲剧色彩,也使得朝野上下的分野益发清晰。

政治漩涡中的新旧党

哲宗朝,无论是元祐时期,还是哲宗亲政后,最活跃的似乎都是朝中的大臣们。由于变法与反变法矛盾的延续以及哲宗与高太后的冲突,使得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新党)与反对变法的大臣(旧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党争,成为其中的主角,也就演出一幕幕令人叹息的悲剧。  在高太后垂帘的8年中,旧党不仅控制了整个朝廷,对新党的打击和倾轧也始终如一,从未放松过。旧党刘挚、王岩叟、朱光庭等人甚至竭力搜寻新党章惇、蔡确的传闻轶事,任意加以穿凿附会,对其进行诋毁,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车盖亭诗案。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神宗变法时,王安石见蔡确颇有些才能,便推荐他做三班院主簿。但蔡确长于见风使舵和阴谋诡计,当他见到神宗有疏远王安石之意时,竟不顾知遇之恩,-参劾王安石。蔡确为了谋取高官,制造了多起冤狱。他自知制诰升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均靠制造冤狱夺别人官位后得到。很多大臣都看不起他,而蔡确却自以为本事了得。神宗病危时,蔡确与邢恕欲立神宗同母弟雍王颢和曹王頵不成,反过来诬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废哲宗之意,自谓有策立功。  高太后垂帘后,新党势力被排挤,蔡确也被贬出朝廷。元祐元年,蔡确罢相,出知陈州。次年,蔡确再贬安州。在安州游车盖亭时,蔡确写下了《夏日游车盖亭》十首绝句,诗被与蔡确有过节的吴处厚所得。吴处厚曾在蔡确手下为官,希望他推荐自己,但被蔡确拒绝了,由此怨恨不已。终于,吴处厚等来了报复的机会,他将蔡确的诗上呈朝廷,说其中“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高太后比做武则天。而旧党梁焘、朱光庭和刘安世等人立即加以发挥,肆意攻击,并以“邢恕极论蔡确有策立(哲宗)功,真社稷臣”的言论相-,高太后怒不可遏,将蔡确贬到新州。吕大防和刘挚曾以蔡确母亲年老,岭南路远,主张改迁他处,高太后却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如同被判了死刑。苏轼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是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他还请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旧以沉默相抗议。哲宗亲政后便把大批元祐大臣贬至岭南,印证了范纯仁当日的忧虑。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旧党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人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一次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0”。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祐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铲除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司马光的.同僚及追随者们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给新党以毁灭性的打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但是,随着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长,不仅旧党成员,连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来、新党复起的政治气氛。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时,她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实际上是已经预感到哲宗准备起用一批新人,要他们提前准备,尽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后来事实证明,哲宗亲政后,凡是高太后垂帘时-新党和罢免新法的-几乎无一人幸免于报复。  哲宗亲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黄履和张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但在经历了元祐时期旧党的残酷倾轧后,他们的政治性格在党同伐异过程中遭到严重扭曲。当他们复出时,他们与亲政的哲宗一样,都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而章惇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学善文,考进士时,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为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居然再次参考。一次,章惇与苏轼外出游玩,走到一个深潭边,见潭下临万仞绝壁,有根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到绝壁上去题字,苏轼见绝壁下深不见底,当即摇头,连说不敢。章惇却从容地吊下绳索攀着树下去,在壁上大书:“苏轼章惇来。”上来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旧。苏轼拍拍他的肩膀说:“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听罢,哈哈大笑。

熙宁初,章惇得王安石赏识,被委以要职。后来,高太后和司马光废除新法,章惇与他们的冲突就越来越激烈,甚至还与司马光在高太后帘前争论,言辞极为尖锐。高太后大怒,刘挚、朱光庭和王岩叟等人趁机上奏指责章惇,章惇被贬出朝廷。  章惇返回朝廷后,不忘刘挚和王岩叟等人对新党的攻击,变本加厉地对他们进行报复。绍圣元年(1094),章惇在哲宗的支持下,将旧党的主要人物吕大防、刘挚、苏轼、梁焘等人贬到岭南。章惇还利用哲宗不满当年刘安世和范祖禹谏宫中寻找乳母一事,将两人也贬到岭南。绍圣四年,章惇等人频频上奏,哲宗又开始对元祐大臣进行新一轮的打击。已故的司马光和吕公著等人均被追贬和削夺恩封,哲宗甚至还要掘两人坟墓,由于大臣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相谏才作罢,但两人后代都被牵连遭贬。仍在世的元祐大臣,均被贬出朝廷,后来几乎都相继到了岭南。

章惇对旧党还采取了一个极严厉的措施,即编类元祐臣僚章疏,也就是把元丰八年四月以后所有攻击新党和新法的章、疏都予以排比分类,再给上章、疏的人依次定罪,此活动一直到哲宗去世时仍在进行。此外,章惇在贬逐元祐党人时,还以被贬者的姓名来定贬所。苏轼贬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类似“儋”。刘挚贬新州,因为“新”字音近似刘挚字莘老之“莘”。黄庭坚贬宜州,因为“宜”字似其字鲁直之“直”字。而刘安世贬逐时,有人说刘安世曾算过命,说他命极好,章惇就在昭州上一指,说:“刘某命好,让他去昭州试试。”竟将人的生死视为儿戏,不幸为苏轼所言中。

新党对旧党的报复性打击与哲宗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哲宗不满司马光的“以母改子”,不满元祐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更不满高太后对他的种种压抑,因此,对旧党的仇恨心理不亚于元祐时被打击的新党。绍圣初,逢郊祀大礼,朝廷要颁布大赦诏令,通常连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请示哲宗,可否赦免贬谪的旧党-,哲宗回答得极为干脆,说决不可以。绍圣四年(1097),有人建议让谪居岭南的刘挚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气”,哲宗却说:“刘挚等安可徙!”连在岭南附近做些调动也不允许。而对于王岩叟,哲宗指责他当初贬蔡确时,实际上是将矛头对准自己,用心极险恶,也就更加痛恨他。哲宗的这些言行相当于宣判了旧党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哲宗统治时期,他们永无翻身之日。

皇后孟氏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皇后的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说:“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听立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他们逮捕宦官、宫女三十余人,严刑拷打,而后又伪造供词,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刘婕妤斗败了孟皇后,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祐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祐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杭州)。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囗(fu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宋哲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宋哲宗是南宋还是北宋、宋哲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