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固伦荣宪公主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容妃真的刷了27年马桶吗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固伦荣宪公主虽然只是公主,但是却是康熙最为疼爱的一个女儿,她下葬时所穿龙袍就是康熙所赐。荣宪公主在康熙诸多女儿中排名第三,不过由于前面两位公主很小便夭折,所以荣宪公主其实等同于长公主。清朝时期能够享有“固伦”这一封号的公主多为嫡长女,因为前两位公主均早夭的缘故荣宪公主勉强能够称得上是长公主。然而她并非皇后所生,所以按照清朝礼制她实际上并无资格享有这个封号。
荣宪公主十分聪敏伶俐,所以颇得康熙喜爱,待她年满十八岁之际康熙便将她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半年之后,荣宪公主被许配给乌尔衮。这乌尔衮出身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将荣宪公主嫁于他其实也是为了拉拢,借此来稳定清朝的统治。此后荣宪公主便一直生活在蒙古大草原上,与乌尔衮过着十分和睦的生活。因为荣宪公主,乌尔衮对清朝始终非常忠心,就连最后也是死于随康熙出征途中。
康熙四十八年时,康熙破例下旨将荣宪公主封为“固伦荣宪公主”。这个封号对于公主来说无疑是最为尊贵的,从中也可看出康熙对这个女儿是十分上心的。不仅如此,康熙还曾因为想念荣宪公主还亲自前往蒙古看望她。荣宪公主听闻这个消息之后还特地仿照北京四合院修建了一座行宫,供康熙休息用。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固伦荣宪公主的陵墓被发现。当考古学家看到荣宪公主的遗体时都感到非常吃惊,吃惊原因在于荣宪公主是身穿龙袍下葬的。清朝时期除了帝王之外,皇后以及皇贵妃其实在得到君王首肯的情况下也是能够穿龙袍的,只不过她们的龙袍样式与君王的略有不同。由此,相关学者推测荣宪公主穿着下葬的龙袍十有八九是康熙赏赐的。
在古代生在帝王之家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斗得你死我活,而公主往往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自汉朝以来公主要么被用来和亲,要么被用来做政治联姻。清朝的康熙皇帝有个非常宠爱的公主,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将她嫁到遥远的蒙古。200多年之后这位公主的墓被发现,令人惊讶的是她的尸身不但没有腐烂,还穿着一件龙袍!
这个公主就是固伦荣宪公主,从康熙皇帝给她的封号就能看出对她的喜爱。要知道历朝历代封号都有规矩,在清朝“固伦”这个称号一般只能封给嫡长公主,而固伦荣宪公主并非皇后所生,这也显示出康熙对她的宠爱非同一般。其实从另外一种角度上来说这也很合理,康熙12岁就成亲了,因为年龄太小他的前几个孩子都夭折了。在固伦荣宪公主降生之前,虽然康熙的妃子也生了2个女儿,但最终全都死掉了!她也成为了实际上的长公主,康熙对于这个女儿非常看重,给这样的封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康熙非常宠爱她,但是身为皇帝也有很多无奈。清朝时期满族人一直和蒙古人的联系比较密切,两者也往往通过联姻加强彼此的政治关系。康熙为了国家安定最终将年仅19岁的固伦荣宪公主嫁到了遥远的漠南蒙古,女儿远嫁之后康熙非常想念她,甚至亲自去远赴蒙古前去看望,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雍正六年,固伦荣宪公主在蒙古病逝,但是她的故事却并未结束。
1972年蒙古赤峰巴林右旗的一处墓葬遭到了破坏,但是因为墓葬的防盗措施做得非常好,盗墓者并没有得到什么。考古专家为了保护好墓葬,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专家在挖掘中发现了刻着墓志铭的石碑,上面的字清晰可见:“公主:大清圣祖仁皇帝次女也,康熙三十年厘降于巴林,初封和硕荣宪公主……”专家也正是通过这块石碑判断出墓主人就是康熙的爱女。
当专家打开棺木之后,惊讶的发现尽管已经过去了240多年,但是公主的尸身并未腐烂,皮肤甚至还有弹性!她身上还穿着一件龙袍,在中国古代龙袍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穿的,专家推断这应该是康熙给女儿的陪嫁之物。这本是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只可惜当时处于非常时期,这位清朝公主的尸身在240多年后重现天日,居然被一群人拉去游街。
荣宪公主,生于康熙十二年,是康熙的二公主,但实则是康熙序齿中最大的女儿,只因第一个纯禧公主是养女,她年龄较大,所以纯禧公主为大公主(后也被雍正封为固伦纯禧公主)。荣宪公主为康熙的荣妃马佳氏所生,荣妃是康熙早年的宠妃,虽然生育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但只有一个女儿活了下来。活下来的荣宪公主却成了康熙最喜欢的女儿,这是不是是冥冥中对荣妃的补偿呢。

康熙三十年,荣宪公主被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她是康熙的众女儿中第一个受封的,当年6月,荣宪公主就下嫁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特乌尔衮(固伦淑惠公主的孙子)。这年,荣宪已经18岁,虚岁也19岁了。按照清朝女子正常的出嫁年龄应该是14岁左右,而荣宪公主却还是拖到了19岁。这应该跟康熙对她的喜爱有关,舍不得她那么早远嫁。这时小伙伴们可能就要问了,既然舍不得,那不让她远嫁不就可以了吗?但是说的轻巧,行起来则难,为了稳固江山邦交康熙那会的公主们几乎都是要远嫁的。

作为康熙最爱的公主,荣宪也不得不要远嫁。康熙还想着多留两年呢,留来留去,终究还是留不住了,荣宪公主终于要出嫁。荣宪出嫁后,康熙却并不是就只剩下思念了,康熙是亲自去到荣宪家里去看她了!在荣宪公主出嫁以后,康熙至少亲自去荣宪的夫家十次以上,是康熙所有女儿中,出嫁后被康熙探视得最多的。

在荣宪公主夫家的家乡,甚至还建起了一座康熙的行宫,康熙亲自赐的牌匾至今仍在。而且,荣宪公主并不是一般的和亲公主(康熙的姑姑),也不像是所谓的联姻棋子,因为早在皇太极时期已经有公主去和亲了,而且还生活得不错。康熙将荣宪嫁给姑姑的孙子,应该是为了保护荣宪!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病了,荣宪公主尽心侍奉在旁,康熙十分欣慰,便将荣宪公主册封为固伦荣宪公主!康熙包括养女在内的所有女儿中,荣宪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康熙亲自晋封的固伦公主。可见,康熙对这个女儿有多疼爱,连权倾漠南漠北的恪靖公主都比不上这个二姐呢
在古代的历史上,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皇帝总是有些能够区别于常人的东西在其中,比如绣有龙形图案的龙袍。
至于穿着龙袍下葬,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一名女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专权的武则天和慈禧,也都不敢这么做。
这是因为武则天在去世前,已经因为神龙政变失去了皇帝的位置,而到了705年,82岁的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年82岁,唐朝君臣按照武则天的遗诏,上的尊号是“则天大圣皇后”,并没有称其为皇帝。
至于另外一人慈禧,去世前匆匆留下了遗言,要求:“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自己更不可能明面上进行僭越-。然而她二人做不到的事情,清代一名女子却做到了,这就是康熙时期的固伦荣宪公主。
如果是看过《康熙王朝》这部经典电视剧的读者,或许会对剧中康熙的女儿蓝齐儿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蓝齐儿从小受到父皇和太后的宠爱,然而等到长大,她却被迫嫁给葛尔丹作为妻子,走向了和亲的道路,最终随着葛尔丹势力的覆灭,和亲的蓝齐儿却永远的留在了草原上,没有再次回到京城。
实际上,蓝齐儿的原型,正是来自于固伦荣宪。
1673年,固伦荣宪公主出生在北京城,她的母亲是荣妃马佳氏,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的第三个女儿,并且在1691年获得了封号。
按照当时满蒙和亲的传统,等到1691年6月,18岁的公主便下嫁给了漠南蒙古巴林不博尔济吉特氏的乌尔衮郡王。
和电视剧表现不同的事情是,乌尔衮历史上并没有进行反叛,反而对清廷忠心耿耿,因此受到了康熙的喜爱和重视,并且被封为了和硕额驸。
而公主和乌尔衮感情融洽,也十分受到部落人民的喜爱,然而遗憾的事情是,康熙六十年跟随康熙出征,但是因为疾病,最终在军营当中去世。至于公主,在丈夫去世后7年,也在蒙古离开人世,部落人为她举行了十分盛大的葬礼。
而在如今,固伦荣宪公主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得到了完好的保留,墓地建筑规模更是十分宏伟,占地面积达到了5000平方米,周围有砖砌围墙,这在蒙古墓室当中已经算是十分罕见。
更让人感到吃惊的,莫过于荣仙公主的服饰,在1972年出土的时候,公主的遗体依然保存十分完好,而她头南脚北,佩戴有金制凤冠,腕套金镯指戴戒指,足蹬大红缎满帮绣花靴子,衣服上竟然穿着着光彩夺目的珍珠团龙袍,除此之外,棺木附近还有两个骨灰罐,盛放着的是乌尔衮还有公主儿子琳布的骨灰。
为什么固伦荣宪公主会有这样的待遇呢?可能和蒙古部落,对于朝廷规定并不太了解所导致,以至于公主去世后,就给她穿上了象征着皇室的龙服,不过这也足以看出固伦荣宪的地位,相比于影视剧的蓝齐儿,她的人生还是要幸福上了不少。
荣宪、恪靖、温恪等是根据她们的性格、品行、或政治影响(如恪靖“恪守靖藩”又号静宜公主海蚌公主,海蚌是参谋议政之意),名字肯定是有的(在一些资料中有记载一些郡主县主闺名的,如墓志铭“郡主讳淑慎,字惠卿,和硕康亲王之第八女”)但史书不记载,只记封号,是几公主
康熙的女儿
20女,大多夭折。加上一个养女21女。
女儿:二十一位
长女、次女、四女、七女、八女、十一女、十六女、十七女、十八女、十九女、二十女幼年夭折,无封号,不序齿
侄女大公主固伦纯禧公主(1671—1741),婿博尔济吉特·班第
三女二公主固伦荣宪公主(1673—1728),婿博尔济吉特·乌尔衮
五女三公主和硕端静公主(1674—17l0),婿乌梁罕·噶尔臧
六女四公主固伦恪靖公主(1679一1735),婿博尔济吉特·敦多布多尔济
九女五公主固伦温宪公主(1683—1702),婿佟佳·舜安颜
十女六公主固伦纯悫公主(1685—1710),婿博尔济吉特·策凌
十二女七公主(1686—1697),12岁夭折
十三女八公主和硕温恪公主(1687—1709),婿博尔济吉特·仓津
十四女九公主和硕悫靖公主(1689—1736),婿孙承运
十五女十公主和硕敦恪公主(1691一1709),婿博尔济吉特·多尔济
档案、文献中,康熙皇帝的皇女,有时以封号称之为“端静公主”、“恪靖公主”等,这种称呼带有特指性,可确定为某个人,各公主之间不致混淆。但更多的是称“二公主”、“三公主”、“五公主”等,且与《玉牒》、《清史稿·公主表》中的“第二女”、“第三女”、“第五女”等,并非同一人,而且她们都没有名字的记录,那么这所称的“几公主”诸人,究竟指的是谁?下面先将有记载、可确定者略述,然后再集中作分析(并请参照后附表二)。
二公主。《康熙四十六年九月记注档册》载,当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康熙皇帝巡幸至巴林部蒙古,“驻跸二公主府”,又称居此府之公主为“巴林荣宪公主”,同时赏赐“巴林多罗郡王额驸吴尔浑”。这位荣宪公主也即二公主,在《玉牒》及《清史稿·公主表》中是记为康熙帝的第三女,并记其嫁巴林蒙古郡王吴尔衮(或译作乌尔滚、务尔衮、吴尔浑)。
四公主。《康熙起居注》中,称嫁与漠北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敦多布多尔济的那位公主为“四公主”。公主府中人以及当地蒙古人也称其为“四公主”或“四千岁”,当地人为其所立之碑称“四公主德政碑”,她的丈夫敦多布多尔济则被称为“四额驸”。这位公主封号为恪靖公主,在《玉牒》及《清史稿·公主表》中记为康熙帝的第六女。
六公主。嫁与漠北喀尔喀蒙古赛因诺颜部超勇亲王策凌(或作策楞)的那位公主,习称“六公主”,其丈夫策凌习称“六额驸”。夫妇二人死后葬一处,在北京安定门外,其墓称“六公主坟”。这位公主封号纯悫公主,《玉牒》及《清史稿·公主表》中记为康熙帝第十女。
八公主。《康熙起居注》记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初二日,“以八公主下嫁翁牛特多罗杜稜郡臧津(苍津),上御行宫二门”。这位“八公主”,封号温恪公主,《玉牒》及《清史稿·公主表》记为康熙帝第十三女。
九公主。《内务府奏销档》:“王达子一户……康熙年间随地陪送九公主至额驸孙(承)运家”,说的是康熙朝出嫁到孙承运家的这位九公主,曾将内务府庄地连同种地者王达子一户,一同作九公主的陪嫁物。《玉牒》及《清史稿·公主表》记,这位公主封号悫靖公主,为康熙帝第十四女。
其他几位成年公主,尚未见到有“几公主”的记载,但如果把她们按出生先后顺序插入上述有明确称呼的5位公主之间,则不难看出她们正是按成育者排行法,并可推测出日常习称为几公主。
此表中的第五女即端静公主,应称三公主,排序于比她早出生一年且成年的二公主之后,唯其如此,其下第六女才称为“四公主”。四公主之下成年的第九女,应称五公主,因此,其下成年的第十女才称“六公主”。第十女之下的第十一女不到一周岁而殇,第十二女应称七公主,此女虽12岁殇,但12岁以前应也习称七公主,如此,其下成年的第十三女才称八公主。八公主以下的两个成年皇女,称九公主、十公主。
以上成育之皇女以齿序称为二公主—十公主,只缺个大公主。《玉牒》中,二公主以前出生的皇女均夭殇,那么,这大公主究竟是谁?在雍正帝谕旨中找到了答案,雍正元年二月二十九日,雍正皇帝谕礼部:
端敏公主及大公主、四公主俱是内里公主,朕先前因未满百日(按:指居丧期),不曾下旨,今端敏公主、大公主、四公主俱著封为固伦公主。[15]
这段谕旨的内容,在《清世宗实录》的雍正元年二月之内,有如下记述:
封和硕端敏公主、和硕纯禧公主、和硕恪靖公主俱为固伦公主。
两相对照,这大公主应是纯禧公主,其下的四公主是恪靖公主(见前述),她们均由和硕公主晋一级而为固伦公主。
这纯禧公主,是康熙帝抚养于宫中的其皇弟恭亲王常宁之女,她比康熙帝的二公主大两岁,因称大公主。而在《玉牒》中,此女不列于康熙帝名下,而是列于恭亲王常宁名下。从这位大公主的称呼又可看出,皇帝之侄女若抚养皇宫中而封为公主,在日常的习称中,是与皇帝的皇女公主们一起作排行性称呼的,至雍正仍是如此。
关于固伦荣宪公主和容妃真的刷了27年马桶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