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孟母教子的故事,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简短30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孟母教子是古老的民间故事。主要讲述了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孟母教子的故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2、买肉啖子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3、断机教子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
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
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扩展资料:
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教子
《列女传》、《韩诗外传》分别记载有孟母教子的传说,三迁、断织、杀豚、去妻四则故事广为传诵,有的故事妇孺皆知。抄录于下;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这是“三迁择邻”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教育要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们思想纯洁,有如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少年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意志不坚定,个性不定型,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智的父母应该为子女营造适宜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尽量避免恶劣的社会风气和庸俗的市侩习俗对他们的侵扰和腐蚀。不仅家长应该如此,政府主管部门和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如此。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韩诗外传》卷九第一章)这是“断织教子”的故事。当孩子荒废学业,或趋向游嬉乃至下流,父母及时予以教育,使其回到正道上来。孟母的教育方法是亲情的感动和告诫。这个故事被许多戏曲和小说采用并加工,最有名的戏曲是“三娘教子”,寡母以织布养家,儿子逃学,寡母断杼。杼是织布机的主要部件,掌控经纬的梭。割断杼,表示再不能织布。这使儿子深切认识到母亲终年终日的辛苦完全是希望教子成人,没有了这个希望她何必活着?她不再织布,母子也都无法生活。这种血肉相连的亲情自然会给孩子以深刻的激励。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韩诗外传》卷九第一章)这是“杀猪取信”的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学做人,不然的话,秦桧状元及第,汪精卫留洋归来,却做了汉奸国贼;法西斯的细菌战有一批技术专家,用科学技术杀人。从国家人民的利益来说,这些大奸大恶之有知识不如没有知识,可以少一些害人精。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据孩子们的理解能力,须以诚信为先。诚信,即不说谎,言出必行,是人在社会的立身之本。父母是儿童实际上的最亲近的教师、崇爱和模仿的榜样。教导孩子做诚信的人,父母对孩子必须先做到。孟母就是这样做的。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韩诗外传》卷九第十七章)这是孟子“去妻”的故事。古人婚配较早,孟子大约十几岁或二十岁结婚。有一天孟子回家,看见妻子盘腿而坐(踞)。古时妇女在家必须尊敬尊长和丈夫,乃至在外人面前,是不能盘腿而坐的,认为这不合礼法。于是孟子禀告母亲,说要去妻。“去”是休弃的意思。孟母问明实际情况以后,向孟子说:这不是你妻违礼,而是你违礼。因为按礼法,男子进家先要问谁在家,进厅堂要出声,让里面的人知道有人进来,进入卧室,先向下看,让室内的人有所准备。你妻子是在卧室内盘腿独坐的,你进门、登堂、入室都没有提示,“掩人不备”,是你不合礼法而不是你妻。孟子休妻的动议当然作罢。这个故事说明,孟母用礼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导孟子,孟子也能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批评。所谓礼法,内容相当广泛,其中包括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古代男尊女卑,现在社会进步了,这一类约束妇女的许多规则早就被破除了。道德随时代而进步,新时代的道德规范我们还是应该遵守的。
以上四个故事,无载于信史,属民间传说性质,数千年相传,我们仍可相信孟子从其母那里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和孟母教子的故事简短30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