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口仓 洛口仓和含嘉仓哪个大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2-14 12 0

今天给各位分享洛口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洛口仓和含嘉仓哪个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隋朝第一大粮仓:兴洛仓到底有多牛?

兴洛仓的面积达二十多里,一直是隋朝最大的粮仓,而且仓库内的粮食足足有两千多万石,能够满足一千万人一年的食用量。兴洛仓的建造既是隋朝国力强盛的产物,也是隋朝灭亡的见证者,当然这个粮仓历经岁月的侵蚀,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片历史的废墟。

当初隋朝在取得天下之后,因为国都位于北方,时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造成了粮食的短缺。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精明能干的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建造了四个规模庞大的粮仓,每个粮仓的储存量多达百万石,后来又修建了两外两座粮仓,其中就包括兴洛仓。兴洛仓靠近京杭大运河,交通十分便利,因此这里逐渐成为隋朝最重要的粮食储藏基地。兴洛仓占地面积达到二十多里,基本上南方地区生产的粮食都存放在这里,因此在短短时间内这里的粮食储藏量就突破了两千万石,兴洛仓也一跃成为隋朝的第一大粮仓。

既然兴洛仓储藏着这么多的粮食,自然就成为了隋末反叛势力必争的地方。兵法上有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食对于军队来说是最重要的物资;因此在天下大乱之后,许多军阀势力都把兴洛仓作为进攻对象,而隋朝军队却来不及防守,因此丢失了兴洛仓这个重要的粮食基地。

当兴洛仓的大门被打开之后,里面的粮食让所有人都看傻了眼。兴洛仓一共设置了三千多个地窖,每个地窖存有粮食将近一万石,加起来就是接近三千万石粮食,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了。有了这批粮食源源不断的供应,起义部队的力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而失去兴洛仓的隋朝很快就迎来了灭亡的命运。

被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称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怎么看?

隋朝的千年粮仓——“回洛仓”,其建造技术与技巧的确令人称奇,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要说“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有点夸大其实了吧。

回洛仓又称兴洛仓,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据史料记载,此粮仓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仓内有三千粮窖,每窖藏粮超过八千担,守军上千人,以此估计,兴洛仓共有2400万担粮食。

2004年9月,由于洛阳一拖厂区进行修建而被发现,2009年7月,开始初步勘探。为配合2014年“隋唐大运河申遗计划”,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其进行保护性挖掘。回洛仓城东西长达到100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达355000平方米,和5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相当。仓城内布局的整齐有序,有管理区、仓窖区、道路与漕渠,一共有700多座仓窑,每个仓窑口都成椭圆形,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仓窑外围还有基槽。

每个粮仓的建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仅考虑到了防潮防虫防火,还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性。

第一步是按照事先的设计挖好仓窖;第二步是点燃干草烘干整个仓窑;第三步是用燃烧后的草木灰混合泥土涂在第一层;第四步是铺设木板席子等防潮,最后放入粮食封存。这种仓窖因为经过了火烧,不仅防潮,而且土壤内的虫卵也被烧死,还能防虫害,而且密封性极好。

最能体现古人智慧的是:他们居然是通过在粮仓入口处种植的小树苗来判断粮仓的存储情况。仓窖里的粮食一旦受潮霉变,就会影响到小树苗的生长,进而达到控制粮仓情况的作用。

由于战乱,其中一个仓窑里的粮食竟然保存到了现代,考古人员从中取出了部分粮食,种子居然还发芽了,种下去以后竟然还结出果实了,经过了千余年,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此种保存粮食的方法在农村地区依然广泛应用,所以,并不存在现代 科技 无法超越的可能。无论是古代技术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都是适应当时 社会 发展的,更多的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只不过是我们更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而已。

我一进来就看见不明觉厉的群众在喷专家言辞夸张,其实这次专家真的被冤枉了,就粮食存储技术而言,上千年以来还真没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这并非厚古薄今。

所谓的隋朝千年粮仓是指隋炀帝时修筑的大型粮仓——回洛仓。

中国是粮食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安全底线,历来农民起义基本都是因为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只要思维正常的皇帝都知道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但古代粮食产量不高,天灾人祸频发,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的存储就成为一个事关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

隋炀帝在 历史 上被形容为一个暴君,但其实他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事情,最大的贡献当然是开凿京杭大运河,以及修建国家粮仓。

隋文帝杨坚在世时,隋朝便已经在黄河沿岸修建过四个大型粮仓,分别是洛州的河阳仓,陕州的常平仓,华州的广通仓,卫州的黎阳仓,以应对饥荒年份不时之需,但这些粮仓仍不足以满足粮食安全需要,因此隋炀帝再接再厉,又兴建两个更大的粮仓: 洛口仓、回洛仓。

著名的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隋唐农民起义时,瓦岗军领袖翟让、李密曾率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使得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洛口仓已不复存在,另一个回洛仓遗址则被成功发掘。

回洛仓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马坡村以西,因距离洛阳很近,主要功能是为洛阳城内的皇室、官员和百姓供应粮食。

回洛仓遗址在2004年被首次发现,经过长达十年的考古发掘,2013年,整个回洛仓终于完整浮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个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回洛仓不是一个仓库,而是一个大型仓库城,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形象地说,大概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内部分布着多达700座仓窖,每个仓窖都是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据估算每个仓窖可存储约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储粮3.55亿斤。

整个回洛仓的仓窖都在地下,大家可能认为地下有水,肯定十分潮湿,不利于粮食储存,但我们的先人用他们独特的智慧,完美避免了这一问题。

一是选址好。 兴洛仓和回洛仓都建在山地丘陵上,海拔较高,土质干燥,土层深厚,不怕水淹,不易受潮,且两个仓库都靠近水路,方便粮食转运。

二是基础好。 回洛仓的建设显示出古代扎实的土建技术,仓窑的基槽进行了有效夯打,十分坚实,使得水分不宜渗透,利于防潮。

三是技术好。 回洛仓的仓窑内部墙壁进行了火烤,烤干水分,然后涂抹膏泥,再用木钉铺设木板,木板上再敷席,使得十分干燥,有利于粮食的长期存储。

如果直接纵向对比,现代技术肯定高于古代技术,但古代粮仓建筑技术仍然充满了古人智慧和心血,即便放在现代来看也并不过时。正因为如此,回洛仓才能作为“中国大运河”核心组成部分内被成功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以来,影响粮食存储的三大因素始终未曾变化, 即温度、湿度、防虫鼠害。

以现代粮食存储技术为例,目前常用的技术有准低温储藏(20度以下)、气调(充氮)、低剂量熏蒸、电子测温测水测湿、互联网监测摄像等等,这些技术确实十分先进、智能和自动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是围绕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防止虫鼠害滋生的。

围绕这三大因素来看,古今粮食存储技术并未有本质区别,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古人存储粮食的技术一点不比现在差。

以建造粮仓为例,回洛仓这种规模的粮仓,在投入同等人力的情况下,隋朝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好,但现代3个月就能建好,这就是先进技术的效果。

隋炀帝一生干过不少大事,其中就包括修建超大型粮仓——回洛仓。但这个回洛仓真的有着当今都无法超越的水平?这倒是有些夸大了。

从修建的缘由来看,回洛仓是顺应时势而建的国家工程。是隋炀帝有这样的想法,民间有这样的技术,于是就有了这个巨型仓库。

北周天和四年(569),一个将来“美姿仪,少聪慧”的孩子在长安出生。他正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第二个儿子——杨广。杨广在年幼时就因为父亲的功勋而受封为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时年十三岁的杨广就被封为晋王,官至柱国、并州总管。不久后,杨广又授任左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这些职位虽然更多是流于表面,没有实权的。但能够获得这样的恩赐,还是说明杨广有足够的心思,很能讨人欢心。

杨广的心思之缜密,从他与哥哥杨勇争夺太子之位就可以略知一二。

隋文帝曾派擅长看面相的人私下打量过自己的儿子们。最终相面之人告诉隋文帝,杨广贵不可言。不久,隋文帝就亲自前去杨广府邸。结果隋文帝发现,自己的这个年幼的儿子,府中丝竹蒙尘,甚至有不少都已经损坏。隋文帝看到这幅景象,以为这个儿子不喜欢玩乐,便对杨广大加赞赏。自此之后,杨广越发重视掩饰自己,慢慢博得了“仁孝”这样的好名声。

为了讨得父母喜爱,杨广亲近自己的正妻,不沉迷于妾室;每次上朝都乘坐简朴的马车,对待大臣都非常有理;多次在母亲面前抹黑杨勇……最终,杨广从哥哥手中夺过太子之位。

仁寿四年(604),为了修建洛阳的防御工事,杨广征调山西和河南的几十万农民。大业元年(605),杨广又大兴土木营建洛阳。这一番动作,俨然是要把洛阳打造为一个固若金汤的超级大都市。那又怎么保证这座城市的后勤?需要粮食了就从外地运?在本地种?还是,修建大型粮仓慢慢储藏?显然,针对洛阳的地位和实况,杨广选择了在本地修筑回洛仓。

洛阳作为国家中心,在杨广看来,显然不适合再作为农业基地,就好像今天的北京——北京作为国家中心,有的更多的是政治资源而非农业资源。所以在杨广看来,依靠本地每年的产粮,不足以确保洛阳的粮食安全。而如果仅仅是为了运送洛阳日常所需的粮食就修建大型交通工程,显然又成本过高,得不偿失。所以在本地修粮仓,慢慢积累,就成了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之下,最合适的办法。

而现代并没有那些需要隋炀帝去纠结的制约因素。 我们有更发达的交通,如有需要,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去调配。所以从隋朝的超大型粮仓到现代散布各地的中小型粮仓,这反而是一种进步。

而从粮仓的修建规模和技艺来看,回洛仓确实是当时先进水平的体现。但放在今天,还是比不过当代粮食储存技术。

回洛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整体面积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整个仓内已知的仓窖有220座,但据推算总共应有700个左右。这确实是个庞大的工程,在当时可谓是难以想象的。但我们今天的技术水平,如果有需要,也能够修筑这样的大型工程。目前国内最大的粮食储备库中央储备粮三河直属库在本世纪初就已达到储梁35万吨的规模。回洛仓放在古代确实无法超越,但在现代看来,也只是一个大工程罢了。

而回洛仓的仓窖在修建时需要先挖坑,之后用火烧烤仓窖壁面,再依次涂抹一层青膏泥、铺设一层木板、木板上铺一层席。现在我们的粮食仓储库,都已经是混泥土建筑。 现代粮仓修建更高效,受环境制约也更小。

就修建的技术含量来说,现代远远比古代走的靠前。回洛仓有的,是把当时有的材料组合、利用。就像青铜器再繁复,也只是一件青铜器,制作难度不会高于现在的航空零件或高端电子芯片。 回洛仓确实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但那技术放在当代,就是非常原始、落后的了。

我们说回洛仓无可比拟,一方面是它在当时确实世界领先。而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我们祖先的创造力的赞叹。他们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我们用“难以超越”这样的字眼去表达我们的敬佩,这其实也没什么不妥,不是吗?

公元617年3月,瓦岗军李密带领数万人马,攻取了兴洛仓,然后打开仓窖,赈济灾民,促使大量的贫苦百姓投靠了瓦岗军,瓦岗军的人数也得以迅速增加。其后,李密一鼓作气,又拿下了回洛仓。

后来,王世充带领隋朝援兵赶到,将瓦岗军围困,李密不敌,弃守回洛仓,回洛仓又被王世充占领。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大军围困洛阳城中的王世充数月,逼迫王世充投降,回洛仓最终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隋代回洛仓遗址)

隋朝第一大粮仓兴洛仓究竟有多牛?存了多少粮食?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三征高丽,把积攒下来几十年的国力几乎消耗一空。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隋朝政府对各地失去了掌控,门阀起兵、农民起义,大隋朝如同汪洋大海、狂风巨浪中的一叶小船,倾覆也只是旦夕之间的事情。

率先发难的是农民起义,公元616年,李密来到瓦岗寨,举起反隋起义大旗,他胸有成竹,深谋远虑,为了扩大实力,提出了夺取隋朝粮仓,以“就仓吃米”来实现壮大扩张。

原来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设在北方,但是受黄河泛滥影响,粮食供应非常紧张。在隋文帝年间,下诏在卫州设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这四座国家储备粮库都在黄河沿岸,储存粮食都在百万石以上。隋炀帝年间,又增修了两座粮仓,都在洛阳附近,即洛口仓和回洛仓。

洛口仓又叫兴洛仓,该粮仓周围二十余里,是隋帝国最大的粮食储备基地,它位于巩县东南,跟大运河相接,东南地区运来的大米多储存在这里。隋炀帝三征高丽时就此从这里调粮运到辽东前线的。

李密正是看着了兴洛仓的粮食储备,一旦拿下此处,将对起义事业如虎添翼。要攻占兴洛仓就必须先拿下重镇荥阳,它还能威胁东都洛阳,并断了隋炀帝从江南回北方的路线。一番谋划之后,瓦岗寨起义军势如破竹,很快打到荥阳。

为夺回生命纹关的重镇荥阳,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带骑兵2万,前往镇压,面对大军压境的形势,李密认为张须陀“勇而无谋”,就提出了以智取胜的作战方略,带领瓦岗军在荣阳以北的大海寺设下埋伏,大败隋军,杀元了张须陀。这样,为瓦岗军攻占在洛阳附近的兴洛仓创造了有利条件。

万事俱备后,公元617年,李密与翟让领精兵五千人,突袭兴洛仓,一举打败驻守的隋军,成功占领兴洛仓。这座隋朝最大粮仓设有3000个地窖,每个地窖可储粮8000石粮食,总计加起来就是2400万石粮食,足够一千万人吃上一年之久。

瓦岗寨攻占兴洛仓后,开仓放粮,任百姓所取。据史书载:“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千万”数千万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个个喜笑颜开。在乱世,粮食就是最值钱的硬通货,有粮食就能招兵买马。占领兴洛仓的瓦岗寨起义军凭借天量的粮食储备很快扩军到30万人,逼近洛阳,周边郡县无不望风归附。连远在江淮一带的起义军也争着响应瓦岗军,此时的瓦岗寨兵强马壮,已成为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是一股军事力量。

大好形势,瓦岗军本是有希望平定四方群雄,实现天下一统。然而,夺下兴洛仓的瓦岗军“恋于仓米,未遑远略”。李密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凭借手中粮食,再攻下东都洛阳,天下唾手可得。

于是长期屯兵洛阳城下,与王世充的军队交锋不下百次,极大地消耗了自身实力。不但洛阳没能攻下,反而丧失了向周边地区发展的大好时机,埋下了后来失败的伏笔!

隋朝的洛口仓和含嘉仓是哪个皇帝建造的

隋大业二年(606年)洛口仓,在巩县东南兴建洛口仓。洛阳老城北隋唐故城东北部有含嘉仓洛口仓,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大业是隋炀帝杨广洛口仓的年号

第五十三回原文_翻译及赏析

第五十三回

褚人获

梦周公王世充绝魏 弃徐勣李立邃归唐

诗曰洛口仓

成败虽由天,良亦本人事。

宣尼惊暴虎,所戒在骄恣。

夫何器小夫,乘高肆其志。

一旦众情移,福兮祸所伺。

蛟螭失所居,遂为蝼蚁制。

噬胼徒空悲,贻笑满青史。

事到骑虎之势,家国所关,非真拨乱之才,一代伟人,总难立脚。何况庸碌之夫,小有才名,妄思非分,直到事败无成,才知噬脐无及。今且不说秦母归唐。再说贾润甫别洛口仓了李靖等来到洛阳,打探王世充大行操练兵马,润甫要进中军去见洛口仓他。世充早知来意,偏不令润甫相见,也不发回书。叫人传话道:“这里自己正在缺晌,那得讨米来清偿你家?直等我们到淮上去收了稻子,就便来当面与魏公交割。”贾润甫见他这样光景,明知他背德不肯清偿,也不等他回札,竟自回金墉来回复魏公道:“世充举动,不但昧心背德,且贼志反有来攻伐之意,明公不可不预防之。”李密怒道:“此贼吾亦不等其来,当自去问其罪矣。”择日兴师,点程知节、樊文超为前队,单雄信、王当仁为第二队,自与王伯当、裴仁基为后队,望东都进发。那边王世充,早有哨马报知,心上要与李密厮拼,只虑他人马众多,急切间不能取胜,闷坐军中。忽一小卒说道:“前年借粮军士回来,说李密仓粟,却被鼠耗食尽,升贾润甫补征猫都尉,宫中又有许多灾异。金墉百姓多说是僭了周公的庙基,绝了他的香火,故此周公作祟。”郑主道:“只怕此言不真。”小卒道:“来人尽说有此怪异,为甚说谎?”郑主笑道:“若然,则吾计得矣。但必要一个伶俐的人,会得吾的意思,方为奇妙。”说了,果看着那小卒,小卒低着头微笑不言。

到了明日,擂鼓聚将,大宴群臣,计议御敌之策。郑主问道:“李密金墉之地,还要隋朝故宫,还是他自己创造的?”张永通答道:“魏主宫室,原是周公神词。李密谓周公庙宇当创建于鲁,此地非彼所宜,便撤去庙貌,改为宫闱。周公累次托梦于臣,臣未敢读奏。”郑主拍案道:“怪道孤昨夜三更时分,梦见一尊冠冕神人,说:‘吾乃周文王之子姬公旦便是,蒙上界赐我为神,庙宇在金墉城内,被李密拆毁了,把基址改为宫殿,木料造了洛口仓,使我虎贲卫从,漂泊无依。今李密气数将尽,运败时衰,东郑王你替我报仇做主。’”众臣道:“神人来助,足见明公威德所致,此番魏邦土地,必归于明公矣。”郑主道:“富贵当与卿等共之,谅孤非敢独享也。”正说时,只见三四个小卒走上前来报导:“中军右哨旗了陈龙,忽然披发跣足,若狂若痴,口中大叫道:‘我要见东郑王。’”郑主见说,笑逐颜开,对众臣道:“此卒素称诚朴,何忽有此举动?孤与卿等同去看他。”说了,齐上马,来到教场中。军师桓法嗣纵马先到演武场,只见陈龙闭着双眼,挺挺的睡在桌上,高声朗句的在那里诵大雅文王之诗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见郑主来,忽跳起身,站在桌上,朝着外边道:“东郑玉请了,吾周公旦附体在此。前宵所嘱之言,何不举行?勿谓梦寐,或致遗忘。若汝等君臣同心协力,吾还要助汝阴兵三千,去败魏师,幸毋观望,火速进兵为上。吾去也!”说了,跳将下来,满厅舞蹈扬尘。此时王世充与众臣,早已齐齐跪拜道:“谨遵大王之命,我等敢不齐心讨贼,以复故宫,重修殿宇峥嵘?”大家忙起身,看那个陈龙,面色如灰,手足冰冷,直僵僵横在草地上。郑主叫人负了他回去。

自此郑家兵将,个个胸中有个周公旦了。从来行兵诡道,王世充原是个奸狡多谋之人,兼那军师桓法嗣,又是个旁门邪术之徒,恰好在乱离中,逞志求荣,希图宝位,便有许多因邪入邪之事来凑他。郑王回朝,即便传旨军师桓法嗣,明日下演武场,点选彪形大汉三千,个个身长八尺,脚踩木模一丈二尺,面上俱带鬼脸,身穿五色画就衣服。数日之内,演习停当。桓法嗣说:“此计只宜速行,攻其无备。”郑主准奏。这不过是要收拾完一个李密,成全一个应世之主。若车密是个明哲之士,见国中屡现灾异,便要安守金墉,悔改前愆,优恤臣下,犹可以为善国。无奈李密自恃才略高强,却忘了昔日死里逃生之苦,刻刻要想似汉高题著三尺剑,无敌于天下。先把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徐世勣调去黎阳。萧铣乃癣疥之疾,又把忠勇全备的秦叔宝、罗士信差他去拒守。贾润甫屡进奇谋不听,而置之洛口。邴元真贪利忘义小人,反置之左右。只剩单雄信、程知节等一班恃勇好斗之人,自统大兵前来。未及两日,何知王世充也拥著大队人马,在路上遇哨马报知,大家离著三四十里安营驻扎。李密安营于翠屏川东山。王世充结寨于翠屏川西山,军师桓法嗣带领细作,随身兵马二三百,悄到镇东山顶,瞭望魏营,部伍整齐,如星辰累落,看去杀气冲天,果是人惊鬼哭。

桓法嗣心中暗想:“吾虽练彪形高撬神兵,怎能够胜他人强马壮?”蹩著双眉,四下闲看,忽见东北方山角下,七八个大汉,在那里采樵。桓法嗣看他们运斧弄斤,丁丁伐木。不觉抬然而笑道:“吾更有计矣!”悄悄唤一家将近前来,附耳几句,自己即便上马归营。到了明日,进大营对郑主道:“臣昨夜也梦见周公对臣说道:‘桓法嗣听我吩咐:明日我暗引一人来助你们擒贼,你快去催主人作速进征,以决胜负。’”又附郑主耳上说了几句。郑主大喜。桓法嗣又将木排,多用红绿颜色,画成鲁形,列为主城,将兵马尽藏其中。郑主坐中军大寨,看军师桓法嗣调度。只见帐下军士道:“拿着了李密。”及至解进来时,见绑着的却是一群打柴的人,为首又是李密。郑主问道:“是那里拿来的?”军士答道:“小人们奉令巡逻,到山坳斜径,遇着这干人,内中却有李密,小人们奋勇拿来请功。”郑主怒问,那为首喊叫冤枉道:“小人是国子监助教陆德明的家人,城中乏柴,著小人来樵采,说甚李密,现有同伴可证。”巡逻的道:“明是李密,假做采樵,窥探军情。”郑主又向众樵夫细问,果然是乡宦家人,差出来打柴的,郑主叫左右去了那干人的绑缚,对他们说道:“我晓得你们尽是平民,我如今正要用着你们。且问你众人里边,可有熟识北邙山幽僻路径的?”一个樵夫指道:“那个叫做满山飞金勇,那个叫做穿山甲庞元,他两个惯走山径,晓得路途。”郑主道:“妙!”先叫那像李密的前来,赏他一个中军把总。那两个金勇、庞元,赏他做了左右队长,多给衣帽战袍。又叫中军附耳,吩咐了领去。众樵夫大喜,叩谢出营,编入队伍。看两边是:

纷纷战血烟云洒,胜败存亡未可知。

再说李密前队程知节,指望遇着了对头,爽利大杀一场。不意王世充的兵马,反将横木为城,寂然不动。便督军马,冲到城边,却又看见了木城上红绿兽形,即便调转马头,逃回转来。那单雄信领着第二队,亦凑著了,叫前队架起云梯炮石,向内攻打,竟不能破。魏主在后队结寨,时将举火,传令黑夜须防喊人行劫,各营务要小心,静听更筹。到了三更时分,魏营兵将耳边,只闻得四下里炮声隐隐不绝,心中惶惑。忽有巡逻夜不收,到前营来报导:“王世充木城已开,只是内中灯火惧无,人影不见,敢报老爷知道。”程知节团日间攻打了半天,正在那里心中烦躁,忽闻此报,安能忍耐!自己当先,领军马直到郑营。远远望去,只见木城大开,灯火齐举,照耀如同白日,并不见一兵在外。恼得程知节性起,把双斧高举,口中喊道:“有胆气的随我来!”只见郑营寨中一声炮响,闪出一将,杀了十来合,败将下去。程知节趁势追赶,约十来里,又听得郑营中一个轰天大炮,四下里即便接炮连声,忽起一阵怪风,刮地里迎面吹来。

其时金鸡已报,天色已明。程知节正催促兵马杀将下去,只见斜刺里赶出七八队,都是面蓝发赤,巨口狼牙。五色长袍,高踩橇脚。硝黄火药,烘满半天。都执著砍刀,从第二队后边杀来。个个喊道:“天兵到了,你们要命的快须投降!”单雄信兵士见了,尽皆惊惶,要兜转马头,杀奔回去。因那些战马,见了这班鬼脸长人,咆哮乱跳,反向前尽力嘶跳。单雄信只得大著胆,随着前队,往前杀去。两队人马接着王世充许多将士,绞作一团的乱杀。程知节正在酣战之时,听得喊道:“捣寨的兵,拿了李密来了!”只见一簇兵马,拥著李密,锦袍金甲,背剪在马上,喊叫不明道:“快来救我,快来救我!”已被这干人拥进阵里去。程知节看见,吃了一惊,对稗将樊文超道:“如今主公已没了,战也没用,散罢!”樊文超道:“东天也是佛,西天也是佛,散也没处去,倒是投降。”便传主将已没,情愿投降。部下听得,一齐抛戈弃甲跪倒。程知节忆著老母,却在乱军中卸去盔甲,寂然逃走。

单雄信与王当仁在第二队,见前边一齐跪倒,不知为甚缘由,却飞报的来说:“魏公已被拿去,前军已尽投降。”单雄信也是个猛夫,再不忖量李密怎样就可以拿得,心下反著了忙,对王当仁道:“魏公既被他们拿去了,我们在此,杀也无益,不如我和你冲出去罢!”王当仁便道:“说得有理。”喊一声,领麾下努力,杀了一里多路。无奈四围郑兵,越杀越多。单雄信回转头来一看,王当仁已不见了。单雄信正要转身去寻,不题防郑将张永通飞马到面前。雄信忙举槊相迎。岂知郑营中几十把钩镰枪齐举,把单雄馆坐马拖翻。雄信无奈,亦只得领众投降。

独有魏主还领着精锐心腹之士督战,见前队散乱,忙着裴仁基前来救应,亦被郑阵中镰钩套索捉去。魏主正在惊疑之际,只见后面山上,连声发喊,二队短刃步兵,赶下山来,已在阵后乱砍。回望寨中,烟焰冲天,守寨军士,四散逃走,投崖坠石。原来王世充著樵夫引导,黑夜领这支兵,各带硝磺引火之物,乘他兵尽出战,焚他大寨。魏主平日却因自恃势盛,只道无人敢来窥伺,到处不立木栅,止设营房。所以这几百人,如入无人之境,烧了他寨,又杀将转来。此时李密要敌后军,前面王世充人马已到。要敌前军,后边步兵杀来。真是前后夹攻,腹背受敌。无可奈何,只得易服同众逃到洛口仓。贾润甫闻知,远来接见,把善言相慰道:“汉高屡败,终得天下。项羽虽胜,卒遭夷灭。明公安心以图后举。”在洛口仓安歇了一夜。次日正欲与众将计议,只见程知节同了十来个小卒逃来。魏主怒道:“我正要问你那前面是怎么样光景,以至于此?”程知节道:“头里我们被他杀退了下去,已有六七里,何知起一阵怪风,冲出无数阴兵,这还大家尽力混杀。不意他们阵里拥过一个锦袍金甲,与明公面貌无异,背剪在马上。我们军士,只认真是主帅被擒,军士都无心恋战。郑营中四下军马,如山倒海翻,裹将拢来,稗将樊文超即便领众投降。我不得已卸甲逃走到仓城。岂知邴元真己将全城归降王世充。我故又赶到这里,幸喜明公无恙,多是喊人使的诡计。”

话未说完,只见魏徵一骑来到,魏公大骇,忙问道:“为什么你亦离了金墉,莫非亦有甚事么?”魏徵道:“昨夜五更时分,有一起人马,叫喊开城。郑司马上城看时,只见灯火之下,果然是明公坐在马上。郑司马忙开城门,出来迎接。只见喝道:‘诸将不行救应!’就叫手下捆缚,裴仁俨亦被擒下。我著了急,知中贼人之计,如飞著宫侍报知王娘娘同世子逃出了南门,恰好在路上遇着了王当仁,交付与他送上瓦岗去了。故此我特地寻来,恰好多在这里。刚才我在路上,听见逃回兵卒说:‘王世充大队人马,又追将下来。’”正说时,只见贾润甫手下巡逻走卒来报导:“虎牢关也失了。郑家大兵只离我们洛口三十里地,我们快走罢!”此时连魏徵也没了主意。李密见王世充势大,量此洛口一隅,怎能支撑?只得同众进守河阳。河阳乃祖君彦所守地方,未及两日,巡卒又报偃师、洛口俱失。李密叹道:“谁料贼子弄这些诡计,失去这许多地方,又战失了好几员名将,这都是孤自己大意,以至于此。如今方寸已乱,教孤如何是好?”王伯当道:“为今之计,只有南阻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徐世勣为人忠义,不以成败利钝易心。且足智多谋,堪当一面,着他同守黎阳,移兵食以资河北,虽与世充相近,未将不才,愿为死守。明公身居太行,呼吸两地,身既在此,当时部曲必然来归,力薄则拒险而守,力足则相机而战,方是妙计。”李密道:“此计甚善。”问众将,多默默不答。李密又问,众将只得说道:“前日北邙一战,人心皆惊,雄信投降,仁基、智略就缚,以致河阳疾破,仓城即降,惬师、洛口、虎牢地方,接踵而失。将无固守之志,兵无敢死之心,人情趋利,比比皆然。今明公麾下,尚有二万,恐再俄延,怕从人日散,公欲扼守,谁人相助?”

李密听了,不觉两行泪落道:“孤仗诸君毅力同心,首取洛口,又据黎阳,北抗世充,南破化及。不意今日一战,至于众叛亲离,欲守无人,欲归无地。要此六尺何为?”言罢,拔剑便欲自刎。伯当一把抱定,两泪交流道:“明公,你备经困苦,方能得成大业;今虽失利,安知不能复兴,何作此短见?”两人号哭连声,众将也齐泪下。李密哽咽了半日,才出得一声道:“罢,罢,我壮志不甘居人之下,今天丧我,无计可施,黎阳我断不去。诸君若不弃,同到关中归于唐主,诸君谅亦不失富贵。”众将齐声道:“愿随明公同归唐主。”李密对王伯当道:“将军家室,多在瓦岗,今日入关,家室日远,恐必挂念;不若将军且回。”伯当道:“昔与明公共誓生死同随,安肯今日相弃?便分身原野,亦所甘心,何况家室哉!”这几句连同行的人都感动,没一个肯离散。独有程知节跳起身来说道:“不是兄弟无情,你们却去得,我却不敢追随。”众人道:“这是为什么?”李密道:“我晓得了,尊堂尚在瓦岗,不去也罢了。”程知节道:“不是这话,老娘在瓦岗,尤大哥与我不比别的弟兄,时刻肯照顾我母亲,我可以放心无忧。当年李世民,监禁在南牢百日,多是我程咬金陷他。”众人道:“这是公事,岂独罪你一人?”程知节道:“当日世民窥探金墉城,众臣只道他诡计,无人敢去拿他,独有我老程,不怕死赶出城外。追至老君堂,见他躲在神柜里。我认他是个蟒蛇精,一斧几乎把他砍死。幸亏秦大哥止住了,说道:‘留活的拿去见魏公。’所以他君臣两个,困陷这几时。如今的人,恩则便忘,怨则分明。我今去正中唐家的意,把咬金一刀两段,叫我老娘谁来照看?不去,不去!”说罢,竟一恭而去了。众人道:“此时各从其志,他不去,我们是随明公去便了。”

李密恐怕耽延有变,也不待秦叔宝回来,亦不去知会徐世勣,只带部下兵有二万人西行。先差元帅府椽柳燮,赍表奏知唐帝。唐帝久知李密才略可用,况他河南、山东,旧时部曲甚多;若收得他,即可以招来为我用,所以不胜大喜。先差将军段志玄来慰劳他,又差司法许敬宗来迎。只是李密想起当日希图作盟主,就是唐帝何等推尊,谁知一旦失利,却俯首为他臣子,心中无限不平,无限悒快。今事到其间,不得不为人下了。率领王伯当一干人进长安,朝见唐帝。诸将拜舞毕,宣李密上殿。唐帝赐坐道:“贤弟,战争劳苦,当俟吾儿世民豳州回来,与贤弟共平东都,以雪弟仇。”就传旨授李密光禄卿上柱国,赐邢国公。王伯当左武卫将军,贾润甫右武卫将军,魏徵为西府记室参军。其余将士,各各赐爵。李密等谢恩而出。唐帝又念他无家,将表妹独孤氏与他为妻。官职虽不大,恩礼可谓隆矣。正是: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洛口仓和洛口仓和含嘉仓哪个大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