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立木 千金买马骨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2-15 28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城门立木,以及千金买马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商鞅“城门立木”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让百姓知道,他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对于以后施行政策有帮助。

1、出处

故事源自商鞅南门立木,语出《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2、释义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金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金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金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城门立木是怎么回事,为何说是让秦国强大上演的“真人秀”?

“城门立木”是商鞅变法的重要一步,这个做法让商鞅取得了百姓的信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为了取得自己的霸主地位,各个诸侯国都进行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商鞅变法可以说是秦国后期可以统一六国的重要基础,正是因为商鞅变法的一些做法让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从而实现统一。改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改革变法需要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改革变法最首先得就是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人民群众认可了这些措施改革才可以顺利的实行下去才可以产生效果。“城门立木”就是商鞅取得人民信任的重要一步。改革一开始人民都不相信商鞅变法的措施。于是商鞅在城门中放了一个木头并宣称谁可以从城门将木头抬过来谁就可以获得银两。刚开始的时候人民都不相信,终于有一个壮汉按照要求去做了,商鞅立马给了他赏赐。众人一看商鞅确实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于是人民群众都信任商鞅,后来颁布的一些措施人民也积极的去做。

“城门积木”其实是一个表演目的就在于为商鞅立信。为什么说城门立木是古代的一个真人秀呢?因为商鞅的真实目的就是让人民都看到他确实是一些可以信任的人。所以商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大张旗鼓将城门立木搞得人尽皆知,然后等事件发酵的差不多了,再安排人搬着木头在人前走一路让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事件。

古代的一切措施的实现都需要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没有人民群众的信任是万万不可以的,这也是为什么商鞅在改革变法一开始的时候首先做的就是想办法取得人民的信任。

城门立木是什么意思?

意思:在城门前立根木头,谁能搬走就给谁金子,是根据战国时商鞅变法的内容而得到的词语,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读音:chéng mén lì mù

典故: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为使国家富强不拘一格启用人才,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提出改革的意见,在当时遭到了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的竭力反对。二年后,秦孝公坐稳皇位,开始对全国进行改革。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诉大家谁能搬走就给谁十两黄金。开始大家谁也不信,后来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出来照做,并且领走了黄金。

秦国的百姓确定了这位新上任的官员不是在开玩笑,商鞅的新法令公布后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军事力量也变的更加强大。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立木南门 [ lì mù nán mén ]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翻译:于是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能将它搬到北门的就给十金。

2、徙木为信 [ xǐ mù wéi xìn ] 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译:下达命令告诉百姓,有人能把(木头)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就给五十金,以此表示没有欺骗大家。

城门立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千金买马骨、城门立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