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朝盔甲,以及明朝铠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满清盔甲沿袭了明朝的布面甲。
早期没有自己的铠甲,穿的和明朝边军一样的盔甲,差别不大。
明军棉甲
明军臂铠布面甲
区别就是明军头盔是∩弹头型,满清是∧漏斗型。头上都插个小旗子。
打仗区分敌我,看旗帜,看辫子。还有明军里面的制服是贴里,满清里面穿厂字服。
电视剧里,乱七八糟的明朝戏服盔甲,别信。
其实两边穿的差不多,奴儿哈属于叛乱明军。
真实的明代盔甲,看古画 出警入跸图 和平番得胜图。还有明朝的狗,棒子的盔甲,也可以参考。
锦衣卫大汉将军会穿很华丽的山纹甲,不过那是仪仗盔甲,正规军不会穿那么华丽的。都是布面甲和棉甲和扎甲。
当然啦,满清入关以后,自己设计改造了一套自己的造型。
满清中后期,自己设计的盔甲
明代士兵当然有盔甲明朝盔甲,只不过分级比较明显。明代士兵盔甲形制基本沿袭宋朝,北方还有类似蒙元时期明朝盔甲的布面甲。当然,普通小兵的盔甲防护面积有限,二线部队如弓弩手,神机营(火枪火炮),着甲率更低甚至不披甲。
盔甲对于古代战争明朝盔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朝盔甲,军队的披甲率明朝盔甲,既是国力的体现,也是战斗力的保证,装备了经过甲片抛光、镀锡、镀水银等诸多繁杂工艺生产出来的明盔亮甲的精锐铁骑,视觉上就极有压迫之感,给敌人的威慑是巨大的。
重甲骑兵就是古代的坦克,其冲击力异常可怕,面对蒙古轻骑的箭支,即便身中十几箭,只要没有命中头面要害,仍能保持冲锋之势,不致丧失战斗力。重甲步兵也是对抗骑兵冲击的不二选择,一旦结阵完成,依托防御,即具备跟骑兵正面硬刚的战力。
不过,从明初开始,明甲似乎逐渐被表面布满泡钉的布面甲所取代,记忆中的汉风满满的传统盔甲出现得越来越少,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明军似乎也装备的都是布面甲,明甲极少,这又是为何呢明朝盔甲?
事实上,不管是布面甲还是各种传统铁甲,都是现代人的称呼,古人对布面甲的称呼是“暗甲”,与甲片外露的“明甲”相对应,就是所谓的“暗甲明盔”。
布面甲为何流行明朝盔甲?
威风凛凛的明亮铁甲为何会被布面甲取代?其实,铁甲并没有消失,只是形制发生了变化。
自蒙元开始,布面甲开始出现,蒙元被推翻后,其盔甲形制流传了下来。要说明的是,布面甲实际上是铁甲的一种,只是把甲片内置,布面朝外,看上去似乎是布甲,其实还是铁甲。在内部钉有甲片,外面的布只起到链接作用。
布面甲其实并非为了防御火器,对火器的防护也并不比传统札甲要好上多少,简单想想,只是把甲片的位置调换一下,外面包上薄薄一层棉布,就能防弹了?那这火器的威力岂不是也太弱了?
明朝的布面甲
那为何要将甲片内置?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明朝时气候遭遇小冰河时期,气温降低,边军又主要是在西北和辽东作战,温度更低,将甲片内置可以更有效地保暖和防止生锈。
二、有一定的迷惑作用,防止敌人看出甲片的排列方式,从而找到缝隙进行打击。
三、就是出于经济原因。传统甲胄制作工艺繁琐,用皮条编缀,要在甲片上凿出许多小孔用于穿条,大小甲片层层叠加,用料多出不少,人工也是费时费力,整套甲胄耗费惊人。而布面甲与之相比,防护力当然是大有不如,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甲片硕大节省了铁料,又不要凿孔穿条,节省了人工,在适当牺牲防护力后,用最经济最实惠的方式换取最高的性价比,这才是布面甲流行的最大原因。
装备布面甲的大明边军
什么人穿布面甲?
既然无法有效防护火器伤害,对刀枪箭支的防护又不如传统盔甲,布面甲的列装最适合的自然是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低成本的布面甲毕竟能提供一定量级的防护,与皮甲或无甲完全是两个概念。至于高级军官,必须提供最高防护级别,穿着的还是明甲。
在体现明朝画面的一些画作中,比如《平番得胜图》等,普通士兵大多数穿着的是布面甲,其中的明军将领有穿山文甲,有穿罩甲、锁子甲,精锐士兵也有穿着明甲,而在更为精锐的边军中,明甲的披甲率也不低,因为边军战事更为频繁,面对威胁更大伤亡也就更高,需要更高级别防御,比如在万历三大征中,据记载赴朝鲜对日作战的诸路边军的制式盔甲就是明甲。
披挂山文甲的将领
在重要战事和财政充裕的情况下,明甲还是首选,比如以表现崇祯年间明军与李自成农民军战斗的《剿贼图记》和表现明军剿灭倭寇的《倭寇图卷》为例,其中出场的披甲军官和明军精锐几乎全部是明甲。
《剿贼图记》
《倭寇图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明朝之所以开始流行布面甲,最主要原因还是一个“穷”字,布面甲在明朝国库的空虚和军队作战必须的装备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提供了一个还算可以的解决方案。
明代的胄甲是一个很实用的设计,外面是护甲(一般是铜铁,看来但是已经使用了合金技术),里面是棉花,这个就能保证敌人用剑或弓箭的时候,不会受到伤害,就跟我们现在的防弹服是一个功效。这个只能是防御这些基本的冷兵器,但是,明代的时候已经有了火器,这个对于大炮等重型武器的防御,还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
明代胄甲的设计是胄甲是一个三角形,从上至下排列,这个是不是就是起到了一个固定的作用?因为三角是相对稳定的形状。还有就是士兵腰部以下还有铁网一般的裙子和铁网形状的靴子,这个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武装到牙齿了?就是这样的明朝军队,一样是被清代的士兵打垮,看来不是有一个好护甲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明代胄甲的颜色一般是红色或者深色为主,红色的被人称之为大红袄,提到大红袄是不是想到了北方农村电视剧里的人物?这个跟那个是一个颜色而已,只是大家都是差不多的颜色,主将的颜色稍微有点变化,不大。因为担心敌人通过颜色辨别将军和士兵,这样容易遭受到攻击。
明代胄甲的主要作用当然是保护,保护这些出征的将士们,要是可以的话,能取得好的战果,但是,甲胄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其他的作战能力和将军指挥是取胜的关键,也先的军队没有那么多的防护,一样可以将明军的精锐部队干掉,你觉得甲胄重要还是指挥重要?
明朝中后期时,布面甲成为军队的主流铠甲,那么当时的一件典型布面铠甲是什么样的呐?现存的明末布面甲只有两件,分别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努尔哈赤铠甲和皇太极铠甲。努尔哈赤原本是明朝的龙虎将军,后金崛起后,又长期和明朝北方边军作战,因此后金时期的铠甲可能会保留较多的明朝风格,而实际上,故宫的这两件铠甲确实与不少明代绘画上的边军铠甲颇为相似。
▲平番得胜图
两件铠甲的头盔形制相似,都是高顶的钵型盔,盔顶有缨管,用来安插被称为盔枪的装饰物,盔的前部有铁质的帽檐和下垂的护额,后部缀有遮盖后颈的护项,两侧缀有防护头部两侧的护耳。这种头盔出现的很早,于谦的文集中就提到“今军盔前檐合垂齐眉,后檐合垂齐项,左右加掩耳甲,领髙护喉,颈面带神脸,以铜为之,青赤二色以壮军威”,可见在当时这种头盔便出现了。
▲皇太极
这种头盔是明朝后期到清朝时期的主流头盔,不过在明朝时期,也有军队并不认同这种头盔,如吕坤视察雁门关时,当地的明军便吐槽过这种盔,认为这种盔虽然美观,但不实用,头顶的盔枪还容易掉,蒙古人由于缺铁,经常在作战中设法弄掉明军的盔枪,然后捡走,相比之下,明军原本的碗型盔便没有这种问题,同时还能兼作饭碗使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件盔甲的臂甲相同,都是铁质的臂手,这种铁臂手用大块铁片连成肩甲,用狭窄的细小铁片衬在布上连成手臂甲,手臂甲可以遮挡住手臂外侧的部分,同时手背处也有甲片遮挡。
▲努尔哈赤
臂手是明朝后期的典型装备,北方明军普遍装备这种臂甲,明代的不少绘画中都有穿戴臂甲的士兵形象。《武备志》中说,臂手又叫臂缚,用好铁加钢打成,用熟狗皮作衬里,皮绳作带,手臂内侧的袖子则用紬布缝成。两件铠甲的身甲结构略有不同,努尔哈赤的铠甲上身和下身连成一体,是长袍式样结构,皇太极的铠甲上衣和腿裙分开,是分体结构,两件铠甲都有护腋,皇太极的铠甲还多出了前挡和侧挡。
▲努尔哈赤翻开
努尔哈赤的铠甲是布面甲结构,即内外皆有布面,甲片用铆钉钉在两层布中间的结构,这种布面甲又称暗甲,是明朝后期常见的盔甲样式,与之相对应的,是甲片露在外部的明甲。皇太极的铠甲跟努尔哈赤的略有不同,上衣是布面结构,腿裙则是甲片缀在衬里外部的明甲结构。整体上看,努尔哈赤的铠甲的明军气息还很重,而皇太极的这件铠甲跟清代的铠甲结构已经比较相似了。相对来说,皇太极的铠甲形式上要更先进一点,而这种变化是后金创造出来的,还是跟随当时的明军风格变化,这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明朝盔甲和明朝铠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