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泉 郑泉富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2-22 50 0

今天给各位分享郑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郑泉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总督三国354 郑泉:博学奇志,对答无懈

郑泉,字文渊,陈郡人。

博学有奇志,但是嗜酒成性,每次闲居在家中的时候,都说:"愿得美酒满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之,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乎!"

孙权后来任命他为郎中,曾经和他对话说:"你喜欢在众人面前进谏,有时候经常失去礼敬,难道不害怕龙鳞吗?"

郑泉回答说:"臣听说君明臣直,现在朝廷上下无所忌讳,实在是仰仗主公你的洪恩,不畏龙鳞。"

到后来侍宴的时候,孙权认为这种现象不太好,便向有关部门督促治理这种罪行。

郑泉临出门还屡次回头,孙权叫他回来,笑着说:"卿不是说不畏龙鳞,为什么临出门还要回头啊?"

郑泉回答说:"我受到主公的恩泽,知道自己没有身死的忧虑,现在要走了,我特别感激主公的恩赐,不能不回头看看主公。"

黄武元年(222年)十二月,孙权派遣太中大夫郑泉前去白帝城拜访刘备。

刘备问他:"吴王为什么不回复我的书信,难道我名不正言不顺吗?"

郑泉说:"曹操父子覆灭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护秩序的责任,但是没有作为第一个率领军队讨伐曹魏的人,而是先立自己的名声,没有问过天下人的意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吴王不回复你的原因。"

刘备自己觉得惭愧。

之后两国恢复外交关系。

孙权说:"最近得到了刘备的书信,他已经深刻反省了自己的不对,向我们请求复合了。

之前说他们是蜀国,是因为皇帝还在的缘故,现在汉朝被废,我们要称他为汉中王了。"

郑泉临终的时候,告诉同族人说:"必葬我在陶家之侧,过了百岁之后化而成土,如果有幸被制陶的人挖起来做酒壶,那就满足我的心愿了。"

郑泉本来是有记录在吴书里面的,但是陈寿做三国志的时候,将他剔除了。

原因很简单。

《吴书》郑泉传记里面记录的内容,不真实。

郑泉把刘备说惭愧的那段,不合逻辑,刘备没砍他就不错了。

什么话,刘备一直都是起兵反曹,而孙权到了曹丕称帝的时候,还接受了人家封吴王,你郑泉好意思说吗?

《江表传》孙权拿到刘备书信那段也是不对的,刘备当时已经称汉昭烈帝了,什么汉中王,早三年的事情了。

所以陈寿做传的时候,本来吴书里面有传记的郑泉,被整个删掉了。

古代酒鬼诗人有哪些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代诗歌里面那么多酒的意象,那么大家一起说说有哪些“酒鬼”诗人吧!

古代酒鬼诗人有哪些?

竹林七贤多半爱饮。世说里还有跟猪一起喝酒的。

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好饮酒,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买来喝,有一年重阳节,他因没有酒喝‘而深感苦恼,就到屋旁的菊篱下采花儿,并久久地坐在菊篱下,这时,正好碰上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官府差役)送酒来,就高兴滴走过去拿起酒,尽饮至醉,尔后才有别人扶回家中。

李白,酒在他的诗中出现过的次数非常多。

柳永,混迹于烟柳花巷,酒不离身。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九大酒鬼

酒色财气中酒排在第一位。白酒据传说是周朝的时候杜康发明的,不过杜康可不是酒鬼,人家是用酒来赚酒鬼的钱。中国历史上酒鬼也不止九位,不过奇闻逸事最多,名声最响的,就要算下面这几位了。

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是孔融是个酒鬼的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话说汉朝以前,酒是随便喝的,直到刘邦开国后,萧何立法禁酒,此后历朝历代每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开始禁酒来节省粮食。不禁酒的时候,大家放开了喝,也看不出谁是酒鬼。这禁酒令一颁发,别人都不喝了,唯独酒鬼还在那喝,就显得鹤立鸡群了。曹操有点粮食恐慌症,一到粮食缺乏的时候,颁发禁酒令。一般人这个时候再怎么想喝,也得收敛一下,可是孔融不这样,他直接上书给曹操,文采飞扬的写了好大一段。孔融嘴巴毒,终于惹火了曹操,把孔融全家都杀掉了。孔融死的时候感叹说;“言多令事败啊”,可见他一直没明白,要不是喝酒太多嘴巴不受脑神经控制,怎么能说那么多胡话呢?

郑泉

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要好上一些,不过三国时代的酒鬼,北方有孔融,南方却有一个更胜他一筹的,那就是吴国人郑泉。

郑泉人称“酒中奇人”。郑泉老兄希望自己有一艘装载着五百斛美酒的船,船的两边都放着最喜欢的下酒菜,自己随时随地可以放怀畅饮,而且这些酒还不会减少,喝一斗补一斗,喝一升添一升,自动给他加满,永远保持五百斛的最佳状态。郑泉说话的水平比孔融高上一截,他在孙权手下做到郎中,经常给孙权提意见。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喝酒还不算,还期盼死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够幸运的被制作成酒壶,永永远远泡在酒里,生生死死与酒不分离!他对酒的执著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陶渊明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陶渊明在做彭泽令时,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再也没有复出过。陶渊明有酒可喝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日复一日,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

刘伶

杜康造酒刘伶醉,谈酒鬼就不能不谈刘伶,刘伶是安徽人,竹林七贤之一,崇尚的是老庄思想。刘伶经常坐着鹿车,车上放着酒,车走到哪里就和到哪里,后面还跟着一个人扛把铁锨,职责是等刘伶喝死的时候把他埋了。刘伶最喜欢脱光衣服,一边喝酒一边裸奔。

刘伶以诗文著称,不过没有什么作品传世,只有一篇酒德颂很出名。刘伶老先生活着声名不响,死后称了名人,有人赞扬他:“一生浑是醉,万古复何悲”。世人爱酒,也许是现实过于残酷,所以只有酒中才有乐土吧。可是一醉纵能无悲,醒了又怎么办?

阮籍

阮籍听说步兵营的地窖里有美酒三百桶,就主动申请去当步兵校尉,每天喝酒,喝完走人,因此大家都称他为阮步兵。阮籍家附近酒店的老板娘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阮籍没事干就去喝酒,喝完还不走,老板娘坐在哪里,他就往身边一躺,倒头就睡。阮籍也和刘伶一样,喜欢坐车喝酒,走到哪里算哪里,喝到感情上来了就下车大哭。尽管阮籍当官不做事,又不遵礼法,仍然安安稳稳的`得享天年,做了个快乐的酒鬼。

王绩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山西人,王绩的五言诗非常出名,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而且王绩颇为博学,他善于弹琴,曾经改编琴曲《山水操》,还会占卜算卦。是个很全面发展的酒鬼。

王绩家有田十六顷,奴婢数人,他和家人种粮食酿酒,还养家畜、采草药,小日子过得很滋润。隋灭亡后,他的上司陈叔达听说他工作变为酒时,把三升给他加到一斗。王绩不说话了,每天闷头喝酒,大家都很佩服他对酒的执著,就叫他:“斗酒学士”。

毕卓

晋毕卓公开宣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因为这一句话,毕卓就成了名人。

毕卓作吏部郎的时候,晚上跑邻居家去偷喝,用一绳子捆在那里,到了天亮,邻居一看,放了他,连声道歉。毕卓说:让我闻了一夜的酒香,多谢了,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就让我打点酒回去喝吧。至今民间还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毕卓盗酒也成了民间故事之一。

怀素

怀素是个和尚,从来不坐禅,吃肉、醉酒、云游、草书。一辈子都在做这四件事,就连睡觉,那也是因为喝醉酒才睡的。怀素颇好书法。既不念经,又污染大家的水源,很快就被开除了。

怀素回到家中,开始练习书法,怀素喜欢写草书,买不起纸,就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终于写出了成绩,笔也写秃了,怀素把这些东西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人请他写字,就要请他喝酒,怀素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家名门,纷纷置办上好的酒席,请怀素到自己家中热情款待。怀素别无他求,也不用什么下酒菜,几杯酒一下肚。

怀素最后成为狂草的代表人物,醉僧怀素,也因此在书坛和酒坛名垂千古。

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历史上,李白被称为酒仙,这不是李白的酒量有多大,而是李白的诗歌太过出名。传说李白和县令吟诗联句。忽然从上游漂过来一具女尸,岸上的人都大声惊呼起来。县令手捻胡须,大笑着吟出一首诗来: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县令认为自己终于赢了李白一次,回头一看,李白早走了。后来,李白了解了事情经过,找到那个恶霸,为那名少女报仇雪恨。史传李白曾手刃数人,这就是其中一个。李白从此,仗剑去国,壮游天下。

东游西逛十几年,终于闯出了名声,李白喝起酒来谁都不放在眼里,敢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被唐玄宗破格录取为翰林。可是这份工作名义好听,实际就是做诗供皇帝取乐的,李白索性每天大醉,狂态毕露,终于被炒了鱿鱼,回复了平民身份。

【1219】郑泉:与酒为伴,余愿足矣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开篇依然要提醒大家出行时注意防护呀。汉末时期各势力之间交流总要有使者负责传达,这些使者里能留名史册的也都有些特别的事迹。 本篇就来聊聊郑泉,字文渊。

郑泉是豫州陈郡人士,汉末舞台上也曾有些陈郡人士活跃过,比如袁涣、何夔kuí、梁习,郑泉他们后来都在曹魏阵营效力 ,唯独郑泉加入了吴国阵营。郑泉是位饱学之士,郑泉他向来有着高远的志向,并且爱好饮酒。

郑泉在闲暇时经常说“ 愿意用五百斛美酒装满船,把四时美食放在船只首尾,既可以在船中饮酒,也可以品尝佳肴。当酒量减少超过一斗时再进行补充,这不也是很快乐吗” 。其实孙权也喜好饮酒,还时不时有酒后失态的表现,郑泉的爱好也许能为他在孙权心中加点分。

“博学有奇志,而性嗜酒,其闲居每曰:‘愿得美酒满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之,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乎!’”——《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书》

郑泉被孙权任命为郎中,孙权曾对他说“郑泉你喜欢当面进谏,有时候还缺少礼仪,难道你不怕触怒我嘛?”郑泉回应“ 臣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会诚实正直,如今朝廷上下说话没有忌讳,全都是凭借您的宏伟气度,这才不会害怕触怒您 。”

后来郑泉曾陪同孙权出席宴会,孙权为了吓唬他,就让人抓捕郑泉准备问罪。郑泉在被带走的时候屡屡回头看孙权,孙权这才把他叫了回来,并且调侃他“你说不怕触怒我,为什么临走还频频回头呢?”郑泉依然振振有词“ 您一向爱护臣子,知道不会有性命之忧,在临出门时有感于您的威视,这才不得不回头看”,也是位能言善辩之辈 。

“实侍恩覆,知无死忧,至当出閤,感惟威灵,不能不顾耳”——《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书》

黄武元年( 222年 ),时任太中大夫的郑泉被孙权派去出使季汉,郑泉在白帝城见到了刘备,这已经是夷陵一役的收尾事宜了,孙权打算修复双方的关系 。毕竟双方交战期间孙权一直靠着使者拖着魏国,以派出质子的名义反反复复拖延,当曹丕分三路伐吴时,孙权又想着稳住刘备。

郑泉其实不是孙权派去示好的第一人选,曹丕兴兵伐吴是在黄初四年八月,案《三国志·先主传》孙权在同年十月就已经派人去主动求和了,刘备也让太中大夫宗玮去回报孙权。 同年十二月,孙权才再次派出了郑泉。

刘备就问郑泉“吴王为什么不答复我的书信,难道是认为我得名不正吗?”郑泉则指出刘备作为宗室有责任维护汉廷,不仅不兴兵平定海内还急于为自己正名,这不符合世人的期望,所以孙权没有回复书信。 不过这只是《吴书》的一面之词,在孙权急于修复双方关系时郑泉应该不会逞口舌之快 。在郑泉临终时,他嘱咐同辈要将自己葬在制陶家边上,也许百年之后自己化作尘土,还有幸能被做成酒壶。

“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岁之后化而成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书》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我的酒量让我出征,一朝得换多少个皇帝是什么意思?

这词大概是想形容这个主角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意思。 只要他统兵出征,剑锋所指没有打不下来的城池,没有攻克不了的地方,以一己之力灭掉一个国家。

1、古代一个君主问臣子酒量多少的故事

(齐)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韝鞠鯱,待酒於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战国时齐国淳于髡的故事。

2.古代喝酒有趣的故事有什么

1、刘邦归故里酒酣

公元前209年,刘邦平息叛乱,荣归故里,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并挑选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

临别前,全城的人都送刘邦美酒,刘邦一见此景感动万分,便叫人搭起帐篷,又与大家痛饮了三天后,才不得不与大家辞行。

2、超级酒鬼刘伶

刘伶以嗜酒、豪饮而闻名于世的刘伶,积毕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颂扬以饮酒为荣,酗酒为耻,唯酒是德的饮酒思想。

3、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4、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5、阮籍

阮籍跟刘伶是好朋友,都是竹林七贤这个著名饮酒组织的骨干。阮籍虽然嗜酒如命,曾因为步兵营房里有一个善于酿酒的老厨师贮藏了三百斛好酒,就主动去做了步兵军官(校尉),但是,他醉酒却从不误事。

因为他醉酒后从不乱来,以至于睡在酒吧年轻漂亮的老板娘身边,她丈夫都丝毫不介意;大醉中替人写文章,一个字都不需要修改;借着醉酒,躲过了很多次杀身之祸。醉酒不但不误事,反而成事,古往今来,凤毛麟角。阮籍代言酒文化,可以使人摒弃偏见,正确认识饮酒的积极意义。

3.历史上酒量最好的是谁

1. 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是孔融是个酒鬼的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话说汉朝以前,酒是随便喝的,直到刘邦开国后,萧何立法禁酒,此后历朝历代每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开始禁酒来节省粮食。不禁酒的时候,大家都随便放开了喝,也看不出谁是酒鬼。

可是这禁酒令一颁发,别人都不喝了,唯独酒鬼还在那喝,就显得鹤立鸡群了。曹操这个人一直有点粮食恐慌症,这可能是他平生断人粮道留下的后遗症。

一到粮食缺乏的时候,曹操就会颁发禁酒令。一般人这个时候再怎么想喝,也得收敛一下,可是孔融不这样,他直接上书给曹操,文采飞扬的写了好大一段。

孔融这个人文采不错,可是打仗和治理州郡都不在行,这可能是他整天喝酒没时间管事造成的,孔融不但自己喝,还喜欢聚众喝,经常感叹说:“要是天天有人来陪我喝酒,我就没什么心烦的了”。孔融整天醉醺醺的,当然治理不好州郡。

而且孔融喝完酒还喜欢乱说话,嘴巴又毒。曹操打下邺城,把大美女甄氏赏给儿子曹丕。

结果孔融喝了两杯以后又说话了,说过去我一直不知道周武王灭纣以后怎么处理的妲己,今天可算明白了,原来是赐给他儿子周公了啊。孔融嘴巴毒,终于惹火了曹操,把孔融全家都杀掉了。

孔融死的时候感叹说;“言多令事败啊”,可见他一直没明白,要不是喝酒太多嘴巴不受脑神经控制,怎么能说那么多胡话呢? 2. 郑泉 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要好上一些,不过三国时代的酒鬼,北方有孔融,南方却有一个更胜他一筹的,那就是吴国人郑泉。 郑泉人称“酒中奇人”。

他平生最大的心愿是:“愿得美酒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乐!” 郑泉老兄希望自己有一艘装载着五百斛美酒的船,船的两边都放着最喜欢的下酒菜,自己随时随地可以放怀畅饮,而且这些酒还不会减少,喝一斗补一斗,喝一升添一升,自动给他加满,永远保持五百斛的最佳状态。 郑泉先生喝了一辈子酒还是觉得没够,临死之前反复叮嘱家人:“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年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

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喝酒还不算,还期盼死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够幸运的被制作成酒壶,永永远远泡在酒里,生生死死与酒不分离!他对酒的执著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如果生活在现在,郑泉的遗言一定是:我火化以后也不用买盒子装了,直接和上黄泥制成酒壶就完了! 3. 陶渊明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您请自便吧。 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

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

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

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4.收集关于喝酒的故事

半年前我在教会里听道,讲道者在谈到是否能喝酒的问题上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他说,他在信主前是喝酒的,信主后就戒酒了。但在很多场合都有人劝他喝酒。一般情况下他都艰难的拒绝了。但有一次春节回老家过年的时候,他的大哥和兄弟都到了。在酒场上,他大哥说:“老二,(讲道者排行老二)今天你就喝酒吧,好不容易聚在一块,又是春节,大家这么高兴,你不喝酒就太扫兴了啊!”讲道者推辞了几下,哥哥火了:“你今天要是不喝酒,我们都不能喝,这个年就别过了。”大家我一言你一语的劝他喝酒。讲道者没辙说:“那好我就喝一杯,不能因为我使大家扫兴。”说完后大家举杯和玩了第一杯酒。哥哥有劝第二杯酒,讲道者推辞不喝。哥哥说:“别装了,第一杯都喝了第二杯酒不能喝了,要是信教不喝酒就一点都别喝。”讲道者啥时脸红无言了。

我们这里结婚的第二天,新娘都要回娘家称“头回客”。老丈人一般会摆宴席请新女婿吃饭喝酒。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请女婿的日子成了拼酒的日子。一般都是女婿带几个要好的朋友还有村里几个会喝酒会猜拳的。一同到老丈人家里。然后老丈人家也一样请几个比较会喝酒猜拳要好的朋友来陪酒。说到这里我们的习惯也要说一下。女婿大都是下午一点多钟到丈人家到天黑了才带老婆回家。寓意着“天黑生打谱”。就是天黑了回家会生男孩。也因为有这种风属的前提下。请女婿的时候就经常有醉酒的事发生。我就碰到过几次。最值得一说的就是这一次。

女婿因为到丈人家喝酒。(这个女婿是个好酒之人几乎逢酒就醉的麻龟)没有节制喝多了。让同去的朋友抬上车要回家的时候嘴里还不停的说:“我没有醉,我没有醉再来猜两拳”。和他一起来的朋友邻居也是争强好胜但经不起娘家人都多也大都醉了。这样就没有把新娘带回家。最后新郎的哥哥到新娘的娘家把新娘接回家。

喝酒就是要有节制,因为一时的冲动争强好胜而失去自己的名声。而常常因为酒醉的时候做出一些事情,事后成为别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笑谈之事。饮酒就是要适量。饮酒也要看场合。饮酒要看对象。什么时候喝什么酒什么地方喝多少酒。

老曾今年58岁,是我们公司的老职员,技术“大拿”。平素喜欢喝酒,几乎每喝必醉,每醉必会产生难言之“隐患”。

每当酒席落座,老曾笑容可掬,向大家点头道:“我老头不能喝酒,少喝,少喝。”便开始演讲。可酒过三巡,老曾是每杯必干,然后做出痛苦的样子对倒酒的人说:“怎么又添酒?别让老头喝了,喝醉了。”

陪酒的人深知他的脾气:“喝吧,没事!您的酒量还差远呐。”于是碰杯时他仍然是一饮而尽,接着演讲。

如此这般,一斤多白酒下了肚,身体便有些晃动。“老曾您还能喝酒吗?”同桌的人问。 “咚”!老曾把空酒杯往桌上一顿,于是别人又给他 倒上酒,他仍然能慷慨激昂的说上几句。人们知道他有喝了酒爱唱歌的嗜好,有时便逗他说:“老曾给我们唱支歌吧?”于是他假意推脱两句,昂起头,伸开双臂,用压低的尖细的嗓音唱了起来:“风在吼,雨在叫,黄河在咆哮…………………”博得大家一阵暴笑,眼泪都笑出来了。

酒阑人散时,老曾站起身,两手在空中象要抓住什么似地划拉着。旁人连忙把他搀住,但见一股暗流沿裤腿泊泊而下,地下已是一片汪洋世界……

5.酒的历史典故

杜康,东周时代人,今河南省汝县城北杜康村是他的老家,相传杜康是我国最早发明造酒术的人。曹操在《短歌行》中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可见把“杜康”比作酒了。

西晋时,安徽宿县有个名叫刘伶的名士,和诗人阮籍、稽康等人友善,时有“竹林七贤”之称。刘伶好酒不羁,自谓“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常乘车携酒遨游。每次外出命家人荷锄相随,声称“死便埋我”。

一天,刘伶来到一景色幽静处,三山环抱,一泉涌出,柳暗花明之间,有一小酒家。嗜酒如命的刘伶急忙下车问津,但见酒家门上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水底眠”,横批:“杜康酒家”。

刘伶自恃海量,一连喝了3杯。岂知酒后天旋地转,尚未结账,便登车而去。刘伶回到家中,沉睡不起,几天后,竟一命呜呼。3年后,酒家突然登门讨账,刘伶夫人本来悲愤不已,见酒家讨账更是哭哭啼啼闹着要索命。酒家不慌不忙说道,刘伶实不曾死,只是酒醉长眠。刘伶夫人发墓启棺,果见尸体栩栩如生。眨眼间,刘伶徐徐坐起,口中连称:“好酒,好酒!”后人有诗为赞:“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三盅酒,醉了刘伶三年整。”

郑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郑泉富、郑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