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前后七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前后七子怎么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前七子后七子记忆口诀如下:
一、口诀
“前:梦思卿,景海边相(见),后:臣行世(间),(却不知)国有真【榛】龙。”
二、解释
1、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前七子”都是进士,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2、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
三、思想表达
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在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前后七子引领的明中叶复古文学思潮,影响了明代诗学界近百年,为当时的诗歌创作指明了方向,打破了当时文坛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风气。
1、“前七子”是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
“前七子”都是进士,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2、“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
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
扩展资料:
“前七子”、“后七子”主张文学的影响:
1、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明中期文坛掀起了一场波澜,其中激进与保守交错,创新与蹈袭相杂,所体现出的功过是非相互错杂的特征,显示了这股文学思潮自身的复杂性。
2、重视文学独立地位
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七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七子
明七子:有“前七子”与“后七子”之分,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位有名的文人.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后七子指明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李梦阳等七人称前七子,故亦称后七子,也称嘉靖七子.后“七子”一词也常指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领导的前七子,还有李攀龙、王世贞等领导的后七子。一共十四人,他们标榜“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明前七子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何为代表;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前七子多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尽管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露黑暗的作品。
后七子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王为代表。他们相同的是提倡复古拟古,师唐废宋。 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1526—1590)显得更为突出。他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一)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他还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
关于前后七子和前后七子怎么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