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91大帝,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历代皇帝】
元首制时期
奥古斯都 - 提比略 - 卡利古拉 - 克劳狄一世 - 尼禄 - 加尔巴 - 奥索 - 维特里乌斯 - 韦帕芗 - 提图斯 - 图密善 - 涅尔瓦 - 图拉真
哈德良 - 安敦宁·毕尤 - 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 - 维鲁斯 - 康茂德 - 佩蒂纳克斯 - 尤利安努斯 - 塞维鲁 - 卡拉卡拉 - 马克里努斯
迪亚杜门尼安 - 埃拉伽巴路斯 - 亚历山大·塞维鲁
三世纪危机
马克西米努斯 - 戈尔迪安一世 - 戈尔迪安二世 - 普皮恩努斯 - 巴尔比努斯 - 戈尔迪安三世 - 阿拉伯人菲利普 - 德基乌斯 - 赫伦尼乌斯
霍斯蒂利安 - 加卢斯 - 沃鲁西安努斯 - 埃米利安努斯 - 瓦莱里安 - 加里恩努斯 - 萨洛尼努斯 - 克劳狄二世 - 昆提卢斯 - 奥勒良
克劳狄·塔西佗 - 弗洛里安努斯 - 普罗布斯 - 卡鲁斯 - 努梅里安 - 卡里努斯
君主制时期
戴克里先 - 马克西米安 - 君士坦提乌斯一世 - 伽列里乌斯 - 塞维鲁二世 - 马克森提乌斯 - 李锡尼 - 马克西米努斯 - 瓦莱里乌斯·瓦伦斯
马提尼安努斯 - 君士坦丁一世 - 君士坦丁二世 - 君士坦斯一世 -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 - 尤利安 - 约维安 - 瓦伦丁尼安一世 - 瓦伦斯
格拉蒂安 - 瓦伦丁尼安二世 - 狄奥多西一世
末期西罗马帝国
霍诺里乌斯 - 君士坦提乌斯三世 - 瓦伦丁尼安三世 - 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 - 阿维图斯 - 马约里安 - 利比乌斯·塞维鲁 - 安特米乌斯
奥利布里乌斯 - 格利凯里乌斯 - 尤利乌斯·内波斯 -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
神圣罗马的
日本的
1 神武天皇 じんむ 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
2 绥靖天皇 すいぜい 前581年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欠史八代
3 安宁天皇 あんねい 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欠史八代
4 懿德天皇 いとく 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8日 欠史八代
5 孝昭天皇 こうしょう 前475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欠史八代
6 孝安天皇 こうあん 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欠史八代
7 孝灵天皇 こうれい 前290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欠史八代
8 孝元天皇 こうげん 前214年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欠史八代
9 开化天皇 かいか 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欠史八代
10 崇神天皇 すじん 前97年1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11 垂仁天皇 すいにん 前29年1月2日-70年7月14日
12 景行天皇 けいこう 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13 成务天皇 せいむ 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14 仲哀天皇 ちゅうあい 192年1月11日-200年2月6日
15 应神天皇 おうじん 27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16 仁德天皇 にんとく 313年1月3日-399年1月16日
17 履中天皇 りちゅう 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18 反正天皇 はんぜい 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19 允恭天皇 いんぎょう 412年12月-453年1月14日
20 安康天皇 あんこう 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21 雄略天皇 ゆうりゃく 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22 清宁天皇 せいねい 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23 显宗天皇 けんぞう 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24 仁贤天皇 にんけん 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25 武烈天皇 ぶれつ 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26 继体天皇 けいたい 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27 安闲天皇 あんかん 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28 宣化天皇 せんか 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
29 钦明天皇 きんめい 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30 敏达天皇 びだつ 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
31 用明天皇 ようめい 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
32 崇峻天皇 すしゅん 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
33 推古天皇(女) すいこ 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
34 舒明天皇 じょめい 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35 皇极天皇(女) こうぎょく 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36 孝德天皇 こうとく 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37 齐明天皇 さいめい 65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皇极天皇重祚。
38 天智天皇 てんじ 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39 弘文天皇 こうぶん 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40 天武天皇 てんむ 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41 持统天皇(女) じとう 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42 文武天皇 もんむ 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43 元明天皇(女) げんめい 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44 元正天皇(女) げんしょう 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45 圣武天皇 しょうむ 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46 孝谦天皇(女) こうけん 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47 淳仁天皇 じゅんにん 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48 称德天皇 しょうとく 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孝谦天皇重祚。
49 光仁天皇 こうにん 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50 桓武天皇 かんむ 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51 平城天皇 へいぜい 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52 嵯峨天皇 さが 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53 淳和天皇 じゅんな 823年4月16日-833年2月28日
54 仁明天皇 にんみょう 833年2月28日-850年3月21日
55 文德天皇 もんとく 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56 清和天皇 せいわ 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57 阳成天皇 ようぜい 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
58 光孝天皇 こうこう 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
59 宇多天皇 うだ 887年8月26日-897年7月3日
60 醍醐天皇 だいご 897年7月3日-930年9月22日
61 朱雀天皇 すざく 930年9月22日-946年4月20日
62 村上天皇 むらかみ 946年4月20日-967年5月25日
63 冷泉天皇 れいぜい 967年5月25日-969年8月13日
64 圆融天皇 えんゆう 969年8月13日-984年8月27日
65 花山天皇 かざん 984年8月27日-986年6月23日
66 一条天皇 いちじょう 986年6月23日-1011年6月13日
67 三条天皇 さんじょう 1011年6月13日-1016年1月29日
68 后一条天皇 ごいちじょう 1016年1月29日-1036年4月17日
69 后朱雀天皇 ごすざく 1036年4月17日-1045年1月16日
70 后冷泉天皇 ごれいぜい 1045年1月16日-1068年4月19日
71 后三条天皇 ごさんじょう 1068年4月19日-1072年12月8日
72 白河天皇 しらかわ 1072年12月8日-1086年11月26日
73 堀河天皇 ほりかわ 1086年11月26日-1107年7月19日
74 鸟羽天皇 とば 1107年7月19日-1123年1月28日
75 崇德天皇 すとく 1123年1月28日-1141年12月7日
76 近卫天皇 このえ 1141年12月7日-1155年7月23日
77 后白河天皇 ごしらかわ 1155年7月24日-1158年8月11日
78 二条天皇 にじょう 1158年8月11日-1165年6月25日
79 六条天皇 ろくじょう 1165年6月25日-1168年2月19日
80 高仓天皇 たかくら 1168年2月19日-1180年2月21日
81 安德天皇 あんとく 1180年2月21日-1185年3月24日
82 后鸟羽天皇 ごとば 1183年8月20日-1198年1月11日
83 土御门天皇 つちみかど 1198年1月11日-1210年11月25日
84 顺德天皇 じゅんとく 1210年11月25日-1221年4月20日
85 仲恭天皇 ちゅうきょう 1221年4月20日-1221年7月9日
86 后堀河天皇 ごほりかわ 1221年7月9日-1232年10月4日
87 四条天皇 しじょう 1232年10月4日-1242年1月9日
88 后嵯峨天皇 ごさが 1242年1月9日-1246年1月29日
89 后深草天皇 ごふかくさ 1246年1月29日-1259年11月26日
90 龟山天皇 かめやま 1259年11月26日-1274年1月26日
91 后宇多天皇 ごうだ 1274年1月26日-1287年10月21日
92 伏见天皇 ふしみ 1287年10月21日-1298年7月22日
93 后伏见天皇 ごふしみ 1298年7月22日-1301年1月22日
94 后二条天皇 ごにじょう 1301年1月22日-1308年8月25日
95 花园天皇 はなぞの 1308年8月26日-1318年2月26日
96 后醍醐天皇 ごだいご 1318年2月26日-1336年8月15日
97 后村上天皇 ごむらかみ 1331年9月20日-1333年5月25日
98 长庆天皇 ちょうけい 1336年8月15日-1348年10月27日
99 后龟山天皇 ごかめやま 1339年8月15日-1368年3月11日
北朝1 光严天皇 こうごん 1348年10月27日-1351年11月7日
北朝2 光明天皇 こうみょう 1352年8月17日-1371年3月23日
北朝3 崇光天皇 すこう 1368年3月11日-1383年10月
北朝4 后光严天皇 ごこうごん 1371年3月23日-1382年4月11日
北朝5 后圆融天皇 ごえんゆう 1383年10月-1392年10月5日
100 后小松天皇 ごこまつ 1382年4月11日-1412年8月29日
101 称光天皇 しょうこう 1412年8月29日-1428年7月20日
102 后花园天皇 ごはなぞの 1428年7月28日-1464年7月19日
103 后土御门天皇 ごつちみかど 1464年7月19日-1500年9月28日
104 后柏原天皇 ごかしわばら 1500年10月25日-1526年4月7日
105 后奈良天皇 ごなら 1526年4月29日-1557年9月5日
106 正亲町天皇 おおぎまち 1557年10月27日-1586年11月7日
107 后阳成天皇 ごようぜい 1586年11月7日-1611年3月27日
108 后水尾天皇 ごみずのお 1611年3月27日-1629年11月8日
109 明正天皇(女) めいしょう 1629年11月8日-1643年10月3日
110 后光明天皇 ごこうみょう 1643年10月3日-1654年9月20日
111 后西天皇 ごさい 1654年11月28日-1663年1月26日
112 灵元天皇 れいげん 1663年1月26日-1687年3月21日
113 东山天皇 ひがしやま 1687年3月21日-1709年6月21日
114 中御门天皇 なかみかど 1709年6月21日-1735年3月21日
115 樱町天皇 さくらまち 1735年3月21日-1747年5月2日
116 桃园天皇 ももぞの 1747年5月2日-1762年7月12日
117 后樱町天皇(女) ごさくらまち 1762年7月27日-1770年11月24日
118 后桃园天皇 ごももぞの 1770年11月24日-1779年11月9日
119 光格天皇 こうかく 1779年11月25日-1817年3月22日
120 仁孝天皇 にんこう 1817年3月22日-1846年2月6日
121 孝明天皇 こうめい 1846年2月13日-1866年12月25日
122 明治天皇 めいじ 1867年1月9日-1912年7月30日
123 大正天皇 たいしょう 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
124 昭和天皇 しょうわ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125 今上天皇 明仁 1989年1月7日-
俄国的
1。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大帝) 1682——1721年为俄罗斯沙皇,
2。叶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夫娜 1725——1727年在位,遵照彼得一世的志愿,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
3。彼得二世·阿列克谢耶维奇 1727——1730年在位
4。安娜·伊万诺夫娜 1730——1740在位。俄国女皇
5。伊万六世 1740——1741在位。
6。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
7。彼得三世·乌尔利希
8。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1762——1796年在位。
9。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 1796——1801年在位。
10。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 1801——1825。
11。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 1825——1855。
12。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 1855——188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资料显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1、秦朝:嬴政、胡亥、嬴子婴;
2、西汉: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衎、刘婴;
3、新朝:王莽;
4、玄汉:更始帝刘玄;
5、赤眉汉:建世帝刘盆子;
6、赵汉:汉嗣帝王郎;
7、成家:成家公孙述;
8、东汉: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9、三国魏:曹腾、曹嵩、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10、三国蜀:刘备、刘禅;
11、三国吴:孙坚、孙权、孙亮、孙休、孙晧;
12、西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司马伦、司马炽、司马邺;
13、东晋: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司马丕、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司马德宗、司马德文;
14、前凉:张重华、张曜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
15、后凉:吕光、吕绍、吕纂、吕隆;
16、南凉: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
17、西凉:李暠;
18、北凉:段业、沮渠蒙逊、沮渠牧犍;
19、前赵:刘渊、刘和、刘聪、刘璨、刘曜;
20、后赵: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鉴、石袛;
21、前秦:苻健、苻生、苻坚、苻丕、苻登、苻生;
22、后秦:姚苌、姚兴、姚泓;
23、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厉武王乞伏暮末;
24、前燕:慕容皝、慕容隽、慕容暐;
25、后燕:慕容垂、慕容宝、慕容详、慕容麟、慕容盛、慕容熙、慕容云;
26、南燕:慕容德、慕容纳、慕容超;
27、北燕:冯跋、冯弘;
28、成汉: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28、南朝宋: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业、刘彧、刘昱、刘准;
29、南朝齐:萧道成、萧赜、萧昭业、萧昭文、萧鸾、萧宝卷、萧宝融;
30、南朝梁:萧衍、萧正德、萧纲、萧栋、萧纪、萧绎、萧渊明、萧方智、萧庄;
31、西梁:萧詧、世宗孝明皇帝萧岿、惠宗孝靖皇帝萧琮、萧铣;
32、南朝陈:陈霸先、陈蒨、陈伯宗、陈顼、陈叔宝;
33、北朝北魏: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余、拓跋濬、拓跋弘、元宏、元恪、元诩、元姑娘、元钊、元子攸、元晔、元恭、元朗、元修;
34、北朝东魏:元善见;
35、北朝西魏:元宝炬、元钦、元廓;
36、北朝齐:高欢、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高延宗、高恒;
37、北朝周: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宇文阐;
38、隋朝:杨坚、杨广、杨侑、杨侗、杨浩;
39、唐朝: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重茂、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柷;
40、五代后梁:朱温、朱友圭、朱友贞;
41、五代后唐:李克用、李存勖、李亶(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42、五代后晋:石敬瑭、石重贵;
43、五代后汉:刘暠(刘知远)、刘承佑;
44、五代后周:郭威、柴荣、柴宗训;
45、辽朝: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耶律阮、耶律璟、耶律贤、耶律隆绪、耶律宗真、耶律洪基、耶律延禧;
46、北辽:耶律淳、德妃(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耶律雅里、耶律术烈;
47、西辽:耶律大石、感天皇后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鲁古、屈出律;
48、北宋:赵匡胤、赵炅、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
49、南宋:赵构、赵旉、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赵显、赵昰、赵昺
50、西夏: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李谅祚、李秉常、李乾顺、李仁孝、李纯佑、李安全、李遵顼、李德旺、李睍
51、金朝: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完颜晟、完颜亶、完颜亮、完颜雍、颜璟、完颜允济、完颜珣、完颜守绪、完颜承麟
52、元朝: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忽必烈、铁穆耳、武宗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晋宗也孙铁木儿、兴宗阿刺吉八、文宗图帖睦尔、明宗和世琜、宁宗懿璘质班、惠宗妥懽帖睦尔、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53、明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54、南明:朱由崧、朱聿键、朱聿鐭、朱由榔
55、清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颙琰、旻宁、奕詝、载淳、载湉、溥仪。
扩展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
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
其中不乏一些英才明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社会进步发展与人民生活安定做了一些好事,但由于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血腥杀戮等本质特性的制约影响,更多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儿童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皇帝
秦
(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91大帝,历三帝91大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1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1O、成帝骜 建始,26年。
l1、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1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1、王莽,始建国,1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18年。
3、章帝炟 建初 1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19年。
8、冲帝炳 永加 1年。
9、质帝钻 本初 1年。
1O、桓帝志 建和 21年。
11、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1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
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1、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1、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1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1、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1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1、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1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1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1、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
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1、李 特 2年
2、李 流 1年。
3、李 雄 30年
4、李 班 1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1、刘 渊 6年
2、刘 和 1年
3、刘 聪 8年
4、刘 杰 1年
5、刘 曜 1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1、石 勒 15年
2、石 弘 1年
3、石 虎 15年
4、石 世 1年
5、石 遵 1年
6、石 祗 91大帝?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1、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1年
3、慕容暐 11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1、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1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1、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1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1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1、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1、慕容垂 1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1、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1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1、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1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1、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1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11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1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1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1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1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1、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1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 1年
东魏:534--550,共1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18年
4、宣帝赟 1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
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1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1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1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1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1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1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1O年。
四、杨 溥 17年。
楚: 896--951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1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1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19年。
三、李 煜 1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12年。
四、高保勗 1年。
五、高继冲 1年。
南汉:9O5--971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16年。
五、刘 鋹 1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1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1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14年。
三、刘继恩 1年。
四、刘继元 11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1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
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1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
明朝
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1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1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1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1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1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顺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
1644--1911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1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1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1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1秦始皇(赢政):第一个皇帝
2汉高祖(刘邦):揭竿而起
3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91大帝,过眼云烟
4汉文帝(刘恒):文景之治
5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6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
7汉昭帝(刘弗陵):因病而亡
8汉废帝(刘贺):汉朝最短命91大帝的皇帝
9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10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11汉光武帝(刘秀):中兴
12汉明帝(刘庄):东汉小有作为的皇帝
13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4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5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6三国魏武帝(曹操):杰出的政治家
17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
18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
19三国吴(孙权):智勇兼备
20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21西晋惠帝(司马衷):亡国之君
22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第一代皇帝
23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4汉光文帝(刘渊):东晋汉国开国皇帝
25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6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7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8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
29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30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31宋文帝(刘义隆):有雄图大略的皇帝
32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3齐废帝(萧宝卷):最昏庸、荒淫的皇帝
34梁武帝(萧):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
35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6北齐文宣帝(高洋):最癫狂的皇帝
37隋文帝(杨坚):有名的“惧内”皇帝
38隋炀帝(杨广):名声最差的皇帝
39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40唐太宗(李世民):明君
41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42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3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4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唯一的女皇帝
45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6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7唐代宗(李豫):唐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8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9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50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
51后梁太祖(朱晃):五代第一个皇帝
52后唐庄宗(李存):爱唱戏的皇帝
53梧晋高祖(石敬璃):五代后晋的建立者
54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5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的开国皇帝
56后周太祖(郭威):五代后周建立者
57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最有作为的帝王
58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吴国的建立者
59南唐烈祖(李界):建立南唐
60南唐后主(李煜):一代词宗
61吴越武肃王(钱馏):“海龙王”
62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建立者
63宋太祖(赵匡胤):躺赢的皇帝
64太宗(赵匡义):继承太祖方针
65真宗(赵恒):“渲渊之盟”
66仁宗(赵祯):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67英宗(赵曙):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
68神宗(赵顼):王安石变法
69哲宗(赵煦):西夏向宋朝求和
70徽宗(赵估):创“寝金体”
71钦宗(赵桓):“声技音乐,一无所好”
72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英雄
73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74穆宗(耶律琛):“睡王”
75景宗(耶律贤):辽皇帝中有作为的皇帝
76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英雄
77西夏景宗(李元昊):西夏第一位皇帝
78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9太宗(窝阁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80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81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82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83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84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85仁宗(朱高炽):老实人
86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87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8代宗(朱祁钰):“代替91大帝他人当皇帝”
89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90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91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92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93神宗(朱翊钧):千古骂名
95光宗(朱常洛):传奇色彩的皇帝
96嘉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97思宗(朱由检):三尺白绫一命呜呼
98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
99太宗(皇太极):血腥
100世祖(顺治):清入关第一位皇帝
101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
102世宗(雍正):谜一样的皇帝
103高宗(乾隆):风流天子
104仁宗(嘉庆):重整山河
105宣宗(道光):满清以嫡长子即位的帝王
106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107穆宗(同治):魄偏皇帝
108德宗(光绪):非皇子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9未代皇帝(宣统):最后一个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91大帝的皇帝 第一名91大帝:唐太宗。我之所以把91大帝他放在第一位,有许多理由,其一是他的军事能力91大帝:唐灭隋的战争主要是由秦王李世民领导的,唐建立之后又击败突厥(突厥被唐击败后跑到西方灭了罗马帝国,这样对比更能说明唐太宗的军事才能),曾亲率数骑吓退数万突厥人,有勇有谋,丝毫不亚于一个有名的军事家。其二是他的治国能力:历史学家最津津乐道的中国盛世就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的“贞观之治”。当时天下初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外部又面临强有力的突厥困挠,有如此的成就实属不易。唐太宗是历代公认的最善于纳谏的君主,纳谏就是听取臣下的意见,有名的魏征甚至对盛怒的太宗也毫不退让,原因当然是由于太宗的开明,这样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得唐朝的大政方针不至于太离谱。其三是他的宽广胸怀:唐太宗曾派兵征服了西域,但他并不是对其进行压制和屠杀,相反将这些少数民族封官,西域各族受到极大震动,共同入京将唐太宗奉为“天可汗”。一般说来一个君主建国后就会大杀功臣以巩固政权,就连伟大的毛主席也有这种嫌疑,而唐太宗却是极少的能与开国功臣善始善终的帝王,不但一个功臣也没有杀,就连自己的对手—魏征竟也收在门下了。除此之外,太宗皇帝思想开放,科举考试门类繁多能切实选拔人才(这时的科举不是明朝的八股取士),遵崇会儒释道,甚至允许景教(基督教)和回教的传播,积极开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比如日本罗马,与现在的外交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太宗晚年的时候征朝鲜屡败,又求长生不老,弄得民不聊生,但他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颁罪已诏向天下谢罪,并告诫太子不要学自己,不得不令人感到他的伟大。 第二名:宋太祖。我把他排在第二有人是很不服气的,宋朝的军事力量远远比不上唐朝,疆域也排不上名次,但要知道贡献并不只有军事。就像成吉思汗,能把兵带到多瑙河,但他给世界带来的是破坏是杀戮是血腥是黑暗,并没见到他对后世有什么实际建树。宋太祖是个军人,也是个文人,所以赵宋王朝是个文人王朝,也许是宋太祖见多了杀戳深知战争带来的苦难,所以他早早就休战,建立起一个文化气氛最浓的王朝(唐宋八大家有六个都是在宋朝)。宋太祖像唐太宗一样没有杀掉功臣,但也并没有像太宗一样与他们共同坐天下,他是用了招“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巩固了政权。他给后世立下了一个榜样,就是不轻易杀大臣,宋朝皇帝都遵从了这一祖训,于是宋朝的大臣是睡得最安稳的一代。宋朝由于尚文不但有发达的文化,也创造了发达的经济,当时的宋朝的经济总量据说达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宋朝也是历代唯一一个实行雇佣兵役制的国家,允分体现出对民众的尊重。宋朝的一切成就无一不与他的开国皇帝宋太祖有关,因此我觉得他应该是第二。 第三名:女皇武则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女子的本事,如果没有她,唐朝极有可能演变成一个短命王朝,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武后,依高宗那柔弱的天性,即使没有使这个王朝土崩瓦解,也仅仅是当个守成皇帝,而武则天当政后凭借她从太宗帝那学来的经验,不但完全继承了贞观之治而且将其极大发展,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到了唐玄宗再加继承,终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开元盛世。这几个盛世绝不是史学家的孤芳自赏式的评价,是确确实实的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至今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管中国人为“唐人”,日本人鄙视当代中国人,而提起唐朝人他们却立即肃然起敬:日本的剑道茶道是从唐朝引入禅后的具体表现,和服则就是唐服,大化改新是照搬唐朝的制度,尚武精神也来源于唐人,不可一世的日本还被唐军打得哭爹喊娘,吓得数百年不敢登陆朝鲜.唐朝是中国人的骄傲,正由于有武则天这位关键性的承前启后的人物。而有许多否定武则天的理论真的是极大的冤枉,比如说武则天崇佛耗财,而要知道以唐朝的国力并不能说造几个佛像就叫浪费,相反提供就业啊,而且佛学在当时是最开放的思想(唐朝是佛教禅宗开花结果的时期,禅宗思想不受任何的束缚甚至骂佛骂祖),对于唐人的思想开放有极大的影响。还有就是武后后期生活的腐败,一方面我觉得这极有可能是一些大男子主义的唐朝史官的诽谤或夸大,另一方面武后比起其他任何一个三宫六院前呼后拥的男皇帝来说都要节俭多了。而武后在维护这个诺大的多民族国家时表现出的气魄却令人不得不佩服,虽是个女子,却比一般女子何止强千万倍!!第一名:唐太宗。我之所以把他放在第一位,有许多理由,其一是他的军事能力:唐灭隋的战争主要是由秦王李世民领导的,唐建立之后又击败突厥(突厥被唐击败后跑到西方灭了罗马帝国,这样对比更能说明唐太宗的军事才能),曾亲率数骑吓退数万突厥人,有勇有谋,丝毫不亚于一个有名的军事家。其二是他的治国能力:历史学家最津津乐道的中国盛世就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的“贞观之治”。当时天下初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外部又面临强有力的突厥困挠,有如此的成就实属不易。唐太宗是历代公认的最善于纳谏的君主,纳谏就是听取臣下的意见,有名的魏征甚至对盛怒的太宗也毫不退让,原因当然是由于太宗的开明,这样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得唐朝的大政方针不至于太离谱。其三是他的宽广胸怀:唐太宗曾派兵征服了西域,但他并不是对其进行压制和屠杀,相反将这些少数民族封官,西域各族受到极大震动,共同入京将唐太宗奉为“天可汗”。一般说来一个君主建国后就会大杀功臣以巩固政权,就连伟大的毛主席也有这种嫌疑,而唐太宗却是极少的能与开国功臣善始善终的帝王,不但一个功臣也没有杀,就连自己的对手—魏征竟也收在门下了。除此之外,太宗皇帝思想开放,科举考试门类繁多能切实选拔人才(这时的科举不是明朝的八股取士),遵崇会儒释道,甚至允许景教(基督教)和回教的传播,积极开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比如日本罗马,与现在的外交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太宗晚年的时候征朝鲜屡败,又求长生不老,弄得民不聊生,但他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颁罪已诏向天下谢罪,并告诫太子不要学自己,不得不令人感到他的伟大。 第二名:宋太祖。我把他排在第二有人是很不服气的,宋朝的军事力量远远比不上唐朝,疆域也排不上名次,但要知道贡献并不只有军事。就像成吉思汗,能把兵带到多瑙河,但他给世界带来的是破坏是杀戮是血腥是黑暗,并没见到他对后世有什么实际建树。宋太祖是个军人,也是个文人,所以赵宋王朝是个文人王朝,也许是宋太祖见多了杀戳深知战争带来的苦难,所以他早早就休战,建立起一个文化气氛最浓的王朝(唐宋八大家有六个都是在宋朝)。宋太祖像唐太宗一样没有杀掉功臣,但也并没有像太宗一样与他们共同坐天下,他是用了招“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巩固了政权。他给后世立下了一个榜样,就是不轻易杀大臣,宋朝皇帝都遵从了这一祖训,于是宋朝的大臣是睡得最安稳的一代。宋朝由于尚文不但有发达的文化,也创造了发达的经济,当时的宋朝的经济总量据说达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宋朝也是历代唯一一个实行雇佣兵役制的国家,允分体现出对民众的尊重。宋朝的一切成就无一不与他的开国皇帝宋太祖有关,因此我觉得他应该是第二。 第三名:女皇武则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女子的本事,如果没有她,唐朝极有可能演变成一个短命王朝,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武后,依高宗那柔弱的天性,即使没有使这个王朝土崩瓦解,也仅仅是当个守成皇帝,而武则天当政后凭借她从太宗帝那学来的经验,不但完全继承了贞观之治而且将其极大发展,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到了唐玄宗再加继承,终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开元盛世。这几个盛世绝不是史学家的孤芳自赏式的评价,是确确实实的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至今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管中国人为“唐人”,日本人鄙视当代中国人,而提起唐朝人他们却立即肃然起敬:日本的剑道茶道是从唐朝引入禅后的具体表现,和服则就是唐服,大化改新是照搬唐朝的制度,尚武精神也来源于唐人,不可一世的日本还被唐军打得哭爹喊娘,吓得数百年不敢登陆朝鲜.唐朝是中国人的骄傲,正由于有武则天这位关键性的承前启后的人物。而有许多否定武则天的理论真的是极大的冤枉,比如说武则天崇佛耗财,而要知道以唐朝的国力并不能说造几个佛像就叫浪费,相反提供就业啊,而且佛学在当时是最开放的思想(唐朝是佛教禅宗开花结果的时期,禅宗思想不受任何的束缚甚至骂佛骂祖),对于唐人的思想开放有极大的影响。还有就是武后后期生活的腐败,一方面我觉得这极有可能是一些大男子主义的唐朝史官的诽谤或夸大,另一方面武后比起其他任何一个三宫六院前呼后拥的男皇帝来说都要节俭多了。而武后在维护这个诺大的多民族国家时表现出的气魄却令人不得不佩服,虽是个女子,却比一般女子何止强千万倍!!
汉武帝大事年表
夏历 公历 武帝年龄 大 事
景帝前元年156(公元前) 1岁 七月91大帝,生于猗兰殿。
前四年 159(公元前) 4岁 立为胶东王。
前七年 150(公元前) 7岁 立为皇太子。
后三年 141(公元前) 16岁 正月91大帝,即皇位91大帝,是为武帝。
武帝建元元年140(公元前) 17岁 1.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91大帝,董仲舒献「天人三策」。2.行三铢钱。3. 免丞相卫绾91大帝,以窦婴为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
二年 139(公元前) 18岁 1.窦太皇太后厌儒干政,赵绾下狱自杀,窦婴、田蚡免官。2.纳卫子夫为夫人,升卫青为太中大夫。3.初置茂陵邑。
三年 138(公元前) 19岁 1.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洛川王明来朝。
2.闽越攻东瓯,遣使发兵救之,徙东瓯人于江淮间。3.张骞初使西域。4.建上林苑。
五年 136(公元前) 21岁 1.罢三铢钱,行新铸半两钱。2.置五经博士。
六年 135(公元前) 22岁 1.窦太皇太后5月逝世。2.罢丞相许昌,以舅田蚡为丞相。3.闽越王郢击南越,遣将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
元光元年 134(公元前) 23岁 1.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2.诏举贤良、文学,亲策之。
二年 133(公元前) 24岁 汉伏兵马邑,诱击匈奴,断绝与匈奴和亲。
三年 132(公元前) 25岁 黄河于淮阳缺口,发卒10万塞之,无功 。
四年 131(公元前) 26岁 杀前丞相窦婴,田蚡病死,以薜泽为丞相。
五年 130(公元前) 27岁 1.使唐蒙通夜郎,置犍为郡,使司马相如通邛笮。
2.置一都尉,属蜀郡。3.陈皇后以巫蛊罪被废居长门宫。4.以张汤为太中大夫与中大夫赵禹共订律令。
六年 129(公元前) 28岁 1.始税商贾车船,令出算。2.开漕渠。3.匈奴扰上谷,遣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等击之,唯卫青胜,封关内侯。
元朔元年 128(公元前) 29岁 1.定二千石不举孝廉罪法。2.匈奴入渔阳、雁门等地,遣卫青、李息分道还击,卫青胜。再用「飞将军」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犯右北平。3.卫夫人生皇子据,被立为皇后。4.置苍海郡。
二年 127(公元前) 30岁 1.颁「推恩令」削藩国势力。2.匈奴入上谷、渔阳,遣卫青、李息等击之,收复河南之地,置朔方郡。
三年 126(公元前) 31岁 1.罢苍海郡、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专营朔方城。2.张骞自大月氏还,拜为太中大夫。
五年 124(公元前) 33岁 1.薜泽免相,以公孙弘为相,封平津侯。2.遣卫青等击匈奴右贤王,大胜,拜卫青为大将军。3.置博士弟子50人,免除其赋役。
六年 123(公元前) 34岁 遣卫青统六将两次出定襄击匈奴,斩俘万余人,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张骞为博望侯。
元狩元年 122(公元前) 35岁 1.淮南王安、衡山王赐反,事泄自杀,受牵连者死数万人。2.张骞遣使寻求身毒国,重开西南夷。3.立刘据为皇太子。
二年 121(公元前) 36岁 1.丞相公孙弘死,以李蔡为丞相。2.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俘浑邪王太子得休屠王祭天金人。3.霍去病、公孙敖分道出北地,张骞、李广分道出右北平,击匈奴。霍去病越居延,至祁连山,大捷,夺取河西之地。4.匈奴浑邪王降,设五属国。
三年 120(公元前) 37岁 1.作昆明池教习水战。2.始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四年 197(公元前) 38岁 1.造皮币、「白金」,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2.管盐铁、算缗钱。3.遣卫青、霍去病击匈奴,漠北大决战,从此「漠南无王庭」,加卫青、霍去病大司马衔。4.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五年 118(公元前) 39岁 1.罢三铢钱,铸五铢钱,汉币制始定。2.丞相李蔡自杀,以庄青翟为相。
六年 117(公元前) 40岁 1.使杨可主持告缗。2.遣使巡行郡国,查盗铸金钱者,并检举兼并之徒及为吏有罪者。3.霍去病死,葬茂陵旁,墓像祁连山。
元鼎二年 115(公元前) 42岁 1.御史大夫张汤自杀,丞相庄青翟下狱自杀,以赵周为相。2.起柏梁台,以铜作承露磐。3.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置均输通货物。4.废「白金」,统一在上林苑三官铸钱。5.张骞使乌孙还。6.设酒泉、武威郡。7.求汗血马。
三年 114(公元前) 43岁 初定年号,以2年前于汾阴出宝鼎之年(116(公元前))为元鼎元年,再追订即位次年为建元元年,从此中国历史始用皇帝年号纪年。
四年 113(公元前) 44岁 1.始巡郡国,至荥阳而还。2.遣使谕南越王内属,比内诸侯王。
五年 112(公元前) 45岁 1.南越吕嘉反,遣路博德、杨仆等征讨。2.酌金案,夺列侯爵160人,丞相赵周自杀,以石庆为相。
六年 111(公元前) 46岁 1.平南越,置9郡。2.平西南夷,置5郡。3.东越王余善反,遣将击之。4.分酒泉、武威,置张掖、敦煌2郡。5.穿六辅渠。
元封元年 110(公元前) 47岁 1.率18万骑北巡,遣使谕告匈奴单于臣服。2.东越人杀余善降,诏悉迁其民于江淮。3.封禅泰山,下诏改元,以十月为元封元年。4.置平准,赐桑弘羊爵左庶长,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掌盐铁,主均输与平准。
二年 109(公元前) 48岁 1.发卒数万塞瓠子河缺堤,令群臣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终填黄河缺口。2.遣荀彘、杨仆水陆两路征伐朝鲜。3.滇王降,赐滇王印,以其地为益州郡。
三年 108(公元前) 49岁 1.遣将军赵破奴俘楼兰王,破车师。2.朝鲜降,设4郡。
五年 106(公元前) 51岁 1.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死,墓像卢山。2.初置部剌史,巡察郡国。
六年 105(公元前) 52岁 汉乌和亲,细君远嫁乌孙。
太初元年 104(公元前) 53岁 1.定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改元太初。2.筑受降城于塞外。3.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苑。
二年 103(公元前) 54岁 1.丞相石庆卒,以公孙贺为相。2.李广利攻宛失利,遣使截退兵于玉门。3.赵破奴没于匈奴。
三年 102(公元前) 55岁 李广利再征大宛。
四年 101(公元前) 56岁 李广利伐大宛胜还,自敦煌筑亭至盐泽,于轮台渠犁置卒屯田,供出使西域使者之用。
天汉元年 100(公元前) 57岁 遣苏武等出使匈奴。
二年 99(公元前) 58岁 1.遣李广利击匈奴于天山,胜还。2.李陵降匈奴。3.作「沉命法」。
四年 97(公元前) 60岁 1.遣李广利等击匈奴,战不利,引归。2.族诛李陵家。
太始元年 96(公元前) 61岁 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
二年 95(公元前) 62岁 赵国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成白渠。
三年 94(公元前) 63岁 钩弋夫人生子弗陵。
征和元年 92(公元前) 65岁 大搜上林苑、长安城,巫蛊始起。
二年 91(公元前) 66岁 1.族诛丞相公孙贺,以刘屈牦为相。2.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卫皇后自杀。
三年 90(公元前) 67岁 1.丞相刘屈牦因与贰师将军李广利谋立昌邑王为帝,下狱腰斩。2.匈奴入五原酒泉,遣李广利击之,李广利率7万众降匈奴。
3.田千秋讼太子冤,族灭江充,建思子宫,为归来望思台于湖县。
四年 89(公元前) 68岁 1.纳田千秋之议,悉罢诸方士求神仙事。2.以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3.下轮台罪己诏。4.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
后元元年 88(公元前) 69岁 1.金日磾擒马何罗,平宫变。2.逼死钩弋夫人。
二年 87(公元前) 70岁 1.立刘弗陵为太子,托孤于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2.二月,崩于五柞宫,葬茂陵。
关于91大帝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