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墓 包拯墓到底在哪里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2-28 22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包拯墓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包拯墓到底在哪里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包拯到底葬在哪里?

包拯墓位于巩义城南4公里的艺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这里东 有青龙山包拯墓,西;庙洛水包拯墓,南望嵩高,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墓在永定陵区域范围内,东南一公里即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杨、刘二后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竖 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书大字“宋丞相孝肃包 公墓”。碑阴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记”,因风雨剥落,大都不 可辨认。墓前神道两侧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进土,曾任建昌、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累迁监察御史,又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除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为枢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于开封,终年64岁,赠吏部尚书,溢孝肃。 包公一生俭朴,做官后,居处日用、衣服、饮食如常人,不 搞特殊享受,不收受贿赂,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包拯墓他曾说,后代子孙做官,如有贪赃卖法,不得归家,死后不能入祖坟。如不照包拯墓他的话去做,就不是他的子孙。他不怕权贵,不徇私情,坚持 正义,为民请命。所以数百年来,在人民中间传颂着他许多故事,历代的小说、戏曲中,也塑造了他的生动形象,他成了人们心目 中清官廉吏的化身。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人民称他“包青天”。 史书上也说,“关节不到,有同罗包老。”包公在封建社会的宦海中,能够如此廉正,确实难能可贵。直到今天,人们称道好官,还是以“包青天”相比,可见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盗,盗洞敞开,石刻倒地。建国后经过多 次修耷,如今游人如潮,都来瞻仰这位包青天。

包公的墓地在哪里?

包公墓葬,史籍记载有两处:安徽合肥和河南巩县。二说均有可靠的史料依据,和地方上的实际墓冢。如今合肥的包拯墓葬经过考古发掘,已得到专家的确认,那么巩县宋陵中的那个墓冢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南宋淮南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林至撰写的《庆元重修孝肃包公墓记》,包公墓在安徽合肥市,“合肥,公之乡里也,中更兵火,子孙流离,故宅废为民居,独庙祀存焉。今去城十五里,所谓东原村者,公之墓也”。包公葬后的百余年间,经历了战火和荒顿的岁月,到庆元年间,地方官曾加以重修。另外,《大明一统志》、《合肥县志》和《包氏家谱》等文献,也都清楚记载,包公墓在安徽合肥。

然而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修的《巩县志》明确记载,包拯墓位于县西宋陵之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朝的《河南府志》皆承旧说。到实地考察,包公墓坐落在河南巩县宋真宗永定陵和宋仁宗永昭陵之间,离真宗刘、杨二后陵只半公里,是一座高约五米的墓冢,封土扁圆,直径有十余米,墓前尚有望柱一坐,石虎两个,石羊一个,均为北宋风格。规模上看,确是座北宋高级官员的墓葬。如今墓前还立有清代石碑一通,高二米,正中楷书“宋丞相包孝肃墓”。冢大碑高,气象威严。

1973年,因合肥钢厂扩建的需要,对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发掘。历时四个月,发掘出包拯的一号墓,实为迁葬墓,墓中有一具基本完整的男性骨架,据鉴定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与包公情况大致相符。出土的墓志石铭有三千多字,由当时的枢密副使吴奎撰写,确凿记述了包拯的生平,说他策论国事能高瞻远瞩,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加强市场管理,增益国库收入。以大义为重,不惧贪官豪强,敢于查办权贵。重视调查研究,执法如山,自身廉洁清白,不谋私利,颇得民众的尊敬和赞扬。称他“其声烈表暴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可知包拯生前已被人们尊称“包公”。

包公墓还有包拯长子包德与崔氏的夫妇合葬二号墓;长孙包永年的三号墓,他是崔氏的继子;包拯次子包绶夫妇合葬的四号墓。及南宋以来一直被人当作包公墓膜拜的五号墓,实为包拯妻室董氏之墓。南宋庆元五年(1199)重修时,把包拯之妻董氏的五号墓当作包公墓,供人长期祭奠,因此民间流传着“包拯墓是假的”之说法。最后,根据当地老人追忆的祖辈传言,在墓地的最北端,意外地发掘出包公原葬的六号墓,还存有石板和东西残墓壁,其中的陪葬木俑“十二时神”,是确定包拯墓的重要物证。墓地已在南宋初年被金兵所破坏,棺骨迁至一号墓重葬,原墓废为耕地。

此外还有一个疑冢,就是在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较大的封土堆,高约四米,底径十米,布局均称,整个外形要大于包拯夫妇的迁葬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往下深挖,都是一色的生土,没有坑位,可知是个典型的“疑冢”。令人感兴趣的是:包公墓为什么要设此“疑冢”?它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总之,在一块墓地上,出现包拯的原葬墓、迁葬墓、以假乱真的五号墓及张冠李戴之疑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在相关墓址的考古发掘上也是罕见的,为什么包公墓要建得如此神秘呢?也不免有一些混乱。当然,包氏族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也为史学界补充和修正有关史实,进一步研究有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今合肥墓地从各方面考察,都已能够确认是包拯之墓。其大型石室墓的规格,似乎超出了《宋史·礼志》的有关规定,也足见墓主生前受到朝廷的特别恩宠。其出土的洋洋千言的墓志,也同样毫无疑问地诉说着此地包公墓的由来。尤其是包拯遗骨三十五块,专家鉴定已予以确认,并移葬于合肥新建的包公陵墓。至此,似乎千年的包公墓址之谜已经解开,包公墓应在安徽合肥市的东郊。

但是,巩县的包公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修于何时?为什么要建这个墓?它与合肥的包公墓是否有什么关系?尤其是里面到底埋葬着什么?这一连串的疑问,还是难以回答。据说此墓已经被盗过,盗墓贼说墓中没有砖石、棺骨,也没有盗到什么东西,这可信吗?从最早明嘉靖三十四年修的《巩县志》记载来看,至少明代中叶巩县宋陵就已存在这个包公墓,到如今也至少经历了四五百年,但元、明两代的有关史籍对此均无说明。由于合肥包公墓园考古发掘中仍出现一些较为混乱的情况,所以至今还有学者坚持包公真正的墓地是陪葬宋皇陵的巩县包公墓。

如果说此墓确为宋代陪葬大臣所建,也有一些问题弄不清楚。巩县的包公墓离宋仁宗的永昭陵远,而离宋真宗的永定陵近,有的史书说是“陪葬真宗陵”。但是,包公的全部政治活动却都在宋仁宗时代,为什么要他陪葬宋真宗呢?这基本违反了中国帝陵中大臣陪葬的一般规则。于是有学者推测,包公墓中埋葬的,可能是另一位陪葬真宗的大臣,由于年月长久,原大臣的名字被遗忘了,就附会于包拯。也有学者指出,包拯死于开封,到最后定葬,中间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漫长时间,猜想可能当时要求陪葬帝陵而安放于巩县一段日子,最终仍迁葬合肥,但在巩县留下一个衣冠冢。人们出于对包拯的敬意,不忍心废弃,并进一步修缮,使之符合包公的身份,从而使包公出现两个墓,并让人真假难辨。

巩县包公墓的真相究竟如何?只有等待考古的实地发掘,才能给我们一个确实的答案。

包青天是葬于何处?

包拯墓位于巩义城南4公里的艺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这里东

有青龙山,西;庙洛水,南望嵩高,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墓在永定陵区域范围内,东南一公里即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杨、刘二后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竖

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书大字“宋丞相孝肃包

公墓”。碑阴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记”,因风雨剥落,大都不

可辨认。墓前神道两侧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进土,曾任建昌、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累迁监察御史,又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除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为枢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于开封,终年64岁,赠吏部尚书,溢孝肃。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盗,盗洞敞开,石刻倒地。建国后经过多

次修耷,如今游人如潮,都来瞻仰这位包青天。

包拯墓地在哪里

包拯墓地在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

包拯墓原址在安徽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畔(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家潘谷西先生设计并建成。

1956年,包公墓曾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重新核定省保单位时取消。迁建后的包拯墓,则于2004年12月31日被列为合肥第3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拯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杰出的清官代表。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包拯的传奇一生充满好奇,尤其是他的死更是众说纷纭。

包拯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包拯墓到底在哪里、包拯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