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几次下西洋 郑和几次出西洋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3-02 11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郑和几次下西洋,以及郑和几次出西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一共有几次

郑和一行七次下西洋。

1、第一次下西洋爪哇事件

郑和第一次出使,首达占城。自占城顺风南下,二十天即到达爪哇。此地古名阇婆,即今之印度尼西亚之爪哇岛,为南洋要冲,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富饶。郑和等于永乐四年(1406年)六月至其地。据《明史》记载,时该国“西王与东王构兵,东王战败,国被灭。时朝使经东王地,都卒入市,西王国人杀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惧,遣使谢罪。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六年,再遣郑和使其国,西王献黄金万两。礼官以输数不足,请下其使入狱。帝曰‘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

第一次下西洋,出师不利,按常情而论,是会引起一场大规模厮杀的。但郑和头脑冷静,讯明情况,知道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惶恐请罪之状,就毅然强忍悲愤,禀明皇上,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此事件,使爪哇西王感恩戴德,年年入贡。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郑和下西洋所担负的使命是和平友好、发展中外关系,而郑和亦不辱命焉。

2、第二次下西洋 调解邻国纠纷,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宁

第二次下西洋时,郑和一行由占城来到暹罗。其地,“在占城西南,顺风十昼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国。”今之泰国。

郑和于永乐六年到暹罗。在此之前,占城贡使返国,据《明史》记载,“风飘其舟至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暹罗索取其使,羁留不遣。苏门答腊及满剌加又诉暹罗恃强发兵夺天朝所赐印诰。帝降敕责之曰:‘占城、苏门答腊、满剌加、与尔俱受朝命,安能逞威拘其贡使,夺其诰印。天有显道,善福祸淫,安南黎贼,可为鉴戒。其即返占城使者、苏门答腊、满剌加印诰。自今奉天循理,保境睦邻,庶共享太平之福。’郑和奉敕切责,暹罗王自知理亏,除照敕办理外,并遣使贡方物,谢前罪。”

暹罗原为满剌加等之宗主国,所恃强凌弱,自此,始改前非,保持了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3、第三次下西洋 在满剌加建立官仓

满剌加即今马来西亚之马六甲。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特至其国,宣读中国皇帝诏敕,赐其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由于满剌加地处南洋与印度洋要冲,中满两国关系又如此亲密,而郑和一行须遍访诸国,势须分宗前往,为此就须建立一个中转之基地。为此,郑和一行在满剌加建立官仓。此地对下西洋之贸易番货、待时回航等各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4、第四次下西洋 麻林国遣使贡“麒麟”

第四次的任务是通好阿剌伯及非洲东岸各国。郑和船队由占城至爪哇、锡兰、古里后,即前往阿剌伯世界的忽鲁谟斯。此乃“西洋大国也,自古里西北行,二十五日可至。”郑和至其国后,即宣读诏敕,“赐其王锦绮、币、纱罗,妃及大臣皆有赐。”

永乐十三年(1415年),麻林国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当时被认为是体现了明初对外方针已初步实现的重大事件。麻林国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是郑和第四次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显示出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5、第五次下西洋 在柯枝国封山勒铭

柯枝国东是大山,西临大海,南北滨海,是古代印度半岛重要的商港。永乐年间,中国与柯枝之间的友好关系有较大的发展。永乐十年,“郑和再使其国,连二岁入贡,其使者请赐印诰,封其国中之山。”于是明成祖趁郑和第四次出使之际,赐柯枝国王可亦里印诰,正式封他为柯枝国王,并封其国中之山为镇国山,命郑和至柯枝国时封山勒铭,刊碑以志其事。碑文由朱棣亲自撰写。当年的碑刻迄今尚未发现,但碑之文字内容,在多种中国史籍中都有记载,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6、第六次下西洋 在阿丹国采办珍宝

阿丹国即今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之亚丁,正当红海南口,是古代西亚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从古里国西行,顺风二十二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其国因郑和船队来访,曾遣使奉表来中国贡方物;使者归国时,明成祖又命郑和赍敕及彩币,偕往赏赐。阿丹国气候温和宜人,土地肥沃,不但适于多种农副产品的生长,也利于各种珍禽异兽的繁衍,所以其国物资资源颇为丰富。阿丹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较发达。郑和使团对阿丹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对阿丹国的物产、手工业、商业贸易的状况等,都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知道这里是进行国际贸易和采办珍宝较为理想的场所。永乐十九年郑和船队的一支分宗,在内官周某的率领下,到阿丹国对国王及大小头目开读诏敕,进行赏赐,然后开展贸易活动。

7、第七次下西洋 (1)整修天妃庙宇

自宋以来,航海者多信奉天妃,苏、浙、闽、粤、桂直至齐、鲁诸省之沿海各地皆立庙供祀。有谓天妃宫,有谓海神庙。自从洪熙元年停止下西洋以来,至宣德五年郑和再度奉命出使,中间已有五、六年之久,这期间郑和一直谨守南京,因而一切有关下洋的规程,都已废弛。这次郑和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全力支持,重振旗鼓,再度奉使,有关下洋事宜,实有重新整理的必要。当时,各地为郑和下西洋而兴建的天妃庙宇,随着郑和船队停航而遭到冷落,颓圮荒芜,难为官军祈报之所。所以,在这次下西洋出国之前,郑和使团先对沿途所经天妃庙宇进行修葺,使“弘胜旧规”。郑和一行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从南京龙江开船,十日到江苏太仓县徐山打围,二十日出太仓西北的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于此驻留一个多月,在刘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宫。宣德六年春,天妃宫修成,郑和撰通番事迹记,刻石刊立于天妃宫内,以为纪念。

郑和几次下西洋?

第一次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从南京刘家港启航,经太仓出海,途经麻喏八歇国、三佛齐旧港,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航行的终点是古里。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

郑和船队在永乐五年(1407年(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这次的回国途中有一部分船队访问了暹罗和爪哇。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船队还朝。

第三次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到达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郑和船队还朝。

第四次

船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出发,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回国。

此次航行中,郑和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

第五次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

郑和船队约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回国,当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朱棣下诏,按等级对下西洋将士进行赏赐。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剌、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

扩展资料

郑和贡献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一共几次,分别到了那几个国家?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

郑和下西洋分别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

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

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和不刺哇国。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不久,明宣宗去世,明英宗继位。

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遣回古里等十二国使臣。   一说,辅政大臣还曾于该年以明英宗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 ,这与《明实录》原文有出入。

但无论如何,下西洋已然落幕。天顺二年(1458年)至三年(1459年),太监福安几次向明英宗派陈奏自下西洋停罢后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并曾请求派官员下西洋采购黄金,为明英宗所拒。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使者的身份,本着“和则相生”、“乐群贵和”的方针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1911 年,锡兰岛上的加勒发现当年郑和在锡兰山佛寺布施所刻的石碑。

根据当年参加西洋之行的费信记载,这块石碑是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是预先在国内刻制的,并运至锡兰佛堂山树立。碑文用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书写。

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石碑上三种文字所书写的内容虽在贡物的名单上大致相同,但所颂扬的神的对象却不一样。”

从郑和使团在锡兰国树立的这块宗教石碑情况看,尽管宗教信仰不同,明朝仍有和锡兰国各种宗教势力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

郑和不希望宗教的对立而影响在西洋的航行,因而采用这种方式来求同存异,从中亦反映了儒家文化“贵和”的思想。

据史料记载面对傲慢不恭并且从事海盗活动的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郑和等人最初采取了回避冲突的态度,忍辱负重,贵和、重和,试图化干戈为玉帛。

但最终因自身出现危险所以才被迫予以应战。永乐九年( 1411),郑和将亚烈苦奈儿归献明朝,“群臣请诛之,上悯其愚无知,命姑释之,给与衣食,命礼部择其属之贤者立为王,以承国祀。”

从郑和以至明成祖处理此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倾向看,明朝君臣并没有依恃自身武力而控制对方,而以“和”来协调两国关系发展。

儒家主张自我修炼的内敛人格,提倡“和”为贵、“温良恭让”、“君子无所争”的文化思想与西方所提倡的向外扩散、开拓和追求的意识迥然不同。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 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

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尽管郑和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访问西洋诸国。

也不会在海外广建殖民地,更不会实行血腥的殖民掠夺和罪恶的黑奴贸易活动。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作出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郑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

郑和下西洋了几次?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

一、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1407年秋,郑和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

二、1405年下半年,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三、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队出国。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在从古里回航途中,郑和还在锡兰跟亚烈苦奈尔国王打了一仗,凯旋归来。

四、1412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此次航海时间较长,郑和于1415年回国,分遣船队一年后返回。

五、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远航,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六、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竹步(今索马里)等国,并在宝船上设宴招待各国宾朋,代表明成祖赐以丝、瓷、铁器等物品,1423年返航时带回香料等珍品。

七、1431年初,明宣宗继承祖父明成祖伟业和雄心,再次诏令郑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扩展资料:

600年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由郑和率领从中国江苏太仓刘家湾的港口启航。此后的28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是文明礼仪之师,在中国航海史和对外开放交往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先驱性的意义。

明成祖继位时,持续三年之久“靖难之役”及迁都北京使财政耗费极其浩大。为了弥补财政上的亏损,明成祖不惜耗巨资,派遣郑和下西洋,对海外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以求输入大量的海外物品。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

以苏木、胡椒来说,赢利达50倍之巨。明成祖这种“派出去,招进来”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财政危机,而且使百姓从转贩土物中得以营生。可见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耀兵异域”,而是有浓厚的经济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郑和七下西洋大事记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郑和下西洋

关于郑和几次下西洋和郑和几次出西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