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义 藤原义孝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3-04 28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藤原义,以及藤原义孝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为什么日本军官战败后会切腹自杀

日本军官战败后切腹自杀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受日本“武士道”的蛊惑,他们认为这样的死法是崇高的。就像阿拉伯世界的那些恐怖分子,也是受到了宗教的蛊惑,制造人体炸弹,以为这种惨烈死法可以在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日本人切腹后,无外力介入至少能活6个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众所周知藤原义,切腹是日本的特色之一,战败之后,日本军官往往会进行一个十分繁琐的切腹仪式,作为对武士道精神的敬畏。《叶隐》记载道藤原义:“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一般来说,日本武士才是切腹的首要践行者,为了保持荣誉、履行美德,他们不得不进行切腹自尽。

然而,切腹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切腹之人至少也能活上6个小时。那么,既然切腹如此痛苦,他们为何还会醉心此道呢藤原义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日本京都的藤原家出现了一个恶棍,名为藤原义。藤原义有两副面孔,白天的他是一个优雅的贵公子,可是一到了晚上,他就会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盗。藤原义武功极高、诡计多端,长久以来,一直没人能抓到他,也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天晚上,当藤原义放过院墙之后,正好被长期蹲守在这里的3名武士抓到了现行。于是,他们马上联系了官兵,不到一炷香的功夫,藤原家就被层层包围了。意外的是,藤原义却完全没有要逃跑的意思,他盘于堂上,面前摆放着一把太刀,没人知道他要干什么。

一曲吹罢,他果断举起太刀,捅向自己的腹部。一字切开之后,他把内脏取出扔向官兵,几乎吓破了他们的胆子。实际上,藤原义设计的这种死亡方式,只是想造成别人的恐惧罢了,但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几百年,切腹却变成了武士道最崇高的典范。

镰仓幕府之后,切腹逐渐变成了主流,尽管幕府一再下令强调禁止切腹殉死,但根本无力改变这一切,切腹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趋势。日本武士认为,人的灵魂是寄宿在腹中的,人的一切善恶都隐藏在腹中,如果在死前能释放出腹中的灵魂,一生的罪恶就会得到洗涤,灵魂可以得到升华。所以说,切腹被日本武士视为一种洗刷耻辱的方式,无论他们生前犯了什么大错,在切腹的一瞬间,全都会被抵消掉。

不过,切腹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若没有外力及时介入,切腹者起码会存活6个小时以上。为了减少切腹者的痛苦,所以到了江户时代,“介错人”应运而生。介错人一般是剑术高手,他会站在切腹者的身边,他会提前与切腹人商量,何时进行“介错”。所谓“介错”,就是斩下切腹人的头,因为切腹之后,人一时半会还死不了,为了减少痛苦,他们则会亲自动手,了结切腹人的性命。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小说家,他在1970年进行传统的切腹自杀时,就出现了“意外”。他切了一刀之后,并没有立即死去,而负责“介错”手拿名刀“关孙六”的森田必胜,连砍五刀也没能把他的脖子砍断,三岛由纪夫疼得在地上直打滚,甚至试图咬舌自尽……最后,直到第四次“介错”,三岛由纪夫才终于结束了无休止的痛苦。

所以到了现在,已经没几个日本武士切腹了,他们都改用手枪或毒药自杀了。

日本人为什么要切腹自尽?

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说起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一个习俗不得不提,那就是“切腹”。这个习俗广为人知,甚至沦为一种调侃,《爱情公寓》里来自日本的关谷神奇,就常把那句“信不信我分分钟切腹自尽给你看”挂嘴边。

日本武士认为肚子里藏着一个人的灵魂,剖开肚子可以灵魂出窍,展示自己的勇气和真心。现在普遍公认的日本切腹第一人名叫藤原义。藤原义出身贵族,白天人模人样,晚上杀人放火,严重影响京都治安。官兵围捕藤原义时,他自知难逃一死,于是拿起剑,割破肚子,当场切腹自尽。

“切腹”是只有武士才能选择的自杀方式,分为“一文字切”、“三文字切”、“十文字切”。顾名思义,自杀者可在肚子上切出“一”字状,“三”字状,“十”字状。此外,自杀者不能穿奇装异服,得穿上庄重的衣服,还得叫上自己信任的朋友充当“介错人”。

“介错人”需在自杀者剖开肚子后砍他脖子,要求脖子和头藕断丝连,所以“介错人”得是武林中一等一的剑术高手。日本的大文豪三岛由纪夫剖腹自尽时失败,疼得血流不止、满地打滚,他的“介错人”连砍了他六刀才送他归西,介错人也因此被判了四年刑。

切腹很痛苦,而这种痛苦也是武士刻意要造成的。武士必须忍住痛苦始终不能出声,保持清楚的意志,按照仪式一一做去。第一,要使尸体不倾斜,只许向前俯伏。若仰面朝天,就算失仪。第二,腹上刀痕不许皱折。第三,双膝须合拢,如松开了,就表示不够修养。最后自杀者对于自杀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当,不能任其散乱。切腹者不但死志坚强,并且固执礼仪,拥有超脱生死的观念。关注小编哦,和小编互动哦!

日本第一个切腹自尽的人是谁

如果你在百度或者google里输入“切腹的来历”这五个字进行搜索,可以找到的几乎都是同一篇文章,这里面说,这是来自平安时代的一个大盗,他的名字叫做藤原义。 这篇文章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这个大盗切腹的经过,称这是历史上首次的切腹。 这篇文章流传如此之广倒也颇不容易,但可惜这里面说的内容有很大的错误。我们首先来看看该文章是怎么说的。 以下内容为引用: 公元989年,权倾一世的藤原家突然出现了一个恶棍。此人名叫藤原义,他白天过着优雅的贵族生活,夜里却摇身一变成为无恶不做的大盗,骚扰京都的大街小巷。他武功高强,诡计多端。京都的捕快用了好久的时间才摸清他的真实面目。这天晚上,藤原义作恶归来。在自家院外巡视一番,见无异况,闪身越墙而入。他不知道,不远处的三个武士终于确定了他的身份。 后半夜,官兵包围了藤原义的住宅。令他们惊愕的是,藤原家灯火通明,院宅大开,官兵狐疑的涌入。之间藤原义坦胸露腹,盘坐于堂上,膝上横着一柄雪亮的太刀,正悠闲的吹着一只萧。萧声凄凉,但无人知道是什麽曲子。官兵们围在堂下,但没有任何人敢贸然上前捉拿。 一曲吹罢,堂上堂下一片静寂。藤原义举起太刀,只不过他的刀尖是指向自己的。官兵们屏息注视,不知道他要做些什麽。 藤原义把刀用力的插入腹部,将腹部一字切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兵,倒地而死。官兵们吓的无人赶上前一步。 藤原义当时设计的这一死亡方式,可能仅仅是为了追求死的骇异而已。但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种切腹自杀,在他死后几百年,居然成武士道最崇高的典范,从而成为每个武士的必修科目,也就是说,每个武士都期待着某一天可以切腹自杀。藤院义本人也成为武士道中第一个确有其人的切腹武士。 以上内容为引用。 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内容,应该是来自一本故事集。这个故事本身就不具备什么史实性,更遗憾的是,这文章把故事里的主人公名字也搞错了。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故事中,都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叫做藤原义的人。事实上我也完全不知道藤原义这个名字有什么出处。 在日本的笔记小说和传说中,的确有一个和以上文章内容相当符合的大盗,但他不叫藤原义,而是叫作袴垂保辅。 然而,这个袴垂保辅也是一个架空的人物,他的切腹故事也是小说家编出来的。 袴垂保辅其实是俩个人的合体。一个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的确和故事里说的一样,是藤原家的人,叫作藤原保辅。这个藤原保辅本来是个正五位下的官人,号称当朝武略第一,也因此经常卷入斗殴伤害事件,似乎品行不太好。有一次,他又因为抢夺他人财物而被捕,这个时候试图自杀,最后死在了狱中。正史之中,并没有藤原保辅切腹的记录。 作为袴垂保辅原型的另一个人物,则是一个不知是否真正存在的大盗,他的名字叫袴垂。按照《今昔物语集》中的记载,袴垂是一个盗贼团的首领,可谓无恶不作,比较著名的是扮死人趁经过的武士不注意就进行偷袭,抢走他们的衣服。这个时期的笔记小说故事集中,关于袴垂的故事出现颇多,所以他很有可能真实存在。但是,这些文艺作品中也并没有提及袴垂之死。 《今昔物语集》有一篇非常出名的文章,说的是袴垂和道长四天王之一的藤原保昌之间的一段邂逅,故事内容大抵是藤原保昌知道了袴垂的身份,却并没有拘捕他,反而给了他一件衣服。 这个藤原保昌就是前面说到的藤原保辅的哥哥,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袴垂被传成和藤原保辅是同一人物。这才出现了一个架空的人物,就是所谓的袴垂保辅。 镰仓时代出现的《续古事谈》里面把袴垂和藤原保辅的故事结合在一起,编出了一段新的故事,说大盗袴垂保辅遭到源赖光和他手下的赖光四天王追捕,自知无望逃生,于是进行切腹,当时没有死,被抓进牢房后才断了气。这就是传说中的世上第一号切腹的来源。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乎就是藤原保辅经历的加强版,《续古事谈》本身就被认为史实性不强,这一段故事更是编造的痕迹明显,所以这个切腹第一号非常值得怀疑。 顺便我再提一下,关于源赖光和他手下的赖光四天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说,那就是他们斩杀史上最可怕妖怪酒吞童子的故事。因为这个原因,后世的小说家还经常把袴垂保辅附会成酒吞童子,称酒吞童子其实不是妖怪,而是大盗袴垂保辅为了作恶而故意假扮成妖怪。这被源赖光识破后除去。话说前不久我还看到一个歌舞伎是演的这个内容。 那么,真正的切腹第一号到底应该是谁呢? 事实上,像这种历史上第一个XXX的人是谁的问题,大抵只能流于传说。现在一般认为颇具有可信性的最早的切腹,是十二世纪时的武士,著名的镇西八郎源为朝,几乎所有的源为朝的传记,都告诉我们他在伊豆大岛切腹自杀。 同样,其实源为朝是否真为切腹而死依然存有疑问,史料之中大有可能夸大了其词。不过源氏一族素以悍勇闻名,他以一种类似于切腹的方式自杀还是大有可能。只是,即使如此,他也未必能算上第一号。 事实上,史料上有记载的切腹,在源为朝之前就有存在。 在源为朝死前不久,他的幼弟被平家抓住后斩首,有一个家臣为此徇死,采用的就是切腹的方式。不过,鉴于后世对于武士切腹的定义,这类徇死并不能单独作为切腹的案例。只是,这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切腹的方式已经开始出现,在源为朝之前就存在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事实上,切腹这种行为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当然,在可信的文献记录中,最早的恐怕还是源为朝了。 再扯远一点。在奈良时代(大约8世纪初)的古书《播磨风土记》里就有关于切腹的记载。说的是女神淡海之神追赶丈夫,没追上,就一气之下切开自己腹部,把五脏六腑扔掉后跳水自杀。这本身是个神话故事,当然不能把淡海之神当作切腹第一号的人物。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或许在当时已经存在这种自杀方式,所以人们才会把它编进神话里面。 所以说,切腹可能历史非常悠久,只是举行这种仪式的人并不出名,所以并没有被收录入各类史料。源为朝,或许只能算是第一个切腹的有名人吧。

日本武士带的两把刀真的一把砍人一把切腹吗?

编者按:在很多影视作品以及动漫游戏中,日本武士大多都是腰上插一长一短两把刀的形象。这个形象也广泛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接受。然而为什么日本武士要佩戴一长一短两把刀呢?对此坊间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比较广的是长刀杀人,短刀是拿来剖腹的。那么真的如此吗?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主流日本武士形象,所佩戴的两把刀,长的一般是打刀,短的是胁差,而正如冷兵器研究所之前那篇《谁说日本武士用肋差切腹?》的文章所科普过的那样,日本武士剖腹其实并不会用胁差。或者说,切腹文化与胁差无关。日本剖腹文化的流行起源于公元989年,当时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大盗叫做藤原义。当他犯的罪行太多,终于引来官差上门抓捕的时候,藤原义大概出于反正跑不掉了的心理,坐在家中把自己肚子剖开,甚至把内脏挑出来丢给官差。

这一变态举动自然是轰动一时,结果大概连藤原义自己都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竟然引领一场潮流。这种剖腹的死法被认为非常爷们儿,开始被人们所模仿。就这样一直到了公元1185年—1333年的镰仓时代,当时因为战乱频发,这种剖腹自杀的做法开始广为流行,战败或者被俘的武士会选择剖腹自杀来谢罪明志。当时流行的方法叫做“十文字切”,一般是使用匕首长度的怀剑,把肚子切个十字形状的口,让内脏流出来,但是这其实并不是算致命伤,最终都是失血而死。

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当时胁差这种刀型都还没有正式确立,胁差的正式出现要到公元1603年-1867年的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对日本使用的各种刀进行了一次归纳整理,然后制定了一套佩刀的制度,并把战刀明确按照刃长分类为刀和胁差。至此,胁差的形制才算正式确立。而且胁差的刃长一般30cm—60cm,加上刀柄,其实全长也不算很短了,用于剖腹显然是嫌长的。所以胁差自然不可能是作为专门用来剖腹的刀存在的。

实际上,剖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不少人高估了自己的勇气,剖一半太疼了后悔了,那个场面就没有丝毫的美感了。大家来看剖腹,是来看硬汉面不改色把自己肚子切开还把内脏挑出来的,结果看到的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喊着太疼了我后悔不想剖腹了,这太扫兴了。于是出现了介错人,专门请一个人在一边,等切腹者给自己肚子上来一刀,介错人就立刻拿长刀砍死切腹人,结束他的痛苦,避免因为切腹太疼而露丑。

然后发展出来,不能直接把切腹人的头砍下来满地乱滚,那样不好看,而切腹人也需要坐正,死后身体不能歪到在一边,围观的吃瓜观众才会觉得好看。但是即便随便给自己肚子上来一刀也挺疼的,难以保证坐得很正,所以到了胁差出现的江户时代,当时流行的剖腹方法叫做“扇子切”,拿个扇子在自己肚子上比划一下,做个切腹切成十字的动作,然后介错人就可以砍头了,这样没有什么痛苦,不会疼的乱叫身体歪斜,吃瓜观众就认为很有美感了。

而在胁差出现之前,日本武士一般只是佩戴一把太刀。因为在早期日本武士们主要是在马上进行战斗,太刀主要是作为骑兵使用的刀。而且跟我们印象中骑兵对冲不同,早期日本武士更流行的是阵前单挑,就是所谓的“一骑讨”,甚至不允许不是武士的足轻(步兵)插手武士之间高贵的对决。

所以在当时的日本武士,并不会佩戴两把刀,最多随身多带把割首级的匕首。一直到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日本的战争才开始慢慢转为以步兵为主,于是更适合步下作战的打刀慢慢的淘汰了太刀成为了主流武器。然后胁差也开始和打刀一起佩戴,现在大家认识中,佩戴一长一短两把刀的日本武士形象开始出现了。

那么,步兵为什么要携带一把胁差呢?胁差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作为一把备用武器,因为在激烈的战场上,因为要刀剑格挡,攻击铠甲,战刀其实是很容易损毁的。人称“剑豪将军”的足利义辉,在受到松永久秀叛乱袭击的时候,将自己收藏的宝刀插在走廊上,与来袭的敌军决战,砍坏一把就拔出另一把继续作战。根据记载他一共砍坏了7把刀然后才被叛军杀死。连权倾朝野的将军收藏的宝刀在作战中都砍坏7把,所以武士们身上带一把备用的短刀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而且,使用这种一长一短两把武器的也不只是日本武士,在15-16 世纪的欧洲也十分流行使用长刺剑搭配左手短剑进行决斗。左手短剑主要用来格挡,欧洲甚至出现了镂空仿佛梳子一样的左手剑,用于卡住对方的剑刃,甚至可以直接折断对方的剑刃,所以也被称为断剑器(Sword Breaker)。但是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种镂空仿佛梳子般的剑刃,也只能是锁拿刺剑的剑刃。如果碰到斩剑,这种镂空剑刃的强度根本不足以抵挡大力劈砍。一个大力劈砍过去,这种镂空剑刃恐怕自己会先折断。

所以这种左手短剑主要还是用于决斗,而非战场使用。这也是为什么使用左手短剑,毕竟当时两人决斗大多都是因为争风吃醋,在女士面前潇洒的拔出剑,就算输了说不定反而还能赢得美人心。如果使用盾牌那就得随身背个盾牌,身上挎把剑可以说是风度翩翩,背上背个盾牌的话,那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COS龟仙人,形象全没了。所以为了帅,欧洲贵族们选择使用长短剑来进行决斗。中国双刀双剑则是另一个思路,使用两把一样的长的刀剑,这样攻防变化更多,左手武器未必就是防守用,当对方注意力集中在右手上时,左手可以主攻右手进行防御,让对方根本摸不清两把武器哪把主攻哪把主防。

▲《抗倭图卷》中手持双刀的明军形象

那么为什么,最后佩戴一长一短会成为日本武士的固有形象呢?因为德川幕府在对刀型进行分类和规范的同时,还规定日本只有武士阶层可以佩戴长刀,而不是武士的平民阶级,只能佩戴胁差这类的短刀。

▲日剧《猫侍》中,主角就因为穷困,所以只带着一把打刀,没有佩戴胁差。

▲《猫侍》主角身边衣着光鲜的武士则是佩戴两把刀。

所以武士们为了显示身份,就一定要佩带一把长刀,但是长刀在日常巷战甚至室内战斗中施展不开,所以武士们也会再带一把胁差来应付室内或是狭窄小巷中的战斗。说到底,日本武士佩戴一长一短两把刀,归根到底是为了面子和彰显身份。穷困武士只有一把长刀、不佩戴胁差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历史上第一个切腹的日本人是谁

藤原义

藤原义当时设计的这一死亡方式,可能仅仅是为了追求死的骇异而已。这种切腹自杀,在他死后几百年,居然成武士道最崇高的典范,从而成为每个武士的必修科目,也就是说,每个武士都期待着某一天可以切腹自杀。藤原义本人也成为武士道中第一个确有其人的切腹武士。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扩展资料藤原义

切腹被日本人赋予了神话般的宗教地位。在古代日本人的信仰中,腹部是人类灵魂和爱情的居所,剖开自己的腹部,就意味着把自己坦荡的灵魂展示给他人。甚至有人声称,以觅死之道诠释的武士道,自然而然的推崇切腹这种方式。

对于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武士而言,自然的死亡似乎很平庸,不够热诚,唯有切腹才是最高尚的行为,也是最动人的哀伤。理论上,武士在切腹之前要先剃须理发,沐浴更衣,穿着白色和服在装饰肃穆的寺庙中进行。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日本文化脱胎于儒家文化。但与中国儒家文化不同的是,由于长期受制于幕府统治,日本儒家文化糅合进了大量法家文化,表现到社会生活中即为人们熟知的武家文化。武家文化强调绝对忠诚,德川幕府更将此发挥到了极致。

切腹正是此种文化的产物,武士则尊其为死亡的最高形式,更有甚者将其上升到艺术层次。小林正树以《切腹》对此谬论进行了反击,其力度之强使得民粹论者将切腹完成了自藤原义我切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切腹

关于藤原义和藤原义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