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米芾书法欣赏,以及米芾行书作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米芾(1051-1107)米芾书法欣赏,初名黻米芾书法欣赏,后改芾米芾书法欣赏,字元章米芾书法欣赏,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他米芾书法欣赏的书法,风樯阵马,酣畅淋漓,书法气韵天成,为历代爱好书法的人所学习。
米芾在“宋四家”中虽同为“尚意”一派,但更多的属于传统“尚法”派,恪守晋法,自题斋号“宝晋斋”。崇尚“二王”,深得“二王”父子笔意,尤其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以“二王”位根基,又参以唐代颜真卿、李邕、徐浩及初唐欧、褚笔意,其在广泛临摹前人的基础上,善于化古为新,集众家之长,成自家面目。
米芾书法用笔流畅恣肆,学晋代二王书法而自出面目,达到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境界,侧锋中锋并用,八面出锋,这也就是说米芾的用笔,露锋多藏锋少,所以欣赏他的书法 ,可以说神采并茂,气韵流畅。
米芾书法行书结字大多左低右高,属于险中取势的结字方法,结字看似随意,但法度谨严,并且它的字的结构重心偏高,因此它的结体都奇绝险要。
米芾行书章法前后上下左右衔接顾盼自然,用笔节奏比较快,但快中有慢,书写节奏感蕴含着其中,左右行列穿插对比,粗细大小对比,虚实空灵对比等等夹杂其中,整体章法自然随意洒脱。
初学米芾行书,一般从《蜀素帖》入手,此贴是米芾38岁时所书,用笔清新自然,笔力刚劲有力,为行书入门佳贴,也是中国十大行书名帖之一,有一定基础之后,可以继续学习他的手札作品,以及他的一些大字作品。
学习米芾的行书,一方面要勤练习,一方面要学习他的笔法和章法,米芾用笔有自己的一套,像什么蟹爪钩、还有他的撇捺的写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把握他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学好米芾的书法。
米芾经典作品有《蜀素帖》、《三吴帖》、《苕溪诗帖》、《梁简文帝梅花赋》等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宋四家当中,苏轼书法以其才气取胜,黄庭坚则是草书冠绝时代,米芾用笔多样,继承并发展了晋人的笔意,而蔡襄因楷书闻名于世。《宋史·文苑传》曾这样评价米芾的书法: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思是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方面及其突出。米芾的书法中,行书成就最大,之后的南宋多喜欢以米芾的行书为篆刻参本,影响深远。在当时,米芾的书法、绘画艺术,也是及受当时的皇帝宋徽宗的喜爱。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段记载。米芾被宋徽宗请入宫中相互切磋,一次米芾正在游龙走笔时,突然想吐痰,便大呼:“皇帝,痰壶!”一张嘴,周围的太监宫女都为之捏了一把汗,要知道皇帝九五之尊,哪能为你递痰壶?
这不是往刀尖上撞吗,谁知,宋徽宗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嘻嘻地为之递上痰壶由此可见,米芾的书法绘画造诣水平非常高,宋徽宗可以说是米芾的狂热粉丝。
值得注意的是,在米芾众多作品中,要数他的《蜀素贴》了,《蜀素贴》创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时年他38岁,正值技艺纯熟,书法巅峰时期。《蜀素贴》虽写于乌丝栏内,但丝毫没有阻碍其气势的发挥,坦率洒脱,笔势豪迈,转折撇捺之间,变幻无穷。尤其是《拟古》这两首诗的书写,开始是行书,而后愈发洒脱,神采飞扬。
常言道,米芾用笔好"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此,米芾的《蜀素贴》又被成为“天下第八大行书”,流传了900多年,利用现代科技将其放大,可以看出米芾笔势变化的特点,令人拍案叫绝,不愧是行书的极品。
米芾的《蜀素贴》曾前后被董其昌、吴廷、高士奇、王鸿绪、傅恒等人收藏,现存在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米芾书法作品大全有《值雨帖》、《彦和帖》、《论草书帖》、《临沂使君帖》、《张季明帖》、《叔晦帖》、《李太师帖》、《珊瑚帖》、《政事帖》、《逃暑帖》。
1、《值雨帖》。米芾行书欣赏信札《值雨帖》高清大图(致伯充防御台座尺牍)。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纵25.6厘米米芾书法欣赏, 横3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彦和帖》。米芾行草书法信札《彦和帖》大图(致彦和国士尺牍)(经宿帖)行草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纵30.1厘米米芾书法欣赏,横42.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论草书帖》。米芾草书手札《论草书帖》大图米芾书法欣赏,草书九帖之五。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纸本 纵24.7厘米 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
4、《临沂使君帖》。米芾草书手札《论草书帖》大图,草书九帖之五。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纸本 纵24.7厘米 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张季明帖》。米芾行书欣赏《张季明帖》纸本,纵26.0厘米,横34.5厘米。约元祐元年(1086年)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释文:余收张季明帖。云秋气深,不审气力复何如也,真行相间,长史世间第一帖也。其次"贺八帖"。余非合书。
6、《叔晦帖》。纵24.5厘米,横29.6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释文: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文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故以秘玩赠之,题以示两姓之子孙异日相值者。襄阳米芾、元章记。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
7、《李太师帖》。米芾行书欣赏《李太师帖》,元祐二年(1087年),纸本,纵25.8厘米,横31.3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 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8、《珊瑚帖》。《珊瑚帖》: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画珊瑚笔架一座,旁书金坐二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9、《政事帖》。作品每个字的中轴线很少垂直于视平线,左右倾斜,增加米芾书法欣赏了动荡感。在章法上,字与字的中轴线大都联缀得很好,偶尔有平行错开的。绞转加侧锋用笔,近大远小的构字方法,单字中轴线的倾斜,构成米芾书法欣赏了米芾的特色。
10、《逃暑帖》。米芾行书《逃暑帖》纸本,纵30.9厘米 横40.6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此帖疑为致章惇书札。芾字长横有波,为雍丘前后签名之式。雍丘无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本朝杂记上》: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
作者简介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一、米芾的代表作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二、米芾(1051至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三、米芾艺术成就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1、书法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尽管如此,此时的米芾书法并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虽然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元祐六年(1091年)后,米芾卜居海岳庵时,又学过羊欣书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在定型的书法作品,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是如此。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黄庭坚之评价褒贬分明,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宋人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
米芾以书法,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强调要在气质、意趣等方面严格分辨二者的区别”(阮璞《苏轼的文人画观论辨》)。他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等,都是以传统的造诣、功力、格法标准来要求绘画的。简单地说,就是旧的传统,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画之祖的米芾却不屑于这样的调和,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米芾自称“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2、绘画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米芾的绘画源出董源。董氏的绘画多写江南山色,米芾已有的评述都是从整体气氛着眼的,但米芾并没有从中寻找适合表达的东西。米芾讲究“不取工细,意似便已”,他虽有临摹“至乱真不可辨”的本领,却更热衷于“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通过一番选择,米芾找到董源所用的“点”。本来,董源的“点”是披麻皴的辅助因素,服从于表现自然质地的需要,点与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构成了某种写意的整体气氛;在巨然的笔下,尤其是山头的焦墨点苔使笔墨本身具有了某种独立意味的写意效果。董、巨的点都有受制于造型目的的性质。在二米的笔下,点已几乎成为造型的全部,且有了相当程度的写意性。所谓“落茄皴”,事实上就是一种以点代皴的写意画法,“用圆深凝重的横点错落排布,连点成线,以点代皴,积点成片,泼、破、积、渍、干、湿并用,辅以渲染表现山林、树木的形象和云烟的神态”。完全放弃钩皴点擦的传统方法。卧笔中锋变化的随意偶然效果,不拘常规,不事绳墨,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眼界,难怪当时并没有积极的反应,甚至遭到“众嘲”、“人往往谓之狂生”。(《画继·轩冕才贤》)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
米芾最有名的书法字帖:《乐兄帖》
在米芾生平的创始作品当中,能够体现他生平书法气质与境界的乃是他的尺牍作品,而在传世的所有尺牍信札当中,有一件作品堪称他书风的最佳代表,此作便是他的《乐兄帖》。
公元1096年的时候,这一年米芾46岁,他刚刚辞去了一个县令的职位,离职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拜中岳命作》,后来领了一份闲职,宠命优渥的他自然是不慕荣利,藐视权贵的,因为与皇家有着特殊的关系,所以他的行止见识以及为人都极度自我,这也是形成他的这种书风的一个原因。
这件《乐兄帖》就是米芾在担任中岳祠这一闲职之后,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这件作品将米芾书法风格中的“八面出锋”、“风樯阵马”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作虽然仅有百余字,但每一个字都值得反复推敲。每一个字都将用笔之多变应用到了极致,就是所谓的“八面出锋”,就是指用笔的多样性,毛笔是一个锥面,有无穷多个面,在写字的时候,写完一个笔画之后,经过调峰,手腕蓄力然后转锋换面切换到了另一面的笔锋,从而实现某种意义上的“中锋与侧锋”转换,这样使得每一个笔画的呈现状态都十分挺拔与丰富。
在结字上,《乐兄帖》将“风樯阵马”的结字变化更是应用得炉火纯青,“风樯阵马”乃是单字、行列的一种摇摆之势,在正斜、欹侧、浓淡、开合等不同的阴阳关系处理当中,使得字形呈现出多样的跳宕之感,从而让人心生激荡,这种境界,也曾令宋徽宗也拍案叫绝。自愧不如。
米芾手札
米芾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和蔡襄、苏轼、黄庭坚共称为“宋四家”。米芾的画自成一家,尤其以山水画见长。而他的书法也是别具一格,擅长各种体裁的书法,且善于临摹,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米芾画像
所谓手札,是用纸写成的,类似于信件之类的文书。而就米芾的手札而言,几乎皆是书法精品,现存数目较多。
《临沂使君贴》是米芾的手札精品之一,现存为纸本,作品长31.4厘米,宽25.1厘米,全文共二十六个字。作品内容如下: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大致意思是:我向临沂使君行礼,呈上军机公文一本,姓薛的人写的公文五本。我看到你心情不太好,却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只好再向你行礼,把这些公文拜帖再次全部呈上给您临沂使君。
《伯允帖》,同样是米芾手札的精品。作品长39.8厘米,宽27.8厘米。全文约五十二个字,是用草体写成。
《清和帖》,作品大意是米芾的一封回函。作品长38.5厘米,宽28.3厘米,全文五十字。
以上是米芾手札中的精品,另外还有许多此类手札存世,难以一一列举。从这些手札中可以看出,米芾确实是书法能手。它们都是在不经意间被作者写成,富有天然自成的美感,绝无矫揉造作的可以为之。米芾的书法如行云流水,后人称之为“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米芾索帖
在历史中,米芾是宋朝时期著名的书画家,画家以及书画理论家,米芾字元章,号称是海岳外使和火正后人。她非常擅长书法和绘画,其中,对于书法,他擅长各种字体,比如,草书,隶书,行书等等。他还能够鉴定各种书画的真假,也非常喜欢收藏一些好的书画作品。因为她的性格有些怪异,举止有些颠簸,所以被世人称为“米颠”。
米芾图片
在文言文《米芾索帖》中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米芾怪异的性格和颠簸的举止。《米芾索帖》是结选自《石林燕语》中的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一个关于米芾向蔡攸索要帖子的故事。
《米芾索帖》中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米芾常诣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佑军《王略帖》示之”。意思是米芾的好奇心非常重,所以他在真州的时候,就特意的去拜访蔡攸,蔡攸见他的态度,也非常高兴,所以就将珍藏的王羲之《王略贴》拿出来给米芾看,没想到米芾看了之后特别喜欢,爱不释手,并要求蔡攸把《王略贴》送给他。蔡攸便一口拒绝了。
米芾见蔡攸丝毫没有想要想要把《王略贴》送给他的意思,便怒吼道:“你如果不把画送给我,我就投江自尽”。起初蔡攸以为米芾只是开玩笑说说罢了,没想到米芾已经起身往船边走去,准备投江自尽。蔡攸立马起身拉住他,无奈之下,还是把《王略帖》给了米芾。
从《米芾锁帖》这篇文言文可见米芾的性格确实怪异,举止颠簸,但是也从侧面体现了她对于书法的无比喜爱之情。
米芾真迹价格
从可以查到交易过米芾真迹作品的资料来看,一般价值都在两千万往上的价格,也有人说如果真的是真迹的话,那就是无价之宝,少则几千万,多则可以到达几个亿,但是现在世界上仅剩的米芾真迹并不多。
米芾书法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祖籍是山西太原,米芾天资极高,其父也喜爱书画艺术,并且精通鉴赏,米芾从小受他父亲的熏陶,自幼也对书画艺术十分感兴趣,后中进士,皇帝封他做了太常博士,次年召为书画博士。米芾做官期间,还算安定,一心钻研书画,也未被卷入政治漩涡,在做书画博士的时候,更有机会博览群书,对于时间少有的名作孤本都能如数家珍。在年少之时,他苦学颜真卿、欧阳修、褚遂良等人的楷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又求教于苏轼,苏轼劝他学晋,于是他就找来不少晋人的书帖,潜心钻研魏晋时期的书法。
米苏一生有很多良师教导,书法也有自己的神韵,虽然他的书法在宋代四家中排在苏轼和黄庭坚之后,但是单论书法而言,米芾的功力最为深厚。他的书法作品,大到诗帖,小到尺牍,所有的字都具有沉着痛快、雄健清新的特点。苏东坡曾说过“米书超逸入神,当与钟王并行”。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传世的墨迹主要有《天马赋》、《方圆庵记》、《蜀素帖》等。先今留存于世的米芾真迹大多为小字,很少有大字,大都被博物馆所珍藏。
米芾洁癖
北宋有名的书法家米芾好洁成癖,世人皆知。爱干净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过份爱干净就是一种病态了。
米芾画像
米芾非常爱干净,只要用手碰过东西,就会立马拿水洗手,不然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因此无论他走到哪里,身边都会跟着仆人拿着水壶,以方便他随时洗手,而且米芾不在盆里洗手,他觉得本来水是干净的,可是倒进盆里后就变脏了,所以他洗手就是用手将水接着,洗完之后也不用毛巾擦手,而是等手自然晾干。
对于自己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染指,传闻一次上朝时,他的朝靴被人动了一下,虽然只是细微的变化,但是米芾一眼就看出来了,回到家中后,米芾就去洗朝靴,不停的洗和刷,直到把朝靴洗到没有了原来的颜色,洗到破掉才肯罢休。米芾自己的东西不让人动,更加不会去动别人的东西,曾有一次米芾担任祭祀官员,要穿规定的祭祀服装,这个祭祀的衣服因为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人穿,所以米芾无论如何也不能穿到自己的身上,就拿回去又洗,洗了一遍又一遍,结果祭祀的衣服被洗的掉了颜色,皇上认为这是大不敬,就罢去了米芾的官职。
他的洁癖已经到达一种境界,包括给女儿选夫婿如此重大的事情都以自己的洁癖为先。开始给女儿选亲的时候,挑来挑去都觉得不满意,后来有一个叫段拂的小伙子,字去尘,这正和米芾的心意,去尘去尘意为没有尘土,就满意的把女儿嫁给了这个人。
米芾因为洁癖这个事情闹了很多笑话,可是这也是一种病,没有药可以治愈,现代社会还可以通过心理治疗,但是在那个时候只有事事将就了,不过,作为一代名书法家,稍微有点怪癖也是合乎情理的。
米芾写匾
米芾写匾还得从他写的一手好书法说起,从写匾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米芾的智慧和幽默的性格,同时他的文思敏捷,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就想到如何写匾,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米芾写匾。
米芾的书法
米芾的名声很大,他有一个当皮匠的邻居准备改行开酒楼,快开业的时候需要挂个匾在酒楼门前。于是他就找到米芾,对米芾说:“您好,先生,我这些年攒了点钱,现在想开个酒楼。您能帮我写匾吗?”米芾点头同意,问道:“那些什么好呢?”皮匠着急了,他大字不识,肯定想不出酒楼名。米芾见此情景,没有多想,提起笔就在匾上写了三个字。皮匠虽然不认得字,但是自己的姓“王”还是认识的,还有一个他做皮匠时的“皮”字,他也认识。最后一个字,他想也不用多想就猜出大概的意思。他又着急了,对米芾说,自己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皮匠了,不想再做这行了。米芾诙谐地笑道:“你看!”只见他提起笔又添上了几笔,刚才的几个字变成“玉波楼”。米芾再把这几个意思告之他的邻居,皮匠乐了,拉着米芾的手一直道谢。
这要换成一般的书法家若是没有文才的良好基础,是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起这么好的酒店名,更不可能开这么一个诙谐的玩笑。皮匠为了感激米芾就对来的每一个客人说酒楼的名字是当今著名的书法家米芾写的,米芾也因此更加出名。若米芾当年没有帮皮匠写匾,今天我们是看不到他留下的匾。
米芾清和帖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北宋著名的书法艺术家,有《清和帖》《离骚经》《研山帖》《拜中岳命帖》等书法作品传世,和蔡襄,苏轼,黄庭坚史称“宋四家”。是一个能诗会画,金石考录的全才,但是性格颇为怪异,举止癫狂,现在民间还有很多米芾的轶闻趣事,比如拜石,而被后世取了个别称“米颠”。做过北宋的校书郎,书画博士,官职都不高,仕途不顺,和为人性格多有关系。
米芾清和帖作品
米芾清和帖,米芾写给友人的纸本信札,当时大概于1103年5月份,米芾即将整装赴任,特别写这个帖子给友人窦先生道别,从年份上推测,两人应该是晚年相交,米芾对对方很是敬重,赴任之前拜帖,希望对方珍重,情深意重,全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斛将微意轻埃ㄏ剩┿へ柒盼┘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以行书书写,纸本装裱,整幅宽28.3厘米,长38.5厘米,历经几百年,被流转古代私人收藏,战时流落民间的,现在被收藏在台北博物馆。
米芾清和帖,在米芾一众传世的书法真迹里,算属精品,全文写意,潇洒超脱,语气平和,用笔含蓄温和,或者是对方身份原因又或是当时心境,较其它拜帖而言,清和帖要显得气势收敛得多,字体的笔划轻重时有对比,造型也是欹侧变化,充满了俊迈大气的美感。
关于米芾书法欣赏和米芾行书作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