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德窦皇后 章德窦皇后电视剧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3-10 53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章德窦皇后,以及章德窦皇后电视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东汉帝后陵寝之汉章帝刘炟敬陵

章德窦皇后,考之图籍,有徵云尔。

袁崧《全晋文·后汉书章帝纪赞》:孝章皇帝宏裕有余,明断不足,闺房谗惑,外戚擅宠。惜乎章德窦皇后!若明、章二主,损有余而补不足,则古之贤君矣。

三、史料中有关敬陵的记载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第三》载:“(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三。遗诏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三月癸卯,葬孝章皇帝于敬陵。”

《后汉书·孝和孝殇皇帝第四》载:“三月癸卯,葬孝章皇帝于敬陵。”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在洛阳县东南三十九里,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钟虡皆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

梁刘昭、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古今注》具载帝陵丈尺顷亩,今附之后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顷五十五亩。帝王世记曰:“在雒阳东南,去雒阳三十九里。”

李贤《后汉书注》:“《古今注》具载帝陵丈尺顷亩,今附之后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顷五十五亩。帝王世记曰:“在雒阳东南,去雒阳三十九里。”

《文献通考》载“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二十五顷五十二亩。《帝王世纪》曰:在雒阳东南,去雒阳三十九里(帝以章和二年正月壬辰崩,三月癸卯葬)。”

葛逻禄乃贤《河朔访古记·卷下》:“汉章帝敬陵。《帝王世纪》曰:“在洛阳县东南三十九里,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钟ね皆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按《河南志》,作提封田二十顷五十五亩)。”

清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卷十三》:“肃宗孝章皇帝讳炟......在位十三年,戊自正月壬辰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三,遗诏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三月癸卯葬敬陵,在河南府城东南。三月辛酉有司请上尊庙曰肃宗,共进武德之舞,制可。

宋太祖乾德四年诏给守陵二户,二年一祭。金章宗泰和三年依尚书省奏诏定祀典。”

四、陵园介绍

汉章帝刘炟敬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郭家岭村西南,东西长104米,南北宽93米,高12米,平顶圜丘形, 封土完好,基本被草及树木覆盖, 四周辟为一梯田, 共5层, 顶部东西长32.5米 , 南北宽31.3米,封土西侧有一水房和沟渠。

汉章帝刘炟敬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郭家岭村西南,此冢略呈平顶圜丘形,西南大冢,东西长104米,南北宽93米,高12米,平顶圆形,封土完好, 基本被草及树木覆盖, 四周辟为一梯田, 共5层, 顶部东西长32.5米 ,南北宽31.3米。另有西北大冢东西长95米,南北宽105米,高10米,与李家村西南大冢,白草坡南大冢无论规模形制都十分相似,郭家岭村所处地理形势为南高北低的缓坡地带,冢坐南朝北,背靠万安山,面对伊洛平原,是“原高土厚,易于厚葬。”的风水宝地。

五、祔葬后妃

汉章帝窦皇后,汉章帝梁贵人,汉章帝宋皇后

汉章帝窦皇后,即章德皇后,章德窦皇后(-97年),扶风平陵人,汉章帝皇后。曾祖窦融,官大司徒章德窦皇后;父窦勋,追爵安成息侯;母为东海恭王刘强女沘阳公主,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八月,窦氏及其妹妹被选入长秋宫。由于她貌美、举止言谈非凡,得到了马太后的赏识,更得到了汉章帝的喜爱。于公元78年被立为皇后。窦皇后通过阴谋手段,打击陷害宋贵人和梁贵人。建初七年,汉章帝刘炟废太子刘庆为清河王,立由窦后抚养的皇子刘肇为皇太子。不久,宋贵人饮药自杀。后窦皇后陷害汉和帝生母梁贵人,梁贵人自杀。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年仅33岁的汉章帝崩于章德殿前。十岁的皇太子刘肇即位,为汉和帝。尊窦皇后为皇太后。因和帝年幼,由窦太后临朝执政。随即窦太后下诏,任命窦宪违掌典辅政;太尉邓彪为太傅。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阴谋叛逆,走漏了消息。汉和帝决定诛杀窦宪。此后,窦氏家族做官的人全部免官,窦太后也由此被软禁,不得参与政事。汉和帝永元九年,窦太后忧郁而死,合葬于“敬陵”。

汉章帝宋皇后,即敬隐皇后,敬隐皇后宋氏,汉朝永平(58-75年)末年,选入太子宫,章帝即位,立为贵人(大宋贵人),生庆皇太子。旋以谗废,贵人自杀。后殇帝卒,庆长子祜为安帝。建光元年三月,追尊祖妣宋贵人曰敬隐皇后。“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贵人曰敬隐后,陵曰敬北陵。亦就陵寝祭,太常领如西陵。”

汉章帝梁皇后,即恭怀皇后,恭怀梁皇后(61年—章德窦皇后?)汉章帝刘炟贵人,汉和帝生母。追封皇后。梁氏为褒亲侯梁竦之女。梁氏年少失母,为伯母舞阴长公主所养。梁氏年十六,既在建初二年与姐姐俱选入掖庭为贵人。建初四年,梁贵人生和帝。章帝的窦皇后养为己子。欲专名外家而忌妒梁氏。八年,窦皇后作飞书以陷梁竦,梁竦坐诛,贵人姊妹以忧卒。”“帝以贵人酷殁,敛葬礼阙,乃改殡于承光宫,上尊谥曰恭怀皇后,追服丧制,百官缟素,与姊大贵人俱葬西陵,仪比敬园。”

六、敬陵考察记录与研究

关于汉章帝敬陵的具 *** 置,自明清以后便已鲜有确记。

清代洛阳县令龚松林曾遍访洛阳周边帝陵,并一一对应为之立碑。他将二汉冢考证为汉章帝敬陵,并立“汉章帝敬陵”石碑一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皇陵·名人墓葬》和《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卷》亦认可龚松林的观点。“章帝敬陵在洛阳东北四十一里,今查在东北路平乐保北”,立碑于二汉冢前曰:“陵周围三百一十五弓,高十六丈;四至:陵至东西各四弓二尺五寸,南六弓,北三弓,四方各八百余弓。以上连(两字脱)陵计地二十六亩六分六厘六毫,除陵十六亩零三厘九毫,旧占地七亩零六分二厘七毫,今查清正讫。”

建国以后,关于二汉冢墓葬归属和对龚松林考证的质疑,如陈长安先生在《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一文中纠正龚松林的观点,认为所谓“汉章帝敬陵”的“二汉冢”应为汉顺帝刘保宪陵,这一观点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二汉冢”前2005年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上,亦记有“汉顺帝宪陵”。韩国河(2005)《东汉帝陵有关问题的探讨》亦认可认为所谓“汉章帝敬陵”的“二汉冢”应为汉顺帝刘保宪陵。而最新的考古调查认为,“二汉冢”当为汉安帝刘祜的恭陵。

历来关于东汉南兆域墓冢的考察,观点的差异重点产生在辨析东汉帝陵的两种方位系统之差别上。关于辨析东汉南兆域帝陵,有两种判定标准,其一是晋记,即皇甫谧《帝王世纪》,梁刘昭、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等。另一种是唐记,即章怀太子做注的《后汉书》。两种记载除了晋里、唐里的差别之外,在具体方位上的记载也存在差别。王竹林、赵振华《东汉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即依据唐记记载,认为河南省偃师市庞村镇白草坡南大冢为汉章帝敬陵。而韩国河《东汉帝陵有关问题探讨》等文章则依照晋记,认为敬陵应在郭家岭一代。

笔者曾经于2007年,2014年两次考察东汉帝陵南兆域,认为郭家岭村西南大冢为汉章帝敬陵的可能性较大。

一、符合历史文献的记载

根据《帝王世纪》、《续汉书》等史料记载,汉章帝敬陵当位于东汉帝陵南兆域,南兆域包含六座帝陵(汉明帝刘庄显节陵,汉章帝刘炟敬陵,汉和帝刘肇慎陵,汉殇帝刘隆康陵,汉质帝刘瓒静陵,以及汉桓帝刘志宣陵),即今天的万安山北侧岳滩、翟镇、高龙、寇店一带,整个陵区,北起伊洛河南岸,南到万安山下。六陵自北而南,错落有致,陪葬墓分列其间。

二、符合地望和地理方位的考证。

根据《帝王世纪》、《续汉书》等史料记载:“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二十五顷五十二亩。《帝王世纪》曰:在雒阳东南,去雒阳三十九里”按:《帝王世纪》一书,成书于西晋,所以这里的里就是晋里。从汉魏洛阳城的南门青阳门为圆心画弧,晋39里所在的位置,大致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李家村、郭家岭一代,这与之前学者所大致认定的,东汉帝陵南区位于今洛河之南翟镇,岳滩一带的论述有一定出入,但是大体范围不差。“

如果按照与显节陵的方位和记载来分析的话,敬陵应该位于显节陵东南二里,如果章德窦皇后我们认为李家村西南大冢为显节陵,那敬陵位于郭家岭一代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韩国河先生在著作中也强调:“纯粹依靠《帝王世纪》提供的数据在地图上寻找对应,没有严密的可靠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提供了一种确认相对陵冢位置的途径。”所以在考察南兆域陵寝的时候,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

二、根据考古发现和与大汉冢、历史记载的数据对比

郭家岭村现存西北、西南两个大冢,根据历史记录记载,西南大冢,东西长104米,南北宽93米,高12米,西北大冢南北宽95米,东西长105米,高10米,两座墓葬相隔如此之近,不应为两座帝陵,而有可能是一座为皇帝陵,一座为祔葬的皇后陵,根据史料记载,“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贵人曰敬隐后,陵曰敬北陵。亦就陵寝祭,太常领如西陵。”。孝章宋皇后之陵即位于敬陵之北,是符合郭家岭村西北大冢的规模墓葬的方位的。而西干村大墓的位置恰好唯一郭家岭村两座大墓的西侧不远。

三、根据考古发现的文物证据

另外,在西北大冢的北侧,当地村民介绍,曾发现由石子的小路和大砖垒砌的墙垣,现已埋于地下。这些遗址的存在与东汉帝王陵园“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的记载是相符的,墓冢北面的建筑遗址很可能是园寺吏舍一类的建筑,而这些建筑是唐代墓葬所不具备的。

笔者以为郭家岭村南北相邻二冢为敬北陵、敬陵,李家村西南大冢为恭怀皇后西陵,但似与考古发现不符。在郭家岭村大冢附近,发现有石碑一座,石虎两只,石碑和石虎出土于郭家岭小学教学楼南部操场,北距村西北大冢约800米,南距村西南大冢约100米。考察出土位置与其附近墓冢关系,似系村西南大冢神道石刻。石碑首身一体,碑首保存尚完整,六龙盘绕。额题篆书'大唐故安西副都护陶公之碑',分为3行,每行4字,长88厘米、宽107厘米、厚33厘米。碑身仅存约全碑的1/3,长73厘米、宽105、厚30厘米,风化残泐痕迹明显。现存楷书43行,每行约31字,半数字已漫漶不清。墓主为陶大有,为唐故安西副都护。据此,王竹林、赵振华《东汉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认为,郭家岭村的两座大冢与东汉皇陵无关,认为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白草坡南大冢为汉明帝显节陵。

但笔者仍有疑问,虽然石碑和石刻出土于郭家岭村,但是否与郭家岭南北的两座大冢有关,仍显证据不足。两座大冢单纯从形制上看,似乎不符合唐代墓葬的特点,二冢皆为平顶圜丘状。西南大冢,东西长104米,南北宽93米,高12米,西北大冢东西长95米,南北宽105米,高10米,与李家村西南大冢,白草坡南大冢无论规模形制都十分相似,是否为官职仅为安西副都护的陶大有所有,尚不能确定,恐需要对两座大冢进行深入钻探方可。从这两座封土的相邻关系和与显节陵的相互位置来看,与汉章帝敬陵有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据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偃师阎楼东汉陪葬墓园》记录,对白草坡以南的东汉墓群进行调查和钻探,对白草坡南军屯村附近大墓进行了钻探,发现该墓规模较大,属帝陵级别。另外对宁村、郭家岭、李家村附近的大冢进行钻探,发现宁村、郭家岭、李家村附近四座大冢属帝陵级别,其中李家村附近大冢直径达180米,而西干村附近汉墓封土的直径100米左右,应不属帝陵。最新的考古调查通过钻探,也确定了郭家岭村西北、西南大冢的帝陵级别身份。

笔者就目前发现的考古证据和现场调查的实地情况,目前暂且认为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镇郭家岭村西南和西北的两座大冢为汉章帝敬陵和敬隐皇后陵的可能性较大。

敬陵攻略:

洛阳关林客运站有直接发往偃师市寇店镇的班车,在寇店镇下车以后,沿着寇店村中的一条一直向北的柏油马路走就是李家村,大冢在李家村的西南,如果沿着寇店村向东行的柏油马路走的话,可以到达西干村,参观西干村的大冢。继续沿着这条路往东,就可以走到白草坡村南直通宁村的南北向的村路上,郭家岭村两座封土位于这条路的东侧,封土的规模很大且相距不远,是可以看到的。

附录:陶大有墓碑相关资料:

《唐安西副都护陶大有碑》录文

1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2行:玉润江汉之洪川囗囗周则囗囗囗囗

3行:郡开国侯囗囗囗百户又除交州刺史南囗囗囗囗囗囗囗

4行:族必选无囗宇囗弘深信义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5行:囗山阴之叟囗囗一囗来还合浦之珠又授弘州刺史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6行:西河囗囗囗囗囗皇朝清池令介州司马囗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男居德囗囗囗

7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之囗明神爱之如父母公干囗千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8行:矣长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之囗海内群囗囗囗囗遂公望囗囗之佳气候囗山之

9行:武皇膺玄图囗囗囗囗囗囗囗凤翔

10行:太宗解殷囗囗囗囗囗周戈而拯溺公以囗囗囗囗囗囗囗征囗囗囗囗囗囗囗

11行:囗囗屡囗戎囗行囗囗囗囗囗囗上柱国华容县开国公乱杂既平晨昏是奉囗

12行:囗囗神囗乎一丘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贞观六年以奇才就辟答 诏庭问

13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明略沉远用文则屈武任武则

14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摧云及囗囗溟雷行动天地于囗

15行:囗入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戟以囗囗若烈风之囗囗囗囗莫反类南陵之无遗雨

16行:之恩囗囗囗囗诏问词抗表陈荐曰干用英梁志行清淳囗工弓剑力能扛鼎勇

17行:干囗囗囗囗囗之乡兰山形胜之地囗囗囗囗北锋金囗武威制封何之摧灵囗

18行: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月氏携囗之囗囗日邀归化之心苑飞谷而回无雷包囗

19行:五姓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公自往公以囗囗囗卒囗囗囗高囗囗将轻骑百余

20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满千囗旗鼓相望身先士众囗

21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知囗弊诸蕃既来方居延而寇囗

22行:勇兵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于明术九攻九拒驾墨子囗

23行:水囗注贼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其神公曰 国之威灵

24行:其不囗左囗囗囗囗囗囗囗而贼有囗囗囗进退俱囗公乃被坚执锐叱吒腾

25行:海政相知讨囗从化前后被囗六十余日囗囗凡经五十八阵杀获万计攻拔

26行:制胜必胜而后征彼逸我劳未囗囗囗囗挫其锐囗囗囗囗盈诸将不从遂囗

27行:骑简骁雄囗囗当其前衔枚出囗囗囗囗兵于雾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天

28行:将公等纵其囗囗何面而见 朝遂命捉门不囗囗囗囗今囗囗经夜囗

29行:尽采薇之役将称杕杜之歌凯入先回休兵按部诸姓囗囗咸革囗心雅弓囗

30行:在天玉关之路绵堤囗囗远日金门之拜无期瞻仰 君亲囗囗何极囗囗

31行:囗囗之囗朝庭囗河南之恸含霜辞影无复耀电之珍囗囗囗囗囗丧昭车囗

32行:囗囗囗而奄弃囗囗囗囗囗囗之负囗囗过囗而囗囗囗囗囗囗囗之情攀囗

33行:囗囗西之七叶貂蝉江东之五龙囗囗家囗孝义递载囗囗囗囗齐金紫光囗

34行:囗龚承则囗囗丝组是以子孙尽忠孝之道亲戚遵囗囗之诫囗士母之囗囗

35行:缑氏原礼也其原傍临洛汭伊川引清澜而注淮海左对嵩高少室叠翠岭囗

36行:恩威振虏庭忠烈囗囗囗少囗囗囗囗囗囗卿云囗宸诚感章矣囗以 囗

37行:策总良平囗囗囗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以囗囗囗囗囗囗

38行:诗陈四牡陆平原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39行:悠哉上代邈矣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40行:豪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41行:见德慎彼囗囗囗囗三惑其一 雍容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42行:州制胜柔囗囗囗囗宣囗都囗囗瑶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43行:日徒照夜台方晦长风曀陇阵云囗囗表忠杰于高碑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残碑缺失文字太多,且仅存碑身上部的1/3,无可得知碑主的名姓族里。按:清陆耀遹《金石续编》卷六有唐《宣州刺史陶大举德政碑》,'在江南当涂县横山'。(《金石萃编》正、续、补正合刊本第五册第1页,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又载于《全唐文》卷九一二,题《唐宣州刺史陶府君德政碑》(《全唐文》第四册第42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碑文虽通篇保留,惜文字缺失不少。可能采用的拓本不同,两书录文略有异同。将《安西副都护陶公碑》对照《宣州刺史陶大举德政碑》,残文有相同之处。《宣州刺史陶大举德政碑》云:'父讳瓒,梁著作,随西囗司功囗囗囗囗囗州清池县令、介州司马、上柱国、丹阳县开国公。'《安西副都护陶公碑》有相对应的内容:'西河囗囗囗囗囗皇朝清池令、介州司马、囗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男',也是碑文前部叙述碑主先人的文字。《陶大举德政碑》云:'兄讳大有,囗囗通事舍人,廓州刺史,安西都护,上柱国、燕谷县开国公。'是碑文前部对父兄生平的介绍。《安西副都护陶公碑》云:'囗囗上柱国、华容县开国公',是陶大有于贞观年间勋受太宗封赐之爵号。《全唐文》记为'燕容县开国公'。中国历史上无'燕谷'和'燕容'县,当是华容县,可能因残泐缺损难以分辨为燕或繁体华字。由二碑所叙人事,可证知偃师郭家岭村出土残碑是《安西副都护陶大有碑》。

《陶大举德政碑》残文叙其于高宗总章元年(668)任廓州刺史,弘道元年(683)任相州刺史,不久去世,功德碑立于永昌元年(689),时武则天执政6年。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五著录有《唐怀州刺史陶大举碑》,'姚崇撰,徐峤之正书。开元八年'。(《金石录》第9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宋郑樵《通志·金石略》亦著录《怀州刺史陶公碑(西京)》,可知其葬于东都洛阳。设陶大举高寿70,则其一生经历了初唐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朝。兄弟二人的年龄相对接近,据碑文陶大有于太宗贞观六年(632)之前已受封爵为'华容县开国公',勋官为'上柱国'。作为朝廷靖疆大臣主要活动于太宗、高宗朝。碑文的前后被甲六十余日,凡经五十八阵,杀获万计,攻拔若干城的叙述,须将来找到碑的下半,方可知道战争发生之时地与征讨的对象。故陶大有很可能亡卒于高宗朝之末武则天于洛阳君临天下之初。《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志四下》云:'大都护府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上。'(《新唐书》第13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安西为大都护府,则陶大有为朝廷四品官员。

历代陵墓遗存调查记录明细表 汉章帝刘炟敬陵 目录

记录内容

备注

方位

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郭家岭村西南

墓主

生平

详细事迹参见《后汉书·章帝纪》

(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三。遗诏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三月癸卯,葬孝章皇帝于敬陵。

范晔《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南朝

三月癸卯,葬孝章皇帝于敬陵。

范晔《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第四》

南朝

在洛阳县东南三十九里,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钟虡皆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

皇甫谧《帝王世纪》

西晋

《古今注》具载帝陵丈尺顷亩,今附之后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顷五十五亩。帝王世记曰:“在雒阳东南,去雒阳三十九里。

梁刘昭、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

西晋

《古今注》具载帝陵丈尺顷亩,今附之后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顷五十五亩。帝王世记曰:“在雒阳东南,去雒阳三十九里。

李贤《后汉书注》

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二十五顷五十二亩。《帝王世纪》曰:在雒阳东南,去雒阳三十九里(帝以章和二年正月壬辰崩,三月癸卯葬)。

马端临《历代文献通考》

南宋

汉章帝敬陵。《帝王世纪》曰:“在洛阳县东南三十九里,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钟ね皆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按《河南志》,作提封田二十顷五十五亩)。

葛逻禄乃贤 《河朔访古记·卷下》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在位十三年,戊自正月壬辰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三,遗诏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三月癸卯葬敬陵,在河南府城东南。三月辛酉有司请上尊庙曰肃宗,共进武德之舞,制可。宋太祖乾德四年诏给守陵二户,二年一祭。金章宗泰和三年依尚书省奏诏定祀典。”

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卷十三》

章帝敬陵在洛阳东北四十一里,今查在东北路平乐保北,立碑于二汉冢前曰:“陵周围三百一十五弓,高十六丈;四至:陵至东西各四弓二尺五寸,南六弓,北三弓,四方各八百余弓。以上连(两字脱)陵计地二十六亩六分六厘六毫,除陵十六亩零三厘九毫,旧占地七亩零六分二厘七毫,今查清正讫。”

龚松林《洛阳县志·卷四》

丧 葬

时 间

章和二年(公元88年)三月癸卯

《后汉书·章帝纪》

祔 葬

情 况

章德皇后,章德窦皇后(-97年),扶风平陵人,汉章帝皇后。汉和帝永元九年,窦太后忧郁而死,合葬于“敬陵”。

汉章帝宋皇后,即敬隐皇后,建光元年三月,追尊祖妣宋贵人曰敬隐皇后。“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贵人曰敬隐后,陵曰敬北陵。亦就陵寝祭,太常领如西陵。”

汉章帝梁皇后,即恭怀皇后,恭怀梁皇后(61年—?)汉章帝刘炟贵人,汉和帝生母。追封皇后。帝以贵人酷殁,敛葬礼阙,乃改殡于承光宫,上尊谥曰恭怀皇后,追服丧制,百官缟素,与姊大贵人俱葬西陵,仪比敬园。

墓 葬

遗 存

汉章帝刘炟敬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郭家岭村西南,东西长104米,南北宽93米,高12米,平顶圜丘形, 封土完好,基本被草及树木覆盖, 四周辟为一梯田, 共5层, 顶部东西长32.5米 , 南北宽31.3米,封土西侧有一水房和沟渠。

二汉冢

河南人民出版社《孟津县志·文物编·皇陵·名人墓葬》

1991年版

洛阳东南翟镇、岳滩一代

杨宽、太田有子、高木智见等《秦汉陵墓考察》

1982年

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郭家岭村一代

韩国河 《东汉帝陵有关问题的探讨》

2004年

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白草坡村东南

王竹林、赵振华《东汉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

2005年

章德窦皇后: 把东汉一手好牌打烂的女人

东汉从开国皇后阴丽华开始,流行贤惠淑女风,明德皇后继承了婆婆的贤良淑德,婆媳两间接成就了丈夫的伟业,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军功章理应有这婆媳两的一半。

和时尚潮流一样,一种风格流行久了,就该换一种风格登场,历史是一个轮回,到了东汉第三代皇后,后宫干政、妃嫔宫斗、外戚专权这些西汉流行的大戏轮番登场了,而这场大戏的幕后导演就是章德窦皇后。

东汉因这个女人而由盛转衰,加快了落幕的脚步。

窦皇后是扶风平陵人,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名字,根据谥号称章德窦皇后。

窦氏出身武将世家,她是大司空窦融的重孙女。窦融是云台三十二将之一(汉明帝刘庄思念中兴功臣,画了云台二十八将图,并加上窦融与王常、李通、卓茂,共三十二人,后人称云台三十二将),窦氏家族源远流长,他们的祖先是西汉汉文帝皇后窦皇后的兄弟。

窦氏的父亲窦勋早逝,母亲是东海王刘疆的女儿沘阳公主,这个刘疆就是光武帝和前妻郭圣通的儿子,如果攀亲戚,窦氏和后来的汉章帝还算近亲结婚,幸亏他们没孩子,否则也不符合优生优育。

窦氏年幼的时候,窦家已经衰落了,窦氏的母亲幼承庭训,比较有见识,虽是个寡妇,但对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早教课程,一样都不少,窦氏六岁就会写字,书法相当漂亮。

公主亲自教导出来的女儿自然不一样,窦氏的谈吐、容貌、气质、礼仪样样出众,沘阳公主专门找人给她看面相,都说她:“当大尊贵,非臣妾容貌。”

名媛一般都走豪门路线,天下最大的豪门莫过于皇家,窦氏和妹妹一起被选入宫。进宫后,窦氏在长乐宫跟随马太后。

窦氏写的一手好字,书籍涉猎广泛,进退礼仪得当,深得马太后喜爱。

汉章帝给马太后请安,窦氏随侍太后左右,汉章帝对这个举止高雅、气质出众的美人一见倾心。汉章帝的书法也非常好,传说他是“章草”的创始人,书法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窦氏成为王的女人。

窦氏善于察言观色、小心谨慎、守持妇道,这点是非常令马太后满意的。

后宫美女何其多,但能同时得马太后和汉章帝喜爱的估计就这一个,尽管窦氏无子,但还是渐渐成为汉章帝专宠,隔年就被立为皇后,成为后宫仅次于马太后的二把手。

马太后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贤后,她对外戚的管理尤其严格,亲兄弟都没有沾到她一点光,前面有马太后这个标杆,窦皇后也不敢肆意行动。

公元79年,马太后病逝,窦皇后解放了, 后宫和外戚之间重新进行了政治资源分配。窦皇后导演并参演了后宫干政、杀母夺子、外戚专权这些历史大戏。

作为马太后的远亲,宋氏姐妹二人自幼便养在宫中,后被选入太子宫,姐妹二人先后被封为贵人,生有皇子刘庆,后被立为太子。

窦皇后无子,在母以子贵的后宫,宋贵人无疑是窦皇后最大的威胁,马太后的离世,让宋贵人失去了靠山。

窦皇后和母亲沘阳公主串通,密谋陷害宋贵人。恰好宋贵人生病了,写信给母家要一种药材,窦皇后拦下了宋贵人的信,曲解信的内容,诬陷宋贵人在宫中兴巫蛊之术,汉章帝经不起挑拨,信以为真,随后太子刘庄被废,宋贵人悲愤服毒自尽。

宫里还有一位梁贵人,是褒亲愍侯梁竦之女,生有皇子刘肇。目睹宋贵人自尽、太子被废的惨剧,梁贵人深知自己不是窦皇后的对手,她主动将自己的儿子刘肇送给窦皇后抚养。刘肇子以母贵,被册立为太子。

梁家暗自庆幸,因为刘肇被立为太子,登基以后一定不会亏待生母一家。这话传到窦皇后的耳朵里,让她再次燃起杀机,于是又设计诬陷梁贵人,不久后,梁贵人自杀。

窦皇后杀母夺子、逼死嫔妃这些手段让后宫人人畏惧,她长保权势的目的初步实现。

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尊窦氏为皇太后,新帝年幼,窦太后临朝摄政。

没了约束的窦太后,开始着手提升窦氏外戚集团势力,封其母沘阳公主为长公主,增汤沐邑三千户。封其兄窦宪以侍中,内参与机密,外宣诰命。又以汉章帝遗诏的名义封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环并为中常侍。朝中重要的位置基本都由窦氏外戚担任。

为了独掌朝政大权而又碍于声望、资历不够,窦太后找到了仁厚顺从的前太尉邓彪,封为太傅赐爵关内侯,朝中大小事务经邓彪之手再转由她定夺,从而实现掌控内外朝而独揽大权的野心。

汉章帝驾崩后,齐殇王的儿子刘畅来京吊丧,很得窦太后的欢心,窦太后经常召见刘畅进宫议事,史传刘畅是窦太后的情夫。

窦宪害怕刘畅会分了他的权力,而且刘畅和窦太后的绯闻也影响了窦氏家族声誉,窦宪计划派刺客暗杀刘畅,没想到事情败露。窦太后非常愤怒,一气之下将其关进内宫。

恰巧北匈奴再次扰边,南匈奴请求朝廷出兵征讨。窦宪害怕被杀,请求待罪出征匈奴,窦太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窦家本就是武将世家,骁勇善战的基因是流淌在血液和骨子里的,窦宪在战场上连战连捷,班师回朝后威名大胜,窦氏外戚的权势如日中天。

窦氏外戚为了压制朝臣,开始在朝臣中安插党羽,布置亲信,想用一种趋炎附势的风气取代光武帝以来正义真实的统治文化。

大臣们眼看世风败坏,痛心疾首,愤怒不已,有外戚王莽的前车之鉴,朝臣们强烈要求汉和帝亲自主持政务。

窦氏外戚不满足于屈居臣下,密谋造反,汉和帝得到密报,在宦官郑众等人的支持下,汉和帝先下手为强,发动了政变,把窦氏外戚全部拘捕,主要人员被处死,窦太后被软禁,此时汉和帝只有十四岁。

被软禁的窦太后不知道是良心发现,还是觉得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了,开始反思一路走来的起起落落,她认真学习了婆婆和阴皇后的贤德事迹,主动削减了自己的供应,开始走佛系路线,粗衣素食,清心寡欲。

五年后,窦太后驾崩,还没来得及安葬,汉和帝生母梁贵人的姐姐上书陈述了梁贵人被冤死的事实,大臣们纷纷要求贬抑窦太后的尊号。

汉和帝实际上是一个很仁义的人,他亲手写下诏书:“窦氏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朕奉事十年,深惟大义,礼,臣子无贬尊上之文。恩不忍离,义不忍亏。案前世上官太后亦无降黜,其勿复议。”窦太后与汉章帝合葬敬陵。

汉和帝改葬了自己的生母梁贵人,上尊号恭怀皇后,所有礼仪和窦太后相等。

东汉前几个皇帝都是难得的好男人,窦氏虽做了那么多坏事,汉和帝还是感念她养育之恩,原谅她杀害生母之罪,她才得以善终。

东汉和帝的母亲窦太后什么时间死的

章德窦皇后(?—97年),窦氏,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司空窦融曾孙女,汉章帝刘炟的皇后,其母为光武帝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疆之女沘阳公主。[1]

建初二年(77年),窦氏与妹妹同时入宫。建初三年(78年),被立为皇后。窦氏宠幸特殊,独占后宫之爱。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去世,汉和帝刘肇即位,尊窦氏为皇太后,并由窦氏临朝摄政。永元九年(97年),窦氏去世,与汉章帝合葬敬陵,谥号章德皇后。

汉朝有三任窦氏皇后,她们是一个家族的吗?

是一个家族的。她们都是出自扶风窦氏。

扶风窦氏,窦姓出自夏朝少康,夏王太康失国,他的五个弟弟和妃子有仍氏(即后缗)从窦(洞穴)中逃出,奔归有仍氏部落,生下少康。

少康即位后,将留在有仍氏部落两个儿子杼、龙,赐姓为窦。杼后继位为夏王,窦龙六十九世孙窦犫(字鸣犊,一称鸣铎),为晋国大夫,葬于常山。到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卿分掌晋国时,窦氏遂居于平阳。

至西汉文帝时,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的窦姬被于前元元年(公元前180年)三月被封为皇后,其后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窦长君之子窦彭祖为南皮侯、章武侯窦少君(窦广国)、魏其侯窦婴。在长安聚族而居。

章武侯窦少君(窦广国)七世孙窦融,自高祖父在汉宣帝时从家乡常山郡(河北石家庄)到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官,逐渐成为扶风郡大族。扶风窦氏跟从汉光武帝,以军功起家,出现了窦融、窦宪等一大批显赫一时的贵族,并成为沿袭百年的外戚世家。

扩展资料

扶风窦氏:显赫一时 风光不再 

东汉时期的外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极为活跃。他们多为功臣之后,又是皇帝倚重的“后妃之家”,权势很大。也正因此,有人居安思危,有人飞扬跋扈,在洛阳城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悲喜剧。

1 窦宪之死

平定北匈奴后,窦宪威名远扬,“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此时的东汉王朝,仿佛已没汉和帝刘肇什么事,一切都是窦氏一族说了算。

窦宪更加骄横。他网罗了一批爪牙,让这些人身居要职,连刺史、守令这样的官员也多是他安排的。到了这个地步,朝中谁敢不听窦宪的话,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尚书仆射郅寿、乐恢的下场就知道了,他们因“违忤窦宪之意”先后自杀。从此朝臣们对窦宪言听计从,他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窦氏一族“贵重显赫,倾动京都”,纵容家奴掠人财物,抢人妻女,把洛阳城弄得乌烟瘴气的。百姓视他们如强盗,唯恐避之不及,而官府噤若寒蝉,连管都不敢管。司徒袁安对此忧心忡忡,也只能暗自流泪而已。

还是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当窦宪及其爪牙起意杀害皇帝时,他们的好日子也基本到头了。

当时,在窦宪的女婿郭举身边有一个小团体,其中有穰侯邓叠、步兵校尉邓磊、郭举的父亲郭璜等人。郭举深得窦太后宠爱,经常出入宫廷,他们便密谋找机会除掉小皇帝,结果走漏了风声。

汉和帝刘肇决定先下手为强,只是满朝文武都依附于窦宪,他能依靠的只有宦官郑众和清河王刘庆。这两个人帮他借来《汉书·外戚传》,让他搜集皇帝诛杀舅父的先例。恰在此时,统兵在外的窦宪回到洛阳,刘肇立即开始行动。

公元92年六月,14岁的刘肇巡幸北宫,下令关闭城门,处死郭璜、郭举、邓叠和邓磊,并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他为冠军侯。窦宪和弟弟窦笃、窦景等被遣回封国,随后被赐死。

2 窦后去世

窦宪死后,窦太后见大势已去,被迫将政权还给汉和帝刘肇,从此低调做人。

她深居后宫,想想之前的阴丽华和马太后,都是出了名的贤德,尤其是马太后,严格约束外戚,自己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

窦太后纵容外戚,把持朝政,结果酿成窦氏一族覆灭的苦果,这个教训太大了。深刻反省过后,她主动削减用度,像马太后一样粗衣素食,过了几年简朴的日子。公元97年,窦太后去世,谥号章德皇后。

汉和帝刘肇对窦太后一直很孝顺,可在窦太后去世还没来得及安葬时,当年她陷害梁贵人的旧账被人们翻了出来。

梁贵人是刘肇的生母。当初窦太后无子,将刘肇要来抚养,又担心将来梁氏外戚分权,便诬告梁贵人的父亲梁竦谋反,结果梁竦被杀,梁贵人忧愤而死。

如今,梁贵人的姐姐上书陈述了这一事实,年轻的刘肇才知道,原来自己有着如此曲折的身世。

大臣们群情激奋,纷纷请皇帝贬抑窦太后的尊号,并称不宜将她与汉章帝合葬。

刘肇不是个薄情的人,忘不了窦太后的养育之恩。他亲手写下诏书:“窦氏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

朕奉事十年,深惟大义,礼,臣子无贬尊上之文。恩不忍离,义不忍亏。案前世上官太后亦无降黜,其勿复议。”

也就是说,西汉时上官太后的父亲谋反,上官太后都没被降黜,窦太后已弥补了自己的过错,大家就不要再议论此事了。

最终,窦太后与汉章帝合葬于洛阳敬陵。

刘肇改葬了生母梁贵人,谥号恭怀皇后,并为其服丧,百官缟素。他不愿再引起新的争斗,就用这种方式化解窦氏与梁氏的恩怨。

扶风窦氏仍是望族,几十年后又出了一位桓思皇后。这位皇后优柔寡断,最终导致窦氏一族遭遇灭顶之灾。

3 灭顶之灾

桓思皇后名叫窦妙,其父窦武是东汉名士、开国功臣窦融的玄孙。

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的皇后邓猛女被废,窦妙入宫为贵人,不久被立为皇后。其实刘志根本不喜欢窦妙,他宠爱的是田圣,一心想立田圣为皇后,只是大臣们极力反对,说田圣出身低贱,而窦氏是名门望族,他不得已才立窦妙为后。

窦妙当了皇后,她的父亲窦武被封为槐里侯,任越骑校尉。事实上,得不到皇帝的欢心,若能得到权力作为补偿也是值得的,因为两年后,汉桓帝刘志就去世了,窦氏外戚再次掌握朝政。

去世前,36岁的刘志做了件在他看来挺重要的事,就是将田圣等9名后宫女子封为贵人。妒火中烧的窦妙不管这些,皇帝的灵柩还在前殿摆着,她就派人杀了田圣,并想将其他几名贵人全部除掉,后被人苦苦拦下。

窦妙成了皇太后,临朝称制。刘志没有儿子,她便与父亲窦武商量,立12岁的宗室子弟刘宏为帝,就是汉灵帝。辅政的窦武被任命为大将军,封闻喜侯,其子侄也多身居高位。

自汉和帝刘肇依靠郑众扳倒窦宪起,宦官专权便成为东汉王朝一大痼疾。窦武为官清正,辅政后有剪除宦官之意,并得到名士陈蕃等人的支持。

公元168年五月,日食。窦武以此为借口,请窦妙下诏诛杀宦官。窦妙一直犹豫不决,拖延时间,致使消息走漏。当年九月,宦官曹节等人抢先动手,将窦武枭首于洛阳都亭。窦氏一族或被杀,或被流放,窦妙也被幽禁于南宫云台。

公元172年,听说母亲在流放地死去,窦妙忧思成疾,很快去世,谥号桓思皇后,与汉桓帝合葬于宣陵。此后,宦官专权之风更盛,扶风窦氏则风光不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扶风窦氏

汉朝窦太后活了多少岁

无法确定,因为只有她去世时间的记载,没有出生时间的记载。

孝文窦皇后(?—前135年),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窦猗房是普通的农家女,平民出身。

汉惠帝时窦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赐予代王刘恒。刘恒即位后窦姬被立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

窦太后与汉文帝刘恒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窦太后窦漪房,从一个贫苦无依的宫女,当上母仪天下的汉朝皇后,她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灰姑娘。

窦漪房的丈夫、儿子和孙子,分别是著名盛世“文景之治”的皇帝汉文帝、汉景帝和以雄武著称的汉武帝,窦漪房头上的头衔也从汉朝皇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尊贵无比,她也因频频干政,推崇“黄老”治国,而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宫女窦漪房能成为皇后,竟从一个错误的插曲开始。窦漪房从小失去母亲,秦朝末年战乱期间,父亲又不幸去世。汉初吕氏执政时期,窦漪房被选入宫,做了一名普通的宫女。

当吕氏决定挑选宫中的宫女赏赐给当时的诸侯王时,窦漪房央求主管分配的宦官,希望能回到离自己家乡更近的赵国,可是在分配时,负责的宦官就偏偏忘了窦漪房的嘱咐,将窦漪房的名字写到了分配去代国的名册中。

但因祸得福,窦漪房得到代王刘恒的宠幸,诞下长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后又生了儿子刘武,就是后来的梁孝王。

这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文帝继位后,立刘启为太子。母因子贵,窦姬也被立为皇后。

窦后成为皇后以后,生了一场大病,不幸双目失明,这时的她才40岁出头,失去宠幸。汉文帝先后宠幸了邯郸慎夫人和尹姬,尤其是邯郸慎夫人总想与名正言顺的窦皇后平起平坐。

不过,历史上窦后对失宠一事抱宽容态度。有一次,文帝与窦皇后、慎夫人同游皇家林苑。慎夫人平时仗着文帝宠爱,在宫中都是与窦后并坐,窦后比较大度,并不计较。

这次慎夫人要坐到皇后身旁,觉得脸上无光,不免恃宠而怒。文帝因慎夫人生气,自然勃然大怒,竟然带着慎夫人打道回宫。窦后虽大权在握,却没有对后宫嫔妃展开迫害,其宽容之心值得称道。

梁王刘武是窦后的幼子,即汉景帝的弟弟。窦后非常疼爱刘武,希望景帝能同意其百年之后由弟弟梁王继承皇位。但朝廷官员百分之八十的人表示不赞成。

当景帝废掉了太子刘荣时,窦后又劝景帝立梁王为储。大臣袁盎拜见窦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窦后才最终打消了以梁王为储君的念头。

公元前144年,梁王刘武病死。窦太后闻讯整日涕泣,不吃不喝,骂道:“皇上果然杀了吾儿!”景帝惊慌,不知如何是好,姐姐馆陶长公主给景帝出主意,让景帝把梁国一分为五,刘武的五个儿子都封王,五个女儿都赐给汤沐邑,太后方转悲为喜。

公元前141年,景帝病死,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武帝,尊窦太后为太皇太后。窦太后死于公元前135年,时年约71岁,与文帝合葬霸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窦漪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上的窦太后窦漪房:中国最早的灰姑娘

章德窦皇后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章德窦皇后电视剧、章德窦皇后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