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 司马法成书时间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3-12 36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司马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司马法成书时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司马法》作者是谁?

《司马法》作者是司马穰苴。

《司马法》成书年代是战国初期,作者是司马穰苴,关于司马穰苴的出生记载不详,原来姓田,名穰苴,曾领兵战胜晋、燕,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尊称为司马穰苴。司马穰苴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是田完的后代。

《司马法》军事思想

一是“相为轻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司马法》将战争中的诸多因素抽象为“轻、重”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它把统帅的战术指挥称为轻,战略指挥称为重,主张轻重相节,不可偏废。它主张“以重行轻”,认为轻、重又可以相互转化,轻重相辅相成。

二是“以战止战”的战争观。

《司马法》作者通过对春秋以来频繁战争的洞察,认识到要消除这种混战的状态,非用战争不可,所以他极力支持正义战争。他所谓的正义就是指“安人”、“爱民”,他所说的“爱民”虽然有一定的虚伪性,但在当时却是具有重要进步意义。

三是以仁义为本的治军思想。

《司马法》以“仁义”思想贯穿全书的始终。对民施仁,就是吊民伐罪,不误农时;对部下施仁,则是关心爱护。《司马法》把“仁”作为战争的最高目标。

《司马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司马法》的篇目和主要内容:《仁本第一》,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目的、起因和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发动战争的时机,追述了古代的一些战法;《天子之义第二》,阐述君臣之礼,治国、教民和治军的不同方法,记述了古代的一些作战形式、兵器配置、战车编组、旗语徽章、赏罚制度等;《定爵第三》,主要讲战争的准备、战场指挥、布阵原则、侦察敌情、战时法规等问题;《严位第四》,主要阐述战略战术和将帅指挥,以及胜利后注意事项等;《用众第五》仍是讲战略战术及战场指挥等。

《司马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司马法》,旧题司马穰苴撰,穰苴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司马法》在流传过程中已有散佚,今本仅五篇,清人又辑有《司马法逸文》一卷。此书的主要内容为:“仁本第一”,论述战争观;“天子之义第二”,记君臣之礼,治国、治军的方法及古代一些军事制度;“定爵第三”,讲战争准备、布阵原则和战时法规等;“严位第四”和“用众第五”,主要讲战略战术和将帅指挥。

《司马法》别称的来历有哪些?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等。刘向《七略》将《司马法》人于兵书类,班固编《汉书·艺文志》时将其出“兵书类”而人“礼类”,并称《军礼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称《司马法》三卷,不分篇;《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等书目均同《隋书·经籍志》。而宋邢昌《论语疏》则称《司马法》一百五十篇,疑为一百五十五篇之误。《直斋书录解题》又著录为一卷。今传世本有的作三卷,如《宋刊武经七书》本、《四部丛刊》本等;有的作一卷,如《四库全书》本、《百子全书》本等;还有的作五卷,如《施氏七书讲义》本。但不管分为几卷,其内容都是五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世所行本,以篇页无多,并为一卷,今亦从之。”说明一卷是由三卷合并而成的。汉代本共一百五十五篇,今本仅有五篇,说明大部分都已散佚。清代人辑有《司马法逸文》一卷,其中有些内容不见于今本。

司马法全文及译文

司马法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

靖曰:有国有家者,易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陈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

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

太宗曰:诚哉。朕常临陈,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波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人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译文]

太宗问:《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也是攻守的道理吗?

李靖答:凡是有国有家的,何尝不讲求攻守之道呢!进攻,不仅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和冲击敌人的营阵,还必须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不仅要有完善的壁垒和坚固的营阵,还必须保特旺盛的士气,持机破敌。

[以上、所说的],从大的方面讲,是为君的应该懂得的道理。从小的方面讲,是为将的应掌握的方法。瓦解敌人的军心,就是所谓的知彼;保持我旺盛的士气,就是所谓的知已。

太宗说:是这样。我每逢临敌作战,必先判断敌方的策划和我方的策划谁比较周密,然后敌方的虚实就可以知道了;察明敌方的士气和我方的士气谁比较旺盛,然后我方的强弱就可以知道了。所以知彼知已是兵家的重要原则。现在的将领,即使不知道敌人情况,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情况,怎么还会失利呢。

李靖说:孙武所谓“首先造成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这就是知已;“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就是知彼。又说:“不可被敌战胜,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可以取得胜利,在于敌人是否产生缺点和错误。”我用兵时一点也不敢违背这一教诲。

读司马法翻译:

古代君主攻取天下,靠的是民心,而现在君主攻取天下,靠的是百姓的生命.

唐尧,虞舜崇尚仁爱,天下的百姓,跟从他们而让他们成为帝王.这岂不是攻取天下,靠的是民心吗 汉朝,魏朝崇尚权势,让老百姓上战场,为了夺取一点点的土地而打多次战争.

从武士到诸候,从诸候到天子,没有兵则不能称之为威严,没有战争则不能让别人臣服,这岂不是攻取天下,靠的是百姓的生命吗

由这些写成的军事著作,战术愈精则杀人愈多,战法越切合实用,则百姓受害越重.唉,这也是不仁义的事啊!

忠厚老实的老百姓,不敢害怕死亡,首先害怕刑法,其次又贪图赏赐.百姓对于君主而言,好比儿子.这与你父亲想杀死儿子,先以威严欺骗,再用利益引诱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我擅长布阵,我擅长打仗'这句话是大的罪过啊!"如果后来的君主对百姓有这样的态度,虽然百姓没有土地,我认为他们就好象得到了土地一样.

《司马法》定爵原文及译文

定爵

作者:司马穰苴

凡战司马法,定爵位司马法,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顺天奉时,阜财因敌。怪众勉若。利地,守隘险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迭战则久,皆战则强。见物与侔,是谓两之。主固勉若,视敌而举。

将心,心也,众心,心也。马、牛、车、兵、佚饱,力也。教惟豫,战惟节。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

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

凡战,有天,有财,有善。时日不迁,龟胜微行,是谓有天。众有有,因生美,是谓有财。人习陈利,极物以豫,是调有善。人勉及任,是谓乐人。

大军以固,多力以烦,堪物简治,见物应卒,是谓行豫。

轻车轻徒,弓矢固御,是谓大军。

密静多内力,是谓固陈。因是进退,是谓多力。

上暇人数,是谓烦陈。然有以职,是谓堪物。因是辨物,是谓简治。

称众,因地,因敌令陈;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

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厌、慑、枝、拄、诎、顿、肆、崩、缓,是渭战患。

骄傲,慑慑,吟旷,虞惧,事悔,是谓毁折。

大小,坚柔,参伍,众寡,凡两,是谓战权。

凡战,间远,观迩,因时,因财,发信,恶疑。作兵义,作事时,使人惠,见敌静,见乱暇,见危难无忘其众。

居国惠以信以信,在军广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国和,在军法,刃上察。居国见好,在军见方,刃上见信。

凡陈,行惟疏,战惟密,兵惟杂,人教厚,静乃治。威利章,相守义,则人勉。虑多成则人服。时中服厥次治。物既章,目乃明。虑既定,心乃强。进退无疑见敌无谋,听诛。无诳其名,无变其旗。

凡事善则长,因古则行。誓作章,入乃强,灭历祥。灭厉之道:一曰义。被之以信,临之以强,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就,是谓兼用其人。一曰权。成其溢,夺其好,司马法我自其外,使自其内。

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荣、利、耻、死,是谓四守。容色积威,不过改意。凡此道也。

唯仁有亲。有仁无信,反败厥身。

人人,正正,辞辞,火火。

凡战之道:既作其气,因发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辞。因惧而戒,因欲而事,蹈敌制地,以职命之,是谓战法。

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谓之法。

凡治乱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义,六曰变,七曰专。

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无淫服。

凡军,使法在己曰专。与下畏法曰法。军无小听,战无小利,日成,行微曰道。

凡战,正不行则事专,不服则法。不相信则一,若怠则动之,若疑则变之,若人不信上,则行其不复。自古之政也。

译文

凡是作战,先要确定军中各级官职爵位,宣布赏罚制度,收用各方游士,颁发军队教令,征询大众司马法的意见,搜罗有技术的人才,多方考虑,弄清各种情况的根源,分辨和推究疑难问题,积蓄力量,寻求巧计,根据民心所向而采取行动。

作战必须:巩固军心,明辨利害,治理纷乱,进止有节,服膺正义,激发廉耻,简约法令,少用刑罚,小罪就要制止,犯小罪的如果得逞,犯大罪的也就跟着来了。

顺应天时,广集资财,悦服人心,利用地形,重视运用兵器,这是作战必须考虑的五件事情。顺应天时,就是要利用天候季节,因时制宜地行事。广集资财,就是要利用敌人物资以增强我之实力。悦服人心,就是要顺应大众意志以勉励士卒杀敌。利用地形,就是要控制隘路、险要、阻绝等地形。重视运用兵器,就是战斗中要用弓矢掩护、殳矛抵御、戈戟辅助。

这五种兵器有五种用途,长兵器用以掩护短兵器,短兵器用以补救长兵器的不足。“五种兵器”轮番出战可以持久,全部出战就能形成强大力量。发现敌人的新兵器,就应该仿效制造,才能与敌保持力量平衡。主将既要善于勉励士卒,巩固军心,又要仔细观察敌情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

将帅的意志和士卒的意志必须统一,马、牛、兵喂饱,休息好,车辆、兵器要妥善保养,这样,才有战斗力量。训练重在平时,作战重在指挥。将帅好比人的躯干,卒好比人的四肢,伍好比人的手指,必须像它们一样地协调一致,才能指挥运用自如。

作战指挥要用智谋,战斗行动要靠勇敢,军队布阵要巧妙灵活。要力求实现自己的意图,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去做违反自己意图和力所不及的事。对于敌人则相反,要使司马法他去做他所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

凡是作战,应该有天,有财,有善。遇着好时机不要错过,占卜有了胜利的征兆就机密行动,这就叫“有天”。民众富足,国力充沛,这就叫“有财”。士卒训练有素,阵法熟练,物资器材预有准备,这就叫“有善”。人人都能尽力去完成战斗任务,这就叫“乐人”。

军队强大而阵势巩固,兵员充实而战法熟练,选拔各种人才去管理各项事务,洞察各种情况以应付突然事变,这就是预有准备。

兵车轻快,步兵精锐,弓箭足以固守,这就是强大的军队。

兵力集中,军心镇定,士气旺盛,这就是巩固的阵势。凭借这样的阵势而又进退合宜,这就是增强了战斗力。

主将从容不迫,部队操练纯熟,这就是训练有素。各项事物,都有人负责,这就叫事事有人管。人人胜任职务而能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这就是用人得当。

衡量我军兵力,适应地形条件和敌人情况而确定我军阵形;掌握攻、战、守的变化,前进、后退或停止的时机,注意前后的顺序以及战车与步兵的协同,这些都是临战应该考虑的事情。

对上级不服从、不信任、彼此不和睦、怠忽职守、互相猜疑、厌恶作战、畏惧敌人、军心涣散、互相责难、委屈难伸、疲劳困顿、肆无忌惮、分崩离析、纪律废弛、这些都是作战的祸患。

骄傲已极,畏惧太甚,士卒呻吟吵闹,军心忧虑惶恐,朝令夕改,这会导致军队的覆灭。

声势宜大宜小,战法用刚用柔,编组用参用伍,兵力用多用少,都必须从利害两个方面加以考虑,这是作战的权变。

一般作战,侦察敌情远处用间谍,近处用观察。用兵作战要抓住时机,适应财力。军队内部要崇尚诚信,切戒猜疑。兴兵要合乎正义,做事要抓住时机,用人要施恩惠,遇敌必须沉着,遇着混乱必须从容,遇着危险和艰难不要忘掉部队。

治国要施恩惠讲信用,治军要宽厚要威严,临阵要果断要敏捷。治国要上下和睦,治军兵法令严明,临阵要明察情况。这样,治国就能为人民所爱戴,治军就能为士卒所敬重,临阵就能为全军所信赖。

一般布阵,军队的行列既要求疏散以便使用兵器;又要求密集以便于战斗。兵器要多种多样配合使用,士卒要训练有素,要沉着镇静,阵形才能保持严整。威令鲜明准确,上下遵守信义,就能人人奋勉。谋划屡次成功就能使人信服。人人心悦诚服,事情就能依次办好。旗帜鲜明,部队才看得清楚。作战计谋既经确定,决心就应坚定。对那些进退不定,遇敌无谋的人,应予以惩罚。临阵的时候,不要随意乱用金鼓,不要轻易改变旗号,以免引起错觉和迷乱。

凡是好的事情就能保特长久,按照古法办事就能顺利推行。战斗誓词鲜明有力,士气就会旺盛,就能消灭一切敌人。消灭敌人的方法:一是用道义。就是以诚信感召敌人,以威力慑服敌人,造成统一天下的形势,使人人心悦诚服,这就能争取敌国的人为我所用。二是用权谋。就是设法助长敌人的骄横,夺取敌人的要害,用兵力从外部向它进攻;用间谍从内部策应。

一是广罗人才,二是严肃法纪,三是注重宣传,四是讲求技巧,五是善用火攻,六是习于水战,七是改善兵器,这是七种军国大政。荣誉、利禄、耻辱、刑罚,这是四种令人遵守法纪的手段。和颜悦色地讲道理或严厉地予以管教,都不过是为了使人改恶从善。所有这些都是治军的方法。

只有仁爱,才能使人亲近。但是只讲仁爱而不讲信义,反会使自己遭到失败。

用人要知人善任,正人必先正己,言辞必须严正,火攻必须用得适宜。

一般作战的原则:已经鼓舞了士气,接着就要颁布纪律。对待士卒要和颜悦色,教导士卒要言辞恳切。利用他们畏惧的心理而告诫他们,利用他们的欲望而使用他们,进入敌境就要控制有利地形,并按将士的职位分派他们任务,这就是战法。

凡是要求人们执行的规章制度,都应来源于大众的要求。在试行中检验其是否名副其实、卓有成效。并力求妥善地、彻底地予以执行。如果有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将帅就要亲自带头去做。如果一切都做到了,进而要求部队牢记这些准则,经过多次反复执行,就形成了规章制度,这些符合人们要求的规章制度,就叫做“法”。

治乱的方法,一是仁爱,二是信用,三是正立,四是统一,五是道义,六是权变,七是集中指挥。

建立法制,一要使人能接受。二要法令严明,三要有法必依,四要雷厉风行,五要规定各级服制,六要用颜色区别等级,七要使官吏按规定着装,不得混乱。

治军,执行法令完全由将帅做主的叫做“专”。上下都一致遵守的才能叫做“法”。军队要听从统一的指挥号令而不要听信非正式的传说。作战时不要贪图小利,计划要能计日成功,行动要求隐秘莫测,这才是治军之道。

一般作战时,用正常的办法行不通就要用专断,不服从的就用军法制裁。如果互不相信就要使之统一认识,如果军心懈怠就应加以鼓舞,如果下级产生疑惧就设法改变这种情况,如果下级不信任上级命令,更要坚决执行而不轻易改变。这些都是从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关于司马法和司马法成书时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