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英法百年战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百年战争(英语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法语:Guerre de Cent Ans),英、法两国在1337年至1453年的百余年间断续进行的战争。[9]
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军在克勒西(1346年)、普瓦提埃(1356年)战役中大败法军,俘法王约翰。法国因战败而加重人民负担,法国的王子查理无视人民正当权利,导致巴黎市民起义(1356年)和北部农民起义(1358年)。起义被镇压后,1360年两国签订和约,法国失去大片领土。第二阶段:1369年后,法国进行改革,转败为胜,屡挫英军,收复大片失地。但不久封建主发生内讧,部分贵族与英国勾结,英军遂在阿金库尔大败法军,占领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北部,并围攻通向南方的奥尔良城(1418年)。爱国女青年贞德率众击退英军,保卫南部国土,并收复北方许多城市。贞德牺牲后,法国人民继续抗击英军,取得最后胜利,收复除加来港外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土。[9]
百年战争使法国本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但在战后,法国经济逐渐复兴,战争加速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高涨,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9]
名称
百年战争
发生时间
1337年 至 1453年
地点
法兰西王国、低地国家、英格兰、西班牙[2]
参战方
法兰西王国、苏格兰王国、卡斯提尔王国、阿拉贡王国等 VS 英格兰王国、勃艮第公国、葡萄牙王国等 [2]
结果
法兰西胜利,瓦卢瓦王朝保有法兰西王位
相关视频
29.4万播放|02:00
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有哪些?原来都是亲戚之间的家事
9万播放|05:20
美国家底如此强大,跟英国脱离不了关系?结合历史了解下
3.7万播放|09:25
虎狼百年战争,狼为何惨败?林地狼体型数量双削弱,再难抗衡老虎
2.4万播放|03:22
英法背信弃义战黑海,为何说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影响至今
8797播放|14:34
英法百年战争,英王率6000农民,斩杀3万骑士,法国贵族自此绝后
9995播放|11:19
动辄“百年战争”,中世纪的欧洲为何如此混乱?
5419播放|04:23
清朝经历百年战争,国库为何还如此充足?真正原因值得学习
1.2万播放|06:00
日俄百年战争03:日俄抢英法百年战争我们的库页岛,日本用领土换得战略主动权
1.4万播放|04:52
打仗八十年起步,一百年不算多?欧洲人到底多能活?
6.6万播放|14:22
一次性读懂苏伊士运河战争(上):以色列为何与英法一起出兵
原因背景导火索经过结果影响评价TA说
原因
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包含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尽管通常认为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兰西和英格兰早已累积多年恩怨。[1]
政治
政治使王朝继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腓力决定继续皇室的扩张政策并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此次集权行动的特别之处在于,腓力想把王权控制的地区扩展到阿奎丹(Aquitaine)地区,而这一地区却是爱德华在法兰西的主要领地。爱德华作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领地,又不受制于法王的独立地位。
腓力和爱德华都没考虑过向对方妥协,事实上,作为真正的中世纪骑士,他们都有打一场骑士战争的想法。
1337年,腓力向爱德华提出收回阿基坦领土的要求,从此触发持续一个多世纪的英法战争。对腓力的领土要求,爱德华断然拒绝,并对腓力展开咄咄逼人的攻势。
1340年,爱德华宣告鉴于与美男子腓力的血缘关系,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兰西国王。此后的400年里,只要是公开的礼仪场合,英格兰王室都会反复重申爱德华的这项声明。[1]
经济
不过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经济问题才是两国交恶的罪魁祸首。
英格兰的经济命脉和皇家国库的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羊毛贸易。中世纪后期,佛兰德斯(Flanders)是羊毛贸易中心。生产羊毛的英格兰人在这里卖羊毛,而大部分由这些羊毛制成的商品(呢绒)则取原道返回英格兰。由于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制成品进口商都要向英王缴税,因此佛兰德斯的羊毛制品厂商和经销商顺理成章地都愿意支持英格兰利益。
然而,佛兰德斯伯爵却是一位法兰西王侯,佛兰德斯贵族也认同自己为法王一脉。对他们来说,法兰西王侯自然希望独享佛兰德斯的财富,同时也可以一举两得地损害他们的老对手英格兰人的经济利益。[1]
社会关系
英格兰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早在12 世纪便在法兰西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由于金雀花家族在法兰西拥有土地,他们据此自认为属法王诸侯,但法王则并不信任他们的这些英格兰表兄弟。相反他们认为英格兰人的存在使他们无法获得英格兰人所占领的土地,进而无法进行领土扩张以及有效地进行中央集权统治。[1]
中世纪后期,长子继承权意味着一切。
1314年被誉为美男子的法王腓力(Philip the Fair)逝世,由此触发严重的危机。根据王位继承规则,王位应由腓力的三个儿子继承,后来腓力的三个儿子也死了,没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至此,也就是1328年,始于987年的法兰西卡佩(Capet)王朝王室男性子嗣灭绝。
按理说,法王王冠应该落在腓力的外孙头上,因为其母是腓力的女儿伊莎贝拉;不巧的是这位外孙是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法兰西贵族一致反对将法王王冠授予英格兰国王,为此他们专门推举腓力的侄子、瓦卢瓦王朝领袖为新法王。
1328年,腓力的侄子加冕,称腓力六世(Philip VI)。爱德华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结果。[1]
国际关系
此外,战争的缘起还有其他一系列别的原因。首先,多年来法兰西一直为苏格兰提供援助,为此苏格兰人始终不愿臣服于英格兰并经常越境偷袭,这使英格兰人很头疼。[1]
背景
北欧维京海盗骚扰侵略法兰西海岸由来已久。卡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统治者查理三世同意这些北欧人在法兰西海岸诺曼底定居下来,他们后来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百年战争地图
1066年,诺曼人(诺曼人是在公元7世纪到11世纪,攻占了法兰西北部的维京人后裔)在征服者威廉的统帅下成功地入侵英格兰,他们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
1214年盎格鲁—诺曼统治者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
12世纪中,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在法兰西占有广阔领地。
12~13世纪,法兰西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
14世纪初,英格兰仍占据法兰西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兰西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法兰西人试图把英格兰人由法兰西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兰西。英格兰当然不愿退出,并欲夺回祖先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
当时英法两国因为贸易利益的关系,均对佛兰德斯作出争夺,使它们之间的冲突加深。
1328年,法兰西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格兰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
别信什么英国长弓吊打重装骑士,每人射光了40支箭还得去肉搏
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自1337年至1453年,英法两国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长达116年的“百年战争”。英法先为王位继承问题争权夺利,屡开战火,战争到后期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由封建王朝的混战而成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奥尔良姑娘贞德也因反法侵略的不屈意志而流芳百世。
中世纪,英国诸王通过与法一系列联姻,均成了法国诸王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终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寺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这次战争分四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1340年)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年)。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在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的完全破坏,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元帅),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国力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变了: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从小就开始了牧女的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她逐渐成为一个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见王太子,陈述她的救国大计。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她全身甲胄,腰悬宝剑,捧着一面大旗,上面绣着“耶稣马利亚”字样,跨上战马,率领3000~4000人,向奥尔良进发。奥尔良已被英军包围达半年之久。贞德先从英军围城的薄弱环节发动猛烈进攻。英军难以抵挡,四散逃窜。4月29日晚8时,贞德骑着一匹白马,在锦旗的前导下进入了奥尔良,全城军民燃着火炬来欢迎她。奥尔良解放的钟声敲响了!贞德率领士气高昂的法军,迅速攻克了圣罗普要塞、奥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敌人闻风丧胆,听到贞德的名字就吓得发抖。人们高唱赞美诗,歌颂贞德的战功,称她为“奥尔良姑娘”。5月8日,被英国包围209天的奥尔良终于解了围。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贞德已经变成了“天使”,人们到处都在歌颂她,称她是“圣人”。国王赐给她大量财帛和“贵族”称号,她都拒绝接受,决心继续完成解放法国的事业。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他们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国人还厉害,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竟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的义愤和高度的爱国热情,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持续了116年之久的英法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王联姻不仅不能解决长治久安问题,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继承权的争夺和战争。民族女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增强,国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王权进一步加强了。战后的英国,在经历了一段内部的政治纷争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在这次战争中,英国的雇佣军优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民团,这促使法国第一次建立了常备雇佣军。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一同作战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火器在当时虽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作战中去。这些都对英法军队乃至西欧国家军队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雷西之战便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次经典战役。
公元一三四六年七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一万人渡海侵入法国。法王腓力六世将兵三万余人迎敌。
八月,双方战于克雷西。是役,英国长弓手起了关键作用,接连打退了法军的十五次冲锋。法军则伤亡惨重,腓力六世受伤,被迫退兵亚眠。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此战法军伤亡万余人,英军伤亡则不到二百人,堪称世界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典范。
而此战会战也基本决定了百年战争前期英国对法国的胜利。
1346年8月26日,在百年战争(1337—1453)中,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指挥的英军和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的法军在克勒西(法国东北部索姆省的城市)附近进行的一场大交战。英国人靠着武器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此战之中步兵作为步、骑联合兵种编队的主要成分,在战役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战说明了步兵在骑兵面前并不是不堪一击的。而其中英国紫杉长弓作为英国步兵中的关键力量,击败并重创了当时号称是最难对付的法国重装甲骑士。
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当的悬殊。当时的法军兵力接近6万,其中有12000名重骑兵(由骑士和普通重骑兵构成),六千左右的热那亚十字弩手,17000名轻骑兵剩下的就是大约25000左右的一群跟在部队的后面且缺乏纪律的所谓“公社征募兵”。而英军的部队则刚过两万。两军的兵力差距是如此的明显……但同法军相比,英军有更为完善的组织,队形和装备。英国步兵装备有紫杉长弓,三百步外能穿透骑士的胸甲。从自由农民中招募的弓箭兵精通自己的武器。但是两军在战前的准备上则全然相反。英军的指挥官爱德华三世精心的布置了战场。将自己在兵力上的“损失”在地形上尽力的补会。两万人的部队在数量上被很平均的分成了三个部分。
右翼部队由大名鼎鼎的“黑太子”(Prince Edward)指挥。部署在靠近克雷西城(Crecy)和牧师峡谷(Vallee des Clercs)的地方,并且以流经克雷西森林(Forest of Crecy)河流梅叶河(Maye)作为其屏障。
今日法国克雷西镇,这条河流应该是Maye(很窄的小河,但是宽度正好使得法国骑士的战马没法一跃而过)
左翼部队的指挥官是诺萨姆顿伯爵(Northampton)指挥。布阵于瓦迪库而特村(Wadicoutrt)的前方,有树林和步兵挖掘的防御工事作为掩护。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英法百年战争和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