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网记者 杨野 11月2日18:15报道)11月2日吴三桂是哪里人的会龙庄吴三桂是哪里人,深陷在四面山区的浓雾之中吴三桂是哪里人,大院一角在雾中隐现。深处群山中、修建年代不祥、寻不到真正主人,一系例的待解之谜,多年来,让这个名冠全国的大院更显神秘。
日前,四川社科院特约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刘刘锡玉,再一次与多位专家一同来到会龙庄,为他的发现召开了一个小型研讨会。刘锡玉经一年调查研究,找到新证据,提出会龙庄的真正主人,极可能是“吴三桂”。
会龙庄主人三大传言
江津区四面山镇双凤场的会龙庄,规模宏大、面积2万平米。园内共16所院落、202间房、是一个由328根石柱擎起的石木结构建筑群。其内部建筑与紫禁城相似,故有“深山紫禁城”的称谓。
几百年来,会龙庄的身世一直流传着多个传说。其一是说此庄是明朝建文帝所修,是他的隐身之地;此说的依据是会龙庄建筑格局仿紫禁城,且整个建筑群带有宫廷建筑特征。
第二种说法是:清朝大贪官和珅派人修建,论据是只有如和珅那样富有才能修此豪华山庄,会龙庄是以328根整石修建庄园,而据考证,建园所用整石在四面山周围并不盛产,1根整石当今工匠打造也要一年以上,这而328根整石的打造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财力相当雄厚。
其三是说此庄是清道光年间王才美在双凤场沱弯楼下赌博发了财,于是修此庄园。
但刘锡玉经过研究发现,经专家断定,此会龙庄为明末清初时所建。而建文帝出走是在明初的1402年,比明末清初的1644年早了240多年,故建文帝之说不能成立。而得宠发达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的和珅,又比明末清初的1644年晚了130年;至于清道光年间的王才美(解放前王姓庄主的先祖),则更晚。因此,刘锡玉推断这三种说均不靠谱。
与平西王府格局一致
刘锡玉在一年时间里,曾到会龙庄七八次,他经过充分考证,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提出会龙庄的建筑格局,不是仿紫禁城,而是仿昆明平西王府。他认为,会龙庄中之三重堂贯穿中线的建筑格局,正与平西王府的建筑格局一致。只是规模小些,还省去了后面的两个天井。
会龙庄大门牌坊上有一对联,据当地人说是原来悬于大朝门上的,上联:千古宫墙丽日祥云照耀,下联:万方礼乐太和元气流行。说明此皇庄是一座宫殿,这也符合吴三桂、吴世藩的身份。
从会龙庄的格局与气派上分析,刘锡玉提出,这里是吴三桂为自己准备的避难之所,也是他在失败后,准备在此负隅顽抗,想在这里东山再起的龙腾之地。
大梁现“五三桂”三字
刘锡玉在会龙庄考察,仔细观察了中堂的七根横梁,上面除了彩绘外,竟然有大发现,梁上竟有“五、三、桂”三个汉字,应该是“吴三桂”的谐音。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吴三桂”,刘锡玉推测可能是为了避讳名号,亦有可能是吴三桂兵变失败,庄园修建者为保命而为之,如非与吴三桂有关,庄主为何会将此三字刻于中梁之上。
刘锡玉进而提出,因“五”又与“戊、午”同音,而“戊午”年正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这一年3月1日,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
吴三桂在称帝当年八月(辛酉月)死去。由此刘锡玉断定,此皇庄(会龙庄)建成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农历八月以后。由于此庄竣工在吴三桂死后,所以在中堂四个雕花石墩上的立柱,临时改漆成了与皇庄大殿极不协凋的沉重森严的黑色。
会龙庄具有军事功能
既为“皇庄”的会龙庄,为何要修在四面山中双凤这一荒僻偏远,森林茂盛的山冈凹处?
刘锡玉考察后给出答案:一是为了保密,二是军事需要。从会龙庄外部地理环境看。会龙庄一旁有两个相距4公里的 “山寨”,北寨寨门名石门,经考察应是一座瓮城,很可能是外城的城门,此处应是屯兵护院之所。
南寨建于4公里外仰天窝之山巅,上有柱石及城墙以及大小寨门遗存,此处应是专司瞭望报警的塔楼寨院。此寨与双凤石门寨,和会龙庄成犄角之势,可以相互声援。
在此庄里,有一树旗杆的石墩,但一般庭院民居是不会树旗杆的,树旗在满清时一般用在兵营、庙宇等处。由此推断,修建此庄可能有军事用途。
刘锡玉推断,吴三桂在酝酿叛清时,就想到在于山高林密,重岩深谷,进可攻,退可守的四面山中营造失败后的隐居巢穴。
“兵坟”石碑用吴反清年号
刘锡玉考察了会龙庄的周边,又发现一个新的物证:位于会龙庄北面约100米处的“兵坟”。此坟共有七八座,墓碑均在文革中毁弃,但残存的碑上可见留下的修建年号为“洪化年”。而“洪化”年号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世蕃在吴三桂死后使用的年号,此年号仅使用三年。
刘锡玉走访了多位当地人,得知其中有座最大的坟,碑上有“大将”字样。村民陈作伦称,曾亲自见过有“花翎将军”字样的残石。村民王永正则说有一碑上有“大明湖南果后大营花翎督监尉”字样。
这里的“花翎”,说明这些吴三桂的属下军官都是满清叛将,故他们的头衔中还保留着满清军官的称谓痕迹。建坟立碑使用“洪化”年号,说明当年双凤地区仍有吴三桂余党盘踞,会龙庄就是他们“最后的根据地或政治中心”,是他们叛清复明事业可以永存的地方!
王姓庄主或为吴大将后人
在民国时,江津县志记载有会龙庄当时的主人姓王,那么王姓地主先祖与吴三桂又是何种关系?
刘锡玉查阅了吴三桂传、江津县志等大量资料后发现,吴三桂曾在1658年由川入黔,曾经过四面山双凤。在吴三桂被清代朝廷授为平西王后,他在江津南部设建清溪县,县治设在今天的中山镇,当时四面山为其辖地。
而县志上还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吴三桂曾派大将王屏藩入川至江津。据此,刘锡玉认为,会龙庄后代的王姓主人的先祖,是吴三桂的大将王屏藩。
王屏藩在1662年吴三桂统管滇黔后,已升为曲靖总兵的王屏藩即率部驻扎滇黔北部,吴叛清后,王受命入川,再北进陕西略阳,后兵败又由陕入川,自杀于阆中。这与王姓地主的后人王永林所说祖上来自贵州仁怀,再早则来自陕西是相符的。
刘锡玉根据他一年来的考察,从在会龙庄发现的新据证,结合大量的史实资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会龙庄修建于1669或1673年至1681年之间,其真正主人是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吴三桂,是吴三桂叛清时期的产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