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王恭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王恭妃的历史故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参观过明十三陵的人都知道王恭妃,在已发掘的神宗定陵地宫中,万历皇帝朱翊钧棺椁的两旁各摆放着一副后妃的棺椁:一个是孝端王皇后,一个是孝靖王皇后。这孝靖王皇后,就是出生在河北省怀安县左卫镇的王淑蓉。
据墓志记载,孝靖后王氏,宣府都司左卫人。其父王朝寀,从小练功习武,十八岁考中武举,在朝中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娶妻葛氏,封为太恭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寅时生下一女,起名淑蓉。隆庆二年,也即淑蓉3岁时,家从左卫迁到京城。王淑蓉从小聪明伶俐,天生丽质,加上京城水土的哺育,越来越出脱的端庄秀丽。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初二,13岁的王淑蓉被选入宫中,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神宗的母亲孝定李太后。
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很难由自己掌握。王淑蓉从进宫的那天起,就象投入笼子里的鸟,失去了人身自由。尽管她后来成为皇帝贵妃,一代皇后,她的家族、亲属仗着她的名份享尽荣华富贵,极尽体面风光,但她自己的命运是悲惨的。由于郑贵妃专宠,王淑蓉在宫中倍受冷落,不仅没享受过皇妃的待遇,而且连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条件也不如,只是在孤凄禁闭和疾病折磨中度过一生,最终成为封建社会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话又说回来。在王淑蓉伺候李太后的第四年,一天傍晚,李太后亲手制作了一道琥珀燕窝小菜,让淑蓉给皇帝送去。神宗看到王淑蓉长得体态苗条,颇有姿容,就把她留住,私下寻欢作乐。此后淑蓉便有了身孕。按照惯例,宫中凡是有人被皇帝看中,发生性关系后,必定有所赏赐,文书房的内侍要记录发生关系的年月时间和所赐给的东西作为将来验证的依据。但神宗为了隐讳此事,既没赠送东西,也没对周围人说。几个月后,淑蓉的肚子渐渐大了起来。李太后看到后把她叫到密室追问,淑蓉跪在榻前哭诉了被皇帝“临幸”的经过。一天,神宗去陪伴李太后就宴,太后谈及此事,神宗不吭声。太后让人取来内起居注拿给神宗看,神宗才承认了这件事。李太后说:“王恭妃我老了,还没有孙子。如果真的能生个男孩儿,也是宗社之福啊!”神宗说:“她毕竟是个宫女!”太后说:“宫女怕什么,母以子贵,她的身份低,王恭妃你可以加封她呀!”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十六日,王淑蓉才被封为名份很低的恭妃。同年八月十一日,淑蓉生下一子,即当时的皇长子,后来的光宗皇帝朱常洛。
但是,神宗皇帝并不喜欢王淑蓉母子二人,他最宠爱的是郑贵妃。郑氏姿色娇媚,生性活泼,野心很大。别的嫔妃见了神宗皇帝都毕恭毕敬,诚恐诚惶,小心谨慎,不敢稍有疏忽。而郑氏则落落大方,谈笑自然,还常和神宗开玩笑,称神宗为“老嬷嬷”(即老太太)。神宗不但不恼,还对她情有独钟。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郑氏生下皇三子朱常洵,神宗立即进封她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有了皇三子这一资本,郑贵妃的野心逐渐膨胀起来,倚侍神宗对她的宠幸,得寸进尺,一心想让皇帝立自己所生的孩子为皇太子,以便有朝一日当上皇太后,在宫中作威作福。神宗也有意立皇三子为太子。按照大明王朝的法典,皇位继承是立长不立幼。这样围绕皇太子的册立问题,在明朝的历史上发生了长达十五年的夺嫡风波。
王淑蓉生下皇长子后,郑贵妃就把她看成眼中钉,肉中刺,使尽各种手段排挤和虐待王淑蓉母子。先是在神宗面前给王淑蓉说坏话,使神宗对她形成不好的印象。王淑蓉生下皇长子,理应进封为贵妃,但神宗就是不进封,好长时间王淑蓉的封号依然如故。再就是让王淑蓉母子同居景阳宫,不让她们与神宗见面,使皇帝逐渐淡化与皇长子的感情。
一天天地过去了,一年年地过去了。万历朝的皇太子位子还在那里空着。满朝文武呼吁尽快确立皇太子,以告天下百姓。李太后也十分同情善良的王淑蓉,无奈儿大不由娘。几次质问儿子:“满朝文武屡屡上表请求立皇长子为太子,你为何老拖着?”神宗回答说:“他是宫女的儿子,不便册立。”李太后生气了,龙头拐杖往地上一捣说:“别忘了,你也是一个宫女的儿子。”原来,李太后当宫女时,也是被隆庆皇帝“临幸”后生下神宗的。神宗被太后说的闭口无言。李太后开导儿子说:“王恭妃为朱家帝业留下了根苗,为大明江山社稷立下了功劳。你为啥不封她为皇贵妃,她的儿子难道就不是你的儿子?”在李太后的力主和群臣的上疏劝谏下,神宗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十五日册封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王淑蓉被移居慈庆宫,封号仍然没有变动。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皇长孙出生,加尊慈圣刘太后徽号,这才将王淑蓉由恭妃进封为皇贵妃。
皇长子朱常洛被确立为太子后,郑贵妃欲立其子为太子的野心并没有改变,而且愈演愈烈,矛头直接指向皇太子,一心想除掉朱常洛,以便取而代之。由此引发了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史称“明末三大案”。这都是由郑贵妃阴谋策划和指使的。足见其明末宫廷中的政治斗争是多么激烈和惊心动魄啊!
王淑蓉被进封为皇贵妃后,由于郑贵妃从中作梗,不但没有享受到皇贵妃的优厚待遇,而且她深居幽宫,无人问津,处境更加凄苦。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十三日,太子朱常洛得知母亲病危,请旨得到神宗的准许后前往探视,此时宫门还被锁着,太子撬开锁才进去。当他看到母亲身体憔悴,双目失明,心中十分悲恸。王贵妃用颤抖的手抚摸着朱常洛的衣服哭道:“我孩儿长大如此,我虽死何恨!”说罢便病发而死,终年四十六岁。
王贵妃死后,神宗并不把她的丧事放在心上。大学士叶向高上言:“皇太子母亲贵妃去世,葬礼应当从厚。”疏上没有回音。叶再次疏请,神宗才免强同意,仅上谥号为“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其他事宜概不过问。一个月后,礼部左侍郎翁正春上疏请示王贵妃的安葬事宜,过了两天,神宗才命人到天寿山卜地,选得了东井左侧的平岗地,经神宗同意,在那里正式营建了坟园。万历四十年七月十七日埋葬王氏,其随葬金制品极少,棺内除了为数不多的丝织品外,仅有银锭数枚和一些银制器物,金锭一枚也没有放。
光宗即位后,曾下诏追谥母亲为皇太后,并说:“朕嗣承皇统,抚御临视天下,追念根源,则我的生母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恩大无及。朕往昔为太子时,没有能尽亲尽孝,如今入宫为帝,更只是对当时感到痛悔,想要一伸自己无尽的深情,只有由此而求合于礼仪。想按照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荣淑康妃的先例办理,礼部仔细议定再报闻。”可是,短命的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驾崩了,追念母亲的仪礼没有行成。 熹宗登极后,御史温皋谟上疏揭发郑贵妃的罪行,说她“摧残孝靖皇后,至饮恨而不得一诀。”王贵妃的亲侄儿永宁伯王天瑞也上奏指责郑氏迫害孝靖后的行为,并为其姑鸣冤昭雪。熹宗皇帝也感念其祖母的恩德,接着他父亲的遗诏,尊谥王贵妃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中,并补充了三箱随葬品,其中,一箱放孝靖后的木制谥册和谥宝,一箱放三龙二凤冠一顶,以及玉带、玉佩、玉谷圭、金垒丝珍珠霞帔,金香熏等物,另一箱放十二龙九凤冠一顶,神主祀祭于奉慈殿。
在宫廷官员的支持下,宫妃的儿子成为了太子。自然而然,她也就成了皇妃。但她被加封后,生活反而更加悲惨,由于郑贵妃的唆使陷害,她被囚禁在景阳宫,整整十年不能与儿子见面。
王恭妃他入狱后,当她病重时,丈夫明宪宗没有去看她,临终前儿子朱常洛要求见母亲一面,但由于整天愁眉苦脸,她已经看不见了。最后王恭妃死了,王恭妃在深宫中苦熬了近30年,却始终没有盼到这一天,于是离开了人世。生下王恭妃的一子一女,本以为可以母凭子贵,却没想到,她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不说,还为她带来了终生的痛苦。
王恭妃不受宠,而郑贵妃在当时是最受宠的。她生下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常洵后,被晋朝授予贵妃的称号,地位仅次于皇后。根据明朝的法律规则,朱常洛作为长子,应该被任命为太子。李太后和其王恭妃他宫廷官员也同意,明朝神宗皇帝也因此获得了皇位。然而,明朝神宗皇帝并不喜欢王恭妃母子,他最喜欢的妻子是郑贵妃母子。因此,太子问题纠缠了十五年,被后世称为 "争夺国本的斗争"。王恭公主生前处处受制于人,但也极不顺心。王恭公主死后,明朝皇帝只是用可怜的丧葬品草草埋葬了她,既不派人守墓,也不拨付守墓的费用。他的儿子朱常洛继位后,连纪念母亲的仪式都没有形成,他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了。直到她的孙子明熹帝登基,王公公主才被立为皇后,与明熹帝合葬于定陵。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王恭妃的历史故事如下:
王恭妃的丈夫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帝。王氏的出身不高,她出生于一个中下级军官家庭,父亲曾担任锦衣卫百户。1568年,明神宗在民间大范围选美,王氏没能进入前三名,但因为自身条件较为出色,便留在了宫中,成为了慈宁宫的一名宫女,侍奉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
王氏16岁时偶然被明神宗遇见,一时兴起之下,便临幸了她,王氏的命运由此改变。事后,明神宗既没有赏赐王氏,也没有将此事告诉身边的人,显然他并不想承认自己宠幸过宫女这件事。可是王氏偏偏一举中标,怀孕了。在李太后的逼问下,明神宗勉强承认了这件事。在太后的干预下,王氏被晋封为恭妃。当时宫中还没有皇子诞生,王恭妃不负众望,为明神宗诞下庶长子——朱常洛。两年后,王恭妃又诞下一名女儿——云梦公主朱轩嫄。
生下一儿一女的王恭妃,本以为能母凭子贵,但没想到,她不仅没能享受荣华富贵,还为她带来了一生的苦难。
王恭妃并不受宠,当时最受宠的是落落大方的郑贵妃,她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后,被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明朝的法制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按理说朱常洛作为庶长子应该被立为皇太子,李太后与朝中大臣也都同意,明神宗当年也是因为这样获得的皇位。但明神宗并不喜欢王恭妃母子,他心中最中意的还是郑贵妃母子,因此在册立太子这个问题,纠缠了十五年之久,这件事被后世称为“国本之争”。
在为立储问题争斗的这十几年里,王恭妃母子不仅遭到明神宗的厌弃,更是被极为受宠的郑贵妃处处刁难。朱常洛虽然贵为皇长子,但是明神宗不允许他读书,差点成为文盲,如果没有王皇后护着,朱常洛怕是活不到长大成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上下的舆论越来越激烈,李太后不得不出手干预。在太后的质问下,明神宗说出不肯册立朱常洛为皇子的原因,因为他是宫女生的。这句话狠狠戳到李太后的痛处,在训斥之下,明神宗勉强同意立朱常洛为太子。后来又拖了很多年,王氏才被封为皇贵妃。
王恭妃虽然成为了皇贵妃,但她的苦难远远没有结束,明神宗与郑贵妃对她的冷落与刁难更胜之前。明神宗将王恭妃迁居幽宫,不让她与太子相见,也不让别人前来问津。王恭妃幽居深宫,每天以泪洗面,宫中仗势欺人的太监宫女们都借机欺凌她。即使是身患重病,明神宗也没去看望过她。
万历三十九年,王恭妃病危,朱常洛终于被允许探望自己的母亲。临终前,王恭妃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但当时她的眼睛已经哭瞎,只能用手抚摸着儿子的衣物。母子二人抱头痛哭,王恭妃留下一句“你终于长大成人了,我死而无恨。”,没过多久便气绝而亡,享年47岁。
王恭妃生前受到百般摧残,后事也极其不顺当。王恭妃死后,明神宗只是草草埋葬了她,陪葬品少得可怜,既没有派人守坟,也没有下拨守坟的费用。儿子朱常洛继位后,连追念母亲的仪式都还没形成,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不明不白地驾崩。直到孙子明熹宗登基,王恭妃才被追封为皇后,并将她与明神宗一起安葬在定陵。
王恭妃的一生从宫女到恭妃再到皇贵妃,看似十分显赫,实际上却一直被幽禁在深宫之中长达三十年之久,几乎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令人唏嘘不已。
王恭妃(孝靖皇后)大事年表年号纪年 公元纪年 年龄 事件 嘉靖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七1565年2月27日 出生于河北。其父为正六品武官。 万历六年二月初二 1578年 13 选美入宫。落选后妃,正式分配到慈宁宫为宫女。 万历十年六月十六 1582年 17 封为恭妃。 万历十年(1582)八月十一日 1582年 17 生皇长子朱常洛。 万历十二年(1584)七月六日 1584年 19 生皇四女朱轩嫄。 万历十四年二月 1586年 21 郑氏晋为皇贵妃。申时行、姜应麟等大臣请立皇长子为太子,并先晋王恭妃、再晋郑氏。万历帝不许。“国本之争”开始。 万历十五年四月二十五 1587年 22 皇四女朱轩嫄薨,后追封云梦公主。 万历二十九年十月 1601年 36 皇长子册为皇太子。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三月 1606年 41 晋为贵妃。 万历三十四年四月二十 1606年 41 晋为皇贵妃。 万历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酉时 1611年10月18日 47 薨逝。 万历四十年七月十七 1612年 葬于东井左吉之原,谥曰: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 万历四十三年六月 1615年 万历帝令给王皇贵妃坟户30名、园地25倾,以供香火。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 1620年 明神宗(万历帝)崩 泰昌元年八月初一 皇太子朱常洛登基,史称明光宗(泰昌帝)。 泰昌元年八月 下旨追尊生母 泰昌元年九月初一 明光宗崩 泰昌元年九月初六 明光宗长子朱由校登基,史称明熹宗(天启帝)。 泰昌元年九月初十 上皇祖万历帝尊谥、庙号。 泰昌元年九月十三 追尊圣母皇贵妃王氏曰“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正式上册宝。 泰昌元年十月 迁葬,与明神宗、孝端皇后王喜姐合葬定陵。 崇祯十一年三月 1638年 在御用监找到孝靖、孝和两皇后的玉册玉宝,崇祯帝命有司献于宗庙。 1956--57年 中国考古队成功发掘定陵。 1959年9月30日 明神宗、孝端和孝靖皇后的棺椁被当作垃圾扔下山沟。 1966年8月24日 帝后尸骨被文革小将焚毁。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也就此成为此后2000年里不可轻易僭越的封建礼法。其中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原本指的是,做妻子的要服从丈夫、相夫教子,同样的,做丈夫的也应当善待妻子、忠心一生。
但实际上,在封建 社会 当中,夫为妻纲限制的,却几乎都是女性。女性有服从丈夫的义务,丈夫却没有善待妻子的强制责任,这一点放在封建王朝的皇族之中更是如此,而明孝靖皇后的人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明孝靖皇后之墓
1956年时,考古专家在北京昌平区发现了明朝的明定陵。明定陵始建于1409年,乃是明朝皇室成员的皇家墓葬。专家知道兹事体大,当即将此处保护起来,并且开始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1957年时,随着考古专家将陵墓当中的最后一道石门打开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陵墓最中心的位置。此处摆放着三具棺材,里面沉睡着万历皇帝明神宗和他的两个皇后,分别是孝端皇后跟孝靖皇后。
而专家在孝靖皇后的棺椁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文物,其中的一个,乃是一顶三龙二凤冠,冠饰精美,顶上有金龙三条,两边有飞凤二只,红宝石蓝宝石总计镶有95块,珍珠更是超过了3400粒,可谓是精美至极的无价之宝。
但孝靖皇后作为一名皇后,有这么一顶凤冠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令专家感兴趣的,是另外两件文物,分别是一把破旧的银壶,和一面破损的镀金银盘。这两样文物相较于凤冠简直是天壤之别,连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买得起这银壶和 银盘,跟孝靖皇后的身份显得十分格格不入。于是专家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最终揭开了一个悲剧。
孝靖皇后的悲惨生活
孝靖皇后本名王氏,通常被称为王恭妃。王恭妃出身低微,她的父亲仅仅只是一个锦衣卫百户,相当于朝廷的正六品官员,这跟皇宫之中的豪门大家比起来,简直是寒酸得可怜。
1578年时,明神宗举行了一场全国性的选美,年仅13岁,正是豆蔻年华的王恭妃,就因为长相美丽被召入了宫中,从此成为了宫中的婢女,负责侍奉明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日常起居。
1581年,明神宗在拜会母亲的时候,见到了已经16岁,正是亭亭玉立、绝代芳华的王恭妃,当即就偷偷将王恭妃临幸了。但是因为王恭妃出身低微,明神宗觉得有辱声誉,因此将此事瞒了下来,还不准王恭妃说出去。
几个月之后,王恭妃肚子渐渐大了,在李太后追问之下,王恭妃不得已说出了其中实情。李太后随即便为王恭妃主持公道,要求明神宗明媒正娶,明神宗一开始还装傻充愣,不愿意承认,最后拗不过自己的母亲,不得已之下才纳其为妃,成为了王恭妃。
但是明神宗对王恭妃没有丝毫的真情实意,即使王恭妃为明神宗生下了皇子朱常洛,他对此母子两人依然不待见。彼时明神宗最宠幸的,乃是刘贵妃。刘贵妃地位仅在孝端皇后之下,平日里常常找王恭妃的麻烦,而朱常洛也同样受到了排挤,甚至身为皇子差点连书都没能读成,生活十分凄惨。
孝靖皇后悲惨生活的 历史 考证
后来因为明神宗没有嫡子,最终只能立庶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王恭妃也得以成为了皇贵妃,但生活却变得更加凄惨。因为此时的王恭妃从地位上已经跟刘贵妃平起平坐,但是因为明神宗只宠幸刘贵妃,因此王恭妃跟刘贵妃虽然都是贵妃,但是前者却被幽禁在了宫中,十几年间都无人问津,孤苦无依。
而在明定陵发现的那把银壶,在银壶的壶底上刻了这么几个字“大明万历壬午年制”,也就是1582年王恭妃怀孕之事东窗事发后刚刚被晋封为贵妃时所制。但是这银壶的价值十分之低,即使是民间稍微有些钱的家庭都买得起,足见明神宗对王恭妃的不待见。
而更加令人感到愤怒的是,王恭妃是在1611年的时候才因为无人照管、病重去世,中间相差了整整近30年的时间,这把银壶却依然陪伴在王恭妃身旁,几十年里用品都没有更换,这般待遇,别说皇贵妃了,甚至连宫中宫女的待遇都不如!
1611年,王恭妃病重之时,太子朱常洛跪在明神宗身前,苦苦哀求才得以见自己生母最后一面。王恭妃在临走前,拉着朱常洛的衣袂,含着泪说:“你已经长大了,我死而无憾。”说完不久,王恭妃就此去世,朱常洛跟在场大臣,莫不纷纷垂泪不已。
古人都说死者为大,王恭妃身为后宫贵妃,太子生母,理当归入皇陵,但是明神宗却没有将王恭妃葬入明定陵中。直到后来朱常洛即位为明光宗之后,这才将母亲的尸骨迁移到了明定陵内,与明神宗合葬于一室之中,并追封其为孝靖皇后,也算是跟生母在宫中苦苦生活30年而始终未得宠爱的交代了。
结语
古代封建 社会 当中,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丈夫对妻子有相当的控制权,女性在婚姻当中只有义务和责任,却没有丝毫权力和福祉,这一点在深宫大院中更是如此。也正是整个封建 社会 的弊病,加上明神宗本身的昏庸,这才导致了王恭妃这悲惨的一生,令人惋惜不已。
王恭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王恭妃的历史故事、王恭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