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宋朝女子服饰,以及宋朝女子服饰描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相比较唐朝的用色大胆而言,宋代服饰明显用色要柔和得多,而且宋服饰很是修长,能体现出身形,整个流行风尚是向“儒雅化”变迁的,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的。
但是虽然说整个服装偏儒雅化了,却并非是只关注于朴素之上,甚至于相比较前代而言,宋朝的服饰文化更加的丰富,除了形式多样以外,连配饰也算的上是琳琅满目,接下来笔者就从几个大方面来简要说一下宋朝的衣冠文化。
1、 冠
冠,是戴在头上的饰品,从秦朝开始就已经有记载说女子戴冠,而这些冠的种类十分的多,像芙蓉冠、黄罗冠等等,而到了宋代,几乎算得上是全民女性戴冠,不少宋词之中就写到了“冠”这个饰品,比如说“云暗青丝玉莹冠”,冠,成为了大众的首饰,因而当时的市面之上有很多专门卖冠的店铺,甚至还有专门修理冠的手艺人,足可见冠对于宋朝女子的重要性。
宋代的冠形式丰富,但是大多都是以铁丝、竹篾为骨架,外面用纱蒙上,再以各种漂亮的装饰物装饰,女孩子把冠戴在发髻上,十分的好看。 既然是用铁丝、竹篾编制的,宋朝的冠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形状,比如说堆枕冠、团冠等等,除了形状区分之外,也会因为所用的材质不同有一个区分,比如说鱼枕冠、水晶冠等等。
除了冠本体的区别外,冠上面的装饰也有着很多不同,贵族女子自然是金银玉石,平民女子在路边偶尔摘一朵花也可以成为冠上面的装饰物。而到了节日,各种像柳枝、小绒球之类的符合节日气氛的小饰品也会成为冠上面的一大装饰物。
2、 帽
宋朝人的头上装饰物除了冠以外还有帽,最开始的时候帽子是作为御寒用的,所以一般都用动物皮毛制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帽子也出现了不为御寒所用的“纱帽”,到款唐代,帽子就逐渐从实用性变为了观赏性。
宋代的女子在骑马出行的时候会带上一种高顶宽檐笠帽,称为帷帽。帷帽最开始诞生于唐代,一般是用纱围在帽檐一周的,贵族女子还会在上面加上不少装饰,《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女子戴帷帽的形象。
3、 巾
巾在宋朝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头巾、面衣和抹额,头巾最初使用在平民身上的,但是逐渐的贵族也会使用头巾。 宋朝有不少女穿男装的事情,因而男子所戴的一种叫做“幞头”的头巾也经常为女子所用,不过多半是女童或者是戏曲演员。
面衣既然有面,自然和脸有关系,面衣就是专门为了覆盖其面的布帛。当时的面衣主要有两种,一种和风帽很像,而另一种就是一块帛巾,使用的时候使人看不清女子的面容。 而抹额则就是一条布带子,扎在额上,可以和头上其他的饰品搭配使用。
4、 衣
宋朝的服饰也遵循着上衣下裳的传统,一般来说宋朝的衣分为衫、襦袄、袍、褙子、半袖、亵衣等等,种类繁多,丰富多样,无法赘述,这里就说几种。 首先是衫,衫是外衣的一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衫仅有一层,并不会在里面加上衬里,因而十分的透气。
一般而言衫的袖口都比较大,而且都是对襟,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说明朝的时候就很流行斜襟衫。宋代女子的衫的面料一般都比较轻薄,颜色也偏浅淡,十分的清雅。
褙子可以说是宋代服饰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衣服形制了,褙子其实是衫的一种,是宋朝才出现的,原本是婢女才会穿的一种衣服,但是逐渐贵族们也接受了,也成为了贵族们的常服。 宋代褙子一般都是对襟的,没有襻扣,优质有宽袖和窄袖两种,衣服长度没有定律,一般就是看个人喜好。
宋代女子穿褙子的情况很多,从最底层的贱籍女子到后宫妃子,无一不穿,甚至于到最后被列入冠服之列,成为祭祀、婚礼等公开场合的正式衣着。
5、 裳
一般来说,宋朝的下裳种类没有上衣那么多,主要就是裙和绔两种。 女子穿裙是从汉代以后就有的流行传统,其之所以被称为裙,也是有讲究的,古代的布一般来说门幅都比较窄,做一条裙子仅仅只有一幅是不够的,需要多幅剪裁在一起才可以,因为是“连接群服也”,故而称“裙”。
宋代的裙子大部分的布料选择的都是罗布,因而称为罗裙,在这里也能够看出宋代的纺织业的发达程度,因为制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宋裙一般都是多幅裙,从六幅到十二幅不等在,最多的甚至可以达到三十幅之多,而且宋朝的裙子多褶,行走之时裙摆微动,十分的美丽。
不仅有褶裙,宋朝还有一种“旋裙”,这种裙子是前后开胯的,方便女子骑驴。 除了裙子外,绔也是宋代女子的必备衣物。绔便是如今的裤,宋代女子的裤一般都是不会外露的,一般都是内穿裤外穿裙,不过也有例外,《都城纪胜》里就记载了当时的名妓“三等冠子衫子裆裤者”,这种裆裤就是直接外穿的,一般都是给劳动妇女穿着的,方便她们劳作。
总结
宋代女子的服饰文化自然不只有上面说的几种,宋朝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强盛的国家实力使得女子们能够在穿着之上多下不少功夫,而这些冠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当时的经济文化。
每个时代的冠服在大体之上都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的,比如说裙就是汉朝便有的,但是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其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每个时代的冠服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今人探寻不同时代冠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梦华录》是根据元朝戏曲家关汉卿所作的元杂剧改编而成的一部影视剧,这部剧的女主角名叫赵盼儿,由刘亦菲饰演。在这部剧中,刘亦菲的古装扮相可谓是不尽相同,随着穿着的衣服不同发饰也随着变化,头发时而束起,时而放下,这与宋朝女子的装扮是有很大关系的。
小编查过相关资料发现,宋朝女子的发型一般都是发髻,大致分为高髻和低髻。贵妇一般都是梳高髻,平民梳的都是低髻,此外,这些发髻根据造型的不同,还分为丫髻、朝天髻、双盘髻、同心髻、蟠盘龙髻、灵蛇髻等,这些发髻有的是束起的,有的是放下的。因此,在《梦华录》中,赵盼儿最初身为平民的时候,她的头发是放下的,当她后来成为了京城酒楼的老板娘时,她的头发是竖起的。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匹配的发型也是不同的。
再来说说宋朝女子的装扮,宋朝的服饰在颜色上相比较唐朝的艳丽来说是相对柔和的。宋朝女子的服饰包括冠、帽、巾、衣、裳等,除了服饰文化丰富、形式多样,配饰也非常的多。此外,宋朝的衣服也是比较长的,能够显示出女子曼妙的身材,这也是因为到了宋朝儒学盛行,所以当时时代的整个流行风向标就是向儒雅过度的,这也反映出社会文化影响着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宋朝的装扮也是非常的多,这也是因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时代,所以在女子的穿着上也是非常的注重,这些服饰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而且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宋朝的经济实力。让我们从《梦华录》中发现更多关于宋朝的文化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在伦理道德束缚严重的古代,女子的地位非常低,参照清朝女子的生活状态,我们总是会以为古代女子都是这般,生活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言语,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一天到晚相夫教子。
可能最为开放的就是唐朝,理学还没有出来,对于女子的束缚还没有那么严重,而束缚最严重的应该是宋朝,理学兴起,女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礼法束缚。
这些就是我们一贯的猜想,因为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我国古代最开放的一个朝代。然而事实完全不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唐朝女子的开放野性的开放,宋朝才是真正开放的一个朝代,宋朝女子的开放是一种含蓄而文明的开放。
宋朝女子在职业、穿着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各行各业都有女子的身影。
职业是女性能够独立于男性而存在的基础,如果一个女子没有了能够外出工作的职业,只能在家里做一些针线活,那就必须要依靠男性才能存在。
清朝女子裹足严重,出现的奇女子少之又少,一个朝代的开放程度,对于女性来说,就是能够让女性接触职业有多少,能够接触并且担任的职业越多,这个朝代就越开放,而说到开放的职业,宋朝是对女性开放职业最多的一个朝代。
首先看文学,对于个人而言,文学有点儿鸡肋,属于软实力,很多人难以用文学来换来温饱,但对于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一个文明来说,文学是一切传承的基础。
宋朝以前,虽然女子也创作文学作品,但数量很少,传世的也不多,只有卓文君、蔡文姬等寥寥几人,这些人虽然是一个时代的翘楚,但终归数量太少。
据统计,宋以前所有朝代的女文学家总共只有33位,而宋朝一个朝代,就拥有九十多位词人,两百多位诗人,而且这些都是那些能够留下作品名传于世的,还有很多作品不是很好,不是很出名的女词人、女诗人被淹没在了 历史 的长河中,可见,宋朝在文学方面放的是非常开的。
宋朝的女文学家中,以李清照、朱淑贞为魁首,他们都是大家闺秀出身,以李清照、朱淑贞为首的这些人,她们不再以女红为唯一的消遣物,而是以写诗作词来排遣。
而且宋朝的女性文学家并不都是大家闺秀,连一些婢女以及风尘女子也都争相写诗作词,词作、诗作的内容也不像以前那样,都是风花雪月,悲春伤秋的作品,也有一些关心国家社稷、感慨国运的作品。
以李清照为例,她就曾写过《夏日绝句》,以项羽来讽刺南宋朝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除了写诗作词,宋代的女性文学家还喜好批评文学家,像王安石、苏轼等人的作品,都曾被这些女性文学家评论过,其中也以李清照最为突出。
不论评论的好坏对错,就评论本身来说,女子能够评论当朝大员的诗词作品,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文学之外,宋朝女子也可以从事很多其它职业,比如瓷器艺人。江西的吉州窑和景德镇齐名,吉州窑就曾诞生一位女瓷器艺人,名叫舒娇。
舒娇的父亲是瓷器艺人中的老师傅,手艺精湛,舒娇虽然是女子,但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瓷器制作,最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手艺超过了自己的父亲。
从舒娇的例子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是宋朝不禁止女子学习手艺,传男不传女情况并没有出现,其二是宋朝的家庭并不反对女子学习手艺。
除了瓷器界,还有木雕界等多个领域都允许女子学习并成为匠师,木雕界的严氏还因为木雕手艺被宋真宗赐予了"技巧夫人"的称号,可见朝廷也是不阻止女性学习手艺的。
在服装上,宋朝女子的穿着比唐朝女子的穿着更符合中华文化,唐朝女子的穿着过于裸露,而宋朝女子则讲究露而不裸,含蓄而又风韵百态。
宋朝典型的女子服饰是褙子,这是一种外穿的常服,类似于如今的外套,但褙子下摆比外套更长,对襟式的褙子是宋朝女子钟爱的样式,对襟之间的缝隙可以露出里面穿的抹胸类的内衣,呈现出一种含而不漏的状态。
后面立领式褙子的出现,连纽扣都省了,让女性抹胸有了更好的展示,魅力十足,却又不失得体,这种穿着放到如今都不失魅力。
而且宋朝女子在穿着上还有了搭配的观念,特别注重层次感。
可以想象出这种几乎是超时空的穿搭理念在当时是多么有冲击力,贵妇们外面披着大袖袍,里面是褙子,褙子下面则是根据不同季节而搭配的不同的服饰,既没有臃肿的感觉,又层次分明,不裸露,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从宋朝女子的穿搭可以看出,她们完全没有被礼法束缚的迹象,可以穿自己喜欢的服装,表现自己的美。
而且宋朝也没有说女子必须要穿裙子,女子照样可以穿裤子。蹴鞠是宋朝非常流行的一种 体育 活动,这项活动并不是男性的专属活动,女性照样可以参与,女性参加的时候,就会穿裤子,而不是裙子。
除了蹴鞠,还有很多活动,女性都可以参与,参与的时候,就可以穿裤子,宋朝女子的穿着全都是她们自己作主,以美为基础,怎么合适怎么穿,而且她们所提倡的美也是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含蓄的美。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不是真正的宋朝女子,宋朝女性的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她们唯一不能触及的只有朝堂,其余的各种事物对她们都没有什么限制。
对于没有出嫁的女子来说,只要父母允许,她们就可以和女伴们去外面游玩,春季经常有外出踏青的女子;而对于已经出嫁的妇女来说,她们处理好家务照样可以去踏青游玩。
即使不外出,宋朝女子依旧有很多活动,比如邀请几位好友弹琴作画,或是玩一种类似于现在打牌、下棋的 游戏 ,需要手脑结合才能获胜。
李清照就经常玩这种 游戏 ,还因此写了《打马赋》和《打马图序》来记录自己玩耍的经历。
除了这种 游戏 ,宋朝还非常流行插花,很多女子都懂得插花技艺,经常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插花艺术,大户人家还会专门请插画高手来教导自己的子女。
可见,宋朝女子的活动是非常多的,她们的自由度也非常大,几乎只要不涉及朝堂政治,日常生活基本都没有限制。
宋朝是理学发源的朝代,但宋朝女子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生活没有任何乐趣,只知道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宋朝的开放是比唐朝更为 健康 的开放,不管是职业还是穿着,亦或是 游戏 、活动等,宋朝都呈现出一种非常宽容的态度,女子可以写诗作词,也可以学习工艺,更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穿着,去外面踏青、游玩也是允许的。
和唐朝女子相比,宋朝女子是一种含蓄的开放,和后面的明清相比,特别是清朝,宋朝女子展现的是一种大国风尚的开放。
清朝明显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想要学习儒家学说控制汉族,最后虽然成就了二百多年的国祚,却也让宋朝存在的一种 健康 的开放消弭于无形,让女子成为了礼法的奴隶,遭受了诸多苦难。
在大多数人宋朝女子服饰的印象中,唐代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人们的服装服饰(特别是女性)都是异常华美、绚烂,甚至不吝惜展示女性妩媚性感的一面;而宋代是一个服从刻板礼教的社会,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人们的思想变得呆板狭隘,表现在服装上,也就变得非常保守桎梏,女性穿衣会被像粽子一样裹得严严实实,稍有肌肤的展露,便会被众人唾弃有伤风化。
诚然,唐代是宋朝女子服饰我国服装发展史上最为多彩和辉煌的时代。有人说,除了牛仔裤和晚礼服,你可以从唐代多姿多彩的服饰中,找到任何一款现代服装的影子。这话说得或许比较夸张,但事实中,你确实可以从唐代陶俑的服饰中,看到现代西方的翻领,T恤衫的半袖,半长裹身裙的缩影,真是不能不令人感叹唐人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想象力和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
可是,在对服装崇尚素雅纤美的宋朝,小姐姐们平时的穿着,真的就是古板保守、毫无生气的吗?这恐怕是人们的误解,至于原因,就让我们慢慢道来:
一、聊聊宋代女装的标配:抹胸和褙子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服装特色,如果按现代人的观点,或许就是在不同时间段,大家对时尚和审美有着不同的认知吧。对于宋朝女子来说,抹胸和褙子的组合,便是人人必备的时尚穿搭。
1、抹胸的风韵
什么是抹胸?如果非要解释的话,便是“不施于背,仅覆于胸而故名。”那么抹胸应该属于内衣的范畴,形式上与今天的胸衣类似。有的人也会把抹胸理解成吊带束身小背心,这也是可以的。可以想见,这样露出胸部以上到肩胛,且为贴身设计的款式,在今天也要属于时尚和性感的行列。
宋女穿抹胸很普遍,并且做工极为讲究。抹胸的材质多为棉,高档些的用绸缎,抹胸前部基本都会刺绣精美的图案。抹胸不仅限于闺阁中女红自制,也是商贾贩卖的常物,做工精湛的抹胸也都价格不菲。
据说北宋理学家程颐的祖母就有一件这样的奢侈品抹胸,上面不仅有精美的刺绣,还镶嵌满了珍珠,这件“珠装抹胸”价值十三贯钱,当时的一贯钱,换算成人民币大约300元左右,也就是这件抹胸放在今天售价大约4000元,这可是妥妥的奢侈品。
2、适用广泛的褙子
褙子也成背子。是上到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乐伎伶人,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宋女,居家待客必备的常服。褙子通行的款式为长袖,直领对襟,腋下开叉,衣长及膝。穿着时不系纽,不结带,双襟自然下垂。
褙子的用途非常广泛,既是居家的常服,也是重要场合的礼服,即便是皇家也不例外。《宋史·舆服志》中,对后宫嫔妃的日常服饰做了详细的规定:“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褙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可见褙子可不是一般的休闲装,也是大雅之堂上,服饰的主角之一。
二、抹胸加褙子,咋穿咋有理
抹胸加褙子,是宋女最典型的穿搭。你可别以为穿上露肩的抹胸,外边搭一件不用系扣的褙子,是只能在家中穿着的居家服饰。宋女是完全可以这样的装扮出门待客的,褙子下微微袒露的一方莹润如雪的肌肤,在宋人眼中,是女性柔美的体现,既不僭越也不造作,是非常得体的穿衣礼仪。
对于女子肌肤袒露的接受程度,宋人较唐时的奔放有所收敛,但却并不认为酥胸微露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加之宋人的服装颜色多素雅清淡,这种隐含在雅致中小小的“性感”,在宋人的审美中,是一种别样的韵味与风情。
褙子外搭在抹胸之外,除了女性柔美的肌肤外,还有抹胸上精美的刺绣与各种装饰若隐若现,是那样柔婉与妩媚,令无数诗人为之倾倒。“绛绡频掩酥胸素”,“琼玉胸前金凤小”,可见在宋人眼中,掩藏在褙子中,欲说还羞的抹胸,与褙子的素雅洒脱,是如此相得益彰,美得令人赞叹流连。
在炎热的夏日,为了透气消暑,制作褙子经常会使用半透明的纱罗。如此一来,女子的后背和将近半个胸部都会在朦胧的轻纱笼罩之下,若隐若现,愈发妖娆迷人。
抹胸还有一种令人迷恋的穿法,那就是“诃子”款式的抹胸直接穿在形同开衫的褙子外面,将原本的若隐若现,转化成一种,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小野性”。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内衣外穿”,抹胸的短小,又加强了服饰的层次感,也算是一种时尚创意。
据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非常喜欢这种“内衣外穿”的方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的词风如此清丽委婉,而又出人意表,恐怕也与她本身就喜欢追逐新颖时尚不无关联,如果生在现代社会,只怕李清照不仅仅是一位文采出众的才女,说不定还会成为善于穿搭的时尚达人。
三、女装的低领与高领,告诉你其实宋朝的小姐姐穿衣不古板
有人说,看看女装的款式,就能体现出古代社会的开放程度。唐朝时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较为松懈,所以唐代的女装便比较多彩奔放。而宋代女装的裸露程度则恰到好处,即不放浪形骸,也不会密不透风,从服饰的角度讲,是将女性 “性感”的一面,拿捏得最为得体的时代。
有学者将保存在故宫中的历朝帝后画像做比较,结果发现宋代的皇后的礼服是低领的,而元、明、清三朝的皇后礼服是高领的,别说酥胸微露,就连脖子恨不能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如果按照“服饰束缚说”的逻辑,宋朝反倒是相对开化的时代,而之后的朝代,特别是进入明、清以后,才是中国真正被封建礼教桎梏束缚的时期了。
深入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说法确实不无道理,毕竟程朱理学虽然出于宋,但并非是在宋朝得到大力推崇和推广的。真正将朱熹奉若神明的应该是在明朝,而且推广的还是将理学根据统治者的需要,进行修改之后的理论。
宋朝服饰概述
多姿多彩的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 "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
南宋后期,"一钩罗袜素蟾弓"表明妇女裹足渐成大势,这种农村的习俗残害了古代农村女性的身心, 能幸免于难的就只有那些劳苦的从事田间耕作的妇女!缠足,是中国妇女血的历史;青楼,是我国女性泪的根源。除了盛行残酷的缠足之风,青楼文化也是宋代特殊的一面。青楼女子虽然命苦,却不乏才貌双绝者。人称"秦淮一片明月",以文采称着的这类女子多居住于长江沿岸,衣着扮相自然别有一番韵味。
宋朝服饰简史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男服服饰:
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
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
女服服饰:
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宋代皇帝朝服
宋代皇帝朝服——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名“远游冠”),与此稍有区别。
宋代皇后礼服
宋代皇后礼服——宋代皇后礼服展示图。这是宋代皇后最贵重的服饰,平时很少穿着,只有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使用。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
宋代贵妇礼服
宋代贵妇礼服——本图为大袖罗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山西永乐宫壁画)。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中的瑰丽珍宝。虽然它的题材主要是宗教故事,但其中人物的服饰,则大多植根于生活。本图是根据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天女所绘。在现实生活中多多为嫔妃、贵妇所穿。
宋代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普通妇女不能穿着。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本图为对襟大袖衫、披帛、长裙穿戴展示图。
宋代官员朝服
宋代朝服——宋代官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宋代朝服,也叫具服,朝会时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这种服饰,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本图为中单展示图。
宋代官吏公服
宋代官吏公服——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比服装颜色分得更细。图为展脚幞头、大袖襕袍及玉带展示图。
宋代妇女襦裙
宋代妇女襦裙——宋代襦裙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本图为窄袖短襦、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宋代背子
宋代背子——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宋代背子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关于妇女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图为背子穿戴展示图。
宋代大袖
宋代大袖——宋代大袖,原是皇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宋史·舆服志》记:”其常服,后妃大袖。”后来传到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朱子家礼》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另注:“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可见地位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大袖样式为对襟、宽袖,衣长及膝,领、衣襟镶有花边。此图为大袖展示图。褙子
宋代胄甲
宋代胄甲——宋代的胄甲,大体继承晚唐五代的服式略有变化。北宋初年的铠甲,据《宋史·兵志》记载,有金装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子铁甲、明光细网甲等多种铁甲;还有一种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铜或铁片制成的较轻便的软甲。《武经总要》是我国一部记述有关军事组织、制度、战略战术和武器制造等情况的重要军事着作,其中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铠甲样式及其制度。如头戴兜鍪,身穿甲衣,两袖缀有披膊,下配有护腿。本图为宋代铠甲穿戴展示图。
质朴保守话宋装
宋代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 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袭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饰没有定制,又受外来影响,所以曾出现过着"毡笠"、"钩(敦下+土)"(袜[衣旁+夸])的契丹服,人们称它为奇装异服。宋代官家服饰普遍十分奢侈,民家着装也很讲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间)规定宫内妇女的服色要随大夫变化,还规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绫缣五色华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时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饰,而且更趋奢华。对于这些规定民间庶民置若罔闻,绫缣锦绣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贵族闺阁们,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许多种装扮方法,追求出新与别致。不但衣料选择考究,而且梳妆也很特别,有的梳大?方额,有的扎发垂肩,有的云光巧额鬓撑金凤,贫者还有用剪纸装饰头发,身上抹香,足履绣花等。
宋装继承唐装遗制,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都是命妇之服。1975年在福建省的浮仓山出土了一座墓葬,从众多的陪葬品中可以浏览到宋代女装的全貌。这是一座十分有研究价值的宋墓,墓主是一位因难产而死的十七岁少妇,是南宋时期的贵族妇女。墓葬中的陪葬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上乘物品,出土的衣妆配件十分齐全。长衣、短衣、单衣、夹衣、棉衣其式样均具有宋代风格,每件还有不同变化。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重叠缝制着护领。所有服式均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度,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出土的几十件文物中,按原料分可有两大类。一类是罗、绢质地的平展裙〈以二、三片面料缝制成),分上下两幅,上幅压下幅,裙腰上有双带,这种裙除少数几件为全素色外,大部分都有边饰;另一类是非常精美的印花罗百褶裙其原料既透明又轻薄,除裙腰和带子以外,全部是印金小团花纹。
文物中还有三种长裤,即开裆的单夹裤,开裆的丝棉裤和满裆的右侧开片裤。长裤是古代女子的内用服式,由于有裙遮盖,所以当时的裤子更强调实用性,全用素罗、素绢缝制,无花边装饰。所谓无裆或开片,主要是为使用方便而设计。这些长裤一般尺寸是:裤长为二尺三寸至二尺七寸;腰围为二尺至二尺四寸;裤口宽为七寸至一尺,开裆裤的带子缀在腰部正中,开片裤的双带缀在右侧,带长约一尺八寸。
该墓出土的文物包括:袍、袄、裙、衫、裤、肚兜、绶带、鞋、袜、香囊、粉扑、裹脚布 、荷包和例假带等数种。为后人研究宋代女子衣妆,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朱衣朱裳,内着白色罗中单,外束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佩、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着朝服时必戴进贤冠(是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祭服是参照汉代以后制定的形制。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是公服。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后赐发的范围更加广泛,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 。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从隋代开始,帝王统用明黄色制衣,官臣不得乱用。据文献记载,由于朝廷内赐佩金银鱼袋的公服是以紫、绯色原料制做,故一般低级官吏不得乱用,而只可服用黑白两种颜色。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者着锦袍,无官职者着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诗人陆游曾写道“业农……惟布襦裙,取适寒暑之宜”。襦袄有夹棉之分。 “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之人服用。由于这种衣服体窄袖小,故称之为筩袖的襦(即筒袖)。 “衫”为宋代男子穿用,外穿宽大的衫叫“凉衫”。色白的衫叫“白衫”。深紫料的衫叫“紫衫”。士大夫用衫有记载“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为“窄衫”。《清明上河图》中,有头戴帷帽乘驴之女子也披"凉衫"。由于凉衫大多以淡紫色为主,故宋考宗时曾规定以凉衫为吊丧之服。另外"毛衫"、"?衫"是以羊毛和麻葛原料而取名。
“襕衫”,《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
“裳”是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以黄裳。燕居之时不束带,待客之时以大带束之。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鹤氅”有记载“又有大袖如中国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纻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着裤质地也十分讲究,以纱、罗、绢、绸、绮、绫为多,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平民劳作时着裤质地比较粗劣。
1975年从江苏金坛地区,出土了一座宋代儒生的墓葬,该墓墓主是一位八品以下官职的庶人子弟,太学士周?。由于葬者地位低下,出土的文物,从质量到数量均较为逊色。从古至今男性与女性在衣着储备上生前自然有别,但在死后更明显不同,这位儒生的陪葬品就具有这种男性特点。陪葬物中有单衫、夹衫、丝锦袍、短衣和无底的紬袜裤等,比较简单。衣物大多是合领、交领和圆领式样。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宋朝女子服饰和宋朝女子服饰描写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