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东夷部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夷部落蚩尤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东夷族是原先华夏东夷部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夷部落,在早期据说是伏羲氏后裔炎黄的一个部落,在东夷这个部落里,他们的某一些祖先就是炎黄子孙,也就是黄帝的后代。但是东夷这个称呼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所指代的东西也有一些变化,在早期的时候它指的是炎黄子孙下的一个部落,但是后来变成了对除东方民族以外的民族的泛称。
一、夏商周时期
据说夏代灭亡的时候,亡国皇帝夏桀到了东夷的地区,包括有一部分夏人他们都随着夏朝的灭亡,有一部分夏人移居到了,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和杭州湾这一带。这一部分的夏人逐渐在东夷和百越生存,这一部分的人逐渐成为了东夷人。接下来到了商朝,终于与商朝之间也发生过兵戎相见,而且规模较大,甚至有些人认为商纣与东夷的大规模战争是三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后来到了西周的初期,东夷和商朝的一些移民有联合起来反对周王的情况,由此可见商朝和东夷曾经有过关系比较亲近的时代。
二、西周时期
两周和东夷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周公大举东征,东征的对象除了商朝的移民之外就是东夷,第2个阶段,东夷的势力中心转移到了淮河流域,但是遭到了周王与楚国的夹击而受到严重的打击,可是在春秋的时候,东夷依旧是一个不错的大国,文明发达,完全不输给在中原的诸侯小国。到了西周的晚叶时期,也就是第3个阶段,东夷的居住中心更向南移居,势力上也向南边发展,但是此时此刻无论是东夷还是当时的西周,都已经因为广泛接收中原文化而走上了同化的历程。
三、关于东夷的另一种说法
现代的朝鲜和韩国单方面的认为,现在朝鲜人可能是当时的东夷的一支,但是缺少直接的证据,因此这个说法在东夷部落我国是不被承认的。
东夷最早是包羲太昊伏羲氏后裔的一个部落族群。东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称呼上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或是对东方各部落的泛称。
考古上,东夷文化发源于鲁中山区和沂沭河流域(今山东省中南部),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扩展资料:
秦以后的东夷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来指向非华夏的域外文明。
夷本为商代方国名,夷字也不是从大从弓,夷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个以席地跪坐的人的形象,可见夷国人已经有古中国汉族人及其先民固有的一些标志文化习俗。此国商代屡遭打击,直到商朝末年仍被征讨。大略周时此国已亡,遗民溃散,散布于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境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东夷
东夷族, 又称东夷或夷,最早是包羲后裔炎黄的一个部落,是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夷里的其中某些族群的祖先就是包羲后裔黄帝,是炎黄子孙,比如东夷的首领少昊,秦人的祖先伯益,都是黄帝的后代,周朝时变成周人对东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并非单指某一族群,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商周时期是对东部部族的称呼,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变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
在古代华夏人眼中东夷部落,整个天下只有两种人东夷部落,一种是华夏人,或者叫诸夏,生活中原地区,有着共同的文化、礼仪、服饰与生活习惯,另一种是蛮夷人,与华夏人是相对立的,蛮夷与华夏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主要体现在文化、礼仪、服饰与生活习惯上。
华夏人穿的衣服都非常漂亮,一般是宽松的长袍,而且很有礼仪,而蛮夷人穿的衣服不好看,一般是短小紧身的袄子和裤子,而且没有礼仪,比如匈奴人,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继承父亲没有血缘关系的妾,兄长去世后,弟弟可以继承嫂子,这在华夏人眼中看来完全低人一等的。
所以就有一句著名的话是这么说的: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东夷部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为东夷部落了区分蛮夷人,华夏人按照地理方位不同,把蛮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简单地说,在东方的蛮夷就是东夷,在南边的蛮夷就是南蛮,在西边的蛮夷就是西戎,在北边的蛮夷就是北狄。
华夏与蛮夷之战的战争从黄帝时期就开始存在,经夏、商、周到秦汉时期,仍然在继续,比如说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齐桓公与管仲就曾经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意思就是说:尊重天子打击蛮夷,这里的蛮夷是一个泛称,指的是除了华夏之外的所有外族。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一度把秦国和楚国视作蛮夷,但是秦国和楚国只是地理位置靠近蛮夷,在交界地带双方有一些共同的习俗,实际上他们还是华夏,另外,蛮夷与华夏在不断地融合,部分蛮夷不断汉化融入华夏。
一、东夷
华夏文明的发展一直都是多个民族共存,在华夏的东方,也不断有文明或者文化被发掘出来,比如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这两个文化都在今天的山东省,存在时期相当于华夏的三皇五帝时期,这些文化应该是东夷文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东夷部落的祖先。
东夷部落生活的区域大概在今天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到淮河流域一带,横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东夷并不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民族,而是有很多部落及民族,东夷只是一个统称,相当于现在说南方人和北方人一样。
根据史书的记载,东夷部落的祖先是太昊,太昊是伏羲的后裔,太昊也被称为东帝,或者青帝,太昊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4000多年,而华夏始祖之一的黄帝也是伏羲的后裔,所以其实华夏与东夷有着共同的祖先,只是生活的地区不一样,生活习惯变化很大。
太昊的后人不断繁衍,生出很多部落,主要有:风姓部落,姜姓部落,嬴姓部落,姚姓部落,以鸟为图腾,比如黄帝时期的蚩尤就是东夷,还包括黄帝的长子少昊,少昊被黄帝送到东夷最大的部落凤鸿氏部落里锻炼,并娶了凤鸿氏之女为妻子,少昊后来成为凤鸿部落的首领,同时也是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
所以东夷部落其实也是华夏部落,只不过生活的地区不一样,后来就逐渐离心离德了,夏朝时期,东夷地区主要有莱夷和九夷,莱夷是生活在山东半岛的部落,而九夷则是生活在淮河流域一带的蛮夷,这些夷人对于华夏政权时降时叛。
《后汉书 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时候,商纣王当时的主力军队正在东方攻打东夷,也就是莱夷或者九夷,后来商纣王被杀,商朝灭亡,东夷大部分臣服于周朝,到了周康王的时候,东方的徐夷国反叛,自称天子,率领九夷攻打宗周,周穆王时期,联合楚国及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徐国,打败了徐偃王,一直到春秋,齐桓公称霸时期,打败了东夷,东夷逐渐融入齐国。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东夷已经不复存在,一部分融入了齐国,另一部分成为秦朝的子民,没有东夷部落或者诸侯国的存在了,完全融入了华夏,因为东夷原来就来自华夏,所以东夷再次融入华夏没什么难度。
《后汉书》中把今天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及辽东半岛更北边生活的部落或者民族也称为东夷,这与秦之前的东夷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比如高句丽、夫余、倭国等等,这些国家就成为今天的朝鲜、韩国与日本,除了这三个国家,其余均融入华夏。
二、南蛮
南蛮指的是居住在中原南方的蛮夷,主要是指长江流域及更南方的地方,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南方主要生活的是三苗部落,《史记》就记载了尧帝时期,三苗部落在江淮、荆州一带作乱,三苗部落可能是蚩尤的九黎族后裔,蚩尤战败被杀后,他手下有部分部落不愿意跟随黄帝,于是来到了南方,形成了三苗部落。
夏朝时期,南方主要也是三苗,到了商朝时期,南方的蛮族更多了,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周朝时期,南方的蛮族也在进一步发展,比较有名的有:扬越、荆越、百越、南蛮、荆蛮、巴、蜀、濮、闽等部落或方国。
比如周昭王时期,曾经三征南方蛮族,导致天子六军覆没,就是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了南方,这说明当时南方蛮族的势力非常强大,楚国一度也被称为楚蛮,后来楚国努力学习中原文化,并不断在战争中兼并蛮族,从一个五十里的子爵国成为方圆五千里的南方大国,楚国是消灭蛮族最多的诸侯国,大部分蛮族融入了楚国。
到了战国时期,秦始皇灭亡了楚国,接着进一步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百越,并设立了会稽郡,几年之后,秦始皇又发动几十万大军南征百越,攻下了整个百越,包括吴越、闽越、南越、瓯越等,一直打到了今天的南海地区,百越人开始归属于秦朝的统治,到汉朝时期,汉武帝攻下了南海国,并征服了西南夷,进一步向南扩张,经过两汉几百年的统治,南蛮大部分汉化,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礼记》:南方称为蛮,那里的人在额头雕刻花纹,男女杂处。
南方蛮族非常复杂,并没有固定的民族称呼,而是以地名冠以蛮族名,《后汉书 南蛮列传》记载了南方蛮族一直到今越南北部,比较有名的南蛮有:巴郡南郡蛮、板楯蛮、夜郎国、滇国等等,比如蜀汉名将王平就是汉化的板楯蛮,土家族的前身,还记载了汉朝在今云南省设置了永昌郡,把南蛮的人口编入了户册,自然也变成为华夏的一部分了。
三、西戎
西戎是指生活在中原西边的蛮夷,主要是指今天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更远的西域等地,在夏朝和商朝时期,西边有鬼方,周朝时期,西边有犬戎、余无、绲戎、义渠等,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直在与西戎诸国作战,而且秦国是所有诸侯国最早与西戎人通婚的华夏诸侯国,所以也被中原诸侯看不起。
周幽王时期,犬戎联合申侯攻杀了周幽王,灭亡了西周,而秦国、晋国等诸侯协助周平王迁都洛阳,建立东周,周平王之所以迁都,就是为了避开西戎的威胁。
秦穆公时期,由于无法向东边扩张,被强大的晋国阻挡了东扩之路 ,所以秦穆公一直向西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秦国称霸西戎,秦穆公消灭了12个西戎人建立的国家,所谓的消失就是吞并了这些戎人的人口与地盘,再比如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灭亡了义渠国,这些戎人全部融入秦国,时间一长,就融入华夏。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已知西边的戎人全部臣服秦朝,到了汉武帝时期,打通了河西走廊,到汉宣帝时期,开通了西域都护府,使得汉朝的势力向西一直扩张到了西域,西域自此成为华夏固有领土,而原来的西戎人则转化为羌人、氐人等,其中的羌人甚至与东汉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同时双方不断融合。
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其中羌人、氐人来自西边,唐朝时期,华夏势力进一步统一各部,大多数西戎都融入华夏,除了吐蕃,到了明清时期,基本上成为华夏固有的一部分了。
四、北狄
北狄指的就是北方的蛮夷,北狄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华夏自有族系,比如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后裔,与华夏同宗同源,另一部分是外来族系,比如鬼方,据说是白人,从哪来的现在都搞不清楚,早在商朝时期,就打败了鬼方。
北狄有一个著名的部落就是匈奴,匈奴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北方开始不断骚扰华夏,战国时期,赵国李牧将军曾经大败匈奴,斩杀十几万人,导致匈奴几十年不敢南下,到秦始皇时期,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把匈奴赶到遥远的西伯利亚,两汉更是与匈奴进行了几百年的战争,到最后,南匈奴依附于汉朝。
匈奴在西晋后期还建立了国家,灭亡了西晋,后来在五胡乱华以及五胡十六国时期,逐渐没落,一部分人融入了华夏,另一部分融入了其他民族,比如鲜卑,自此历史上再无匈奴,并不是匈奴凭空消失不见了,而是融入了其他民族。
汉朝时期,除了匈奴,还有乌桓与鲜卑,都是北狄的一支,尤其是鲜卑人,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政权,还维持了很长时间,隋唐时期,鲜卑也开始没落了,融入了华夏,唐朝时期强大起来的是突厥,被唐朝打败,归顺唐朝,宋朝时期,北方相继有西夏、辽、蒙古的崛起,再到后来,这些都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所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融入了华夏,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夷是一个泛称,是对于主体统治者以东各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不同时代不同主体所指不同。
在远古传说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南至于海。
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东部滨海的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于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故今山东省境为东夷起源之地区,也是夏、商时期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
“东夷”之称谓,在西周金文方正式出现。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均为周王朝的劲敌。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63),三监(武庚、管叔、蔡叔)联手叛周,联结东夷群起反周。摄政的周公旦亲自东征,不到二年便平定了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随即周公继续向东方用兵,先后灭掉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等东方五十余国,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周王朝的势力遂东至于海。周公东征虽涉及过淮夷,但重点的打击对象则是今山东境内的东夷,致使今山东境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为了有效控制东方、防止东夷坐大,于是周王朝又分封诸侯大国以镇抚东方。周以东征所灭蒲姑之地封太公望,建齐国,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旧临淄北),封地为今山东北部;以东征灭奄之地封周公旦,建鲁国,封地为今山东西南部。齐鲁两大诸侯国雄镇东方,以华夏文明开发之、化育之,东夷地区日趋安定,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王朝对东方的统治。
到春秋时期,在鲁国附近尚存在太昊(东夷族首领)的后裔任、宿、须句、颛臾等风姓小国;在今山东境内还有少昊(东夷族首领)后裔莒、郯、谭、费等国。他们与诸夏通婚、会盟,在与楚国的争霸斗争中,他们主要是依附齐、鲁,被认为是诸夏的同盟。他们虽然还保留一些东夷习俗,实际上已是与诸夏即合而未化;至战国时,今山东境内的东夷华化已基本完成,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东夷为华夏先民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不存在东夷之说了。
生活在山东地区的东夷,曾经一度强大,后来为何消亡了呢?请容津城慢慢道来:
东夷,当时是对华夏文明中心周边民族部落的称呼之一(西戎北狄南蛮东夷),在一开始也曾是不容小觑的势力,曾一度威胁中原地区,黄帝炎帝大战蚩尤(东夷部落)后,使东夷暂时失去了继续西进的能力;在商朝帝辛时期,面对东夷的威胁,多次对东夷发动战争,东夷不断被削弱;在西周建立后,把开国功臣姜尚分封在齐国,齐国成为面临东夷的首当其冲之国。
春秋战国时,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不断强大,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四处征伐其他外族,打败了燕国北面的北狄和东胡,齐国东面的东夷地盘也越来越小,之后齐国作为东方大国,雄厚的国力,最终把东夷彻底打败,东夷逐渐融合到华夏文明里。
这就是东夷的兴衰,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时期彻底消失。
东夷是对中国东方各族的泛称;在远古传说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南至于海。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东部滨海的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于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故今山东省境为东夷起源之地区,也是夏、商时期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
“东夷”之称谓,在西周金文方正式出现。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均为周王朝的劲敌。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63),三监(武庚、管叔、蔡叔)联手叛周,联结东夷群起反周。摄政的周公旦亲自东征,不到二年便平定了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随即周公继续向东方用兵,先后灭掉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等东方五十余国,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周王朝的势力遂东至于海。周公东征虽涉及过淮夷,但重点的打击对象则是今山东境内的东夷,致使今山东境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为了有效控制东方、防止东夷坐大,于是周王朝又分封诸侯大国以镇抚东方。周以东征所灭蒲姑之地封太公望,建齐国,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旧临淄北),封地为今山东北部;以东征灭奄之地封周公旦,建鲁国,封地为今山东西南部。齐鲁两大诸侯国雄镇东方,以华夏文明开发之、化育之,东夷地区日趋安定,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王朝对东方的统治。
降至春秋时期,在鲁国附近尚存在太昊(东夷族首领)的后裔任、宿、须句、颛臾等风姓小国;在今山东境内还有少昊(东夷族首领)后裔莒、郯、谭、费等国。他们与诸夏通婚、会盟,在与楚国的争霸斗争中,他们主要是依附齐、鲁,被认为是诸夏的同盟。他们虽然还保留一些东夷习俗,实际上已是与诸夏即合而未化;至战国时,今山东境内的东夷华化已基本完成,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东夷为华夏先民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老包杂谈。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从伯益开始说起。
伯益也作伯翳、化益、柏翳等,原名大费,是大禹统治时期的东夷首领。
他之所以叫大费是因为他的封地在费城,而费城离少昊的统治区域非常接近,可见伯益也是一个东夷本土历练出来的领导人。在这一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周边各民族已经渐渐处于附属地位, 尽管如此,东夷在伯益的领导下还是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伯益的出身到底如何?
可以说伯益的身世非常复杂,他既有黄帝一族的血统,又具有东夷一族的血统,最后还有了少典族的血统。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因为“玄鸟陨卵”一句。
古文中所说玄鸟可以理解为燕子, 但是在很多场合它指的都是神鸟凤凰,而神鸟凤凰则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的最高图腾崇拜。
黄帝一族的女脩因东夷的图腾而怀孕生子,这就说明华夏族和东夷族在蚩尤、黄帝一战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融合,但是东夷人还是很好地保留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对华夏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自然包括通婚。
可以这么说,伯益因为兼具了三个优秀民族的血统从而也拥有了三个民族优良的文化基因。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先进的东夷文化。
伯益所处的时代大概为龙山文化末期到岳石文化初期,他非常完美地继承了东夷人所擅长的农耕和畜牧业。 东夷人从北辛文化开始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农耕和畜牧技术,北辛文化遗址发掘出了成套的农作工具和已经驯化了的家畜、家禽骨骼。
这几条记载都显示了他在驯化禽兽方面有着过人的造诣。 正是因为伯益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才能够进入中原统治集团的核心管理层,成为显赫一时的诸侯。
伯益在进入中原管理高层之后一共做了三件有功于民的大事:
一、帮助大禹治理洪水(事迹见上文)。
二、着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把东夷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了更多地方。
在这期间他把稻作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推广,让更多人得到了实惠。
不仅如此,伯益还发明了水井,《世本•作篇》记载:“化益作井。”《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这些说法也与龙山文化考古中所发现水井遗迹相吻合。
三、在治理洪水期间总结了天下的地理形势风土人情,《山海经》得以初步成型。
由于伯益劳苦功高功勋卓著所以帝舜才让他掌管全国的畜牧业,到大禹当政时期他已经成为了天子候选人。
不管大禹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敷衍大臣,总之他的这一举动让伯益走到了政治权力的最中心,同时也使得东夷族的半只脚再一次踏进了主流文化的门槛。 也正是因为天子候选人的职位,伯益和东夷族最终遭受了灭顶之灾。
按照黄帝以来古制,政权的交替都是公天下,但是到了大禹当政的时候禹的儿子启暗中积聚力量最终夺取了天子位,开启了家天下,继之而来就是伯益和东夷族的悲惨命运。
这一说法很不能让人信服, 作为一个东夷人而能进入中原统治中心,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伯益的功劳、德行和威望, “日浅”一说根本站不住脚,这只是正统史家对启夺位的做法的掩饰罢了。
伯益在《史记》里还仅仅是失掉了本该属于他的地位而已,但是《古本竹书纪年•夏纪》的记载却截然不同:“益干启位,启杀之。”这一记载前半句错误后半句正确。“益干启位”一说不合古制,更不合口口相传的 历史 。
郭沫若翻译过《楚辞·天问》里一段话:“夏启代替伯益做了国王,而终于杀死了伯益,从失意的情况中,启为什么又能够转入得意?未行征诛,同受禅让,为何伯益失败,夏禹繁昌?”显然屈原对于启的做法非常不满,这也就说明伯益最终是被启杀死的,而非平常所说避居禅位。 所以应该是“启干益位”而不是“益干启位”。
伯益在和启的斗争中战败之后东夷族也随之危如累卵。 《古本竹书纪年•夏纪》中多次提到了夏王朝针对东夷族展开的战争,最终导致了东夷族的分崩离析和东夷文化的衰落。
自夏至商周,东夷再也没能崛起,而是逐渐融进了华夏文化,直至最后消亡。 在这次激烈的夷夏之争以后东夷的一部分族人从中国东部远迁西北内地,成了秦、赵的先祖,其中犹以秦国为典型,所以在战国初期东方六国一直称呼秦国为蛮夷之邦,视其为不开化的蛮族。
可正是这个曾经被称作蛮邦的诸侯国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千古伟业,第一次让中国变得异乎寻常地强大。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就是因为她在形成之初的上古时期就是一个多元的包容的文化系统, 而东夷文化无疑是这个巨大的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
如果上古中华文明缺少了东夷文化这一支的加入和补充,那必是一个先天发育不良的文化系统,就算能走得长远也不会辉煌如斯。
早在黄帝之前,东夷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华夏族,并且有了民族大融合的可能和契机。东夷在上古时以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对周边部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黄帝和蚩尤大战之后东夷族的各方面先进技术都进一步向中原地区传播,东夷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让相对落后的华夏族在 历史 发展中取得了更大了成就。
而中原势力也更进一步向东部地区扩张,这就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黄帝和蚩尤的东西大战是中国走向统一的巨大里程碑,是中华文明最终成型的推动力。
在伯益时期,东夷的势力虽然逐渐落后于华夏族,但是他们在农耕、畜牧方面还是领先于华夏族,所以他再一次充当了文化宣传大使的角色,将更高一级的稻作文化技术传播到了更多地方。 东夷族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贡献功不可没。
东夷后代——秦国的大一统更是为中国的团结、稳定、发展奠定了基调,秦朝之后中国不管如何混乱最终都会分久必合且文化昌盛。
不仅如此,东夷人的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太昊的博大睿智,蚩尤的刚强勇武,少昊的守成开创,伯益的殚精竭虑,这些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魅力,更是东夷族民族性格的代表和集中体现。 而这些优良品质最后都被华夏族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为了中国人刚柔兼具、拼搏奋进的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主编.中国 历史 地图集[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2]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3]佚名撰,张洁、戴和冰点校.古本竹书纪年[M].济南:齐鲁书社,2010.
[4](汉)司马迁.史记[M].湖南:岳麓书社,2005.
[5](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山东:齐鲁书社,2010.
[6]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 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7.
[8](清)马驌.绎史[M].王利器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0]张觉.吴越春秋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1](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张正明,刘玉堂撰.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3]董楚平,金永平等撰.吴越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单远慕.中原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5]王恩田.齐鲁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我们临淄为齐国故都,东夷故土
过去的朝代:不代老民心的:势力小的:自然会灭亡:
东方曰夷,最早见于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肠谷。此言为夷之源语。嵎夷是都邑东春分日出之地,也叫旸谷。简为东夷,是历法用语。这个都邑是古阿邑,黄帝都城。史记:黄帝邑于涿鹿之阿。阿e是阿城,阿胶源产地,也是汉代东阿县始置地,在聊城市阳谷县东部。夏代后羿封夷国于青岛北部,后被莱国吞并,形成莱夷。阿邑东郊四十多里有旸谷山,今叫阳谷山,也有嵎山,今叫鱼山,分别在黄河两岸,阳谷山是古阿邑的正东春分日出之地。这里于夏代或许也是后羿所为,封有谷国,就是今天的平阴县东阿镇,秦代谷城,春秋前小谷,《土地记》介绍这里是旸谷之地。约商周时代产生了阳谷邑,隋始设阳谷县,址在东平湖东北部,今叫王古店。阳谷城因水患西迁三次之多,于1006年迁至今地。东夷于夏后羿时就东推到了胶东,周推至辽西,铁字产生(金夷),也叫禺夷等。后又推至乐浪,推至日本一一春分日出之地。东方曰夷是以皇城或中国为元点而言的泛称概念。
东夷一直不但在,而且产生了孔子孟子墨子孙武孙膑等等一系列的大家,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力量
东夷部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东夷部落蚩尤、东夷部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