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春风不解禁杨花,以及春风不解禁杨花读音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意思是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出自北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主要赏析: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宋代·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春天惜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细雨濛濛,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简析
整首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著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东坡时年28岁。此时,东坡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此词以寄。 鉴赏
上片,写初春美好时光。第一、二句点明初春的时令:“莺初解语”;点明初春地位:“最是一年春好处”。接着三、四句就写初春美景:“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初春细雨滋润草根而转青色而转明丽这一细微变化,把如画的春光美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尤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观察得极为细致,描写得极为逼真。因为远看刚刚返青的草芽,呈现青色;而近看草芽,则仍是黄色的了。这自然不是东坡的发现,早在唐代,韩愈就注意到了,并写进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去了。诗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东坡点化运用韩诗的传神之词句,用进上片,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贵,而又不露痕迹。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一片段预告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是指作者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更表白了他对岭南的真挚动人的情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杨花,因时而开,随风起舞,飘泊不定,意趣万千。古人在诗词中时常写到杨花。杨花,其实不是花,而是杨树的种子,有白色的绒毛覆盖,春风吹拂时,杨花随风飘舞,如花絮飞扬。古人诗中写到杨花,大多是感叹人生飘零,表达怅惘和愁绪。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愁和恨,就像漫天飞舞的杨花一样,哪怕关门锁户,它们还会飘飞进来,无法躲避。
”春风不解禁杨花“,其【出处】为宋·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
全词如下: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这两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杨花”点明了时间,说明季节是晚春。“不解”是将春风拟人化,是它不好好管教住这些杨花,任由这些杨花乱蓬蓬地扑打人面。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春风不解禁杨花和春风不解禁杨花读音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