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 孔尚任和洪昇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4-06 21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孔尚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尚任和洪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孔尚任《甲午元旦》解释

《甲午元旦》的解释是这样的孔尚任

头上已是是稀疏的白发孔尚任,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守岁而无法入睡。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孔尚任,仿佛有人在催孔尚任他喝干这夜酒。将身上的钱分给家里的小辈,让他们去买春钱 。

听爆竹声声好像自己的童心仍在,看到更换桃符的人有老有少。四周 鼓角声不断,梅花也争相开放,待到五更时分人们欢笑着相互拜年孔尚任

扩展资料:

原文:

花枝含笑画犹存,偕老浑忘岁月奔。红烛高烧人并照,绿云低覆镜回温。新妆几换孤山面,浅笔终留倩女魂。珍重玳梁香雪影,他生同认旧巢痕。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作者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时已六十六岁,在家乡曲阜简居。《甲午元旦》诗分两大段,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第三句过渡,借分赠。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后四句转入写元旦。

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甲午元旦》全诗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孔尚任桃花扇的主题是什么?

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

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扩展资料:

艺术价值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

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扇

孔尚任的简介

孔尚任为孔子后代,继承孔尚任了儒家孔尚任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孔尚任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尚任的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世人将孔尚任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孔尚任的 故事

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写的。令人奇怪的是,墓碑前建有一道不伦不类的矮墙,还将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的底下一横看不见了。对于建这样一道墙有一个故事孔尚任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猪、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摆好,地上黄毡也已铺就,香雾袅袅,烛光晃晃,一切都已准备停当。这时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后,准备祭祀。当康熙走到孔子墓前准备跪拜时,发现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便尴尬地站在那里,接着,祭祀的鼓乐奏起,康熙帝皱了皱眉,仍站着不拜,众人全都愣住了。这时,《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来,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于是他便马上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这个充满厚黑态度的哑谜就这样传了下来,为了不再出现类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这道矮墙了。

孔尚任的成就

当时的清都北京,戏曲演出极为繁盛。孔尚任在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与顾采合作的《小忽雷传奇》在景云部演出,颇得观众赞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经过他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脱稿。该剧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 爱情故事 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 历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清宫内廷与著名昆曲班社竞相演出,一时轰动了京城。康熙皇帝派人向他索取了《桃花扇》稿本。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升有“南洪北孔”之称。第二年春天,他因一件疑案被罢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讲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于是他便抱着儒家的 政治 理想,开始了仕宦生活,还写了一篇《出山异数记》,表示他对清朝的感激涕零。但仅仅过了一年,他便在出差淮阳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到黑暗的社会现实,逐渐认识到吏治的腐败。回京后,他虽继任国子监博士等官,却主要以读书和搜藏古物来填补闲散的生活;以戏曲、诗歌的创作来抒发抑郁的胸怀。《桃花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最后脱稿的。《桃花扇》贯注了孔尚任毕生的精力,他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馀,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然独好夸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传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长安,与僚辈饮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治河期间,他住在泰州,也曾从事剧本的创作。《小说枝谈·桃花扇》引《脞语》说:“孔东塘尚任随孙司空在丰勘里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枣园中,时谱桃花扇未毕,更阑按拍,歌声呜呜,每一出成,辄邀映碧共赏。”他自己和朋友也有同样的记载。同时,他结识了冒辟疆、邓孝威、杜浚、僧石涛等遗民,得到了不少遗闻和史料,为《桃花扇》的最后定稿做了充分的准备。回京以后,又经过十年惨淡经营和三次易稿,才在康熙三十八年成书,次年因文字祸罢官。二年后,他怀着依恋和激愤的心情离京回乡。“挥泪酬知己,歌骚问上天。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留别王阮亭先生》);“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出彰义门》):便是他当时心情的自白。晚年曾几次出游,景况颇为萧条。

孔尚任的戏剧作品除《桃花扇》外,还家和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小忽雷是唐代宫中的 乐器 ,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有善弹小忽雷的唐宫女郑中丞因忤旨“赐”死,为宰相权德舆的旧吏梁厚本所救结为夫妇的 传说 。《小忽雷》传奇即以此为蓝本,并牵入当时著名文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生活,描写了文士和宦官的斗争,主题结构都和《桃花扇》类似,但它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成就都远不及《桃花扇》。

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 讲解、赏析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孔尚任的是《北固山看大江》孔尚任

【作者】清·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诗人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是清朝初期的诗人和戏曲家,这天秋高气爽,夕阳西下,正是登山游览的好时刻,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到镇江城北,登上北固山头,坐下来,想要好好欣赏一番,这江畔山城的壮丽景色,于是写下孔尚任了这首诗;先一起来看一下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词,【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铁瓮】是镇江城的别名,【落晖】是夕阳,【趋】意思是快步向前;

接下来孔尚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这首诗说的是孤零零的镇江城,被四围的青山环绕,秋天登高,站在北固山的山顶,放眼眺望,大地沐浴在秋天夕阳的余晖中,滚滚长江向东奔流,一直流向大海,青天白云似乎向西飞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先来看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山城全貌历历可见,四面高山环绕,孤城坐落其中,简直就像陷在瓮底一样,人们把镇江称作【铁瓮】,真是名不虚传;

最壮观的还是北面的大江,于是诗人写下,【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万里长江千回百转奔向东方,到这里已临近漫漫征途的尽头,马上要做最后的冲刺了,看吧,汹涌澎湃的江水,卷起滔滔大波,掠过山脚,直向大海而去,诗人注视着,凝望着,无意中一抬头,头上的青天正向着夕阳,向着西方飞动呢;

孔尚任与《桃花扇》

中国古代戏剧有四大悲剧孔尚任,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洪升的《长生殿》以及孔尚任的《桃花扇》。

《窦娥冤》前面写过了,《赵氏孤儿》在《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一书中也写过了,这里不再赘述。《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只是清朝诗人袁枚在诗中写到:“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多”,所以不写也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桃花扇》吧。

孔尚任是清初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与洪升并称为“南洪北孔”,原来洪升是浙江杭州人,在南,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在北,山东曲阜那可是孔子的故乡,没错,孔尚任就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

《桃花扇》是孔尚任的代表作,是他用毕生心血,三易其稿,终于在天命之年完成的。《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人实事,有凭有据。作品通过男女主角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南明灭亡的历史,总结了明朝亡国的原因,同时还表现了丰富而又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这里的故事还得从秦淮河畔说起。秦淮名妓李丽贞收养了一个女儿,叫李香君。李香君生得国色天香,又精通琵琶,还会喝《牡丹亭》,才貌双全。女儿大了,当妈妈的就操心着为她梳栊。那么什么叫梳栊呢?原来在古代妓院里会养着一些女孩子,这些女孩子长大了是要接客的,第一次接客时,妓院会为她们大肆张罗和宣传,有点非正式成亲的意思,男方照样给嫁妆,负责酒席,照样入洞房,只是不拜堂。如果为女孩梳栊的男客是社会名流,那么女孩的身价会高出许多,以后在这一行当里会好混些。所以梳栊一事,对于风尘女子来说,为谋情更为谋生,而对于男人来说,不过是平添了一桩风流韵事罢了。不过对于李香君来说,有点意外,因为为她梳栊的是侯方域。

侯方域,河南人,书香世家,社会名流,他是复社领袖,才华横溢,在明朝末年,他比顾炎武的名气可大多了,顾炎武只是凭借一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而被后人熟知。

复社是明朝末年继东林党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复社成员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皆一流。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北方战乱,侯方域书剑飘零,和几位复社成员在秦淮河畔闲逛,或许是寂寞难耐,他想找一位美人相伴,碰巧李香君正待梳栊,于是就有好心人从中撮合。李丽贞一听说是大名鼎鼎的侯方域,高兴得不得了。侯方域也见过李香君的才貌双全,也很乐意,只是苦于囊中羞涩,买不起嫁妆,又办不起酒席。正当侯方域为钱所困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碳,愿意为他安排好这一切。

那么这位雪中送炭的人是谁呢?这人叫阮大铖。

阮大铖,安徽人,明朝末年著名戏曲作家,这个人文采斐然,但人品有点次,以致于在他的籍贯问题上,出现了“桐城不要,怀宁不收”的尴尬。原来阮大铖当年为了官运亨通,攀附了魏忠贤,成了魏党的人,与东林党作对。崇祯年间,魏党败落,阮大铖也被罢了官,回到了安徽老家,后因躲避战乱,又来到了南京,在裤子裆建了豪宅。阮大铖也算是个文化人,写了好的作品,总想与同类人交流交流,可是大家都嫌弃他,这不这一天南京国子监举行活动,文化人都来拜孔庙,阮大铖忍不住也来了,没想到却被人认了出来,几个愤青还将他一顿爆打。

阮大铖回到家,郁闷得要死,正巧这时候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是侯方域本想梳栊李香君,但苦于馕中羞涩,如果阮大铖愿意,为侯方域出了这笔,说不定从此就可以结交上侯方域,侯方域是复社领袖,所谓擒贼先擒王,能与侯方域交好,其他人也就不会为难你了。

阮大铖一听,成啊,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忙托人安排。可是事情的结果是,当李香君知道了真相后,坚决不收,于是卖了一些首饰,还了阮大铖的钱,还将他一顿臭骂,阮大铖从此怀狠在心。

侯方域和李香君成亲后不久,北方传来消息,闯王李自成入了京,崇祯皇帝跑到煤山上自谥了,明朝的命没了,为了把明朝的命给续上,一些大臣让福王在南京登基称帝,即弘光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南明政权。

这时阮大铖在马士英的推荐下,再一次飞横腾达,得志后的阮大铖与马士英一起,迫害东林党和复社成员,侯方域为了避祸不得不离开南京。

侯方域离开后,李香君立志守节,然而阮大铖逼她嫁给别人为妾。李香君宁死不从,本想撞头一死,但没死成,不过鲜血却溅到了一把扇子上,这扇子是成亲那天,侯方域给她的定情物,上面还有侯方域题的诗,自侯方域离开后,李香君一直将这把扇子带在身边。李香君的养母李丽贞见这般情景,心疼女儿啊,可是阮大铖他们又逼得紧,不得不代替女儿出嫁。

李丽贞被逼出嫁后,李香君独自守楼,好友见这把扇子上鲜血点点,觉得可惜了,就顺势而为,在上面添了些树枝、绿叶,竟成了一把桃花扇,这便是此剧《桃花扇》的由来。

再说弘光帝立都南京后,并没有思虑明朝江山,尽管天下大乱,到处战火纷飞,他依然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任由马士英、阮大铖为非作歹。阮大铖为了讨皇帝的欢心,逼迫秦淮名妓入宫教习歌舞,李香君也被接了进入。入宫之前,李香君托人带着桃花扇去寻找侯方域。

侯方域几经波折,当他拿到这把桃花扇,得知李香君的遭遇后,又是感动又是愧疚,决定回南京找她,可是当侯方域回到南京时,这里早已人去楼空,经打听才知道李香君已经被迫入了宫。

侯方域在南京遇见了几位复社好友,略有安慰,但后来却又被阮大铖逮捕入狱。

不过阮大铖的好日子也过到头了,北方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直接打开了山海关,引清兵南下。清兵南下,势如破竹,扬州城失守了,史可法殉国,南京城危在旦夕,弘光皇帝早跑了。皇帝一跑,整个南京城就乱了,马士英、阮大铖也跑,带着金银财宝一起跑,半道上被难民认出来,财产被一抢而光,外加一顿毒打,打在地上都爬不起来,好不容易爬起来了,后又叫雷给劈死了,这大概就叫恶有恶报吧。

皇帝和当官的都跑了,宫里就没人管了,监狱也没人管了,李香君跑出来了,侯方域也跑出来了。大家都跑吧,清兵就要入城了,可是往哪里跑呢?他们都想到了栖霞山,此处群山环抱,山里还有许多道观,是个避难的好地方。

侯方域和李香君也正是在栖霞山的道观里相遇了,相遇时两人已分别三年,一时间喜极而泣,抱头痛哭,正当两人说好要一起回老家时,只听老道长一声大喝:“呵呸孔尚任!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侯方域听了,后背直冒冷汗,这一席话点醒了梦中人,两人双双入道出家去了,桃花扇也被撕成了一条条。

国破家亡人离散,这悲剧也算悲得彻底。

在清朝,文字狱是相当厉害的,孔尚任明目张胆地写明朝灭亡的这些事儿,就不怕吗?估计也怕,所以《桃花扇》一开头就狂吹清朝康熙年间是如何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各种祥瑞层出不穷,狠狠地拍了一下清廷的马屁,只是作者到底还是因为《桃花扇》被罢了官。

孔尚任虽被罢了官,但《桃花扇》不胫而走,享誉文坛,值了!

孔尚任代表作有哪些?

孔尚任代表作只有一个,是《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刊成初版。《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

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艺术特色:

《桃花扇》在布局结构上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剧情的发展更加引人入胜。侯方域两上媚香楼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眠香》出写侯方域初上媚香楼,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季节,桃红柳绿,春情无限,媚香楼上,侯、李沉浸在“春宵一刻天长久”的喜气洋洋之中。

而《题画》出写侯方域第二次上媚香楼,只见庭院寂寥,一片荒凉,媚香楼上,纸破窗权,纱裂帘慢,“对景触情,怎能忍住一双泪眼”。这一喜一悲,两相对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大动荡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孔尚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孔尚任和洪昇、孔尚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