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老人的故事,以及韦绍兰老人的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下面是关于写孝敬老人的故事(通用5篇),欢迎阅读!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 篇1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 篇2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与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 篇3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的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的时候,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与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 篇4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是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写孝敬老人的故事 篇5
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尊老敬老老人的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的故事,我们身为中国人,理所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代孝敬老人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现代孝敬老人的故事1
每个人都会变老,但是,尊老敬老却是每个人的本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孝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我们人类呢?
回想一下,当我们第一次叫爸爸妈妈时、第一次迈开步子时……是谁在细心地教导我们?是谁在耐心地引导我们?是父母。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受到委屈时……是谁在给予我们鼓励?是谁在给予我们安慰?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绩时、当我们取得成功时……是谁在给予我们喝彩?是谁为我们庆祝?是父母。因此,不管父母对我们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孝敬父母。
我也许没有董永那样卖身葬父,没有像许多孝子那样为父母献出宝贵生命,但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也能使父母的心灵得到慰籍。冬天的下午,妈妈下班后拖着疲乏的双腿走进屋里,倦累的身体一下软倒在沙发上。我看到后急忙倒一杯热水,送到她嘴边。她接过茶杯,杯里腾起的热气,衬托着她那张泛红的脸,此刻的妈妈眼中掠过一丝欣喜,享受着这片刻的尽孝之情。
是啊,父母并非要求儿女给予多少,只奢求儿女的一点点孝心。记得一天傍晚,妈妈下班做完晚饭没吃就敲敲到房间去了,我发现后觉得妈妈不对劲,跑到妈妈房间一看,只见妈妈满脸通红,“妈妈,您怎么了?”妈妈怕我担心就说没事,只是有点头晕,你去吃饭,吃完饭抓紧做作业。我放心不下,摸了摸妈妈的头,哇,好烫!于是忙找来体温计让妈妈量体温,一测40度,妈妈发高烧了,怎么办?此刻我想起妈妈在我发烧时给我泡退烧药、用湿毛巾敷,我忙下楼找来一包退烧药和湿毛巾帮妈妈退热,我把药吹凉,让妈妈喝下,再让妈妈躺下,把湿毛巾敷在妈妈的额头上,一会儿摸摸体温,一会儿给妈妈换湿毛巾,不知过了多久,妈妈的体温有所下降,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草草吃了饭,赶忙去做作业。当我做完作业时,忽然想起妈妈还没吃饭,我盛了一碗稀饭,一口一口吹凉,往妈妈口中送,此刻的妈妈眼中湿润了,笑着对我说“你真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看着妈妈会心的笑容,我也开心地笑了。
是啊“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呢?即使别人给予你一点一滴的恩情,也要涌泉相报,而父母则是养育之恩啊,虽然此刻我们还不能有太多的能力和精力去敬孝您们,但我们可以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是一句贴心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理解的微笑……,我们要以真情敬老,以真爱敬老,以实际行动助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让孝心永存!
现代孝敬老人的故事2
老吾老,以及他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他人之幼。——题记
敬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老人,则是这个话题中永不褪色的字眼。在人生的答卷中,我们是否能用爱心和耐心续补空缺的横线,在倾听老人们的阐述中重温他们走过的人生之路,在敬老的氛围中感受炽热的回忆?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敬老爱老并非一个 传说 ,我们必须用真诚去充实它。
我楼下杨奶奶的女儿杨阿姨,正是敬老的典范。她总是竭尽所能,为老人送去温馨与舒适,让老人安享晚年。物质上的照顾是有形和有限的,精神上的理解、信赖、认同与赞许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每当杨奶奶不开心时,她都会想尽办法耐心开导,让笑容在杨奶奶脸上重现。有一会,杨奶奶因为在买菜路上掉了20元前闷闷不乐了好几天,杨阿姨知道后,给杨奶奶送来了钱,并劝杨奶奶要放宽心,免得影响健康。在委婉的劝说下,杨奶奶慢慢地解开了心结,恢复了往日的欢愉。
杨奶奶身体不好,想去学 太极拳 健身,却怕自己年纪太大学不会。杨阿姨知道后,给杨奶奶送来了鼓励,给她报了名,并连续好几天陪老人联系,增强了老人的信心。杨奶奶又增添了一项生活的乐趣。
作为一个普通的职工,杨阿姨的收入并不多,但她总是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分一部分来,为杨奶奶添置衣物,改善生活。每当单位发放米油时,杨阿姨总会分给杨奶奶。每隔几天,她总会给杨奶奶送来好吃的东西。在杨奶奶的生日和年节,杨阿姨总会组织家人与老人家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地给老人庆贺。
杨奶奶生病了,住了院,杨阿姨每天奔波于医院、家里和单位之间,坚守在老人床前,给她递水送饭,给老人以精神鼓励。一个月后,老人康复出院了,可杨阿姨却整整瘦了十斤。
“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美德之始,幸福之源。杨阿姨是一个平凡的人,她的敬老行为也看似平凡。敬老并不难,只要行动起来,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共同谱写敬老的爱老的美德华章。
现代孝敬老人的故事3
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下我们一天天长大,但他们却一天天变老了。我也应该像他们爱护我一样爱护他们。
作为学生的我应该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爷爷奶奶倒水,捶捶背,讲讲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逗他们笑一笑,有好吃的东西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让他们先品尝……虽然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些小事,但不管我做什么,只要我用心去做,相信他们一定会心花怒放,心里感到欣慰。因为老人最大的心愿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其实我不仅要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对别的老人也要一样。为老人做好事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我在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个人让座,早上起床,放学回家,见到长辈主动向他们问好,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要上前帮忙。下雨时看见老人没带伞要主动与他们共撑一把伞……
在我们国家还专门设定了给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 ,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但我们尊老爱老不能仅限在这一天。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要把中国的“孝道”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在家不能做“小皇帝”。不能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或者稍不顺心,就对长辈大发脾气。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辈都不热爱,又怎么可能对其他的人充满爱心呢?“尊老爱老”它不是一句空洞的 口号 ,它是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贴心的话,一个甜甜的微笑。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陪爷爷奶奶去了厦门。其实厦门我和爸爸妈妈已经去过了,但是爷爷奶奶没去过,他们没看过海。为了陪爷爷奶奶看海所以我们就旧地重游。出发前一天我爸爸还特地给我爷爷买了一双新鞋呢!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当是传播美德的先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尊老爱老的好少年!如果你们的爷爷奶奶不是和你们住在一起记得常回家看看哟!
现代孝敬老人的故事4
白昼里,始终都有他们孤独的背影;心灵中,总是有他们流不出的泪;白发间,镌刻着多心酸与泪。这里住着许多年过六旬的老翁老妇,他们有的是孤家寡人;有的被子女送来了这里。不知怎么的,这里很安静,却有一丝若隐若现的悲凉,这里就是——敬老院。
我时常在家里细细咀嚼这个词,心想:敬老院?不就是尊敬老人的地方吗?可是,我在这里,却看不到一丝的欢乐,却只能嗅到那股深深的离愁。
或许有些人良心有些不忍,所以经常主动上门给老人们关怀和温暖。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敬老院关爱老人。进入敬老院,一切都出奇的静,。 几个老爷爷下着象棋沉默不语,几个老婆婆凑在一起扇着凉扇看电视,可是,这里并没有其他地方那种悠闲的气氛,相反,却是一片悲凉……
耐不住性子的灵一下子冲到了前面,站在大厅中央振振有词的说:“爷爷奶奶们!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们!今天,您的“孙子孙女”来看你啦!希望我们这样 会让你们感到温暖,要知道,你们是我们尊敬的上一代,你们不会感到寂寞的,因为,有我们!”大厅里顿时轰动了,老人们投来灼灼的目光,时间凝固了十几秒 后,投来了欣慰的目光,有的老人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是啊,他们是多么希望他们的“孙子孙女”来看他们啊。这时,我们大家伙一起用上去,投入了每个老人 的怀抱。“爷爷!”“奶奶!”“好孙子!”“乖孙女!”……每个老人抚摸着怀中小孩的脑袋,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灵在奶奶的怀里撒着娇;乔在爷爷膝前聊着天;伊在爷爷面前和爷爷下象棋,涛在厨房甩开了膀子的打扫卫生;成在爷爷旁边给爷爷讲笑话;蒙在奶奶面前表演舞蹈……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每个人心中都打着快乐的节拍……
而我呢,则静静地坐在一个正在酣睡的奶奶边上,为她轻轻地打着蒲扇,她虽然在睡觉,可她的嘴角却轻微上扬……渐渐地,奶奶醒来了,此时已是夕阳西下 了她眨了几下眼皮,看着我,露出了一副吃惊的表情,我为奶奶解释了一遍,奶奶才明白过来,把我拉到木椅前,说:“好孩子,你们真伟大。不过,孩子,你的力 量是远远不够的。奶奶希望你不要坐外面这西下的太阳,虽然会照耀给了每一寸土地,可他终究是要走的。今天你播下了爱心的种子,十年后,将会有更多的人来播 撒爱心。希望你以后也像现在这样这样关爱他人,给予他人。奶奶希望你作不落的太阳,好吗?”“我一定会的!”
说完,老师便带我们离开了这座敬老院。其他同学都是一步三回头,可我却没有,因为我有了新的目标!
现代孝敬老人的故事5
小时候,我生活在奶奶家,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也经常帮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记得有一次,奶奶的手受伤了,帮奶奶贴创口贴,过了几天,创口贴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觉得很奇怪,奶奶的伤还没好,为什么不贴了呢?经过观察后,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奶奶每次洗碗时必须把创口贴撕下,久而久之,黏性消失,就没法贴了。
一天,我刚重新帮奶奶贴完创口贴,可中午一桌的碗还没洗,我自告奋勇地说:“奶奶,今天的碗由我来洗,您去休息吧。”奶奶听了,一个劲儿地说:“呵呵,我孙子好孝顺!” 我先把碗一个个摞起来,小心翼翼地捧着来到厨房,轻轻地把碗放在水池里,又堵上水口,拧开水龙头。“哗”地一下,水流了出来。当快要接近半水池的时候,我快速关上水龙头,随手拿了一个碗。噢,是我中午吃饭的碗。由于搁置时间太久。残余的粒米紧紧地和碗粘在一起,我用抹布擦呀擦呀,可这些米粒像顽固分子一样,怎么擦都擦不下来。我生气了,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了出来。终于,这些“顽固分子”投降了,捧着亮晶晶的碗,我好不得意!
过了一会儿,我瞅见了一个比较难对付的家伙----中午盛肉的盘子,上面布满了油斑,刚才的米粒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我用抹布使劲地擦呀擦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这些油斑还是不肯乖乖就范,急的我满头大汗。突然,我眼睛一亮,计上心来,对,双管齐下,让洗洁精当我的“先锋官”,铁丝球当“副官”,它俩精诚合作,果然有“大侠“风范,只轻轻一擦,刚才还在我前面耀武扬威的“劲敌”,一下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举起盘子左照右照,准备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不小心手中一滑,盘子像张了对翅膀,一下子“飞”到了池子里,我溅的到处都是:我身上、地上、煤气炉上......我赶紧掩饰自己的过失,生怕被奶奶发现。“唉,古人云:骄兵必败,此话不假也!”我喃喃自语。
有了前两次的 经验 与教训,后面的碗我只用几分钟就大功告成了。洗完以后,我开始显摆起来了:“哎哟,洗碗太简单了,奶奶,以后这活,我包了。”奶奶听了,连连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我嘴上虽那么说,心里却有点惭愧:洗那么几个碗就斗智斗勇,脖子都僵硬了,何况做别的家务呢?奶奶天天那么辛苦地做家务,都没说什么,以后,我也不能一味索取,也该想到“奉献”了。
有关现代孝敬老人的故事相关 文章 :
★ 关于现代孝心的故事
★ 七年级现代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 关于现代孝心故事事例
★ 关于当代孝心的故事事例
★ 现代最美孝心少年故事
★ 关于孝心的当代小故事
★ 孝敬老人的作文6篇
★ 现代感恩父母故事最新
★ 尊老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5篇
★ 关于孝敬老人的文章欣赏:陪伴
1,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 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2,尝粪心忧的故事. 讲的是: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还有恣蚊饱血的故事.讲的是: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提起老人,现代人能想到的代言词也就只有“麻烦”、“不爱卫生”、“讨厌”之类的贬义词,但当你读懂了老人的心,你也能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最高尚的一面,老人的心,你要听听。
一
爷爷毕生从事于农业,种植粮食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当新房子造好后,爸爸就把两位老人一起接到小区里住。爸爸考虑到他们的生活枯燥无味,楼顶用水泥砌了一个很大的菜园子,占用了半个楼顶的面积。但好泥土就成了问题。爷爷特别积极,有一次甚至一人到几里地外的山上去背回一大袋泥土。似乎在他背上的不是泥土,而是金子。
不久,菜园子竣工了,爷爷也开工了,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大堆工具,每天踏着清晨的雨雾,就到楼顶耕地去了。不久,第一批青菜种子被撒在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于是每天,他都忙得不亦乐乎。家中有彩电、收音机、电脑他都不去用,仿佛只有锄头才是他的心头肉。
我渐渐明白了,锄头就是爷爷的宝。
二
老爸“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又“突发奇想”,愣是被他捣鼓出一个大炉子。炉子的身体是用一个铁质水桶制成的,在内壁砌上防火壁,就和以前的灶台一模一样,而且更方便、更美观,加上一口大锅就可以不用煤气烧东西了。
奶奶可乐开了花,自从有了这个“灶台君”后奶奶隔三差五地到这儿来做家乡美食,她总说灶台的火旺,出的东西更好吃于是我也有口福了。有时爸爸还会买来一条很大的鱼,由奶奶烧好,叫亲戚朋友一起来品尝。奶奶对“灶台君”情有独钟,总把锅刷得油光发亮,没事时也总会用含情脉脉的眼神看着它。
这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屋里,也有两口这样灶台,那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伯伯、姑姑家都欢聚一堂。奶奶笑容满面,用灶台炒出一盘盘菜。一间小屋子里,十二三个人吃着奶奶做的美食,好不热闹。而现在,表姐读大学了,堂哥去工作了,而我虽然和爷爷奶奶他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却因为学业的繁忙没有几句交流的.话。现在有了“灶台君”,奶奶也有理由把儿女们叫到一起,她怎能不高兴呢?
我渐渐明白了,灶台就是奶奶的心。
三
前几天,村中来了戏班子,爸妈就把外公外婆接过来一同看戏。
他们还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民生活,外公算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老师,退休后就回家耕地种田,一晃下来也有二十来年了,但他的身体还很健朗,亲手开垦了好几亩的田地。
外婆说要照看家里的牲畜,就没和外公一起来。
可能犹由于不习惯安静、清闲的生活,外公总爱到楼上的菜地去,有时浇水,时耕地。但这两天适逢下雨,他也不能回家农作。但过了两天,正好是周六,天空放晴了。当我起床准备去买早餐时,发现外公不在那张临时床铺上。我走上阳台,发现他在菜地上。朝阳照得他有些睁不开眼,他蹲着身子神情凝重,轻轻抓以把黄土,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脸上显现出复杂的情感。
他以家中庄家无人照料为由想要回去,爸妈也不好强留,只好送外公回去。
我渐渐明白了,土地就是外公的生命。
身边的老人,并不是没有感情,只是他们不善表达,我们应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了解他们,去品读那颗“老人的心“。
关于孝敬老人的故事:一只木碗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感人的老人的生命故事示例:
阳春三月,鲜花盛开。一位七十多岁,拄着双拐的老人站在洋槐树下,看着飞来飞去的蜂蜜,他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微笑。
他就是养蜂达人李宝林。十六岁哪年,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一向身体健壮的他,为了家里人的生计,肩挑一百多斤玉米大冬天的从冰水中趟了过去,从那次以后,他就得下了双腿高度瘫痪的疾病。
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三个月后,他的决定是出去闯县城。家里人东借西挪,给他买了一台补鞋机,这也是清山县大街上的第一台补鞋机。凭着他坚强的人生信念,他用两只小板凳支撑着身体在大街上游走,很快他就挣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笔小小财富。
聪明好学的他,很快又抓住了一个商机,那就是照相。为了能让自己站起来,他便开始学着用拐杖走路,多少次摔爬,就算头破血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当清山县第一家照相馆开起来时,李宝林的生活也从此有了改变。他虽然双腿不能行走,但为人善良,而且脑子特别灵活,他平时还会用积攒下来的钱做一些善事。
瘸子李宝林很快在小县城有了一点名气,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和一个前来照相的姑娘相爱了,这事当时在清山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到家里后,他便坚持服用蜂产品,直接从蜂箱里取蜂王浆吃。而且他还给自己配制了营养早餐。
病魔在李宝林老人不懈的斗争下退缩了,原本医生说他最多活不过一年,可他硬是活过了四年。而且他又去了一趟医院,还切除了半截大肠,他的情况让主治大夫震惊,连呼“奇迹”。现在的李宝林老人,生活的非常幸福,他倡导大家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还笑称自己要活到九十五岁。
扩展资料:
其他感人的老人的生命故事示例:
每天清晨,陶然亭公园一群群的鸟儿,喜鹊、麻雀,大鸟、小鸟蹬着枝头,翘首等待一对老人的到来。5个春秋,5年的功夫,寒来暑往,两位古稀老人每天坚持到陶然亭公园喂养成百上千只益鸟。
家住椿树地区的刘清波老人今年73岁。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清波与鸟交上了朋友。那是1994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刘清波和老伴在陶然亭公园晨练时看到一群麻雀在争抢游人掉在地上的食物,抢不到食物的小鸟在旁边急得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看着看着,老人怦然心动,萌生了喂鸟的想法,并得到了老伴的支持。第二天老人把家里的剩饭带到公园,洒向鸟群。看到饥饿的鸟儿争相落地觅食的情景,老人高兴极了。从这天开始,老夫妇相伴而行,往返在陶然亭公园的路上。家里的剩饭,邻居的剩饭,单位食堂里的剩饭,经过老人的加工,洒向群鸟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人做过计算,5年中老人往返行程1200公里,背粮3800公斤。看着越来越多的鸟儿簇拥在老人身边,游人们被感动了,自觉加入了喂鸟的队伍。为支持老人的“事业”,儿子特为老人又添置了一台冰箱,专放邻居提供的鸟粮。5年来,老人救的伤鸟、病鸟十几只,使它们重返自然。
老人的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韦绍兰老人的故事、老人的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