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贵妃 郑贵妃小说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4-09 24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郑贵妃,以及郑贵妃小说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万历帝最宠爱的郑贵妃欺凌朱常洛母子一生,为何郑贵妃还能善终呢?

万历初年,郑氏进入皇宫,深受皇帝宠爱,之后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册封为贵妃。郑贵妃长相妖艳,性格活泼,别的妃子对皇帝毕恭毕敬,只有郑贵妃敢跟万历开玩笑,万历不仅不生气,对此还十分受用。

郑贵妃或许不聪明,但她很有野心,虽说他生下的不是长子,而他却一直想把儿子立为太子。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和郑贵妃有很大关系。万历的长子名为朱常洛,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是万历偶尔临幸一名宫女所生,也就是之后的王恭妃、孝靖王太后。

万历皇帝不喜欢长子朱常洛,主要源自王恭妃身份低微,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立为太子。朱常洛立为太子之后,郑贵妃仍没有放弃,自始至终,郑贵妃都在想方设法整治朱常洛母子,在万历面前说说他们的坏话,那是家常便饭。

除此之外,郑贵妃还在暗地里搞出不少花样。万历四十三年,一名叫做张差的农夫,闯入了太子寝宫,还用棒子打伤了几个宦官。事后查知,是宦官庞保、刘成让张差这么干的,而庞保、刘成则是郑贵妃宫中的宦官。于是这件事很有可能是郑贵妃策划的,虽不甚高明,但目的很明确。

朱常洛的死很可能也跟郑贵妃有关,崔文升给朱常洛献药后,朱常洛大泻不止,很快便奄奄一息,而崔文升也是郑贵妃的人。从此类事件可以看出,郑贵妃心胸狭窄、歹毒阴险,应是朱常洛母子最大的敌人,但最后郑贵妃并没有受到太多惩罚,直到崇祯三年因病去世。

那么为何郑贵妃做了如此多的坏事,还能得以善终?

一、万历帝的宠信:

为何万历帝迟迟不立太子,主要源自他对郑贵妃的宠爱,爱屋及乌,正因为万历对郑贵妃的宠爱,朱常洵才被拉到前台。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朱常洛还活着,那么朱常洵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万历则不这么想,为了他的郑贵妃,万历甘愿被大臣们指责。

万历前十年,是张居正掌权,万历皇帝本身根本没有什么权力,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才走到前台,从新掌握了皇权。随后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国本之争,这件事不能说万历全是为了郑贵妃,这其中还包括他对大臣们的抵触情绪,但只要万历皇帝还活着,郑贵妃就没人敢惹。

万历和大臣们足足争辩了十五年,这其中内阁首辅都换了好几位,大臣们是天天劝、日日劝,劝不了就上疏,上疏不行就直接开骂。起初,万历还是有所回应,而随着时间流逝,万历也不再搭理这帮大臣,之后连朝也不上了。直到万历二十九年,在各方施压下,万历终于妥协了,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从国本之争的时间跨度和激烈程度,可见万历对郑贵妃的宠爱,哪怕大臣们上疏攻击郑贵妃也没关系,只要皇帝不发话,谁也动不了郑贵妃。不论郑贵妃的敌人有多少,万历都可以保着她度过万历一朝,所以郑贵妃在万历在位时期是绝对安全的。

二、王恭妃不计较:

万历的一次偶然的宠幸,让王恭妃怀上孩子,母凭子贵,在生下朱常洛之后,她本应升为皇贵妃。但万历一直迟迟没有加封,直到万历三十四王恭妃才被封为皇贵妃。

虽说王恭妃的地位从生下朱常洛开始,有所提升,但她的待遇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郑贵妃在后宫一手遮天,对王恭妃也是极尽羞辱,王恭妃还曾被打入了冷宫。但王恭妃并没有做错什么,这一切都源自万历的那一次宠幸。

王恭妃只是个平凡的宫女,她不懂后宫政治,她也不会权谋斗争,面对郑贵妃的咄咄逼人,王恭妃只得选择隐忍。朱常洛成为太子之后,被要求不能再见生母王恭妃,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朱常洛是王恭妃唯一的亲人,这让王恭妃如何接受得了?

后宫就是如此残酷,从万历二十九年到万历三十九年,王恭妃都没有见过儿子,直到王恭妃病重,朱常洛才见到了母亲。王恭妃拉着儿子的手说出最后一句话:

“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

面对欺压,有的人选择反抗,而有的人则选择妥协,王恭妃无权无势,他没有能力反抗,所以她选择了放弃。如果王恭妃是一位有胆有谋的女子,是绝对有可能斗倒郑贵妃的,可惜她不是。

万历皇帝掌权后,实在没做什么正经事,搞出国本之争,宠信郑贵妃,最后连上朝都省了,说明亡于万历,真是一点也不冤。

三、朱常洛的宽容:

朱常洛的童年也很凄惨,原本的太子之位随时不保,在宫中也备受排挤,还经常受到郑贵妃欺负,或许受到母亲的影响,朱常洛同样没有选择反抗。

史料记载:

“帝曰:‘外廷语不宜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帝又于慈宁宫太后几筵前召见群臣,令太子降谕禁株连,于是张差狱乃定。”

梃击案发生后,朝廷查出始作俑者,就是郑贵妃身边的宦官,刺杀太子可是天大的罪,这回万历都有点生气了。满朝文武都对郑贵妃极其不满,纷纷上疏指责。为了给大臣们一个交代,万历让郑贵妃自己去求太子朱常洛。

这是朱常洛报仇的最好机会,只要朱常洛拒不原谅郑贵妃,郑贵妃是有可能被废黜的。郑贵妃哭着来求朱常洛,朱常洛就真的饶了郑贵妃,还降下谕旨,只杀了张差了事。朱常洛的性格可能受到了他母亲王恭妃的影响,多少有些胆小怕事、首鼠两端。

朱常洛必定清楚郑贵妃的所作所为,而他依旧放过了郑贵妃。朱常洛即皇帝位后,郑贵妃还送给他几位美女,朱常洛照单全收,这也是导致朱常洛早亡的直接原因。

俗话说,好人没好活,坏人没好死,只是在郑贵妃这里没有应验。这位坏事做绝的女人,受到了皇帝保护,也没有遭到仇人的报复,她最大的压力就是朝廷的舆论,不论如何,郑贵妃还是混了个自然死亡,这真是对明廷的莫大讽刺。

当然,也可能朱常洛还没有倒出时间来处置郑贵妃,反而自己先死了……

等到了崇祯帝即位,郑贵妃跟他已经没有什么恩怨了,杀不杀也就没意义了。

万历皇帝的郑贵妃

那年,我正值豆蔻年华,天真烂漫,无所顾忌,怀着好奇而憧憬的心,进了这座困了我近五十年的紫禁城。他三年前便奉皇太后旨意,在首辅张居正的主持下,与皇后王氏大婚。我出生于大兴,并不是什么权贵之家,并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两年的时间里,我只是和其他入宫不得宠的女子一样,日夜期盼着他的临幸。( 隆庆 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我在御花园遇见了他,那个我爱得刻骨铭心的他。这一年,我十六岁,他十九岁。像所有陷入热恋的男女一样,我们相爱了。三月,我便被册封为淑嫔。

六月的那一天,他在我怀里哭了。他告诉我,他的老师张居正,从小就教育他四书五经,纲常伦理,立志把他打造成道德标杆的首辅大臣,居然贪污受贿,生活糜烂,表里不一,他的三观彻底崩坍了。我知道,他从小笼罩在皇太后和张居正的阴影下,从来就身不由己。所以,在我这里,我只是把他当做我的丈夫,他可以为所欲为。而他,也把我当做他的妻子。他有烦恼就会跟我说,他说得对,我就赞同他,他说错了,我也会反驳他,绝不阿谀奉承。他并没有因此责怪我,反而更加宠爱我。

八月,王恭妃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朱常洛。他并不喜欢王恭妃,只是一时兴起才临幸了当时还是宫女的她,没想到她竟然怀孕了,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他说,只想让我的儿子继承皇位。第二年,我终于怀孕了,他十分高兴,下令封我为德妃。可惜,这一胎,我生的是个女儿。可是女儿他也很喜欢,还给她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朱轩姝。他说,我们还年轻,等我生下儿子,立刻封他为太子。

这一等,就是两年,我又怀孕了。这两年间,他又封我为贵妃。这次,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生下男孩,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他取名朱常洵。两个月后,我又晋封皇贵妃,而王恭妃,依然是王恭妃。(《明史恭恪贵妃郑氏列传》:恭恪贵妃郑氏,大兴人。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进皇贵妃。)

他的册封旨意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说,王恭妃生下了皇长子,还没有晋封,凭什么就轮到我。他很生气,凭什么这些人要干预自己的私生活,他就是要立我的儿子为太子。朝臣们喋喋不休,他干脆说自己头痛不上朝,整日里就跟我在一起。他说,只有我才能带给他宁静和快乐。大臣们越是反对,他越要对着干。他没有感受到当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专行的快感,却要忍受其他人对他道德的指责。

皇太后却逼着他立常洛为太子,他不敢不从。你答应过我的,要立我们的儿子常洵为太子,你看,这是你自己写的手谕。我把他当年写的手谕拿给他看,结果,因为我放在房梁上,手谕被虫子咬烂了。他说,这是天意。最后常洵还是被封为了福王。就这样吧,你们吵你们的,我不听总行了吧。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上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十七年(1589),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

这件事,我郁郁寡欢,还好他同意让儿子留在我们身边,不用去封地,我才稍加安慰。可是,这唯一的安慰都被太后夺去了。她临死的时候,还下旨让我的常洵去封地。他与太后和大臣的争斗又失败了,我的儿子只能只身前往封地。我与我的儿子在宫门口泪如雨下,他也因为保护不了我和儿子痛哭流涕。我没有想到,这是我跟我儿子见的最后一面。

就这样,我当了他近四十年的妃嫔。我已年老色衰,他也白发苍苍。可是,他依然待我如故。终于,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怀着无比愧疚的心,遗命封我为皇后。然而,我并没有被封为皇后(《明史恭恪贵妃郑氏列传》:神宗崩,遗命封妃皇后。礼部侍郎孙如游争之,乃止。),而是在深宫中,饱受母子分离和世态炎凉之苦。

他们说,我是祸国殃民的妖精,他被我迷惑,所以常年不上朝,不理朝政,一意孤行。可我只是个女人,只是想与他白头到老,儿子承欢膝下,我有错吗?也许我应该不爱他,像个平常的妃子,对他毕恭毕敬,不该有成为他妻子的非分之想?是非分之想吗?这个问题,我整整想了十年,可我还是没有想通。最后,带着无比的绝望,我离开了这个人世。

古代皇帝一旦做出文人认为出格的事情,那么他宠爱的女人就一定是红颜祸水。清朝对明史多有篡改,郑贵妃的真相已经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还是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看待。这篇只是以我自己的态度来看,请不要当真。

明朝有几个郑贵妃

郑贵妃(1565-1630年),京南大兴人,由于郑氏美貌端丽,善于逢迎,遂为明神宗所宠。郑贵妃为了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册立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一生费尽心机,野心勃勃。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郑贵妃病死,年六十五岁,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崇祯十七年秋七月戊子,郑贵妃的孙子南明弘光帝追尊祖母郑贵妃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人物简介

中文名:郑氏(公元1565年~公元1630年)

谥号:孝宁皇后

明神宗朱翊钧之皇贵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后,进封皇贵妃,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事。明神宗崩,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崇祯三年七月,郑贵妃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

郑氏(公元1565年~公元1630年),大兴(今北京大兴)人,父郑承宪,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历1565年)。

万历九年(1581年)八月,朝廷下诏选美备嫔妃。

郑贵妃

万历十年二月,册郑氏为淑嫔。

万历十一年八月,晋德妃,十一月乙巳日(1584),郑德妃生皇次女(云和公主朱轩姝)。

万历十二年(1585年)七月,晋贵妃。十二月十九日,贵妃郑氏生皇次子(邠哀王朱常溆)。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五日,贵妃郑氏生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追尊恭宗)。三月,进封皇贵妃。

万历十五年(1587年)九月乙未日午时,郑皇贵妃生皇四子(沅怀王朱常治)。

万历十六年(1588年)八月甲午日,郑皇贵妃生皇六女(灵丘公主朱轩姚)。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庚辰日,郑皇贵妃生皇七女(寿宁公主朱轩媁)。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崩,遗命封郑皇贵妃为皇后,以大臣反对乃止。

崇祯三年七月,郑贵妃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

历史事件

1578年,礼部奉慈圣皇太后旨意,选得锦衣卫指挥使王伟的长女王氏为万历皇后,并择得黄道吉日,由张居正等人主持,于二月十九日完成了皇帝的大婚典礼。

对于16岁的万历皇帝来说,这次大婚并不是一件撼动人心的大事。他和这位13岁少女结婚,完全是依从母后慈圣的愿望。太后年高,望孙心切,在她心中对孙子的企盼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按照祖制,皇后一经册立,皇帝再册立其他妃嫔即为合理合法,她们都可以为皇帝生儿育女。

万历皇帝不只是对这位王皇后没有兴趣,对其他的妃嫔也同样毫无兴趣可言。那个在他生活占有重要地位的女人,还要在几年之后才会出现,这时的他感到的依然是空虚和烦闷。朱红色的宫廷固然壮丽辉煌,但是欠缺大自然的灵光风采,因而显得平淡无奇。即使雕梁画栋之上刻满了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也因缺少鲜活的血液而显得干枯单调。按照节令,宦官宫女们把身上的皮裘换成绸缎,再换成轻纱,直至打扫落叶,疏通御沟……这一切越来越显得重复无聊,在遵循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奇遇。这种冷酷的气氛笼罩一切,即使贵为天子,也只好无可奈何地仰天长叹。

明代的宫女大都来自北京和周围省份的平民家庭,像选后妃一样,容貌的美丽与否并不是唯一标准。凡年在十三四岁或者再小一点的女子都可列在被选范围之内,但是他们的父母必须是素有家教、善良有德的人。应选后妃的条件包括:相貌端正,眉目清秀,耳鼻周正,牙齿整齐,鬓发明润,身无疤痕,性资纯美,言行有礼。宫女的标准有别于后妃,各方面标准比后妃略低。她们在经过多次的挑选后,入选者便被女轿夫抬进宫中,从此再难跨出皇宫一步。这些可怜的宫女,只有在骚人墨客笔下,她们的容貌、生活才显得美丽而极富浪漫色彩。实际上,皇宫里的几千名宫女都归皇帝私有,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在奴婢生活中度过一生,个别幸运者也只在无限期待中消磨时光。

按规矩,万历在私幸之后就该赐一物件给王氏,作为临幸的凭证,何况这一举动已被文书房的内宦记入《内起居注》。因为皇帝的子孙是不许有赝品的。但由于王氏是母亲宫中的宫女,虽然没有人会因为这件事去指责他的不轨,但年轻皇帝却感到此事不大光彩。他不顾王氏那哀怨的眼神,穿衣束带后径自走出慈宁宫。万历觉得一切会随着那片刻欢乐的过去而永远消失,不料春风一度,王氏却暗结珠胎了。

王氏身怀有孕,几个月后就因体型的变化被慈圣太后识破并盘问出来。这位老太后面对此情此景,想起自己作为宫女时的苦难与辛酸,对王氏的景况深表理解,同时也为自己有了抱孙子的机会而大为高兴。一日,万历陪慈圣皇太后酒宴。席间,太后向万历问及此事,他却矢口否认。对万历一向管束严厉的慈圣太后,立即命左右太监取来《内起居注》,叫万历自己看。事实面前,万历窘迫无计,只得如实承认。慈圣太后望着儿子失魂落魄的样子,好言相劝:“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为贵,宁分差等耶!?”

在慈圣太后力主之下,王氏被册封为恭妃。王恭妃果然不负众望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一生遭万历冷遇和歧视的短命皇帝——光宗朱常洛。

皇帝首次得子,在这个封建思想极为浓厚的国度里,自然是一件喜事。由此,皇帝下诏全国减税免刑,派使节通知和本朝关系友好的域外邦国……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喜剧,而实际上却是一场悲剧,这场婚姻以喜剧开始却以悲剧结束的根源,是万历遇到的另一个女人,即在1582年三月刚被册封为淑嫔的郑氏。这位长得乖巧玲珑的小家碧玉,尽管14岁进宫,两年之后才受到皇帝的殊宠,但她一经介入万历的生活,就使这位青年皇帝把恭妃王氏置于脑后。更不寻常的是,他和这名女子的热恋竟终生不渝,而且还由此埋下了本朝一个极为惨重的政治危机,最终导致大明帝国身受重创而最终沉沦。

郑贵妃之所以能赢得万岁的欢心,并不只是因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于她的聪明机警、通晓诗文等他人少有的才华。如果专恃色相,则宠爱绝不可能如此历久不衰。郑妃透彻地看清了作为一个异性伴侣所能起到的作用,应该怎样以自己的青春热情去填补皇帝精神上的寂寞。别的妃嫔对皇帝百依百顺,心灵深处却保持着距离和警惕,唯独郑妃是那样天真烂漫、无所顾忌。她敢于挑逗和讽刺皇帝,同时又能聆听皇帝的倾诉,替他排忧解愁。在名分上,她属于姬妾,但在精神上,她已经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万历也真正感到了这种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别的妃嫔一样跟皇帝说话时低首弯腰,一副奴才相,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脑袋……这种“大不敬”的“野蛮”行为,除她之外,是无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现的不同,万历才把她引为知己而更加宠爱,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嫔升为德妃再升为贵妃。

1586年,郑贵妃生下儿子朱常洵。由于万历对王恭妃和郑贵妃的待遇不同,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由此揭开了帷幕。

还在常洵出生以前,首辅申时行就曾建议万历早立太子。但万历皇帝不愿把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生的儿子立为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便以皇长子年龄尚小为借口推托过去。常洛5岁时,王恭妃还未受封,而常洵刚刚出生,郑贵妃即被封为皇贵妃,这不能不令那些早就疑心重重的大臣们怀疑万历要废长立幼。他们不愿因对此事让步而被记入史册,让后世觉得朝中无忠君爱国之人。

就在册封郑贵妃的当天,户科给事姜应麟即上疏,给正热血沸腾的万历心中泼了一瓢冷水。姜应麟在疏中用的言辞极为尖锐沉重,他无非是希望万历能收回成命,名义上说先封王恭妃,而实际则是要万历封皇长子为太子。结果使得姜应麟及后来为姜说情的吏部员外郎沈、刑部主事孙如法一并获罪。接着又有南北两京数十人上疏申救,万历对此虽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但心中却极其恼火。近400年后,明史研究学者黄仁宇先生在论述万历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政见时,曾有过独特的见地:万历皇帝对于自己的“私生活”被人干预感到难以忍受,他觉得这如同把金银首饰、玉器古玩赏赐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别人无权干涉。而此时的臣僚对万历皇帝越来越“出格”的作为同样感到困惑:贵为天子,怎好如常人那样感情用事、为所欲为呢?像历朝大臣一样,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好皇帝身上,而最要紧的就是那个“好皇帝”是他们辅佐之人。这样,他们获得赏赐时,不管是官阶或者财物,都会随着皇帝的声望而提高欣赏之物的价值。张居正改革社会的试验和培养皇帝的努力,虽然以身败名裂而告终,但大臣中仍不乏继续奋斗者,他们尤其不愿看到万历被一个女人“勾引”而误国误民。

自从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引起群臣几乎一致的反对以来,万历对临朝听政十分厌恶。这时候,慈圣太后已经在慈宁宫中安度晚年,五更时分不再到万历住所呼喊“帝起”并携之登辇上朝了,张居正已死,冯保被贬,那位被称为“和事佬”的当权者首辅申时行,抱着万历有朝一日自会觉悟的幻想,对皇帝一再迁就。这样,万历皇帝在那些国色天香、销魂荡魄的六宫佳丽与板着面孔吹毛求疵的大臣之间,选择了前者。只有置身其中,他才能感到片刻宁静与欢乐。尤其是在那位体态娇柔、情投意合的郑贵妃面前,他才感到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存在。

既然大臣敢放胆抨击万历隐私,那么皇帝身边的宦官也就不再为向外廷传递一些秘闻而感到忐忑不安。万历皇帝日常生活放纵的消息不断传出,加上皇帝不时以“头眩”为由不举行早朝,那些虎视眈眈纠偏的大臣又发起新的一轮“攻击”。万历被激怒了,上疏干涉皇帝“私生活”的礼部尚书洪乃春被拖到午门外廷杖60,然后削职为民,以致最后愤郁而死。这以后廷杖几乎成了万历对付那些对他和郑贵妃之间的关系敢于置喙的大臣们最主要的手段了。

就像黄仁宇先生指出的那样,大臣们被杖之后,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并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惧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为此而冒险的也就大有人在。万历皇帝在这些前仆后继的劝谏者面前,到底还是筋疲力尽了,他头脑中自当皇帝始就存在着的那点儿幻想也随之破灭。母亲和张居正赋予了他满腹经纶、道德伦理、为君准则、三纲五常……似乎一切都已具备,但就是没有赋予他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而这一点恰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他才失去了祖宗们那样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表面看来,他是因为郑妃而万念俱灰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而实际上他的灰心是因为他无力驾驭这个庞大的帝国机器造成的。贪财好色并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来世,只是他消极对抗的手段,既然这个帝国机器造就了这样一个皇帝,那么,历史也只能让他沿着这个轨道走下去了。

在慈圣皇太后的干预下,万历无可奈何地立朱常洛为“皇太子”

郑贵妃听到万历要立常洛为太子的消息,虽然感到大势已去,但她还是要作最后一搏。早在几年前,万历皇帝为讨郑贵妃的欢心,曾许愿将来封朱常洵为太子。郑贵妃施展聪明,让皇帝写下手谕,珍重地装在锦匣里,放在自己宫中的梁上,作为日后凭据。可是,当郑贵妃满怀希望地打开锦匣时,不禁大吃一惊:一纸手谕让衣鱼(蠹虫)咬得残破不堪,“常洵”两字也进了衣鱼腹中!迷信的皇帝长叹一声:“此乃天意也。”终于不顾郑贵妃的泪眼,而把朱常洛封为“太子”,常洵封为“福王”,封地洛阳。

至此,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万历皇帝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但事情远没有结束。

慈圣皇太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告别她为之费尽心血但仍牵肠挂肚的朱家江山和不争气的儿子,溘然长逝。就在临死之前,她又办了一件足以令群臣热血沸腾、让万历十分尴尬、让郑贵妃恨之入骨的大事。

按照明朝祖制,所封藩王必须住在自己的封国里,非奉旨不得入京。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却恃父母之宠,竟在皇宫中十多年不赴封国洛阳。正当皇帝和群臣为常洵就藩一事争得难解难分之际,行将就木的“幽灵”出现了,她先是召问郑贵妃:“福王何未赴封国?”

极端聪明伶俐的郑贵妃不像上次万历皇帝在母亲跟前那样慌乱和愚笨,她沉着地回答:“太后明年七十寿诞,福王留下为您祝寿。”

慈圣太后毕竟深怀城府,她冷冷地反问:“我二儿子潞王就藩卫辉,试问他可以回来祝寿否?”郑贵妃无言以对,只得答应督促福王速去封国就藩。

万历皇帝敌不住太后和大臣们的轮番攻击,在慈圣太后去世一个月后,终于让福王赴洛阳就藩去了。临行那天早晨,天空阴沉,时有零星雪粒落下,北国的冷风从塞外吹来,使人瑟瑟发抖。宫

红丸案郑贵妃结局是什么?

红丸案郑贵妃结局是做了太后。

万历九年朝廷备选九嫔。万历十年三月,明神宗册封九嫔,郑氏被封为淑嫔,位居九嫔第二位,其在之后的四年内逐步晋封为德妃、贵妃、皇贵妃,宠冠后宫长达三十八年之久。

因王皇后无宠亦无子,且明神宗不喜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加倍宠爱郑皇贵妃,并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继而导致了国本之争、妖书案发生。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命礼部置办册立郑皇贵妃为皇后的典礼仪仗,还未举行册立礼,神宗就因为红丸案驾崩了,太子继位,即明光宗,郑贵妃也做了太后。

故事:

万历、天启朝的内侍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一书中通过具体事例,记载了郑皇贵妃和太子朱常洛关系中不为众人所熟知的一面。万历四十七年,皇长孙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病逝。

当时在太子朱常洛的东宫,东李的位份在西李之上,但因西李有专宫之宠,朱常洛遂希望由西李来抚养朱由校,便恳请郑皇贵妃在明神宗面前替其说话。

当时王皇后还在世,太子却求到了外界一直传言与自己关系不好的郑皇贵妃面前,果然有了郑皇贵妃的帮助,西李不仅如愿收养了朱由校,更将之后的崇祯帝朱由检以及皇八妹一起养在膝下。

关于郑贵妃和郑贵妃小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