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掘地见母 郑庄公掘地见母是真的吗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4-10 34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郑庄公掘地见母,以及郑庄公掘地见母是真的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郑庄公为什么要掘地见母?

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这篇短文也成为了康熙年间编修的《古文观止》的开篇之作。文中的郑伯指的就是郑庄公。

在春秋初期的各诸侯国中,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郑庄公和周平王他们都是周王室成员(如下图)。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少洛阳的时候,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卿士,并准许他参与周王室的政务。不久,周天子又准许郑武公将都城搬到了今天河南郑州和新郑之间的地方,靠近今天的新郑市。因为这里是郑国新的都城,所以叫新郑。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给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寤生,据说是武姜在睡梦中生下的(也有说是难生),所以,从小都不招武姜的喜欢;次子叫叔段,倒是顺产所生,再加上父母都喜欢最小的儿子,所以,武姜十分疼爱叔段。

其实,武姜偏爱那一个儿子倒是并不重要的,重要的当这种偏爱上升到爵位的传承就会出问题了。武姜极力反动郑武公将寤生立为太子,要郑武公改立叔段为太子。这个时候,离周幽王因废长立幼而国破家亡没有几年,郑武公知道废长立幼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做法,于是就拒绝了武姜的提议。但是,他并没有对武姜的这种行为予以告诫,从而在他死后,郑国因此引发了一场内乱。

郑武公死后,寤生顺利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郑庄公。武姜看到小儿子叔段没能成为郑国的国君,心中非常不满,为了让段叔获得更多的利益,她就不断向郑庄公提出荒唐的要求。首先,她要求郑庄公将制邑,也就是今天河南汜水附近的武牢关一带封为叔段。这里是古京都洛阳的东大门和重要的关隘,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郑庄公当然知道制邑的重要性,他就以虢叔曾经死在这里,不是吉祥之地为由拒绝了武姜。武姜又提出,让郑庄公将京邑(今荥阳)之地封给叔段。郑庄公见再也无法推脱,只好答应了武姜。京邑曾经是郑国的都城,所以叔段也被人称为“京城太叔”。

叔段到了京邑以后,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全部臣服于自己,并且把自己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了禀延(今延津附近)。公子吕向郑庄公提出警告,让他立即控制叔段的野心,不然一定会动摇郑国的安定。郑庄公微微一笑,说:叔段的势力越大,离他灭亡的时候就不远了。

叔段见郑庄公不干涉他扩充分封的疆域,就以为郑庄公软弱无能,于是暗地里就积聚军粮、修缮兵器、集结军队,打算攻打郑国的都城新郑,并提前与在新郑居住的母亲武姜约好,一旦叔段大军攻到新郑,武妻就派人打开城门。

想不到的是,郑庄公跟武姜、叔段玩了一出“无间道”,他早就在叔段的身边安插了暗棋,及时地截获了叔段的计划。郑庄公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命公子吕率二百多乘战车前去攻打京邑。郑庄公毕竟是郑武公指定的法定继承人,京邑的老百姓此刻见到来势汹汹的郑庄公大军兵临城下,纷纷背叛了叔段。

叔段只好离开了京邑,逃到了鄢邑(今河南鄢陵附近),郑庄公又追到鄢邑,叔段只好再次出逃更远的共邑(今河南辉县)。易中天先生在他的《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一书中,对叔段的逃跑路线提出了质疑。如下图所示,京邑位于新郑西北,鄢邑位于新郑东南,京邑、新郑、鄢邑刚好连成一条直线。如果叔段要从京邑逃到鄢邑,他就要路过新郑。为什么他要设计这样一条路线,要知道新郑所为都城,那肯定是重兵把守,而叔段逃亡也绝对不可能是单枪匹马,肯定也会有些随从和军队,如此明目张胆的从京邑而来,路过新郑到鄢邑,叔段他这是要自投罗网吗?

虽然易中天先生在书中也没有给出叔段如此逃亡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叔段最终还是逃到了共地,而把他的母亲武姜留到了新郑。郑庄公战后得知叔段的这次图谋不轨跟武姜有很大的原因,盛怒之下,就把武姜放逐到了颍地(今河南临颍)软禁起来,并发下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可是不久,郑庄公就后悔了,一方面武姜毕竟是他的亲生母亲,另一方面,郑庄公如此一来,就坐实了他不孝的骂名,这在当时的诸侯国之间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有一个叫颍考叔的人,听到这件事后,特意向来拜见郑庄公。郑庄公就把他留下来一块吃饭,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特意留下了一块肉。

郑庄公感觉很奇怪,颍考叔说:但凡我吃过的东西,我的母亲都吃过。如今,我得到了大王赏赐的肉,我要带回去与母亲一块分享。

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可是我呢?

接着,郑庄公就把放逐武姜和发誓言的事告诉了颍考叔。

颍考叔原本就是来为郑庄公解决此事的,他就对郑庄公说:这有何难,你只要从新郑挖一条地道到颍地,深可见到地下水,将此地道命名为:黄泉。你在黄泉之内去拜见你的母亲,谁还敢说你违背了当初的誓言呢?

郑庄公于是,就挖了一条地道,在地道里拜见了母亲,他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接着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这就是成语“其乐融融”的由来。

郑庄公掘地见母,不仅为自己洗脱了不孝的骂名,在诸侯国之间树立了榜样,同时还用实际行动敲打了母亲武姜。相信,经过此事以后,武姜再也不会随意干涉郑庄公的政务了,郑庄公在春秋争霸的道路上越走越轻松了。

传说中郑庄公挖地道与母亲见面,这是为什么呀?

郑庄公挖地道与母亲见面是因为:当年母亲偏心于庄公的弟弟,两人谋划造反,等到庄公的弟弟自杀后,母亲被拘禁起来,庄公气愤的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而后来庄公思母心切,不得已挖地道与母亲见面。

这段历史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历史的一个片段,讲述的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

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母亲叫武姜,他们一共育有两个儿子,庄公叫寤生,弟弟叫叔段。两个儿子比起来,武姜更偏心小儿子。等到武公去世,郑庄公继位,武姜更是不满起来,先是为小儿子叔段请求封地。

庄公非常的孝顺,答应了母亲的请求,将郑国的襄城封给了叔段。可是背后隐藏的是,武姜和叔段进行谋反这件事。

叔段在封地招兵买马,囤积粮草,随着时间的推移,时机也慢慢成熟,可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一切都被郑庄公掌握的了如指掌。

叔段和母亲武姜的事情败露之后,叔段自杀,武姜被拘禁在城颖,郑庄公非常气愤,对母亲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这绝对是一句狠心的话。

后来等到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渐渐平息了之后,郑庄公慢慢的思念起母亲来,想起她的救母之恩。可是苦于当时说的话,不好违背。臣子颍考叔看出了庄公的心思,对庄公说,何不在两地挖一条地道,从地道里穿过去,就能见到母亲了。等到母子相见,两人终于重归于好。

郑庄公掘地见母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按照古制,寤生是老大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于是她就替叔段请求封地想要制邑(今郑州上街),庄公不同意,武姜又请庄公把叔段封到京襄城(今荥阳),庄公同意了。叔段到京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卿士祭仲发现后告诉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愿意,有什么关系。”祭仲说:“武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把他们安置个合适的地方,不然就难对付了。”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 2年),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武姜作出决定后就回信给叔段,让他立即起兵, 自己做为内应。此时,郑庄公早已发现他俩的阴谋,截获了密信。拿到证据后,郑庄公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仓皇逃至鄢陵,又被庄公追杀而被迫逃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后自杀。

这样以来,庄公对武姜更加不满,扬言“我俩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庄公就把武姜送到颍地(今登封颍阳)居住。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后悔,在设宴招待管颍地的官员颍考叔时,颍考叔想和解他们母子的关系,于是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 *** 在了袖子里。庄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是何意?”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在乡下没吃过君主赐的饭食,我想给她带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郑庄公就讲了与自己母亲关系破裂的经过。颖考叔说:“这好办。我们可以掘地道至黄泉,筑成甬道和庭室,在那里,你们不就可以见面了吗?”庄公深感此法妥当,就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于是颍考叔迅速行动,在京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这即是著名的“掘地见母”故事的由来。

颍考叔可以说是道德与智慧兼备的人才了。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巗邑也,虢叔死焉,佗(即它)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従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所涉成语

黄泉见母黄泉

•1、指地下的泉水。《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亦指阴间。《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读音shàng qióng bìluòxiàhuáng quán•释义碧落:天上,此指天宫;黄泉:地下泉水,此指阴间。比喻上天入地,到处都找遍了。•出处唐· 白居易《长恨歌》 •示例文皇初,以逊国伏戎为虑,以故轺车四出,几于上穷碧落下黄泉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使西域之赏》郑庄公,郑武公之子,名寤生,今郑州市新郑人。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57年生。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12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五年不去朝见周王。于是公元前707年桓王率领蔡国、卫国、陈国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国、卫国、宋国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郑庄公英雄一世,但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郑昭公和郑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701年病逝。郑国亦由盛转衰。

郑庄公掘地见母的主要人物是谁?

黄泉认母也叫掘地见母,故事的主人公是郑庄公。

黄泉认母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姜武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郑庄公,而宠爱小儿子共叔段。她帮助小儿子继承国君的位置但是没有成功。

又帮助过小儿子索要对好的封地后,还帮小儿子造反。在事情败露以后郑庄公发誓不再见这个母亲,就算是到了黄泉路也不相见。

但是不久以后郑庄公后悔了,在大臣们的建议下,郑庄公挖了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下与母亲相见,从而接回了母亲。

扩展资料:

郑庄公在说了不与母亲相见这句气话不久,就后悔了。他导演了一出挖地及泉,黄泉见母的戏码,既做到了君无戏言,又成全了自己的孝悌之心。

然而也正是这个举动,让郑庄公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奸雄的骂名。从庄公即位到兄弟反目,一共经历了二十二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庄公对于母亲和共叔段的蓄势一直看在眼里,但隐忍不发。

史家认为,郑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成其恶,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如果在这过程中郑庄公稍加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他母亲和共叔段怎么挑战他的底线,作出非分之举,郑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

郑庄公的深藏不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母亲和共叔段真正起兵的时候,他才动手收拾他们。共叔段精心策划了二十多年的军队,立马土崩瓦解,郑庄公的心头大患,顿时灰飞烟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庄公(掘地见母)

郑庄公掘地见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郑庄公掘地见母是真的吗、郑庄公掘地见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