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仙客 牛仙客简介

金汇小助手 HTX交易所 2023-04-12 25 0

今天给各位分享牛仙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牛仙客简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牛僧孺原文_翻译及赏析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集五卷,今存诗四首。贞元进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 牛僧孺 籍贯考证

综述

根据以上史料,牛僧孺的籍贯因其祖上,当是昔之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陇西人”的说法呢?下面试论之。

祖上人士

牛弘死于公元607年,牛僧孺生于公元779年,其间170年。如果都从生年算,那么他们相差达236年。这样,僧孺当是牛弘的数代后孙。牛氏居官在外,接连数代,对其籍贯,世人误以枝为本也是可能的。宋代计有功编辑的《唐诗纪事》在介绍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牛峤时说:“峤,字公卿,一字延峰,陇西人。自云僧孺之后。”清张思宕、宗棣所辑《词林纪事》也说牛峤是“唐宰相僧孺之后。”《旧唐书》记载,僧孺有个孙子叫牛峤,官至尚书郎。唐玄宗时代,有个叫牛仙客的,初为县小吏,当过陇西营田使,迁洮州司马、河西节度使,曾驻军过临洮,后来做到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爵,封陇西县公。他父亲叫牛意仁,本没有做什么大官,因其子贵,唐玄宗时代的张九龄曾给他题过墓志铭,说牛意仁族祖是“奇章公隋宗臣”(《灵台县志》),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也是牛弘之后牛僧孺的族祖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牛僧孺的祖系还可以追溯到汉代。其族祖牛邯,当过汉护羌校尉,曾在陇西住过;另一族祖牛崇还当过陇西主簿。如此,说牛僧孺是陇西人,是否因牛邯、牛崇、牛仙客、牛峤的官封、居处和记述而错以枝为本呢?

文献记载

但是,牛僧孺的族祖在汉代就住在鹑觚。张九龄说:牛崇他们“因官安定,爰处鹑觚为郡人。”牛意仁在“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随子(仙客)西征,就养终侧伏羌官舍(一说秦州官舍),时年七十有六。冬十一月归葬北原……逸人之墓,今同郡邸。”《灵台县志》上说“归葬鹑觚,墓在县南夷平乡。”如果说牛意仁的族祖不是灵台(鹑觚)人,那么,他死在秦州(天水)为何要“归葬北原”(灵台)呢?皇帝为什么要赠其持节泽州诸军事泾州刺史的封号?(时,灵台属泾州)。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牛仙客的祖墓在灵台县城南一里蒲川水西。《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说“牛仙客,泾州人。”《唐纪二十九》说:“仙客本鹑觚小吏。”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祖系也是灵台。《灵台县志》还记载了牛僧孺的墓在县南三十里处与牛弘墓在一起。其墓冢在今灵台县新开乡的牛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别墅

除此之外,关于牛僧孺的文物传说,还有一处他的别墅。其故址在县城南里许离山下的南寺洼。据《灵台县志》记载,当初院中青竹翠柏,有一棵杏树还是牛僧孺亲手栽的。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灵台县令张齐圣在《至定寺碑记》中说:“去郭里许,有山巍然,曰离山。山之下,水环之,曰达溪夹岸……沿溪而上曰至定寺。寺创自唐,考之志书,为牛僧别墅。庭有银杏一株,老干虬枝,广阴数丈,为僧孺手植。”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灵台县令苏履吉诗云:“南望离山簇晓烟,牛家别墅仰前贤。庭培老树流芳远,郡袭奇章继绪绵。父子天伦能悟主,诗书世业冀承先。于今梵刹仍居址,栋宇巍峨代几迁。”大概清末银杏已被砍掉了,房屋破败失修,所以廪生张明新有诗一首写到:“古刹何年结构成,宫留瓦砾尚纵横。院无银杏风光减,地少俗尘眼界清。绿树阴遮闻磬处,青苔痕杳步虚声。我来先看残碑字,为爰烟霞每独行。”

子嗣

历史资料

牛僧孺(779~847)唐穆宗、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著名的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与李宗闵、皇甫湜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得高第。三人策文指斥时政,触犯宰相李吉甫。结果,主考官和复审官都被贬谪;僧孺授伊阙尉,在元和朝不得志。后来,僧孺、宗闵与李德裕(吉甫子)等纷争数十年,这次科场案是个起因。

治鄂之功 生平

人物生平

牛僧孺(779~847),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他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中,所作策文触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这次科场案是以后纠葛40余年的牛李党争的起因。

穆宗时,牛因拒绝贿赂,获得穆宗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长庆二年(822),逢吉排挤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僧孺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今河南滑县东 )节度使。

五年,吐蕃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将悉怛谋降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其实,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此时,唐已可不受盟约拘束。僧孺对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僧孺便主动告退,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

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治)叛藩的罪名 ,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大中元年(847)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 。僧孺好文学,著有传奇集《玄怪录》10卷,现仅存辑本一卷。

从政生涯

牛僧孺是甘肃灵台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

牛僧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他一生六十九年中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个皇帝。这正是唐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皇帝昏庸,宦官弄权,因此,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朝臣中世家出身的与科举出身的党派斗争,非常尖锐激烈。各派政治集团你上台,他下台,像走马灯似的。朝廷对宰相的更换极为频繁,而一个宰相的更替、贬斥就相应地引起了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调换。官宦巨族的斗争,皇帝成为掌权的党派用来打击对方的棍子。其时,政治腐败,藩镇势力乘机发展,社会动乱不安,唐玄宗以前的大唐盛世已经走向末路了。牛僧孺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25岁的牛僧孺高中进士,步入仕林。这使他看到了腐败政治的一些内幕。公元808年,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特试,牛僧孺正血气方刚,胸怀治国韬略,在策对中毫无顾忌地指陈时政。他的胆略见识深为考官赏识,成绩被列为上等。但是,对朝政的指责却得罪了当时宰相李吉甫,因此遭了“斥退”的打击,久不得叙用。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李吉甫死后,牛僧孺才得重用,被提拔做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穆宗即位后,牛僧孺改任御史中丞,专管弹劾(检举官吏过失)之事。这时,他精神大振,按治冤狱,执法不阿。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贪赃枉法,其罪当诛。李直臣贿赂宦官为他说情,穆宗皇帝也当面对牛僧孺言明“欲贷其法”(李容李直臣)。牛僧孺据理雄辩,强调应坚持国家法制。穆宗被牛僧孺的正确论述所动,“嘉其守法,面赐金紫”,加官同平章事。

牛僧孺为官比较正派,他不受贿赂,在当时很有好名。《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土族韩弘入朝为官时,其子曾厚赂宦官朝贵。韩弘父子死后,皇帝派人帮助其幼孙清理财产时,发现宅簿上“具有纳赂之所”,至僧孺名下,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新唐书》)穆宗看了这批语大受感动,在议论宰相的时候,“首可僧孺之名”。

唐穆宗长庆元年以后,西部民族吐蕃又派使者与唐朝会盟,约定双方各守现管本界,不相侵犯,并把盟约刻石立碑,表示亲善。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吐蕃遣使者论董勃义入朝修好。这时,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要献城投唐,并建议乘机出兵以图大事。文宗把李德裕的奏章下尚书省讨论。牛僧孺上奏章驳斥李德裕所议,强调“中国御戎,守信为上”,若“一朝失信”,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他的意见得到皇帝采纳。

史学家岑仲勉就归还维州对牛僧孺有异议。他评论说,大中三年(849年),正牛党执政时期,离归还维州仅仅18年,而这次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投,急诏令尽力收复。为何此次便不再“守信为上”?李德裕要收复维州时,牛党说“维州缓而关中急”,此时怎么来个180度大转变?!收复维州,作用与谋通南诏制衡吐蕃相同,正是釜底抽薪,围魏救赵。不收维州,则剑南节度所控制的西山八国蕃落,都被割断,藩篱尽失,李德裕数年苦心孤诣,经营剑南边疆,刚有好转,牛僧孺几句话便让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李德裕怎么能不恨牛僧孺。归还维州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断绝了外族内附之心——来投靠也让你给遣送回去给宰了!谁还敢叛族内附?后来文宗意识到这一点,对牛僧孺相当不满。综上所述,牛让李归还维州纯粹因私怨,以私害公。

文学名士

牛僧孺好学博闻,青年时代就有文名。他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常往来唱和,这在《唐诗纪事》中见到他的一些轶事和诗作。在文学上,他突出的是写了卷帙浩繁的《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据学者论,牛僧孺的《玄怪录》已佚,现仅可从《太平广记》之中看到引篇。就此而论,虽然他的传奇多写怪异奇幻,在现实意义和艺术性上不如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记》、杨巨源的《红线传》等。但如他的《韦协律兄》《崔书生》等,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牛僧孺,官至宰辅,死赠太尉,谥曰文简,在唐代历史上是个有名人物。但是,对他的祖籍,历来学者说法不一。鲁迅先生说:“僧孺字思黯,本陇西狄道人。”(《中国小说史略》)张友鹤教授也说是陇西狄道人(见1979年版《唐宋传奇选注》)。还有1979年3月号《甘肃文艺》上穆青同志的《甘肃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考略》也是这个观点。(按:“陇西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县。)

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说:“牛僧孺,(唐)鹑觚人。”鹑觚,今甘肃灵台县,鹑觚县城故址在县东南三十里的邵寨镇。传说秦大将蒙恬驻兵于此,太子扶苏监军。筑城时,有鹑鸟立于祭觚之上,以为异,遂号鹑觚,镟设县焉。其城隋大业元年移建于今县治所,秦属北地郡,汉、隋、唐属安定、泾州。

籍贯问题

奇闻趣事

牛僧孺与白居易有着深厚的友情,两人经常一起品石作文,其乐融融。

牛僧孺经常同白居易坐石论道。牛僧孺坦言:“尝与公迫观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了纪念二人的友情和记载牛僧孺的爱石情愫,白居易特于会昌三年(843)五月题写了著名的《太湖石记》,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有关藏石赏石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升了牛僧孺在古代石坛上的影响。鉴于牛僧孺藏石甚多,且多佳作,抽象具象均有,形神兼备,独树一帜,牛僧孺因而被白居易视为唐代的藏石大家。白居易为牛僧孺题写的《太湖石记》,更成为千古名文,为世人所传颂。兹将原文抄录于此,以飨读者: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稽中散嗜琴,靖节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吾独知之。昔故友李生名约有言云,苟适吾意,其用则多。诚哉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公以司徒保厘河雒,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徙,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邱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吏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和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跬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皑,若欲云□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消影丽之旦,岩壑□□,若拂岚扑黛,蔼蔼然可狎而玩之者。昏晓之交,名状不可。撮而要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会昌三年(843)五月丁丑记。《太湖石记》,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赏石名作。在为牛僧孺题写的这篇名作中,白居易提出了“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及“古之达人,皆有所嗜……诚哉是言,适意而已”的观点;提出了“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的石种选择标准;这篇名作,还向后人传达了牛僧儒痴迷太湖石“东弟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的藏石盛况和“公于此物,独不谦让……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爱石情结。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提到的“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从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的这种对赏石分等论级的品评方法,并为后来者所效仿。

牛僧孺的诗文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在身。珠玉会应成咳唾,山川犹觉露精神。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唐代·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

席上赠刘梦得

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休论世上升沉事,

且斗樽前见在身。珠玉会应成咳唾,山川犹觉露精神。

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噤痒微寒早,轮囷数片横。地祇愁垫压,鳌足困支撑。珍重姑苏守,相怜懒慢情。为探湖里物,不怕浪中鲸。利涉余千里,山河仅百程。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念此园林宝,还须别识精。诗仙有刘白,为汝数逢迎。——唐代·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

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

唐代牛僧孺

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

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

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

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

噤痒微寒早,轮囷数片横。地祇愁垫压,鳌足困支撑。

珍重姑苏守,相怜懒慢情。为探湖里物,不怕浪中鲸。

利涉余千里,山河仅百程。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

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

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

念此园林宝,还须别识精。诗仙有刘白,为汝数逢迎。 ▲ 湜湜颀颀,融昭德辉。不纽不舒,贯成九围。武烈文经,敷施当宜。纂尧付启,亿万熙熙。——唐代·牛僧孺《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

湜湜颀颀,融昭德辉。不纽不舒,贯成九围。

武烈文经,敷施当宜。纂尧付启,亿万熙熙。查看更多牛僧孺的诗文

张九龄为何被贬 唐玄宗为何罢免张九龄宰相职务

张九龄

张九龄当宰相的时候,尽心尽力辅佐,以正直著称。然而,有两件事使玄宗对不能容忍,再加上的挑拨,玄宗最终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并贬出朝廷。 这就是牛仙客事件和严挺之事件。

牛仙客担任河西节度使时,政绩显著。玄宗很赏识,想给牛仙客加官为尚书。张九龄不同意,他说:“尚书是古代负责向皇帝提建议的大臣,牛仙客出身河湟小吏,一下子提拔为朝廷要职,会影响朝廷的声誉。”玄宗又问:“只给牛仙客加个爵位可以吗?”张九龄仍然反对,说:“爵位是对立功者的鼓励,作为边将使仓库充实,器械修整,都是分内事,不算立功。如果陛下认为他工作勤劳,可以赏赐金帛,而分封土地,赐给爵位,极不合适。”玄宗心里十分不舒服。李林甫跟玄宗说:“牛仙客有宰相之才,给他个尚书称号有何不可!张九龄所说全是书生之见。”玄宗觉得李林甫说得对。 第二天,玄宗又提起封牛仙客爵位,张九龄仍然极力反对。玄宗说:“你嫌牛仙客出身寒微,你的门第也不高啊!”张九龄说:“我家在岭南,出身低贱。但是我出入朝廷,职掌诰命已经多年。牛仙客出身边境小吏,大字不识,如果一下子提拔为高官,众人会轻视朝廷。”李林甫又跟玄宗说:“只要有才能见识,要什么学问才华!天子用人,什么样的人不能用!”有了李林甫的赞同,玄宗不顾张九龄的反对,赐给牛仙客陇西县公的爵位。

张九龄与严挺之关系好,想举荐严挺之为宰相,曾经告诉严挺之,跟李林甫搞好关系。严挺之为人清高任性,从不到李林甫门上去。这些都使李林甫怀恨在心。 严挺之前妻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犯了贪污罪,朝廷交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会审。严挺之看在前妻的情分上,为王元琰托人说情,希望能宽大处理。李林甫抓住了把柄,让手下的人告发此事。

玄宗觉得既然严挺之为王元琰说情是事实,那么张九龄明显是袒护严挺之。考虑到张九龄、裴耀卿和严挺之常常互相声援,认定他们结成了朋党。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玄宗罢免了裴耀卿和张九龄的宰相职位。张九龄曾推荐周子谅任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后,周子谅弹劾牛仙客不胜任宰相,但理由荒唐。玄宗亲自审问,把他流放。张九龄也因用人不当而受到牵连。于是,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他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

牛仙客文言文

1. 明史的邹智传文言文

【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

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

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

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

我此行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请皇帝辨别贤臣与奸佞,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

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

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由于这些辅臣升官之初,大多出自权贵的人推荐,在先就有人使陛下憎恶,看不起的地方,每当与他们商议政事,他们又是唯唯诺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好像什么都不敢承担,反而不如一二个平常的官吏顶用。这就是陛下对辅臣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我认为陛下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以前宋仁宗了解到夏竦心怀奸诈就罢免了他,知道吕夷简能改正错误就宽容了他,知道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可以任用就越级提拔他们,因此就能北面抵御住契丹,西边臣服元昊,从未听说既任用又怀疑能够成就天下大事的。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谁是夏竦类的人,谁是吕夷简类的人,对他们或罢免,或宽容,考察谁是像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类人,由此提拔他,同他讨论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让小人参入,那么就能昭示上天的圣明。

“臣又听说国家的事情只有辅臣能够商议,只有谏官才能发表评论,谏官官职虽然卑微,但起的作用与辅臣相同。现在的谏官以身材魁梧为美,以对答敏捷为贤,以案卷刑狱为职业,不怕天象变化、不抚恤人民的困穷,有人用忠诚道义来激励他,他则说:‘我并非不想说,而话一出口祸就降临,那时谁又听我的?’呜呼,既不能极言进谏,忠于职守,而且又将过失归咎皇帝,有良心的人会如此吗?臣希望罢免那些多余闲散的官员,多方寻求有风骨气节的臣子。

使他们在朝廷检举弹劾官吏不法行为,入内阁参加政事议论,对这些臣子,或者直接请他发表意见,或者轮流发表意见,或者不时召来讨论某事,陛下严肃接待他们,用温和的言语开导他们,使他们竭诚奉献自己的才智,这样就能使圣人听到各种意见择善而从。 “臣又听说西汉的汲黯在朝廷做官时,淮南王不敢谋变,君子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是很大的。

以陛下的聪明才智,难道不知道君子可以任用,而故意委屈压抑人才吗?这是由于小人巧妙地进谗言离间中伤所致。现在具有大德的如王恕,忠诚耿直的如强珍,耿直、严正的如章懋、林俊、张吉,他们都是现今众人所仰望的人才,不应该贬斥禁锢,有负于上天创造人才的本意。

陛下诚心召来这几个人才,设置在关键部门任职,使他们各尽其平生智慧,那么就天人协调合一。 “臣又听说高皇帝(明太祖)规定守宫门的太监、宦官,只能充任打扫清洁之类的工作,不能参入政事。

近来旧有的规章日益被毁坏,歪门邪道大开,君王的大权尽被这些宦官所把持,朝廷内倚之为宰相,外倚之为将领,藩王依靠他们为镇抚,乐官、卑微的工匠依靠他们制造过度奇巧的东西,喇嘛教教主、佛教徒依靠他们随意进出皇宫,这些难道是高皇帝所允许的吗?希望陛下以宰相为手足,以谏官为耳目,用正人君子做心腹,深思熟虑,制定国家长久之计,那么朝纲就匡正了。 “然而这最根本的则在于陛下对道理的理解如何,我听说侍臣进讲没有做反复的论辩,陛下听讲亦无从容接受臣下意思的雅量。

像这样而想明白事理,处理朝政,臣是不相信的。希望陛下想到道理难以穷尽,珍惜时光易逝,考察经书史书,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终年不间断,那么儒家的学说得到昌明,而且万事都治理得好,岂只上列四件事得到妥善处理呢?”疏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

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能够实行,趁着因星象异变,朝廷广开言路的机会,又上书说“:圣明的诏书上说‘天下的利弊应当兴革,所有的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列为条目向上陈述’。

这大概是因为陛下已知道前几天登基诏书被奸臣所歪曲,禁止谏议之官不要利用传闻夹杂私心来谈论政事,诏书发出后,舆论沸腾,所以又下这条诏令自行调解。不说‘朕自身有过失,朝政有缺点’,而说‘利弊应当兴革’;不说‘允许大家直言不讳’而说‘所有的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列为条目向上陈述’。

陛下所用来征求意见的范围太不广泛。现在想振兴天下之利,革除天下的弊病,首先应该寻求造成这些利弊的根源,再来决定是振兴或是革除,不应该列举些鸡毛蒜。

2. 大唐新语识量中,牛仙客

牛仙客任凉州都督,节省辖区内的各项开支,积蓄军队粮饷数以万计。

崔希逸代牛仙客出任凉州都督,将情况详细向朝廷汇报。(唐玄宗)诏令刑部尚书张利贞复查此事,属实。

唐玄宗十分髙兴,想封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向唐玄宗进谏,说:“不可以,尚书相当於古代纳言的官职,自唐朝开始,大多用前任宰相充任。

除此之外,就是由历任朝廷或地方重要官职、品德髙尚、声望极髙的人充任。牛仙客本来是河湟地区一个吏典,将他提拔至清流,与其它大员相当,这样已经是不正常的任命了。

现在又想封赠他,是不合适的。汉法说:不是有功的不能封赠。

唐朝遵循汉法,是太宗定下的制度。镇守边疆的将领积聚粮食物资,修缮兵器用具,是作为将帅的职责。

陛下考虑到他的勤劳,用财物赏赐他就可以了,不可以用土地来封赏他。”唐玄宗愤怒地说:“你是嫌弃牛仙客是寒士出身,好像你一样也是没有显贵的门第的。”

张九龄行礼,说:“(我)是荒野之人,陛下器重,因文学而重用我。牛仙客从小吏发迹,读书不多。

韩信是淮阴一个壮士,羞於与周勃(绛侯)、灌夫为伍。陛下一定要用牛仙客,我也以此为耻。”

唐玄宗不髙兴。第二日,李林甫向唐玄宗进言:“牛仙客是宰相之材,哪会不能胜任尚书的职务。

张九龄是一个文官,拘泥於古代的观念,有失大体。”唐玄宗十分髙兴,就任命牛仙客为宰相。

以前,张守珪积累有大量战功,唐玄宗想封他为宰相。张九龄劝谏说:“不可以。

宰相是代理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官职,有胜任的人才可以任命,不可以用来赏赐有功的人。如果开了先例,恐怕很多人会对这个职位有企图。

《传》说:国家的衰败,是由官吏任命的不正常开始的。官职任命泛滥,不可调整。

如果要赏赐功臣,就要按以前的先例来做。”唐玄宗就取消了这个决定。

张九龄因此为受到谴责。自此以后,朝廷官员因张九龄提出忠言而遭训斥,都只是收受俸禄,坐占职位,没有人敢在朝廷上议论政策的过失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邹智,字汝愚,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

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

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

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

我此行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请皇帝辨别贤臣与奸佞,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

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

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由于这些辅臣升官之初,大多出自权贵的人推荐,在先就有人使陛下憎恶,看不起的地方,每当与他们商议政事,他们又是唯唯诺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好像什么都不敢承担,反而不如一二个平常的官吏顶用。这就是陛下对辅臣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我认为陛下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以前宋仁宗了解到夏竦心怀奸诈就罢免了他,知道吕夷简能改正错误就宽容了他,知道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可以任用就越级提拔他们,因此就能北面抵御住契丹,西边臣服元昊,从未听说既任用又怀疑能够成就天下大事的。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谁是夏竦类的人,谁是吕夷简类的人,对他们或罢免,或宽容,考察谁是像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类人,由此提拔他,同他讨论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让小人参入,那么就能昭示上天的圣明。

“臣又听说国家的事情只有辅臣能够商议,只有谏官才能发表评论,谏官官职虽然卑微,但起的作用与辅臣相同。现在的谏官以身材魁梧为美,以对答敏捷为贤,以案卷刑狱为职业,不怕天象变化、不抚恤人民的困穷,有人用忠诚道义来激励他,他则说:‘我并非不想说,而话一出口祸就降临,那时谁又听我的?’呜呼,既不能极言进谏,忠于职守,而且又将过失归咎皇帝,有良心的人会如此吗?臣希望罢免那些多余闲散的官员,多方寻求有风骨气节的臣子。

使他们在朝廷检举弹劾官吏不法行为,入内阁参加政事议论,对这些臣子,或者直接请他发表意见,或者轮流发表意见,或者不时召来讨论某事,陛下严肃接待他们,用温和的言语开导他们,使他们竭诚奉献自己的才智,这样就能使圣人听到各种意见择善而从。 “臣又听说西汉的汲黯在朝廷做官时,淮南王不敢谋变,君子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是很大的。

以陛下的聪明才智,难道不知道君子可以任用,而故意委屈压抑人才吗?这是由于小人巧妙地进谗言离间中伤所致。现在具有大德的如王恕,忠诚耿直的如强珍,耿直、严正的如章懋、林俊、张吉,他们都是现今众人所仰望的人才,不应该贬斥禁锢,有负于上天创造人才的本意。

陛下诚心召来这几个人才,设置在关键部门任职,使他们各尽其平生智慧,那么就天人协调合一。 “臣又听说高皇帝(明太祖)规定守宫门的太监、宦官,只能充任打扫清洁之类的工作,不能参入政事。

近来旧有的规章日益被毁坏,歪门邪道大开,君王的大权尽被这些宦官所把持,朝廷内倚之为宰相,外倚之为将领,藩王依靠他们为镇抚,乐官、卑微的工匠依靠他们制造过度奇巧的东西,喇嘛教教主、佛教徒依靠他们随意进出皇宫,这些难道是高皇帝所允许的吗?希望陛下以宰相为手足,以谏官为耳目,用正人君子做心腹,深思熟虑,制定国家长久之计,那么朝纲就匡正了。 “然而这最根本的则在于陛下对道理的理解如何,我听说侍臣进讲没有做反复的论辩,陛下听讲亦无从容接受臣下意思的雅量。

像这样而想明白事理,处理朝政,臣是不相信的。希望陛下想到道理难以穷尽,珍惜时光易逝,考察经书史书,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终年不间断,那么儒家的学说得到昌明,而且万事都治理得好,岂只上列四件事得到妥善处理呢?”疏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

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能够实行,趁着因星象异变,朝廷广开言路的机会,又上书说“:圣明的诏书上说‘天下的利弊应当兴革,所有的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列为条目向上陈述’。

这大概是因为陛下已知道前几天登基诏书被奸臣所歪曲,禁止谏议之官不要利用传闻夹杂私心来谈论政事,诏书发出后,舆论沸腾,所以又下这条诏令自行调解。不说‘朕自身有过失,朝政有缺点’,而说‘利弊应当兴革’;不说‘允许大家直言不讳’而说‘所有的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列为条目向上陈述’。

陛下所用来征求意见的范围太不广泛。现在想振兴天下之利,革除天下的弊病,首先应该寻求造成这些利弊的根源,再来决定是振兴或是革除,不应该列举些鸡毛蒜皮的琐碎。

4. 张九龄作牛公碑译文 译文

张九龄做宰相,唐明皇想要让凉州都督牛仙客做尚书,张九龄执意不同意。

他说:“牛仙客,只是河湟的一个胥吏,他是从一个小吏提拔上来的,不会读书写文章,陛下一定要用牛仙客用尚书的话,我实在感到羞耻。”皇帝不高兴,因此为了这事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

看张九龄的书集里,有《赠泾州刺史牛公碑》,是牛仙客的叔父,对他称赞很多:“福善没有大过有后代的,仙客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有商鞅的耕战之国的计策,有整治充国和羌胡的才能,所说的话可以实践采用,所作的计谋也正确,在边防捍卫了长城,圣上对他恩深重重。”写这篇文章时,仙客正在凉州任职,和上书劝谏不让仙客做尚书的事情,才隔了一年。

然而不让仙客做尚书,不是张九龄与仙客有什么恩怨,只是为了忠心于国家大计罢了。

牛仙客详细资料大全

牛仙客(675年-742年),泾州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唐朝宰相。

牛仙客早年曾为县中小吏,后为陇右营田使佐吏,历任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成为河西节度使萧嵩的心腹。萧嵩拜相,荐牛仙客为节度留后,后升任节度使。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牛仙客改任朔方行军大总管,赐封陇西郡公,后入朝为工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进爵豳国公。后来,牛仙客升任侍中(左相),兼兵部尚书。

牛仙客任相期间,凡事依从李林甫,遇事不敢裁决。天宝元年(742年),牛仙客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諡号贞简。

基本介绍

本名 :牛仙客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泾州鹑觚 出生时间 :675年 去世时间 :742年9月2日 官职 :左相,兼兵部尚书 爵位 :陇西郡公→豳国公 諡号 :贞简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节度河西,赐封郡公,担任宰相,主要成就,轶事典故,人物评价,个人作品,家庭成员,史籍记载,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牛仙客早年曾在鹑觚县担任小吏,受到县令傅文静的器重。傅文静后升任陇右营田使,牛仙客被召为佐吏,并因军功累迁至洮州司马。 节度河西 开元九年(721年),王君毚担任河西节度使。牛仙客被授为节度判官,成为王君毚的心腹。开元十五年(727年),王君毚战死。萧嵩继任河西节度使,仍将军政事务托付给牛仙客。他工作勤勉,以诚信待人,深得军民爱戴。 开元十七年(729年),萧嵩回朝拜相,担任中书令,遥领河西节度使,并多次推荐牛仙客。牛仙客得以改任太仆少卿、凉州别驾,并代理河西节度留后。后来,牛仙客接替萧嵩,出任节度使,兼任凉州刺史,历加太仆卿、殿中监。 赐封郡公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牛仙客调任朔方行军大总管,河西节度使之职由崔希逸接任。不久,崔希逸奏称,牛仙客在任时厉行节约,积蓄财物,政绩可观。唐玄宗便命刑部员外郎张利贞前去核实。张利贞经过调查,回奏朝廷,称河西确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唐玄宗大悦,欲任命牛仙客为六部尚书。 这时,中书令张九龄反对道:“自开国以来,尚书之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担任。牛仙客边疆小吏出身,骤然提拔到清要之位,恐怕遗羞朝廷。”唐玄宗便要给牛仙客加封爵位。张九龄再次反对:“封爵是为奖劝功劳。牛仙客身为边将,充实仓库,修理器械,乃是本职,不足以论功。陛下赏赐金帛即可,不可封爵。”唐玄宗默然。而李林甫却暗中进言道:“牛仙客乃是宰相之才,张九龄书生,不知大体。”玄宗大悦。 次日,唐玄宗再次提及,要加牛仙客爵位,张九龄仍旧反对。唐玄宗怒道:“你嫌牛仙客家世寒微,难道你出身名门吗?”张九龄答道:“臣岭南寒门,不如牛仙客中原人士,但臣却在中枢多年,执掌文诰。牛仙客此前只是边疆小吏,目不知书,如加以重用,恐难孚众望。”退朝后,李林甫再次暗中进言:“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遂赐封牛仙客为陇西郡公,食实封三百户。 担任宰相 同年十一月,张九龄罢相。牛仙客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执掌门下省事务。他遇事不敢裁决,只是唯唯诺诺而已,政务皆由李林甫做主。皇帝赏赐的财物,也都如数存放,不敢挥霍享用。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封牛仙客为豳国公,并追赠其父祖官职。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牛仙客进拜侍中,遥领河东节度使。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牛仙客又兼任兵部尚书,后被免去遥领的节度使职务。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改封牛仙客为左相,仍兼兵部尚书。同年七月,牛仙客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尚书左丞相,諡号贞简。 主要成就 牛仙客担任宰相时,曾在关中地区推行“和籴法”,以比时价高二三成之价收买都畿、京畿粟各数百万斛,并停运当年江淮应输京师之租。和籴法的实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安粮荒问题,减轻了江淮漕运的负荷,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 轶事典故 牛仙客担任朔方节度使,曾任命姚崇之孙姚闳为判官。牛仙客拜相后,姚闳也累迁至侍御史。他自称能沟通鬼神,预知祸福,牛仙客深信不疑。后来,牛仙客患病。姚闳自请为其祈祷,趁机逼令他作遗表,推荐自己叔父姚弈与兵部侍郎卢奂接任宰相,并亲自起草。但牛仙客病势沉重,不能动笔署名。牛仙客死后,其妻趁中使前来吊唁,将实情转告玄宗。玄宗大怒,赐死姚闳,并贬黜姚弈、卢奂。 人物评价 高力士:仙客本胥史,非宰相器。 张九龄:⑴仙客边隅小吏,目不知书。⑵仙客为国之良,用商君耕战之图,修充国羌胡之具,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捍长城,主恩前席。 李适:凡相者,必委以政事,如玄宗时牛仙客、陈希烈,可以谓之相乎! 刘昫:⑴ 郭虔瓘、郭知运、王君毚、张守珪、牛仙客、王忠嗣,立功边域,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仙客爰自方隅,骤登廊庙,显招物议,独善其身,盖才有不周,昧于陈力就列。⑵ 陇山之西,幽陵之北,爰有戎夷,世为残贼。二郭、二王,守珪、仙客,御寇之功,存乎方策。 司马光:⑴仙客廉勤,善于其职。⑵牛仙客以积财得宰相,边将效之。 洪迈:⑴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姚以二子及亲吏受赂,其罢犹有说,宋但以严禁恶钱及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明皇用优人戏言而罢之,二公终身不复用。宋公罢相时,年才五十八,后十七年乃薨。继之者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⑵唐明皇以李林甫为右相,颛付大政,而左相牛仙客、李适之、陈希烈前后同列,皆拱手备员。 张廷玉:汉元帝尝任萧望之、周堪矣,卒制于弘恭、石显。宋孝宗尝任刘俊卿、刘珙矣,卒间于陈源、甘升。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纲。贾似道、丁大全与董宋臣相表里,而宋室不振。君子小人进退之机,未尝不系此曹之盛衰。 汤鹏:凡与不成臣节者处,皆乡原也。是故蔡义貌如老妪,行步俛偻,此霍光所以孽其邪谋也;孔光名儒,持禄保位,此王莽所以老其贼计也;牛仙客与时浮沉,陈希烈为人左右,此李林甫所以肆其阴诡也;裴冕老病易制,关播暗畏不言,此元载、卢杞所以厚其贪横也;何执中陆陆无所建明,此蔡京所以骋其凶谲也;王次翁工柔媚,无几微忤人,此秦桧所以坚其缪误也;李东阳俯首而已,此刘瑾所以资其浊乱也;魏广微惧而自明,此忠贤所以启其窥窃也。 个人作品 《全唐诗续补遗》收录有其诗作一首:《宁国院》。 《全唐文》收录有表文六篇:《请宣付元元皇帝灵应奏》、《贺紫宸殿乌巢表》、《贺宣政殿乌巢表》、《章仇兼琼奏吐蕃安戎城得泉贺表》、《贺迎玄元皇帝真容有庆云见表》、《皇帝梦元元皇帝真容见请宣示中外奏》。 家庭成员 祖父:牛会,后追赠泾州刺史。 父亲:牛意,后追赠礼部尚书。 妻子:王氏,封豳国夫人。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五十八》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 影视形象 1990年《唐明皇》,王鹰饰演牛仙客。 《唐明皇》中的牛仙客

时也,运也,命也!开元最后一位“不会做人”的贤相张九龄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5年,唐玄宗李隆基希望尽快还都长安,中书令张九龄上奏,当时正值秋收,要是出行,会影响百姓收割作物,并坚持要唐玄宗等到入冬。两人因为此事争持不下,唐玄宗心里非常不愉快。

要还都长安,又不能影响百姓秋收,怎么办?唐玄宗找不到说服张九龄的理由,张九龄也想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只知道直谏阻止。但善于揣摩圣意的李林甫想到办法了。

李林甫私下对唐玄宗说:“洛阳和长安是陛下的西宫和东宫,想住就住,为什么要挑日子!”于是,还都的仪仗浩浩荡荡地奔赴长安。

至于对两京百姓秋收造成的影响,李林甫也有主意,那就是免去两京当年的赋税。沿途又提拔奖赏地方官员,赦免罪犯。于是,唐玄宗一路上没有听到怨声载道,听到的都是歌功颂德。

老天爷也似乎有意帮助李林甫:唐玄宗离开洛阳那天,长安发生地震;回到长安不久,洛阳发生地震。那是顺应天命啊!这样,唐玄宗就更加认为,他和李林甫的决定是正确的。

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张九龄,他的地位岌岌可危。但以直谏著称的张九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危机,依然我行我素,总是和唐玄宗唱反调。加上李林甫的谗言所惑,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6年,唐玄宗就把张九龄迁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

张九龄被罢相,曾得他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便要弹劾牛仙客。他痛批牛仙客滥登相位,又责备御史大夫李适之坐观其实,漠不关心。李适之把周子谅的话上奏唐玄宗,唐玄宗大怒,把周子谅召来亲自责问。结果周子谅被杖责,然后流放瀼州,在往瀼州途中,周子谅伤重身亡。

李林甫素来把张九龄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于是,他趁机向唐玄宗进言,称周子谅是张九龄所引荐,如此一来,张九龄就得了个“举非其人”的罪名。因举荐人才不当,贬为荆州刺史。

于是,便有了那首“月夜怀念远亲”的古诗《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后来,宰相每次给唐玄宗推荐公卿,唐玄宗都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既然唐玄宗那么欣赏张九龄,为什么还要把他贬离朝堂呢?

司马光说“张九龄尚直”。张九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正直,他处事恪守原则,说一不二。可是,在李林甫看来,张九龄是“拘古义,失大体”。

诚然,张九龄是一位正直的贤相,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可是,他生不逢时,以致当他担任宰相的时候,唐玄宗已经开始懒政了,逆耳忠言只会让唐玄宗愈加抗拒。

好不容易才把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推向开元盛世,唐玄宗要轻松惬意地享受这一胜利硕果,他不再希望听到逆耳之言,更不想再自我压制。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开元初期的贤明皇帝,他急需的,早已不是张九龄这般贤良正直的能臣,而是李林甫、杨国忠那般圆润奸滑的佞臣。

直言上谏,只会让唐玄宗越来越不快。

唐玄宗要封屡立战功的边关守将张守珪为宰相。张九龄说,宰相是“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表示反对。唐玄宗说:“那就只给个名分,不实际履行政务,可以不?”张九龄回答说:“名分不能随便给,现在打败了契丹就封宰相,要是消灭了突厥,用什么来奖励他呢!”唐玄宗被驳得哑口无言。

唐玄宗要封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宰相,给他一个尚书的头衔。张九龄说:“唐朝以来,尚书用的都是有经验的宰相,有道德的人才有资格担任,牛仙客只是只是一个基层官员,要是得到这个头衔,天下人会怎么说?”唐玄宗说:“那就封他个爵位吧!”张九龄还是反对:“太宗的时候,就定下了非有功不封的制度,他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赏点财务就可以了,用不着裂地封相。”

唐玄宗忍无可忍,生气地训斥道:“你不就是嫌牛仙客出身低微吗,那你的出身本来就很崇高?”张九龄顿一顿首说:“我出身荒野,承蒙陛下错爱,因为我的文学用我为相。牛仙客升任胥吏,目不知书。韩信只不过是淮阴一壮士,尚且羞于与周勃、灌婴同列。陛下如果一定要用牛仙客,我以与他同列为耻。”唐玄宗非常不高兴。

第二天,李林甫进言:“牛仙客是宰相之材,怎么不能担任尚书呢?张九龄一届文官,拘泥于古代制度,不识大体。”

张九龄心怀一腔报国热血,遵从礼节,但不懂揣摩圣意,还常常让皇帝难堪,这可是君臣相处的一大忌讳。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太不会做人了”。而李林甫却常常能替唐玄宗思想周到,也越来越得到唐玄宗的欢心。

所以,还都长安不久,唐玄宗就免去了张九龄“知政事”之职,接着又把他贬到荆州,李林甫终于夺权成功。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8年,张九龄被封爵始兴县伯。一年后,他上表请求回家扫墓,在老家病逝。

张九龄去世,李林甫、杨国忠先后担任宰相要职,唐玄宗开始荒淫无度,懈怠朝政,大唐王朝从此走向没落。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不久就攻陷两都,唐玄宗带领群臣和杨贵妃出走避难,到了蜀地,才思念起张九龄的忠心。

当年,张九龄劝唐玄宗斩杀安禄山,唐玄宗不同意,竟赦安禄山无罪。张九龄对唐玄宗说:“安禄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应该即刻斩杀,以绝后患。”唐玄宗却说张九龄以王衍识石勒的事枉害忠良,没有听取张九龄的意见。何况,安禄山当时可是在讨伐奚及契丹的大战中违反了军令,其罪当诛。

张九龄虽有识人之能,可惜当时的唐玄宗已经对张九龄不耐烦,不愿意听取他的谏言了。

有人可能会认为,倘若唐玄宗诛杀安禄山,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了。其实,即便没有了安禄山,一样会有其他人造反。因为自张九龄之后,大唐王朝就进入君昏臣佞时代,先是李林甫,后有杨国忠,一个比一个奸佞,一个比一个欺君,一个比一个乱政,大唐王朝注定经此一难。

张九龄当权期间,开元盛世到达巅峰,唐玄宗一门心思转向享乐,渐渐开始远贤臣、亲小人;张九龄罢相之后,小人开始独揽大权,祸国殃民,开元盛世从此下坡,大唐王朝走向倾颓。时也,运也,命也!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牛仙客和牛仙客简介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