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古代火炮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古代火炮威力大吗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最早发明火药的是我国(韩国和朝鲜认为是高丽人崔茂宣发明的,准备申遗),最早把火药运用于军事的还是我国(西方认为最早的火器是欧洲人的火门枪,拒不承认中国最早发明火器),尽管国际上有很大争议,但是据我们的史料记载,火器早在唐末就出现了。火炮在宋朝广泛应用。那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火炮。据史料记载,虞允文在采石矶反击金军渡江,“舟中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逐大败之”。宋朝时期的火炮主要以石头为弹药,炮弹不会爆炸,就是一种不用人力的“投石机”。所以其实那时候不能说炸死人,应该说砸死人。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大炮的震慑力远大于威力。不仅是宋朝,北方的金朝也大量运用火炮。 天兴元年(1232年),赤盏合喜驻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礶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后来蒙元入主中原,随着蒙古人的征战,火药才传入西方。蒙古人只是学习了宋朝和金朝的火炮技术,没有大的改进与发扬。火器和西方逐渐拉开差距的是明朝。明朝的时候,虽然中国也一直在发展和改进火器,但是中国的火器并不是主要装备。只能算是特种兵器。而西方那边,火药一进入欧洲,西方人就发现这是一种能改变战争史的革命性武器。西方国小,民族多,战争频繁,火器迅速成为了主要装备。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西方人在用火枪火炮征服世界各地。尽管这时候明朝的火器开始落后了,但是明朝知道引进和学习。明朝中后期曾引进过土耳其火铳,通过中国的改进,制造出了性能优越的鸟铳。明末中国通过澳门的葡萄牙人引进西方的前装滑膛加农炮,即著名的红夷大炮。红夷大炮一度是让满清闻风丧胆的可怕武器。所以总得来说,明朝的火炮并不落后于世界。
真正落后于世界的是清朝。尽管清朝因为受过明军的重创,比较重视火器的建设,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与世隔绝。这时候西方的火炮已经有质的突破了。出现了攻城用的迫击炮,大威力的加农炮,还有高科技的后装炮,但是满清都看不到。满清在数百年间,只是在延续当年明朝的火炮制造技术。由满清仿制明朝火炮技术的“大将军炮”,尽管性能优良,但已落后于世界数百年 以至于1840年英军登陆的时候,清军还在用当年的“明朝火炮”和英国交战。
早期的实心弹和霰弹互相配合,但后者射程太短,基本上等于大炮拼刺刀。
在没有解决制造工艺之前,开花弹射程受限,多用于短管臼炮,而且制造难度大。而实心弹多用于长管炮,在射程上有优势,威力也还能接受,制造容易,价格还便宜,所以一直都是主流。
不要小看实心弹!有时甚至比开花弹还可怕。
打个比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步兵都是密集队形,一个实心弹扔过去,就跟保龄球一样,打到的人可能比球瓶还多。而且高速度的铁球,即使是擦到身体边缘,也会造成严重伤害。
由于速度太快,弹丸几乎被人眼看不到,旁观者会错认为死伤者并不是被炮弹直接击中,而是被一股风吹垮。因此明清两代有“中了炮风”之说。
在这种情况下,一炮下去死个几十人都有可能。因此,步兵的大纵深密集方阵不得不被淘汰,改为单薄的扇形队列,这样才令实心弹对人员的杀伤力有所减弱。此后才轮到开花弹体现出价值。
说到大炮,必须提到的两个人。一个是东方的大明永乐皇帝朱棣,一个是欧洲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两个人都是创造性的发明了炮兵最初的战法!大明的红衣大炮,也叫“红夷大炮”。是16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据说是荷兰人做的“倒爷”。炮弹的弹芯是铁、铜、铅等材料制作成的实心弹丸。无论是大明面对后元旳残余骑兵势力还是辽东的建州部落。无论是拿破仑的用兵方式。在对待炮兵的用法上几乎出奇的一致。这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吧!首先是炮兵轰,在面对大量的步兵或者骑兵的集团冲锋时,首先是利用炮兵射程远、威力大、吓死人的作用,先是一轮炮兵齐射。打出的实心弹丸可以快速击破敌军的进攻方队和防御阵型。比如,一发炮弹从天而降会把步兵吓个半死,赶紧躲到一边。如果是齐射,地方步兵的阵脚、阵型一下子就乱了。当然,如果能直接轰到对方指挥将领的附近,更有震慑作用。正是这样的,一次炮击能够把敌方的进攻阵型和作战部署打乱,紧接着骑兵发起冲锋。利用敌人重新组织战斗队形和作战部署的间隙。快速的对敌方作战队伍形成杀伤。紧随其后的是带有近距离作战兵器的轻装步兵。在骑兵一次冲锋之后快速补充上去。在敌人尚未形成反抗之前,有效的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相对来讲,最初的炮兵,他的炮弹是实心弹丸。同时它的威力并不大,主要是一个震慑的作用,扰乱敌人阵型,破坏敌人的战前部署。
大炮的原理是:装在炮闩内的击针撞击炮弹底火,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燃烧产生大量的燃气(压强一般约为3×10^5千帕),推动弹丸以极大的加速度沿炮膛向前运动。弹丸离开炮口瞬间获得最大速度,尔后沿着一定的弹道飞向目标。燃气推动弹丸向前运动的同时推动炮身后坐。
摇架是炮身后坐、 复进的导轨,也是起落部分(包括炮身、反后坐装置和摇架)的主体。上架是回转部分的主体,以基轴装在下架上,借方向机作水平转动。摇架以其耳轴装在上架上,借高低机作垂直转动。高低机和方向机使炮身在高低和方向上转动。
高低机装在摇架和上架之间,方向机装在上架和下架之间。平衡机使火炮起落部分在摇架耳轴上保持平衡,使高低机操作轻便。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来根据火炮射击诸元实施火炮瞄准。
扩展资料:
大炮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数学家N.F.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
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英国物理学家I.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 J·-B·V·de格里博弗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
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炮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古代火炮和古代火炮威力大吗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