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吴中四士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吴中四士有哪些人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1、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2、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3、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不一样。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周文宾)。
没有“吴中四家”。
1、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在唐诗中,多以诗歌内容和风格划分流派,如边塞诗人、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等;而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
古时这一带属吴郡,贺知章,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2、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明初,诗人高琦、杨基、张裕、徐本的合称。因为他们四个都来自吴忠(今江苏苏州),而且都以文学作品闻名。从元代到明朝,这四位诗人大多追忆往事,写诗抒发故乡的思念和人民的痛苦。
3、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周文宾)。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徐祯卿等四位诗人并称“吴中四才子”。《明史·卷286):“徐祯卿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徐、祝、唐、文活跃在前七子摹拟、复古之风大盛之时,能够不依傍门户,卓然自立,为诗以抒写性情为第一义,在当时来说,确属难能可贵。
徐祯卿虽在前七子之列,但其诗多佳作,诗论也有许多独到之处,论者以为非李梦阳、何景明可比。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不独能诗,且擅于书法、绘画,以多才多艺见称。
扩展资料:
吴中四杰之高启
1、人物简介
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汉族,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唐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友“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2、文学成就
在文学方面,高启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坛“超级模仿秀”,而且学什么是什么,用纪晓岚的话说 就是“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
不过,高启的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简单的拷贝和删减,而是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则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的挑起吴中四士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吴中四士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高启有诗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
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
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这些作品,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杯酒出肺肝,须臾起相疑。田蚡排窦婴,赵高诬李斯。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露。
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丰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实际上是讥讽明朝新贵的。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犬随春馌女,鸡唤晓耕人”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新颖逼真。
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
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亲切动人。这些诗的创作,与他乡居时多与下层人民接近有关。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高启也写词,大多内容平泛,情调低沉,逊于他的诗作。
他的散文,独创性不多,但《书博鸡者事》一文很有光采,它塑造了一个敢同豪绅斗争的义勇少年形象,语言凝炼,情节动人,有唐人传奇之风。
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振元末纤禾农缛丽之习而返之于正,启实有力”;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一代伟人毛主席干脆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中四杰
吴中四士指的是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又是江浙一带这一带也叫吴中,所以人们称它为吴中四士。
吴中四士 在唐诗中,多以诗歌内容和风格划分流派,如边塞诗人,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等等;而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吴中四士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贺知章,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张旭,唐著名书法家,诗人.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初为常熟尉,后任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精草书.喜欢喝酒,每当大醉后,便高声喊叫,发狂般地奔跑,然后下笔,有时竟以头发蘸墨而书,时称"张颠".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亦能诗,长于七绝.所存六首写景之作意境清丽深幽,别具一格.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人都以吴越名士,扬名京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全唐诗》存其诗仅二首.一首《代答闺梦》,成就一般;一首《春江花月夜》却独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包融:生卒年不详,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包何,包佶,世称二包,各有诗集.包融仅存诗八首,载《全唐诗》里. 贺知章(659~744)吴中四士,字季真吴中四士,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 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求采纳
吴中四士是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四人。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一般认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都是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他们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入痒读书。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
祝允明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文征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
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
吴中四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吴中四士有哪些人、吴中四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